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不当面纠正宰我(宰予)的错误,而只是在背后吐槽?
宰我,也叫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位。如果说孔子的弟子大都给人以比较正面的印象,那么,宰我就显得有些另类。《论语》中提到宰我的故事,给人的印象大多有些负面的意味。但是,他依然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同时又是孔门十三贤之一。被称为言语科之首。
顾名思义,言语科之科首说明他这个人的特点是能言善辩的。论语中提到他的故事,大都是与孔子的辩论。比较有名的有关于对三年之丧的讨论,以及“井有仁”的讨论,最著名当然是他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成为千古名言。
能言善辩是个人的特点,但这种特点,在重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儒家来说,是有点不讨喜的。但是并不是说孔子以及儒家对这种能言善辩的人一定十分痛恨。孔子弟子中有“言语”一科,本身也足以说明,儒家并不是机械的认为言语便给一定是坏事,它还是有用处的。比如外交场合,就是言语科发挥作用的地方。但在中国文学中,不仅仅儒家,就是道家也一样认为口才好了,容易夸夸其谈,对个人来说,不是好事。《道德经》中不是也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吗?其意义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老子是站在道的角度上阐释,而孔子的说法更接近现实生活,更具可操作性。如此而已。
既然这个认识是相同的,那么孔子做为老师,在培养弟子特长的时候。是要关注这种特长给弟子带来好处的同时,尽量减少坏处。这在孔子的教学中,叫做因人施教。一个谨慎的人,孔子教育他们做事时要敢于行动,一个鲁莽的人,孔子教他们做事要多考虑。对于一个口齿便给的人,孔子要对其打压。勉得以后因为乱说话招来祸患。
宰予和孔子关于井有仁的讨论,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孔子儒家强调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仁。有一次,他问孔子,如果有一个很“仁”的人掉到井里,你会不会下去救呢?这个问题中,他给孔子挖了个大大坑,假如孔子说一定下去救的话,那么自己不也要困在井里了吗?如果孔子不去救的话,儒家不是认为道德的价值(仁)比生命还重要吗?他用一个问题,把孔子放到两难的境界中。但孔子毕竟是孔子,如果连这点事都摆不平,还有什么资格当老师。孔子说,我为什么要到井里去救他呢?难道不进入井里就不能救人了吗?孔子最后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说,君子可能会遭到损失,(有些情况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他不会掉到别人挖的坑里。我打不过你,你力量比我强的时候,你可以打我,欺负我,但是你是骗不了我的。
孔子不愧是孔子,这一问一答当中,孔子在举手投足之间破了宰我的招。表现出堂堂正正的君子风度。而宰我是不是稍稍显出一点小人特质呢?
下面我们再说题主所问的问题。宰予问孔子:“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吧?三年不讲礼仪,礼仪必然破坏。我觉得有一年的时间差不多了。”不可否认,宰予是很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他问的问题都有很完整的思考逻辑。孔子说:“如果只有一年时间,你安心吗?”宰予说:“是的”孔子说:“既然你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呗。”等宰予出去了,孔子对其它学生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娘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难道他对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是不是当面不说,背后吐槽。如果是那样的话,可以得出孔子虚伪的结论。但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必须要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个事情的特定场景,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对一个学术或者是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对于孔子的处理方式,我是这样理解的。孔子告诉宰予,如果你心安,你就可以这样做。这个回答本身说明了礼的本质就是针对人心的。虽然有个社会公认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合适,或是一样。但人生活中社会中,还是要表现出对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尊重。
父母之丧,所以的礼仪,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感恩怀念和悲痛的心情。如果你自己觉得表达的已经充分了。那么你怎样做都是对的。这是孔子对宰予回答中表现出的意思。
宰予走了之后。孔子又吐槽了。这里的吐槽也是对的。对于父母之丧的问题,不光和宰予相关,是和每个学生都相关的。孔子这样回答了宰予,其它学生也听到了。孔子的意思是不是说,他主张以后的父母之丧改为一年就行了呢?显然不是。孔子的意思只是说,宰予自己要那样做,别人管不着。可是,他是主张三年之丧的。于是,他告诉其它学生,宰予这样做是不对的。孔子认为宰予不对,但并不阻止他,是不是说明了孔子对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学生的尊重?我认为是有点的。
读了《论语》中相关宰予的内容,很容易会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孔子是很不喜欢宰予的。否则也不会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了。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现在的老师对学生打也不敢骂也不敢,只能像祖宗似的敬着。现在的人们大概体会不出传统社会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了。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经常被老师打骂的学生,有可能是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一点,许多当过学生和老师的人,大概都有体会。
我自己是六O末,我对在学校时打过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过怨恨。我的孩子是九O后,记得她曾给我说过一段话:“我们班主任天天说我们不行,没有她之前教过的学生努力。我们以为她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其它班的学生对我们说,她常常在他们班上夸我们班的学生。”这大概就是师生关系吧。必须离开一点距离,才看得清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