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同为孤儿的黛玉、惜春和湘云,谁更可怜?
谢“头条家的文小姐”之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理清一下,何谓“可怜”?大概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存状况及现实景遇非常不好,以至引起别人的同情和怜惜之心。一个人如果看到别人的可怜,有个基本的条件是,你自己在物质上或是精神上有超越于对方的地方,这样,面对别人的不幸,自然产生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国人认为的理想人格中,同情别人,同情弱者,是必须的条件之一。
但是,面对面对《红楼梦》中作者塑造的这三个美丽的少女形象。我觉得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可怜他们。因为无论在物质条件与精神层面上,与现实的横向对比后,我于他们都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此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个问题中,把黛玉、惜春和湘云拿出来比较,并且认为她们应该是可怜的一个前提是,她们三人都是孤儿。这里的孤儿概念,是现代意义上的。古代人对孤儿的定义与现代是不同的。现代人在没未成年之前,只有父母双亡了,才能算孤儿。而在古代,只要父亲去世了,就是孤儿了。孤儿还有一个意思是无依无靠。在这三个人中,真正全面符合孤儿身份的,其实只有林黛玉一人。史湘云虽然按现在看是毫无疑问的孤儿。却就有点难说了。至于惜春,她的父亲是贾敬,虽然人不在家,在外炼丹求道,但毕竟人是在世的。直到《红楼梦》六十三回的时候才去世。这时,惜春的已经接近成年了。况且,她至少还有哥哥嫂子。按古代的标准来看,薛宝钗也算是孤儿的。而贾迎春虽然有父亲在,可是父亲对她不关心不爱护,看起来,一点不比那些孤儿们幸福多少。所以,孤儿可能会有可怜的地方,但是,孤儿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可怜的。
孤儿因为没有父母了,自然就会少了精神上的呵护和物质上的供给。自然就是可怜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按这一思路捋一下,看看她们三个人谁的物质条件最差,谁自然就可怜了。在对比中,我们很快就可以发现,这条思路是走不通的。
通过《红楼梦》的描写,你能对比出林黛玉、史湘云、贾惜春他们三个谁更富一点,谁更穷一点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史湘云在荣府请客的时候,自己没钱,还接爱了宝钗的帮助。以此可以看出她没有钱来。我觉得,这个例子什么也说明不了。薛宝钗之所以能拿出钱来,是因为她帮助自己和母亲管家,她在薛家类似于王熙凤有荣府的地位。所以,她可以支配一点薛家的财产。林黛玉与贾惜春在荣府里也不需要他们自己出钱请客,真让他们请,他们是否比史湘云更有钱,就很难说了。
况且,贵族小姐们请客,一顿饭几十两银子,相当于普通人家几年的生活费。请得起请不起,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可比性。因此,在物质生活方面,我觉得自己没有可怜他们三人中任何一人的能力。这正如鲁迅说的一句话,“煤油大王永远不会理解捡煤渣老太太生活的艰辛。”现在也一样,土豪们可以一顿饭可以吃掉几万,几十万。有一天当某土豪对你说,这几天手头紧,连吃饭的钱都没了。你千万别傻到会觉得她可怜,而且还慷慨大方的说,我这儿有三十块钱,你拿去吃碗面吧!古代的贵族生活,除了在文化层次上,比现在的土豪有些优越之外,在物质上,绝不比现在的土豪差。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女性的悲剧,它的思想性之所以高于之前的其它文学作品,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因为坏人的陷害造成的。是社会和人性的问题,社会问题可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解决掉,可是人性的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掉,这才是《红楼梦》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全是薄命司中之人,所以,她们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不好的。这是命运早已安排好了的。所以《红楼梦》中有命运悲剧之感。
对于三个女性,我们已经从物质的层面上,分析了他们的情况。下面从性格与精神的层面上,看一看,谁最可怜。
林黛玉的性格虽然是多愁善感的。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这一点,在关于林黛玉的许多细节中,都能看出来。她是能够把握自己感情的人,她是从始自终知道自己爱什么恨什么的人。她是外表软弱,精神坚强的人。她可以和香菱谈诗,和妙玉谈禅,和宝玉论道,而在这过程中都体现出她高出流俗的行止见识。她的愁,并不代表她精神上的软弱,代表的是她的精神与世俗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世俗观念的强大。面对不可改变命运之时的无奈。林黛玉的这种处境当然是可怜的,我们站在今天这个超越的立场上看,是这样。可是,当你在可怜她的时候,不是因为你拥有了她所没有的能力,而是因为你是超越的。那些曾经困扰过她的事情不会再来困扰你。假如易地而处,你处在林黛玉的位置上,你的结果和她是一样的。
史湘云的性格在我看来,是值得学习,而不是同情的。她的判词说,“襁褓中父母叹又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毫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绕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虽然是没有父母了,少了些父母的疼爱,但他还是生在绮罗丛里,长在富贵之家。而且,从判词里看,她结婚时所找的丈夫是很不错的。才貌仙郎不是谁都能配上的。但很快,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了。判词里非常明确的说法是,这是“尘寰消长数应当”,也就是命运的安排。
惜春当然也是可怜的,要是不可怜,就不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了。惜春的可怜,在于她的心冷。惜春与迎春两人,在大观园的社交活动中,表现都是不突出的。在抄检大观园前后,《红楼梦》中才有两人的戏份。抄检之中,两个人的身边都出来问题。按当时的道德来评判,迎春身边的司棋是真的犯了事。惜春身边的入画是因为糊涂出了差错。两个人对身边的人出了事态度有相同之处,都是不管不问。但不管不问的背后,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了两个人性格的差异。迎春的不管不问是无能。而惜春的不管不问是“冷”。
入画因为存放了自己哥哥的东西被查出来,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而且连宁国府的当家人尤氏都说,他们不过是私自传送才弄的“官盐成了私盐”。如果惜春不在乎,入画是没有什么事的。可是,惜春因为入画丢了自己的面子,坚决要赶入画出去。连她嫂子尤氏说情都不同意。我们现在就来聊聊这个事。
入画是惜春身边的丫环。她的名字很不为人所注意,但是,她也是和晴雯,麝月,司棋、侍书一样的丫环。在丫环里边,算是有身份的。她被赶出去意味着什么?看看晴雯,金钏,司棋的下场就行了。入画是一直侍候她的小丫环。一旦出了点事情,还不是大事情,居然这样处理,是不是让人觉得浑身发冷?看看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是如何护着自己手下人的,就会感慨万千。
惜春是很可怜。年纪轻轻就成了一具心冷如冰的行尸走肉了。但是,在惜春自己的心里,绝不会觉得自己可怜,如果你可怜她,她一定会觉得,你自己看不破,才是可怜的。她跟自己的嫂子就这样说过:“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几个字,所以都是些呆子,看着明白人,倒说我年轻糊涂。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她嫂子说:“可知你是个口冷心冷心狠意狠的。”惜春说:“不做狠心人,难为自了汉。”
听了惜春的这些话,心里涌起的真的是“可怜”二字,但同样,除了可怜之外,你做不出任何对她有意义,有帮助的事情。
我们站在超越的角度上看,十二钗中每一个人,都是可怜之人。因这她们都是薄命司中人,她们都是悲剧命运的承载者。但是,这可怜的内涵,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是不同的。
从悲剧的角度上讲,最美好的事物的毁灭才是最大的悲剧,林黛玉是最值得同情的。但这种同情不是可怜。因为你的精神未必有她的充盈。你没有任何能力提供给她需要的东西。
史湘云并不可怜,她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没有几个人有可怜她的能力与资格。
贾惜春,倒是真的有点可怜。她自己认为自己悟了。但是悟与没悟的辩证关系,她还是不懂的。菩萨虽然悟了,但心并不冷。妙玉入了空门,心是热的。惜春未入空门之前,心己经冷了。她虽然最后以青灯古佛相伴,但说起真正的悟,她比林黛玉的境界差的太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