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感情的纽带,最主要的核心人物。任何时候,一个家庭只要母亲在,就有凝聚力,家就在。子女们都是围着母亲转的,不论子女们身在何处,重要节日都会从四面八方奔向母亲,因为母亲是这个家庭的主要精神支柱,呀这就是母亲的最伟大之处。
一旦有一天母亲不在人世了,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没有了,就好像房屋的大梁倒了一样,房子塌了。尤其是留下来的父亲,不甘寂寞,又会去找女人结婚,父亲的心全部被女人所吸引,女人说什么他听什么,女人是父亲的一切,最重要的人。而子女对父亲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了,不关心子女。要是这个女人不喜欢子女,闹矛盾,有纠分,父亲就会站在女人一边,不旦不维护子女,反而会痛骂子女,让子女心寒。这个家接着就会慢慢地散掉。什么兄弟姐妹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姐妹情意就会慢慢地淡去,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怎么联系了,最主要是没有核心人物了,感情纽带没有了,没有凝聚力了。
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题主问,为什么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我的回答不知道正确与否,那就是,因为母亲是开枝散叶,生养了我们。
母亲生了我们,经历了生死大劫难,父亲只是养了我们,父亲是天,而母亲是地。
母亲在的时候,不管是儿子或者是女儿,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妈在家呢吗?很少有问爹在家呢没有。
母亲,又是一棵大树,根在枝叶总会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若是根没了,枝叶也就枯萎分散了。
因此,母亲在的时候,儿女们各自从远方回家团聚,都围在母亲的周围,嘘寒问暖,谈天说地,好不热闹。
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是母亲为我们缝缝补补,没日没夜的为我们操劳,有什么好吃的,都是留给儿女们。
有时候,母亲又是一个火盆,火烧的旺旺的,儿女们围着火盆,温暖了我们的童年。
母亲不在了,一切都没有了,大树的根枯萎了,火盆也灭了,我们也都长大了,只剩下一堆痛痛的回忆。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有老母亲在。家里就有了主心骨,母亲就像一个桶箍,家人就像一片片的桶片,由母亲把他们箍在一起,整个家就像一只圆圆的木桶一样,有了捅箍的紧扣。家就变得团圆,滴水不漏。没了母亲做捅箍,木桶片就一片一片地散开了,各自为生,家就散了。可以说没了母亲,连过年过节,都不想回老家了。没有了母亲温馨的期盼,没有了老家袅袅的炊烟,那个游子还会渴望回老家啊!母亲就是老家的化身。有了母亲在老家等候。子女再远都会期盼回老家去。没了母亲老家就基本上烟消云散了。父亲毕竟是管赚钱,在社会上混,不怎么会管家。孩子们对母亲都是很依恋的,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母亲在照顾他们!母亲是最伟大的女性。是一个家的凝聚力!为母亲任劳任怨的付出,点赞。
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很现实,大多如此。这彰显了母亲的伟大。证明母亲撑起的不是半边天,而是整个的天;母亲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似一棵无名的老草",在物质上对家庭的贡献或不抵父亲大。
但母亲默默无闻地为家庭的贡献,母亲所赋予家庭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却是父亲望尘莫及的。虽然母亲在时,不显山,不显水,但失去以后才发觉母亲的尊贵。
母亲先走了,这个家庭就失去了信仰和精神的力量。而父亲先走则不显得这么沉重(请男同胞允许我这样评价,并非有意贬低男同胞无用无能),家庭照样同舟共济,破浪前行。问题出在哪儿呢?
出在父亲身上!!!因为父亲是物质的,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功不可没。但对于已经成家立业,已经有了原始积累的儿女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恰恰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精神层面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归属感。母亲是家庭的精神支柱,这是不容置疑的。相比之下,父亲则相形见绌。
讲一个现实的例子来论证这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李~的儿子与儿媳,因婆媳关系紧张,10年前离异,丢下一个不滿周岁的孩子。婆婆后悔不已,极力相挽回这一惨局,但亡羊补牢已晚。儿子从此一蹶不振。棒打鸳鸯两分离。婆婆自责对不起儿媳,更觉对不起儿子。终因积郁成疾,8年前决别而去。
从此这个家庭除了老光棍守着一个小光棍,还有一个不满3岁的儿子。但老母亲还在,瘫疾在床,李~精神上还有所依托,还有老母亲掌舵。李~为母亲尽孝尽职尽责。去年,老母亲也走了。从此这个家像断了线的风筝。
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实让李~在也抑制不住悲恸,他跪在母亲棺材旁,泣不成声:
″娘,你也走了,都走了。你的儿子,你的孙子,你的重孙子,这个家,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是啊,本来是个阴阳共存的世界,只剩下另一半,这世界便失去了平衡。在场的所有人看到这一幕,听到这哭声,想到这个家庭绝望的未来,不管男女,无不为之动容,哀恸笼罩了整个村庄。
政府乡亲们出手相助,启动了低保,贫困、孤儿救助。可这一家3口,老李64、儿子42岁、孙子11岁,精神上的缺失,再多的物质救助也难以弥补!
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越到老年,母亲的角色就越发显得重要,母亲心细,什么事情想的周全,子女间如果有矛盾,有母亲在,多半都能化解。相反,父亲就没有那么体贴,有些事父亲更喜欢任由自由发展。
为什么一般家里老人要是母亲先走的话,不用几年这个家就会散了呢?
有一个蒜头比喻法:母亲是大蒜的外皮,父亲是大蒜的中间立柱,兄弟姐妹是蒜瓣——当立柱没了,大蒜还有外皮包裹,兄弟姐妹还可以抱成一团;当外皮不在了,即使立柱还在,蒜瓣也难以抱团了,已经很容易地分崩离析了,就是这个道理。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从外面玩耍回到家,第一句先叫的就是“娘”;长大外出工作回到家,先找的还是妈;即使父亲在家里,打完招呼我们还是会去找找自己的母亲。
因为毕竟从小到大,母亲陪伴、照顾孩子冷暖最多,父亲主要是在外面世界闯荡江湖了,所以我们依恋最多的还是母亲。
母亲在的时候,节假日兄弟姐妹可以一起或者轮流去看望老人;母亲不在了,只剩下父亲,我们也回家,但是那种有家的感觉,内心是会有一种欠缺感的,你认为呢?
一般父亲沉默的多,遇到事情喜欢烂在肚子里;母亲喜欢与儿女多唠叨几句,久而久之与双亲交流沟通的不太一样,所以母亲如果先离世,过几年原来的家差不多就散了。
再就是父亲没有母亲细腻,或者考虑的不如母亲全面,日常生活中父亲做甩手掌柜的时候多,他们大多数都是为整个家庭奔波劳碌挣钱,很少融入平时的家庭氛围之中,倘若母亲去世,对于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大的失落和缺少依靠,他们很多时候像个孩子,所以母亲去世后,没有几年原来的家就是会散掉的。
“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大多数指的是母亲在,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长寿一些,自古就是整个家族的“老太君”或者“老祖宗”,男人社会责任重大,寿命相对短一些,四世同堂甚至几代同堂,大多是母亲在。
看来我们在善待母亲的同时,更需要多关注一下孤独的父亲,让老人相互搀扶陪伴更久一些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