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谢邀。

因为工作关系,手机关机七八天。前两天再次开机的时候,浅浅的新闻刷爆了屏幕。在洋洋大观的中国现代诗歌园地里,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样式,这就是所谓的“浅浅体”,或谓“屎尿体”。刷屏的内容,大都是对此事的痛贬诋。这当然是正常的。如果面对屎尿入诗,大多数人都持认可的态度,那才是让人奇怪的。

在我们以前的认知体系中,是把文艺称做“百花园”的。百花自然是芬芳馥郁的,我们极少看到臭气熏天的花。这个比喻,也反映了文艺的一个特质,既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所以,欣赏文艺作品,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到了现代,在所谓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的审美特质向审丑转变。这种转变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可以这样表述。艺术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生活中既有鲜花香草,也有屎尿蚊虫。而现代派,就是把眼光转向这些丑恶的东西。现代艺术的这种特点,不知道是艺术的堕落,还是时代的进步?这是浅浅体产生的大背景。

在浅浅体出现之前,现代诗坛已经早就污烟瘴气,臭水横流,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很长时间了。什么“梨花体”“老干体”“废话体”等等争奇斗艳,不一而足。再出一个“屎尿体”也就毫不稀奇顺理成章了。

但浅浅体之所以持续在网上引发热议,其背后的原因大约不全是因为以“屎尿”入诗,污染了文学百花园的纯洁。毕竟真正关心文学的,没有太多人。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一个所谓“二代”话题。比如“富二代”,“官二代”,现在又出了一个文二代。按一般的常识,权力和财富都可以家族传承。但传承的前提,都要以能力为支撑,如果后代能力不行的话。传承也不能持续。所以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和“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文学这东西,很难父子相传。所以,鲁迅先生在遗嘱中特别告诉儿子,不要去做空头文学家。而现在这种历史的认知似乎被打破了。现在文学也可以父女相传了。父亲是著名作家,女儿是文学教授,著名诗人。引来人们讨论一下,甚或是痛贬一下,自然是难免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拼爹的。父母之爱子,全天下都是一样的,为了儿女的成长铺路搭桥,大约也人之常情。只要在法律和规矩之内。

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我的理解是,如此狗屁的屎尿诗也算诗,实在是愚弄了大众,都当大家是傻子了,已完全毁损残害了大众对诗歌高雅美好的认知,误导了大众:诗原来是如此直白,如此下流鄙劣。可以如此粗鄙不堪,随口胡诌,可的下流成这样,读了贾浅浅的诗,诗那唯美的意境,含蓄的高贵,已荡然无存,竟变成了这样的丑陋低俗,居然还有一些知名文人的热捧,这种诗居然出自文二代,大学副教授之手。

透过这现象背后,你能窥见些什么?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中的人情世故,不有些肮脏邋遢?丑诗盛行,不正之风泛滥,说明了什么?真当大众个个是傻子可以愚弄?想起了《皇帝的新装》,大众就是那天真无邪诚实的孩子。

我也喜欢读诗词,却不是贾浅浅这种,想不到一个文二代,副教授,大美女,竞会写出这样媚俗、粗鄙、下流,无耻,没有一点儿艺术,一点儿高雅含蓄的诗来,还能堂而煌之登上大雅之堂,这是谁之过?此刻,我想起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也浮现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莫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宝折枝。多有意境,多高雅,多含蓄有哲理,令多少人联想与喜欢。

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通过“文二代”贾浅浅的“屎尿屁诗”及其父贾平凹的作协霸主事件,我似乎看出了这样问题,既在中国文坛上,老子英雄女也是好汉,老子混蛋女是王八蛋,老子无能女再能也是混世难。

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在没有丝毫文化,艺术的创作中绽开了下流,粗鄙又无耻的语言表达,更严重的是其中暗含了不可告人的私货。些许自私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卑劣到这样的地步。这简直就是掘了自已祖坟的丑陋。

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不清楚,是因为有发表的几个现代诗有点那个了,还有可能是父母长辈的帮带吧总之说不好,其他诗我也没看到过除了屎尿屁[呲牙]

为什么大众对浅浅体如此痛贬?

第一,把诗看的过于高尚。第二,诗与作者不 匹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