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举止留一重字”。怎样理解?

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他的思想也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家书》前些年一直很热,曾简单流览过,没有认真学习。按儒家的理路去理解,应该不会错。儒家比较讲求规则,对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比较细致的规定。而这些规则许多是以家训的形式存在的。它们是各个家族中的优秀人物在对儒家经典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情况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行为规范,使得后代儿孙在优秀文化浸润之下,能够世代兴旺发达。比较有名的,有《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诸葛亮戒子书》、《曾国藩家书》等等。

查了一下这句话,大概是:“举止留心一重字,行文留心一圆字”。它的意思很简单,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地方。“重”就是稳重,曾国藩教育他的后代,举止要稳重。这句话就如小学生守则里的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一样好理解。但简单的语言背后,还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

“重”是稳重,它的反面是“轻佻。当我们告诉孩子“稳重点”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标准的。小孩子都活泼,活泼和稳重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但他们又不相冲突,他们是既对立有统一的。但稳重和轻佻就是冲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前些日子,网上有个熊孩子在公交车上挑逗大人,被暴打的视频。其中的是非曲直这里不多评论,这里只讲“稳重”与“轻佻”的问题。

先说这个小孩子,他在公交车蹦跳打闹,就是一种不稳重的表现,可以称之为轻佻,而不是活泼。活泼是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小孩子在公交车上闹不是活泼,并不是说,公交车上就不能体现出一个孩子的活泼,举止文雅,言语得体,不影响别人,也能体现出活泼来。所以,活泼与稳重不冲突,而轻佻就是不稳重。小孩子在车上用脚去踢大人,最后被暴打,他自己的不稳重,就是主因。

现说这个暴打小孩子的。小孩子讨厌,做为大人,应该包容一点,不和他一般见识,这叫自重身份。如果确实无理取闹,适当的惩戒,也是可以的。但处罚过当,也就失了身份,叫不知自重。在上面的大人与小孩子的行为上,我们可以去体会曾国藩所说的“重”。

举止真正能达到重,需要的是一种修养。重也有重量之义,重了,就不会轻易活动,就不会随风摇摆。而随风摇摆是小人的品格,君子的风格,就是有品有节,也是重。苏东坡在《留候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说得也有这方面的道理。

稳重过头了,就会少年老成。但在中国传统中,认为少年老成是好事情。现代人倒是认为,太稳重了,就会失去活泼。就不可爱了。所以,少年人在培养外在行为稳重的时候,还要注重内在不失活泼的品性。所以,曾国藩后一句又说,行文留心一圆字。如果说重是培养一种人格静态之美。那么,圆是培养人格动态之美。重是不动,圆是灵动。行文既是作文,写文章。做人举止很沉静,写出的文学却很活泼。这就是人格培养中的阴阳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