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这次天津高考作文也考关于"器"的,你认为有何不同?
谢邀。
关于“君子不器”,记得之前曾在头条讨论过这个话题。现在又提起这个话题,还需要把《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不器”的意思再重复一下。明白了孔子的意思,才可以和今天高考题 目相对比。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说,君子之德,应该不局限于某一方面。简而言之是说,君子应该具有全方位的才能和见识。但是,在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中,许多都是以某方面才能见长的。比如子贡就被孔子称为“宗庙瑚琏”,且直说“汝器也”。其它的有的有军事才能,有的有外交才能,有的善理财等等,这些专长,就是所谓的某方面之“器”。但是,这些成器之人在儒家的观念中,毫无疑问是够得上君子的称号的。这似乎与“君子不器”相矛盾。这种矛盾是与“君子”意思上的两个方面相关联。
君子,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君子的身份,二是君子的德行。君子的身份,指的是“有国有家者”的诸侯或大夫的继承人,即君主之子,称为君子。君子的德行,称为君子之德。孔子建私学,平民有了上学的机会,对他们的培养,是要有君子之德。一个君主,是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所以,君主之德,必须是全才,不能成为某一方面专才,若如此,则非国家之福。比如宋徽宗是书画专才。李煜是诗词专才(之器),都给国家造成了灾难。这是君子不器的证明。
孔子培养的“君子之德”,只要有了某一方面的专长,就可以辅助君主完成国家某一方面的治理,所以,孔子教育的目杯并不单一,既培养“不器”的君主之德才。又培养帮助君主治理专门之才“器”。所以,孔子既说“孔子不器”的同时,儒家对专门之才的所谓“器”也是高度赞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成就,称为“成器”。
天津市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器”有关。“器”作为一个汉字,它的身上既传承着历史,又与现实相联系,所以,题目中的“器”既与孔子的“君子不器”有联系,又有不同之处。以“器”为着眼点,既可以追溯历史,又可以结合现实。具有很强的发散性。考生可以在很多角度上立论。个人觉得,这个题目出的还是很不错的。
题目的第一个提示说:“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这是一个立论的角度。这个角度与“君子不器”基本无关。这个角度应该讲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问题。美的器物,应该是有用的。可以从美与善的关系立论,也可以谈一下影视圈里“小鲜肉”当道的问题。也可以谈一谈有些质朴而有用的东西,形式上不一定很美。总之,可以引申谈论的话题很多。
题目中的第二个提示说:“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这是着眼于“器”的工具性立论。这里的“器”与“君子不器”虽然都是工具的意思。但立论上与“君子不器”基本上也是无关的。这里可以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论,说明要做好事情,必须有好的工具。必须有充分的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等等,都可以立论。
题目中第三个提示说:“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这里的“器”与“君子不器”之“器”意思大体相同,这里的“器识”,是一种领导者的素质,“器识”包括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识人之才,二是用人之量。这两方面,都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没有识人的才能以及用人的雅量,是不能当好一个领导者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做为普通人,具有大度包容的雅量,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获得别人好感。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大器”或“大气”。
第四种提示说:“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光荣,成就梦想”。这个提示的内容,与上述“君子不器”之中的“宗庙瑚琏”等是相通的。国之重器,就是成大器之人,比如钱学森,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国之重器。
天津高考题目中的“器”,既有联系,也有不同。对“器”的解释,可能还有其它,但仅从题目中给出的提示,立论的角度大概都可以生发出几十几百种了。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题目。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