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因为他们不是主角,所以平常没有必要提及,如果需要这帮人出场时,自然会让他们出场,而且有时候一出来还三五成堆的。
《笑傲江湖》里面,华山派一开始孤零零的只有岳不群夫妇在江湖上还有些名气,而华山弟子们也很不争气,没有什么武功高强的人物。但是一旦剧情需要,突然就冒出来一个师叔级别的风清扬带给令狐冲第一场升级的奇遇,传给了他闯荡江湖的资本——独孤九剑。
为了把岳不群赶到福建拿到《辟邪剑谱》,又冒出来三个剑宗的师兄弟封不平成不忧等人物。
嵩山武林大会,左冷禅为了推进五岳剑派合并,拿下泰山派这一票,泰山掌门天门道长突然冒出来三个师叔级别的人物玉玑子等人。
这些人平常着墨不多甚至没有提及过,一旦为了剧情需要,金庸就让他们成堆成对得出来。
《倚天屠龙记》里面,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各派的前辈名宿几乎全都到齐了,比如少林派的四大神僧来了几个,另外还有空字辈的不知名僧人,崆峒五老,等等,这些人的出现都是为了让男主角张无忌升级打怪用的。但是如果仅仅这样,张无忌岂不成了天下无敌了?少林威名岂不成了江湖空谈?所以又弄了个三渡出来,给男主角设置一点障碍,给少林派挽回一点颜面。
《射雕英雄传》里王重阳号称天下第一,可是他教出来的那些徒弟跟四绝这个级别的高手比也太差劲了,简直是被秒杀的节奏,所以为了显示一下天下第一的厉害,给这帮牛鼻子弄出来了一个师叔,而且这个师叔的武功还是重阳真人亲自传授的,同样的一个师父教的徒弟,七个牛鼻子被四绝秒杀,而周伯通只是稍微比四绝弱一点,读者这时候才明白,不是王重阳武功不行,是他的七个牛鼻子徒弟资质不够,太笨了。
此外,为了让郭靖升级,练会九阴真经,王重阳这个师弟此时出现再合适不过了,本来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王重阳拿到了九阴真经,他的师弟出来传授给郭靖,也比较符合常理。
人物都是为剧情服务的,外国小说是这样,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也是这样。金庸读了那么多古典小说和外国的文学名著,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例如《侠客行》里面,白自在被雪山派的人造反拿下锁在了石屋里,这时候他的师兄弟必须出场了,为什么?以白自在的武功和他在雪山派的威望,没有他师弟这个级别的人出来支持,小字辈的是不敢造反也没有能力造反的,就像泰山派的天门道长一样,他的师叔们不出来搅局,他的掌门之位稳如泰山,左冷禅想动他都动不了。
《水浒传》里面,作者为了逼宋江犯更大的罪,为了逼迫他上梁山,弄出来一个阎婆惜这个人物,才有了黑三郎怒杀阎婆惜。阎婆惜出来干嘛的?两个任务,一个是撞见宋江跟刘唐这个梁山贼人的秘密,看到那封书信,另一个出来给宋江杀的,她发现了宋江的秘密,宋江非杀她不可,只有杀了她,他才犯了更大的罪,他犯了大罪才有可能去梁山。
这就是人物为剧情服务。
金庸的小说也是这样,配角是给剧情,给主角服务的,需要他们他们就会出来,至于他们的身份,也由他们要服务的剧情和主角决定。
比如跟天门道长同归于尽的那个青海一枭,他出来就是为了逼死天门道长的,天门道长死了,左冷禅才能拿到泰山那一票。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左冷禅不亲自动手,或者让玉玑子三个人动手杀了他?
我来解释一下,如果左冷禅亲自动手,这有违左冷禅的本意和他的江湖地位,因为左冷禅想让这次五岳并派看起来光明正大,让外人没有异议,如果他亲自下场杀天门,那么在外人看来那岂不是逼着他们并派,就算并了派,名声,信誉,也好不了。
为什么不让三个玉字辈的动手?很简单,单打独斗恐怕三个人都不是天门的对手,少不了还打草惊蛇,让天门有所防备。这时候派青海一枭这种江湖上有恶徒身份的人出来偷袭,弄死天门,外面的人大多也只是鄙视青海一枭这样的恶徒没有江湖道义,却不影响五岳剑派的声誉。在剧情上合情合理。
这个人出场就是为了弄死天门。这样的安排也比较符合左冷禅的一贯作风——暗施阴谋诡计。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不用多思索,就知道题主的问题以偏概全了。起码可以举出多个掌门师傅在,同辈师兄弟也在的例子。
《笑傲江湖》里面,恒山派掌门人级别的是三定,掌门是定闲师太,有师姐定静,师妹定逸师太,掌门定闲很少出山,在庵中修行,但是熟知天下事,后来被岳不群暗算,死之前传位与令狐冲。
经常游走江湖的是定逸师太,这位前辈脾气火爆鲁莽蛮横,但是心地善良正义感爆棚,经常在关键时刻出头主持正义,仪琳遭受田伯光侮辱的时候,能站出来维护徒弟还怒斥心怀不轨的余沧海等人,人格魅力一流。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两部小说,全真教王重阳掌教的时候,有师弟老顽童在,师兄弟二人在江湖上有极大的影响力,王重阳死后,老顽童保管《九阴真经》,后来在《神雕侠侣》中对于稳定江湖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重阳故去以后,全真七子之一马钰掌教,其他六位师兄弟同在,再后来马钰故去,丘处机掌教,师兄弟们也都在。虽然武功不如王重阳,在江湖话语权下降,但是作为一大门派,仍然是中原武林的重镇,蒙古势力进军,也要先拿全真教下手。
《天龙八部》中,少林寺方丈玄慈在位期间,同一辈的师兄弟就有很多。有教授乔峰武功的玄苦大师、少林寺二百年来武功第一的玄澄,还有玄慈师弟玄难,参与了聚贤庄大战和珍珑棋会,最后死于丁春秋的“逍遥三笑散”。
《倚天屠龙记》里面,张无忌闯少林救谢逊的时候,对战的少林三渡,渡厄、渡劫、渡难是少林方丈空闻大师的师叔级人物。
以上这些,题主,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印象了。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一
武林门派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要经历权势之争。这些权势之争自然会引发各种冲突,或明目张胆,或阴谋诡计。最终的结果就是留下支持自己的势力,排除一切威胁的力量。
第一类,明目张胆的夺权。
典型的就是华山派“剑气之争”。华山派本是五岳剑派中最强的门派,可是由于《葵花宝典》引发岳肃蔡子峰练剑出现分歧,最终导致出现剑宗和气宗。二派矛盾累积数十年,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夺权,气宗将风清扬骗至江南,随后一举在华山派发动火并,剑宗气宗大战一场,剑宗败下阵来,剑宗高手被杀的所剩无几,于是他们离开华山。后来剑宗后辈又来寻仇,如成不忧,封不平,丛不弃等人。气宗岳不群掌握华山派的所有权势,就不再认他们为师兄弟。
第二类,阴谋诡计夺权。
像成昆拜少林空间大师为师,后来想通过阴谋诡计来成为少林方丈,只是机关算尽,功亏一篑,未能成功。包括丁春秋因为得不到逍遥派掌门,就暗算师父无崖子,这也是一种争权。
毕竟,只有成为掌门人之后才能得到权势,得到权势以后才能掌握生杀大权。
任何一个门派,权力的核心大多是一脉相承,当然也有众人推举的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存在直接也影响到门派的发展。
二
对于大部分门派而言,掌门一脉相承的方式比较多。就像明朝皇帝传承皇位一般,虽然他们儿子甚多,但是必须以嫡长子为首选,这样规矩的建立就避免了很多的麻烦,至少能够让一部分人认定嫡长子就是正统。当然,其他也有一些人会有夺权的想法,真正成功的就只有一个,燕王朱棣。
但是,任何一个新上的皇帝都绝不会让以前的兄弟和叔叔对自己的执政有干涉,不然自己的权力就受到掣肘。于是,皇帝身边的兄弟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要么被派到偏远地方。没有几个皇帝能够真正相信自己的兄弟,他们都害怕自己的皇位被觊觎。
江湖门派也是一样,掌门上来以后,他也害怕自己的师兄弟会对自己的掌门之位有觊觎之心,于是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师兄弟都有防范。
于是,他们的师兄弟要么自立门户,如郝大通从全真出来,创立华山派;要么远走他乡,如少林苦慧禅师,远走西域创立西域少林;要么归隐山林,如封不平,成不忧,甚至风清扬;要么就是不干掌门之事,如少林三渡等等。
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议会形式。
这种最典型的就是少林寺,少林弟子众多,他们选择掌门人更多的是公议的方式推举。
如玄慈方丈身边还有很多玄字辈的师兄弟,玄苦玄难玄悲等等;如方证大师身边还有师弟方生大师;如空闻方丈身边还有空智空性,甚至还有师叔三渡。
可见,这两种形式的不同也导致江湖门派影响力不同,唯有少林人才辈出,一直是武林门派的翘楚。
三
可见,武林门派的这些师兄弟能够留在本门派的并不多,大多会分化出去。他们分化出去以后大多有几个选择:
第一,自立门户。
全真教郝大通创立华山派,也成为华山派的开山祖师;法华寺主持焦木大师也是从少林而来;苦慧禅师远走西域,开创西域少林;逍遥派丁春秋叛出逍遥派,创立星宿派等等!
这些门派的建立,也有利于扩大母门派的影响力,同时在需要帮忙时可以相互帮助!
第二,留在本门派。
这种情况少林居多,这些师兄弟可以辅助掌门处理各种事务;再就是嵩山派左冷禅有十三太保,都是师兄弟,团结一心,一致对外;还有衡山派三定,也是相互扶持;包括全真七子,相互帮助,面对江湖事务。
第三,逐出师门。
华山派剑宗高手都被逐出师门,成不忧封不平等,他们就离开华山,与华山派没有任何关联;丁春秋也是被逐出师门,最终创立星宿派;包括玉真子一直不把师兄木桑道长放在眼里,他自己留恋荣华富贵,投靠满清,甚至想将师兄除去!
可见,这几种都是师兄弟的最终去处。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做了掌门之后,如何对付自己的师兄弟又是另外一说:信任度高的肯定会留在身边,就像雍正重用十三阿哥胤祥;对自己掌权有掣肘的肯定将其除去或者调离,就像雍正皇帝软禁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
归根到底,都逃离不了权力的诱惑。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328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了。也得说题主有心了,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的不会发现这个问题,但是题主这里所说的,也只不过是一些特殊情况,而不是所有情况。天龙八部,少林寺以玄字辈算是最高级别的了,出场的有玄慈,玄难,玄苦玄寂等等。逍遥派自逍遥子以下的三位还都有出场,并且留下了很多故事。再到射雕里看一下,王重阳开创全真教,有师弟老顽童在,全真七子在马玉掌教后基本都健在,这些说明在二代弟子掌教之后师兄弟还是健在的情况有很多,既然题主提到了二代第子掌教之后他们的兄弟很少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以笑傲江湖来说,在岳不群掌教之后几乎没看到他的同门师兄弟。后来出现了三个。堂堂华山派总不能岳不群一辈只有这五个弟子吧,在看其他门派也都差不多的情况,嵩山派也就那么三两个,恒山派也是如此。
接下来一诺分析一下那些消失的一代弟子们。第一去处,历来掌门之争与帝王之争只不过是大同小异,在掌门争夺战中一般都会划为两派,基本设定情况都是如此,也基本上有自相残杀的情况,在争夺战里,战胜的一方坐稳了掌门职位,战败的一方自然以流血作为代价,但是双方同一门派一般的情况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所以在争夺之后一代弟子消耗了很大一部分,而那些剩下的,自然是寥寥无几,为了扩充实力,又继续招新的门徒。这一点在笑傲江湖里尤为明显。
第二个去处,一些并非本门掌门的亲传弟子,在学成之后一般都会过好自己的日子。或许他们在拜师之前只是想保护自己,并不想在江湖上争夺第一第二这些东西,学习一定本领之后他们就会另谋生路。笑傲江湖里的林远图,就是少林弟子,看了葵花宝典之后,偷偷跑了开创了镖局。
第三个去处,在自己所支持的师兄弟夺得掌门之后,掌门也会巩固自己的地位,不然这些帮助自己的人将来揭短,他的脸就丢大了,所以他们也会玩一下杯酒释兵权或者学学朱元璋,给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师兄弟干掉。而那些被释了兵权的师兄弟就会买下一块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第四个去处就是接受任务,在武林争夺赛中,基本上江湖走动的都会有各门派弟子,像天龙八部里玄寂,虚竹等就是经常被派出去,送信也好做事也罢总之这部分人不经常在本门待着。虽然我们看到的武侠小说看似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除了这个故事里的必要东西,作者不会把其他的东西写进来。比如少林寺有几百亩的香火地,他们把这些地租给农户,自然有人去收租子。这些事与我们所看的故事没有什么联系,所以作者不会写进来。
第五个就是各司其职。留下来的一代弟子,自然在本教中也会负责一些大小事务,无论是任何门派需要运营起来,各方面涉及的事情比较多,而这些事情自然需要有人打理,一些一代弟子会去专门打理这些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至于教内发生什么,距离近一点的还好,远一点的基本上在事情发生后很多天才会得到消息,而这些人又不是本书的主人公,至于他们的反应金庸自然也懒得去费笔墨。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金庸武侠剧中很多门派的掌门都有师兄弟,下面试举几个例子:
以门派最多的《笑傲江湖》来说,五岳剑派之中:泰山派人丁众多,掌门是天门道人,他不仅有师兄弟,还有师伯师叔;衡山派掌门莫大先生,他至少有两个师兄弟:刘正风、金眼雕鲁连荣;恒山派有三定;嵩山派在掌门左冷禅之外还有十三太保;只有华山派人较少,除去被逐出华山的封不平、丛不弃、成不忧外,就只是岳不群与宁中则的夫妻店,不过岳不群与宁中则也是师兄妹关系。
另外两大门派:少林与武当,少林寺方丈是方证大师,书中还有一位方字辈高僧:方生大师;武当派掌门是冲虚大师,他有一位师弟道号清虚,善制炸药。
其实金庸其他作品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并非像题目所说“师父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
但是,不论是电视剧也好、小说也好,其中出现的角色都必须对推动情节发展有所帮助。如果出现了无助于情节的角色,那就是累赘的。所以有的时候并不需要写或拍出门派掌门的师兄弟,因为并没有相关的情节。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为什么金庸的武侠剧里师傅辈的只有掌门,然后就是二代弟子了,那些师叔伯都那去了?
郭靖说马道长也是在下的师父,也是我把兄的师侄,又是我把弟的师伯。
杨过说我后来的师伯曾经打败了我之前的师叔祖,我干爹的徒弟也就是我亲爹他的师弟曾经是我师叔的那个人侮辱了我师父。
张无忌说我义父后来的师父是他之前师父的师叔祖。
韦小宝说我师侄跟我师姐打过架打赢了,跟我师父打过架但没打过,我为了保护我师父结果被师父抓走了,我师姐的前男友杀了我师父,我另外一个师姐的男友跟我拜了把子。
虚竹说我师侄和我师叔祖是好朋友,我师侄孙和我把兄的未婚妻是好伙伴。
在各主角爸爸去哪儿加各门派前辈人才凋零的背景下人际关系已经够乱了,要不要再加多点人让关系再乱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