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王阳明是不是被捧得有点过了?你怎么看?
这几年,王阳明确实很热,可能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有点关系。可能更多的还是和国学热有关吧?不过,王阳明确实是一个进入传统文化很好的切入点。
王阳明被捧的高了吗?我觉的没有,做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被关注一下,似乎也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心学和理学做为儒学的两极,各有其价值,并且是阴阳互补的。那种为了捧王阳明而贬朱熹,或者为捧朱熹而贬王阳明,甚至把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都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当然都是不对的。
和理学比起来,心学从来没有成为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个人觉得,这并非某个人或是某种势力的有意打压,而是由学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且和心学比起来,理学似更加主流一些,比如宋时的濂洛关闽四家,除了关学张载的气本体之外,其系三家都是理学。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在鹅湖之会的辩论中占了上风。但在整个学术体系的建构上,比朱熹的理学还是差一些,否则,也不用等到明中后期的王阳明来完成这一学术体系的建构了。
心学和理学做为儒学的两个方面,治学的方法和观点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他们讨论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是一样的,但结论不一样。他们讨论的基本范畴全部出自《大学》与《中庸》。
这里不去谈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有兴趣的直接去看《朱子语类》《传习录》之类就行了。不过在看这些书之前最好还是把《大学》与《中庸》大体搞明白,否则你就无法进入理学与心学的话语体系中。
理学的特点是让人循规蹈距,一切按规矩办事。所以,理学培养出很多奴才型人格。而心学的最大特点其实是教人随机应变,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心学过度了,就会培养出许多狂放之人,比如何心隐李贽等,他们身上虽然体现出了个性主义的进步。但因为太超前了,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结局都不好。
王阳明自己当然是个例外,他的致良知就是中庸里说的尊德性。也就是说和王学左派比起来,王阳明自己是站在中庸的标准上,而左派之所以被称为左派就是因为偏了。
心学的人物与理学人物比较起来。理学人物表现勤奋保守。而心学人物大都是非常聪明的。理学可以靠慢慢的学习,而心学靠的是悟性。理学的规则有一个非常稳定的死杠杠。当他会问你,讲不讲道理?而心学的道理是良心,是良知良能。所以心学人士怒了会说,还有没有良心?
儒学中这种心学与理学的差别,与佛教禅宗南北两派的差别也很相似,北宗的神秀讲渐修,而南宗的惠能讲顿悟。
说到这儿差不多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理学可以成为正统,而心学不能。因为理学的规则是死的,具可操作性。而且有助于奴性的培养。而心学可操作性差,凭良心这事,只有自己知道是真是假。
儒学的这种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与佛学刚好相反,理学类于北禅,心学类于南禅。大家都知道南禅后来的影响远大于北禅。这种不同大概在于儒家是执政党,而佛家是在野党。现实的政治理论必须是可操作的,而在野的学术理论必须要灵活聪明吧?
理学和心学还有一个不同表现,治世的时候往往是理学当道,而乱世的时候心学才起作用。理学表现出法治的特点,而心学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治的特点。
明朝的张居正戚继光的行事就有明显的心学特征,张居正就不说了。戚继光办事的方式绝对不是死搬教条,非常灵活。比如,因为他老婆很历害。又没生儿子。他在外边养了好几个小妾,这样既保证了家庭的安定,又解决了生儿子的问题。大家不要以现代的观点看这事,明朝时,娶个小老婆是合法的。老婆不让,就不在家里干,出去干。这种变通的方法,就是心学的特点。
清朝的曾国藩是理学名臣。而李鸿章,左宗棠就有心学的味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是自己的一点粗浅理解,未必正确。王阳明等古圣先贤们,他们的思想或者并不一定完美,但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