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中国的教育是应该反思:

一、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女教师太多,尤其是幼儿园青一色女教师,对幼儿教育很不好,幼儿园应该引进一些男教师。小学、初中也是女教师偏多,也应该增加男教师。

二、应试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压力很大,男孩子的棱角都被磨灭了。因为男孩发育比女孩晚一点,在小学、初中的学习中,往往女孩的成绩比男孩好,男孩会有很大的压力。

三、以前都是成绩不太好的人,才去报考师范类院校,这样师范类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差,不利于培养优秀教师。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一、首先从师范类院校的招生开始,把分数高的优等生,首先考虑招进帅范类院校,提高师范类院校的生源质量。

二、幼儿园一定要引进男教师,让男孩有学习的榜样。省得男孩都学习女人做事,使得娘娘腔的男孩产生。

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原因很多。我看了很多问答,都分析了家庭教育,男性教师缺失,以及教育更适合女性等等。所以我打算另辟蹊径。

我觉得:这是女性解放的后果。

因为以前,男性几乎占了受教育的资源。

解放后,妇女才开始有了“半边天”的说法。

很少有家庭倾尽资源去培养女生。

女性大多是作为附庸而存在。

独生子女政策,很好地对抗了重男轻女的传统。

我作为80后,最早一代的独生女,就享受了这样的好处。

像男孩一样读书。

没有家务活。

像男孩那样活着。

当女性获得和男性同等权力的时候,就不一定比男性差了。虽然现状,还是有差别。总体,女性的成就不如男性。但是,较之过去,已经提升很多。

我的读书时代,我妈天天把我和她同事家娃比,从来不会因为别人是男孩,我是女孩,就放我一码。也不会因为我是女性,就说以后嫁出去就可以了。她要求我必须顶天立地,撑起门楣。

所以呢,他们同事家的娃,有的学习比我好,有的学习比我差,工作也一样,并无男女之分,只有高低。

就像高考一样,男女录取分都一样,没差别。

所以,不是男孩们倒退了,而是女孩们成为了真正的人,整个群体素质在上升。

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郑强教授说过,我们部分砖家过分夸大了英语的作用,导致英语成为主科。结果,英语好的女生越来越多的考上大学,而不擅长语言的男生被英语羞辱,被高考淘汰!过去我们上大学时,大学校园里多数是男生,看看现在大学校园里,女生越来越多是不是事实?

用英语打败男生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女生嫁人时嫌弃没有优质男,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脊梁被蔑视!一个没有男性的国家有希望吗?

所以,为了民族的未来,也应该废除全民强制英语教愚!

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首先审题,我发现有的答友把答案往解释女多男少方向走去了。

真正的答案应该解释,为什么女强男弱,而不是女多男少!

我觉得好多人都是惊讶的态度,仿佛女性就是不如男性。他们从心里就是觉得如此,然后找出各种牵强的理由,说服别人相信,包括自己。

真的如他们所说么?

我们是不是该承认,其实男女学习能力并没有差别?

所谓女强男弱根本不是女的变强了,男的变弱了,而是男女机会趋于平等的机会多了!

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形态一直让一部分女性选择顺从,接受弱者定位,放弃与男人同场竞技的机会?

突然有一天女性表现出来不输于男性的能力,导致有人感叹女性越来个性化,而男生越来越弱化了?

这根子上是不是社会高度发展,女性有更多展现能力的机会的原因?

1、过去我们说女性不适合理科。

很多人,包括女性都固执地相信“女孩在理科没有天赋”,教育者们索性放宽心态,不对女孩在理工学科方面抱有期待,也不会给予过多关注。

浙大教授冯钢说过:“女性不适合做学术。”

“女性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翔也说过,:“女生到了困难时刻,会想要么我不做了,找个好老公把自己嫁了吧。”

包括很多父母也是对女儿说,理工科,让男孩子去研究更合适吧,你还是读完书找个工作再嫁人比较好。

有的中学老师直接说说:“女孩子数学分数不好拿的,应该多抓语文和英语。”

女孩不学理科,或者学理科途中早早退出,是不是过去女性表现不强的原因?

2、其实不光理科,那些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岗位其实也是对女性不友好的。

比如一些需要重体力、耐力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工作,还有环境比较复杂的工作,大都拒绝女性,

这样长久下去,是不是女性在这方面的话语权减少,甚至还有负面影响?

3、社会伦理上,女性是不是更要注重家庭,从而对事业心让步?

女性往往承担教育子女,安排家庭事务的重任,她们往往在遇到学业、事业困难的时候,找个人嫁了,不再继续打拼或者降低要去。这无疑会减少她们展现能力的机会。

4、社会的包容陷阱。

往往女性要吃苦的时候,都有男性帮助,要么追求者,要么上司;

女性不用买房、不用负担彩礼,这无疑给了她们退路,可是退路就是陷阱。这种退路会让她们止步于找个好人就嫁了,或者养活自己就是光鲜亮丽,最后能力退化。

同她们竞争的男性呢?房车、彩礼一个不少,还有上司安排的挑战性工作,更有社会给予的比较压力,他们无路可退,只能向前,逼出能力来!

以上4点,是不是女性变强的阻碍呢?

虽然总体上女性展现自己的机会不如男性,可是随着社会发展,自动化、精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实男女之间的职业门槛在抹平!

正因为男女之间的职业门槛沟被抹平,给了女性表达自己的勇气和机会,她们更可以寻找自己的喜欢的路。

于是这种勇气被认作女强男弱!

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三个原因。

第一:管的太多、太严、基至体罚。这实际上是“抑强”,所以就把男孩的锋芒、野性压下去了。

第二:短视。过度追求分数或灌输内容多,而男孩子们基本上都是晚熟的、调皮的,所以男孩子们在小学、初中被淘汰的多。很多大学男孩子的比例都偏少。

第三,当教师工资太低,男孩子们还要养家糊口呀。不可能优先选择教师。

为什么感觉近几十年教育使男孩越弱,女孩个性越强,教育界该反思什么吗?

性格是受双项影响的,即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的影响力更大。

我们家是个典型的例子。亲戚们都说,我和弟弟长倒了!

前一阵子,上海大雨雷电,弟弟在北京的家里,他的小媳妇告诉他,上海这里是雷电交加。没想到,弟弟听了电话后,靠在我的肩膀上,悄声的说:“幸亏我不在上海。北京要有雷电我不怕,因为大姐姐在呀……”

四十岁的他,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其实,骨子里都是一个胆小娇气的小王子!在大姐姐面前还会撒娇撒痴。从小就是如此。

弟弟是一个标准的“锦衣玉食罗琦里”长大的孩子。

他是爸爸五十得子的宝贝。(父亲对于弟弟来说,基本等同于爷爷)他从小就是大家宠溺的中心。虽然他不是独子,但是,鉴于我比他大十岁,所以,他和独子差不多。

小时候,弟弟身体不好。家里人怕他得呼吸道疾病(我们家好多人都有哮喘),就不让他在户外运动。继母总觉得外边太脏了。就带着儿子坐在地毯上玩火车,玩积木,居然还喜欢玩芭比娃娃。没办法,因为继母年轻,继母特别喜欢那些,本来是外国人送给我的芭比娃娃。

于是,一个奇景出现在我家,妈妈带着小儿子一起给芭比娃娃做衣服。再大一点,弟弟喜欢钢琴,喜欢书法,也爱看书……

但是,户外活动?拉倒吧!摔着怎么办?弄脏了手,有细菌感染怎么办?冻着怎么办?

一次,我带着七岁的弟弟骑自行车。弟弟摔着了……就是裤子破了,手脏了。妈妈气的直哭:“说了多少次,不要代小弟去外边跑,摔坏了怎么办?摔坏了他,我就不活了……”

这哪和哪呀!可看着妈妈哭的梨花带雨,父亲只得悄悄向我摆摆手, 算了!

气的我大喊:“你就宠他吧!这哪像个男孩子呀!都养成妞儿了!”

鉴于我妈妈是继母,年轻又小,有时候我也不便深说她。

为此,我专门找我父亲谈话:“老藤同志,你也管管你儿子。这不是养少爷秧子吗!”

“老藤同志”对此也没招。他也怕小媳妇哭!

其实,男性角色的塑造,家庭教育更重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性别角色设定应该是在七岁之前进行的。比如我小时候,就是在农村“泼生泼养”的。在田野之间奔跑,有大量的户外运动时间。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要摘豆,放羊,拔草,牧鸡。照顾动物是我们的工作,也是责任……

在这种大背景下,长大之后,我的女性阴柔特质不强。思维完全是男性的。为人处事之中张力十足,有责任感。说白了,不像个姑娘!

记得年轻时,我在泰国的一个岛屿上度假,岛上有一种大蜥蜴。一次,在夜晚的高尔夫球场上,一只大蜥蜴朝我男朋友爬来,我见了,立刻下意识的一把推开男朋友,挥起高尔夫杆“啪”的一下,抽向蜥蜴!

后来,我男朋友奇怪的说:“为什么你不会尖叫连连,躲在我身后呢?你的潜意识里可能就是男人。要保护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实,真是这样的。

我在家是长女。我是满族的姑娘。满族人特别重长女。我亲生母亲活着的时候,管她的姑姑叫: 姑爸爸(光绪也管慈禧叫:亲爸爸)。满族女孩子在家长的塑造下,就是要坚强刚毅,敢于承担责任,照顾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当然这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所以,可见性别和性格是两回事。独生子女或是特别娇养的孩子,无法适应艰难险阻的环境,性格偏于胆怯敏感。这和是男是女,毫无关系!

弟弟十岁时,父亲去世了。他就算是“落在我手里了”(这是弟弟的原话)。我开始着手进行改革。首先是让他回归男人的世界。

我们家有好几位军人。我前夫更是一家子都是空军。每到假日,我就拜托“解放军”同志们,带着弟弟开着车去骑马,打靶,到户外去,尽情体验野性的娱乐。他十二岁,堂哥教他在基地的大操场上开吉普车。我男朋友带他去军营里度暑假……

慢慢的,弟弟变了!他知道一个男人的成功,就是在群体里,受其他男人的尊重。而不是独自一人,内向宅家,优柔懦弱,孤芳自赏。这种观念很重要。在是一个男人能成功基础。首先你要向往成为“头狼”。这才有成为“狼”的动力!

弟弟上学时喜欢过一个女生。为了她撕心裂肺的哭。但是,人家还是不留恋他。我当时就告诉他:“女孩子是吸引来的,不是追求来的。一个优秀的男人,不应该儿女情长!”

慢慢的,弟弟开始明白了好多道理。后来他也改变了许多。

但是,永远都没法改变的,是七岁前的教育。他的内心里还是一个小男孩。一个渴望被照顾关爱的宝宝。一个肆意任性的孩子。这在他处理家庭事务的时候,显现的淋漓尽致。

而我的内心里,还是一个男人的风貌。一个坚韧笃定的男人。

因为,七岁之前,大局已定!

我说一句题外话。如果有条件的话,男孩子尽量要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必须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因为,男孩子需要一位年轻父亲的引导,而不是好几位,五六十岁老人的宠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