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我大姐二姐家都有两个孩子,老大都是上三年级,老二都是上一年级。调皮捣蛋,根本管不住。打人,犟嘴,气的大人不行。看育儿书,利用上边的方法对他们根本没有作用,怎么办?

因为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出生的原生家庭不一样,孔子说:“因材施教”,便是这道理。育儿书籍的内容较庞杂,写的是一般规律,也许对a家孩子有效,对b家孩子未必可行,所以照本宣科,效果往往不佳,照书教儿,也很难教好孩子。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一定要自己写的《育儿经》,根据自己孩子成长什么样子。才有现实意义!

人家的书不能看。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那是别人的经验,需要因人而宜。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你好,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宝妈,你这个问题,问到许多宝妈的心坎上去了。

我认为,培养孩子,万变不离其宗,你只需掌握“宗旨”,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可以应对。

我就教你一招,你肯定能掌握,坚持下去,定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回想我在养老大的时候,你看了四五本厚厚的育儿书,养老二的时候,一页书都没有看。俗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当猪养,一点都不错。

育儿书是专家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精心研究才写出,你我普通人,想看几遍书,就能掌握这些方法,肯定是不现实的。

每一本育儿书,都要教几十上百种方法。方法多得让你连头绪都乱不清楚,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情况千变万化,你如何识别并使用?

即便你能根据孩子的表现识别并使用书上的方法,你会发现,这个方法好像不一定有用。

好,步入正题,我教你一招“包治百病”:强化优良行为,忽视不良行为。

不急,你慢慢往下看。

一、强化定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某种日常行为,总是被忽视或抑制,那么当以后再遇到这种行为时,个体就会自觉的尽量回避。反之,如果某种日常行为总是被关注或赞赏,那么以后再遇到这种行为时,个体就会自觉地做出这类行为。

这就是“强化定律”,强化定律不仅是一种学习良好行为的心理机制,也是帮助孩子们纠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手段。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好习惯和坏习惯都会同时存在。如果发现孩子的良好表现,及时并经常给予赞扬,就可以使孩子的好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养成越来越多的良好行为。

而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只要没有危险性,就采取忽视,慢慢的,孩子这种不良行为自然就消退。

二、具体应用
  • 第一、孩子的每一丁点进步,都应该得到家长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要知道赞扬孩子的正确行为,比指责孩子的负面行为更有效。

  • 第二、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进步,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变好,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除了对他们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份耐心和宽容。
  • 第三、哪怕孩子做的不是很到位,也要嘉奖,会不断增加孩子的好行为。奖励是对孩子好行为进行外部强化的最好手段。
  • 第四、从心里相信孩子能形成良好习惯。在与孩子或者外人交流时,一定要多夸夸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如果家长整天抱怨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永远不会变好。家长多夸夸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会发现孩子慢慢的越来越好了。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宗旨就是:强化优良行为,忽视不良行为。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孩子表现如何,良好行为就表扬鼓励,不良行为就忽视淡化。

你只要坚持做好这一点,一定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谢谢你,我爱你!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您问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要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和很多因素有关,不仅仅是看了几本育儿书,就能够教育好孩子的;通过育儿书获取的只是片面化的、碎片化的知识,并不能系统化。所以,当遇到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时,可能很多教育理论就显得不管用了。

决定一个孩子是否能被教育好,和以下因素都有关系:

1.孩子的天赋。

每一个孩子的天赋都不同,擅长的方面也不尽相同。除了天生的性格和气质类型不同之外,孩子的智力也不一样。

心理学家加德纳的理论认为:人有八种不同的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言语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每种智力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根据我们要进行的活动类型一起发挥作用。

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在人的发展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作为父母,要弄清楚孩子擅长做什么,因材施教;你说你姐姐家的孩子都是调皮捣蛋、打人、犟嘴,表面上看似乎有很多“不良行为”,但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东西,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父母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该怎么做。

2.家庭的氛围。

一般来说,优秀孩子的家庭氛围较好,父母感情好,重视教育,心理阳光、健康,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心理营养。

既然孩子出现了一些行为上的问题,那就要分析一下孩子的不良行为从哪里学来的,家庭的氛围到底如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把问题当做孩子成长的机会,也是把教育理论实践化的过程。

3.父母自身的认知和教育水平。

父母的学历也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影响。高学历的父母普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高学历父母的认知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模仿父母。此外,父母的价值观、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即使有些父母看了很多育儿书,对于书中知识是否能吸收、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如何也都不尽相同。毕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没有固定的方法;对于教育孩子,没有普适的方法,只能根据书上的内容,再结合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还有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看了很多书,并不代表人对书的内容都理解了、消化了,也并不代表他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有些人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并没有真正学会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了。

还有,即使看了很多书,也未必能够形成教育孩子的“自动式思维”,这就容易造成看书的时候一个样,遇到现实教育问题时又是一个样,“水是水、油是油”的局面。也就是流行的一句话——“明明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4.其他因素。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的运气、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等。

以上几个因素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都不一样,多种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

所以,有些家长即使看了很多育儿书,依然教育不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愿意学习,保持成长型思维,相信孩子,起码可以为培养优秀孩子的带来希望。

希望以上解答能够帮到您。

我是心理讲师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生活化的践行者,欢迎提问,我会耐心解答。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很好教育自己家孩子?

为什么看了育儿书还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小孩?

爱孩子,是母鸡也能做到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伟大的事业。

有句话说得好,育儿即育己,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养育孩子,改善自己目前的状态和行为,从而对孩子达成影响,这才是好的教育。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她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也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学习,因为在她的想法中,孩子这样成长,是最有利于孩子的。她经常对孩子采用讲道理,把在书上看到的道理讲给孩子听,孩子厌烦了,她心情好还好,心情不好时,就会凶孩子,甚至是打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她的方式大多数都是凑效的。但孩子在初中时,跟她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冲突,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至今下落不明。

这位妈妈也看了很多育儿书,但是她没有把这些知识转化,转化成自己言行举止的改变,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父母通过看育儿书籍,学习育儿知识,不是要改变孩子什么,而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父母了解到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在最适合的时候做最适合的事,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事,就是养育了一个合格的后代。

但于个人而言,生养孩子从哪看都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我们不仅要付出精力,付出金钱,还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孩子养育成人后,还会脱离我们的家庭和生活,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

但是养育孩子,是人类需要做的事,把孩子培养成才,是父母对国家和社会做的最大贡献。

我们知道,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教育,但孩子的发展千差万别,关键点就在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同。面对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父母怎样看待、怎样处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方向。

既然我们选择了成为父母,那么我们就要不计较得失,通过学习育儿知识,身体力行,给孩子最好的养育。

所以看育儿书不是为了改变孩子,而是为了改变父母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父母。如果我们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我们就知道,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从而不会去斥责孩子的天性,相反我们会去引导,让孩子在天性不压抑的情况下还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育儿即育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就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看育儿书,学习育儿知识,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高级育儿师,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想要获得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