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才能做到无欲?

像庄子那样。

题主对问题的描述说:“象庄子那样。”言下之意,庄子就是无欲的。这要看对“欲”是怎样定义了。人的自然欲望,庄子恐怕也在所难免。孔子说:“食色性也。“饿了要吃饭,这是食欲;长大成人之后要结婚,这是色欲性欲。在这两点上,庄子恐怕也不能免俗。

《三言》中有个故事《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这是冯梦龙们戴着宋明理学的有色眼镜对庄子的看法。这时的庄子已是神仙之体了。而历史上的庄子是个活生生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与儒家不同。在儒家,若是老婆死了,必然是悲痛哀伤。可是,庄子的老婆死了。他却鼓盆而歌。这体现了道家的生死观,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之理,既然无可避免,那就顺其自然好了。

在我的印象中,对“欲”这个概念,道家并非那样重视。当然,道家好象也有“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这样的说法。既然要顺其自然,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总是不好。

儒家对“欲”的重视程度大概更强一些。宋明理学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天理”,一个是“人欲“。在他们的定义中,“人欲”完全成了一个与“天理“对立的东西。天理代表的是道德的合理性,人欲代表的是道德上的不合理。这样的定义,大概是理学的缺陷。人生都是有欲望的。欲望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人的欲望,一般都要尽力满足的。有食欲,就要吃饭,长大了,就要结婚,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了,他就失去生存的价值了。但是,人的欲望是要有节制的,一个根本的原则是,人不能让欲望超过自已的能力。比如说,人人都喜欢钱,努力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没错。对王建林来说,挣一个亿是个小目标。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一亿的小目标足以把人压死。对于普通人来说,努力赚钱,绝没有错。这也是对金钱的欲望,可是,当欲望达到无法实现的时候,人生就掉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说到“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并非绝对的无欲,而是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也就是所谓“非份之想”。现实中的非分之想也常常可以实现。比如在职场中想获得升迁。这是一种欲望,欲望的代价永远只有两种,一种是能力,一种是人格。以能力为支撑的欲望是合理的,以人格为支撑的欲望是应该节制,因为它在本质上对人生是无益的。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可是你依然获得了升迁。那肯定是出卖人格的结果,在现实中必然是以拍马屁柔媚取容。这样就失去了堂堂做人的刚性,这种刚性的缺失,正是因为背后升迁的欲望。假如去掉这种欲望,不做非分之想,就可堂堂正正做人,这叫无欲则刚。无欲是不放低身段求人,如果你是真有能力,别人会来求你。

欲望是支撑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这一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大概无多大分别。哥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一个在欲望的激励之下不断进取的形象。当他最后感到满足的时候,也既他的内心没有了欲望的时候,他就死去了。

人生不能没有欲望,但不能让欲望超过自已的能力。至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之保持合理的范围,其实很简单,多学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不会为个人欲望所控制。这虽是大话,却是实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