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乐毅是战国名将。我记得在初中之时曾学过一篇课文《乐羊子妻》,其中的乐羊子,就是乐毅的先祖。乐毅一生为人所知的功业是为燕将,率东方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几乎灭掉齐国。仅剩莒与即墨二城未能攻下。成为燕国与乐毅的遗憾。这个遗憾,在历史上,常常引起发思古之幽情之人的评论。这里的一问,也是如此。

个人觉得,乐毅伐齐所留下的遗憾,是政治遗憾。与军事才能与谋略关系不是很大。二城不下,完全是燕国局变化造成的。

燕昭王在继位之前,燕国经历了子之之乱。几乎被齐与中山所灭。燕昭王继位之后,欲伐齐报仇。当时,乐毅在魏国,做为使者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待,便委质为臣。与燕昭王谋伐齐。

当时齐国强大,齐湣王恃强而霸。乐毅联络东方五国赵楚韩魏燕一同伐齐。在济西大败齐王。这时,四国之兵罢归,只有燕军乐毅独追齐军。最后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把齐国的财宝,祭祀之器,统统拿到燕国去了。燕昭王大喜,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之后,乐毅继续攻打齐国,五年间,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与即墨二城,还没攻下。这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是为燕惠王。惠王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太喜欢乐毅。等到继位的时候。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乐毅与燕惠王的关系。便派人到燕国使反间计。传播谣言说,乐毅之所以攻不下二城,是因为他想在齐地自立为王。齐国最破燕国换将。这个手法,与秦国对付廉颇完全一致。最后,燕惠王中计,派骑劫为将代乐毅。

乐毅觉得燕惠王是不会信任自己的了。回去之后,有被杀的可能。于是,便投降了赵国。赵国很器重乐毅,封乐毅于观津,号为望诸君。骑劫代乐毅为战之后,结果比赵括代廉颇好点有限。很快被田单打败。乐毅攻下的七十余城,尽被齐国收复。

这个结果出来之后,燕惠王肯定明白怎么回事了。对于乐毅降赵之事又恨又怕。恨的是,这么一个厉害人物不跟自己干了。怕的是,燕国战败,如果赵国落井下石,派乐毅来打自己怎么办。于是,便给乐毅写了封信,告诉毅,自己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功劳。乐毅也给他回了封信。这就是有名的《报燕惠王书》。

在这封信中,乐毅回顾了自己一心为燕国所做的贡献。并直言不讳的告诉燕惠王,自己之所以投赵。就是因为怕失去信任后被杀。投赵是保身之举。对于伐齐的攻败垂成。乐毅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通过书信往复,燕惠王与乐毅尽释前嫌。并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对于乐毅伐齐的讨论,历史上有很多。最有名的大概是三国时期的夏候玄。他的《乐毅论》经王羲之抄写之后,就更有名了。其次是北宋时期的苏东坡也写了《乐毅论》。

夏候玄字太初(泰初)是著名玄学家,出身名门,父亲是征南大将军夏候尚,叔叔是夏候霸。他的《乐毅论》因曾被王羲之书写过,因而被许多人所知。夏候玄的观点认为,乐毅之所以不很快打下莒与即墨,是想以“王道”征服齐国,以王道收服齐国之人心。

他在《乐毅论》一开始便说:“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可见,他写此论的目的就是想论述这什么乐毅为什么没有尽快拿下此两个城市?夏候玄说:“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意思是说,乐毅的志向,是以王道治理天下,他的目光在于天下,而非齐与燕一国的强弱上。他说,假如以武力强行攻破燕国。则“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虽二城之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相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如果以武力取得了成功,失去了仁义与大道,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他说,乐毅难道不知攻克两城很容易么,只是考虑到城池攻克时也就背离霸业了;难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会产生变故?只是考虑到背离了霸业与产生变故是一样的。因此说来,乐毅没有屠戮两座城池,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夏候玄的说法虽说有些道理,但却是书生气十足。从大道理上来说,虽然也通,但不免有些迂腐。燕王以一个小国吃掉大国齐国,人心不服的话,必然也会消化不良,引起后遗症。所以,乐毅不期望迅速平齐,而想慢慢收服人心。这一点是没有错的。可是,囿于大道,不知变通,正是书生的缺陷。夏候所论,是他自己所想,却未必与乐毅全合。苏东坡的评论,指出了这一点。

苏东坡说:“自知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论之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苏东坡的话,恐怕正是针对夏候玄的论点而说的。夏候玄不是说乐毅欲行王道吗?行王道不成功了,退而求其次,还可以行霸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霸之争。苏东坡说,王道有王道的条件,霸道有霸道的条件。假如齐桓公和晋文公当初以王道行事,既以理服人,(霸道是以力服人。)他们大概早就被人灭了,也成不了五霸之一了。在没有行王道条件的情况下,强行王道,只能是妇人之仁,君子不为。

苏东坡认为就算没有反间计,燕国吞并齐国也是不会成功的。说白了,其根本的原因是,以小国吞并大国,不可能短时期内消化的了。况且还有其它国家虎视眈眈。苏东坡在他的《乐毅论》最后说:“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不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他也认为,乐毅其实是可以攻克两城的。就算他真想在齐地称王,也无所谓。关键是,要迅速把齐国灭了再说。

苏东坡的思想,大概比夏候玄灵活多了。但我觉得,把苏东坡与夏候玄的看法合起来,对乐毅的评论大概就比较全面了。失败的结局大概是天意。如果燕昭王多活几年,情况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就很难说了。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即墨和莒城是齐国最后两座城池,如果乐毅采用强兵攻击,则一定可以攻下这两座城市。但是乐毅除了是兵家外,他还是儒家名士,乐毅一向以儒将自居。乐毅要采用仁政化齐入燕,他计划以最后两座城市为试点,用道德感化齐人主动来降,以此瓦解齐国人的民心。

齐宣王是燕国发生子之内乱,燕昭王请齐军协助平叛,结果齐军无差别屠杀燕国民众,抢掠燕国财富,最终燕人团结一致将齐军驱逐出境。这次乐毅借助五国之力灭齐,杀伐亦重,约三十万齐兵被杀,齐国人对燕国仇恨也深!乐毅认为破城容易,收服人心难,所以他对最后两座城池采用怀柔政策,围而不攻,以仁义道德化齐入燕。

于是燕国士兵给齐国人耕地、担水、伐薪,田单则鼓动齐人不要接受燕国人的恩惠。乐毅又邀请齐国读书人出仕当官,田单则派出杀手将投燕的齐奸都暗杀了,弄的齐国人不敢当官。乐毅又多次派人请齐国名士王蠾出仕,最终名士王蠾自杀殉国。乐毅的仁政化齐政策实行了六年之久,依然没有达成效果!

田单曾用反间计离间燕昭王和乐毅,说乐毅仁政化齐是为了收买齐人人心,然后自己当齐王。结果燕昭王识破了反间计,册封乐毅为齐王,主管齐国军政一切事务,但乐毅没有接受齐王封号。燕昭王死后,田单又用反间计,燕惠王立即罢免了乐毅,让骑劫领兵攻占齐国最后两城。乐毅离职后,田单用火牛阵破了燕军,恢复了齐国全境!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谢邀。

有人说,燕国乐毅率领秦、魏、韩、赵共五国联军都攻下齐国70多座城邑,唯独没拿下墨即和莒这两座城邑,是因为乐毅想收买人心;老燕王去世后,新燕王跟乐毅有隙等等说法。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乐毅自知不可为而不为,知道无法攻克这两座城邑,量力而行。这在当时是正确的选择,聪明的举措。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闵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乐毅还秦、韩之师,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

首先,自济西大败齐军主力后,秦、魏、韩、赵这四国军队已经回去,只剩下的是燕国一国军队。联军44万人对抗齐军60万人,此时力量被严重的削弱了。

其次,莒和即墨两城,是齐国最为主要,实力也是最为雄厚的两大城邑。莒城有齐襄王;即墨则有田单。即墨和莒并不单纯是两个城邑,而是在所属的地理单元中,处于地缘中心的位置。前者是胶东丘陵区;后者则是沂沭河谷。也就是说,这两个城邑,在战前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城防工事也较其他城邑会更为坚固。

另外以燕军的兵力,并不可能对这两座城邑形成包围,甚至无法控制所有的交通线。这两个地缘中心,完全可以从它们各自所属的地理单元中获得补给。

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地理结构与河济平原、齐国的核心平原区不同,起伏的山地丘陵使得燕军最多只够力量控制一些城邑和主要交通线,这与日军在山西高原的情况类似。

可以说燕军所没有控制的,并非是即墨和莒两座城邑,而是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两个地理单元。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乐毅率军伐齐,摧枯拉朽地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齐国的都城临淄,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可是,当齐国最终只剩下莒和即墨的时候,乐毅却采用了围而不攻的方式,停顿下来,这样一停顿就是三年时间。

(乐毅)

乐毅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拿下莒和即墨的,为什么他要停顿不前呢?

按照乐毅自己的解释,是因为乐毅认为,攻下莒和即墨两座城容易,但是,要归顺齐国人心却很困难。所以,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在齐国好好地进行一番宣传,表现燕国君王的仁爱,表现燕国对齐国的善意,最后通过归顺人心,实现瓦解齐国剩下的两座城池里将士的斗志,让他们自动投降的目的。

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乐毅的做法有些想当然了。如果齐国所有的城池都被攻下了,整个齐国都灭亡了,齐国人看不见希望了,他们的情绪慢慢地得到平复,他们的观念慢慢被改变,这是有可能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所有被占领国家的老百姓,在刚刚被占领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难受的。但是占领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地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但是,当齐国还剩下两座城池,当齐国的国君还没有被杀掉,当齐国的王室还存在的情况下,要想瓦解齐国人的反抗意志,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恰恰是因为齐国还有两座城池存在,齐王还存在,因此,这给予了齐国强大的精神力量,让齐国君臣上下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努力复国图强。

同时,因为乐毅围攻齐国这两座城池三年时间不打,在这三年的时间里,齐国有足够的时间找出应对的策略,做好各种反攻的准备。我们知道,在拳击赛场上,如果已经打晕了对手,你要是突然停了下来,那么,对手可能在几秒钟的时间里就获得喘息的机会,从而卷土重来。在战场上,这样的情况更多。作为一个优秀的将军,古今中外少有的杰出将领之一,乐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燕昭王剧照)

事实上,结局也正如我们分析的一样。在这段时间里,齐国有足够的时间做他们的准备:一是等来了燕昭王的去世,二是等来了一个和乐毅有矛盾的燕惠王的上台。三是去燕国传播乐毅的谣言,从而让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四是田单用火牛阵打败骑劫。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在乐毅对莒和即墨两座城池围而不攻的时间里发生的。

如果乐毅一鼓作气进攻莒和即墨,齐国哪有时间布局?哪有时间让燕惠王换将?哪有时间布置火牛阵战术?总之,不能不说,乐毅最终没有成功,他自己应该负一大半的责任。

那么,是不是乐毅思维犯糊涂,才做出要对齐国剩余两座城池围而不攻,要想感化齐国人的举动呢?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我认为,乐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他自身是有想法的。他有什么想法呢?

乐毅在联合赵、楚、韩、魏四国,加上燕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在经过济西之战后,乐毅就让另外四国回去了。乐毅为什么会让他们回去,乐毅的解释是,齐国已经不足为惧了,只要燕国一个国家的军队就可以打败齐国。

(田单剧照)

虽然说乐毅的判断肯定是对的。但是,这里有没有乐毅想独占功劳,想要独吞齐国的意思在中间呢?

乐毅攻下齐国都城临淄后,把城中的财宝全部拿出来,让燕昭王带回去。乐毅想收复齐国人心,他为什么却让燕昭王把齐国都城里的宝贝都抢夺回去呢?他这样做,是不是有点想把齐国人的情绪转移到燕昭王身上的意思呢?

乐毅在围攻齐国剩余两城,并进行宣传的时候,齐国人所看到的,都是乐毅的形象,并没有人知道燕王。也就是说,乐毅这样做,有没有想过要强化自己在齐国人心中的形象,让自己成为齐国新王的意思呢?

所以,我认为,乐毅在围攻齐国剩余两城的时候,他的想法是非常复杂的,不排除他想取代齐王,自己当王的心思。只不过因为没有完全收复齐国人心,而燕惠王又派了骑劫来替代他,因此他没有成功,不得不逃到赵国去。而齐国得以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第一:维护力量的均势。战国七雄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如果乐毅最终攻下了莒和即墨,那么齐国将彻底被灭,获利最大的当属燕国。然而,就像列国当初忌惮灭宋的齐国一样,他们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强大的燕国崛起。因此,若是完全拿下这两城,很有可能会导致“五国攻燕”的发生。

第二:即墨本就难攻。当时齐国除去都城临淄之外,还有几个大城邑,而即墨就是其中之一。即墨城除了防守坚固外,军民齐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哀兵”背水一战,往往会激发出很大的能量,就算乐毅全力攻下即墨,想必燕军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

第三:齐国反间计奏效。乐毅统领燕国精锐部队在外五年,说真心话,没有那个君王不害怕,更何况后来即位的燕惠王之前就与乐毅不睦,因此田单才会把握时机,宣称乐毅想要南面称王于齐,所以莒和即墨才迟迟攻不下,齐国所担心的,实际上是怕燕国更换将领。

正如田单所料,燕惠王一听此说,对乐毅的疑心就更重了,他立马换掉乐毅,派出了骑劫担任主帅。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骑劫战死,乐毅先前攻齐的成果全部化为乌有。

俗话说功高震主,对于一代名将乐毅来说,恐怕早已想到种种不利因素,只可惜他预知到来自燕惠王的危险,早早就逃到了赵国,否则看他与田单的最终决战,想必也是十分精彩的。

乐毅伐齐时为什么没有攻克最后两城?

诸葛亮喜唱"梁父吟"而自称管仲乐毅。

梁父吟句词豪迈,但最后收尾却为:"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可以推测连孔明都认为乐毅在遇上官场挫折时,不是奋力抗争,而是隐身山野,驴放南山的文人式放弃,而孔明也赞赏这等作派。

这种性情在战场上亦然,缺少痛打落水狗,绝尽穷寇的霸气。在君主稍有误解时,牢骚满腹,埋怨君侧而不顾。

所以乐毅孔明均不足为主公完成一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