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诸葛亮伐吴,他是打有备之战,不会贸然进攻。诸葛平生惟谨慎。
两军对擂,情报为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会让智勇双全的赵云充当先锋,张飞左军,魏延右军,自己亲率中军,有序稳步地讨伐东吴。孙权面对诸葛,不会重用陆逊,而是倚仗吕蒙,因为诸葛不会用连营的阵法,火攻本是诸葛所长。
诸葛六伐中原,都是奇袭,捞得实地就捞,捞不着全身而退。蜀吴打平可能性大。诸葛还是力主蜀吴联盟,防止主要之敌魏国。或许蜀汉精锐仍在,诸葛有底气实现魏延之奇袭魏都的战略,用魏延带兵一搏。如成功,赢得大半个中国,然后举国进攻东吴,蜀汉续汉统一中国势在必得。
再成汉朝几百年,中国历史或许重写。
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诸葛亮不会做伐吴的傻事。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有战略头脑的军师。他知道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一定会来报仇的。单凭蜀国的力量可能难于同曹操交手,所以,只有东吴联手,才能对抗曹操的进攻。
如果曹操兴兵伐蜀,同刘备争夺汉中和西川,可以利用东吴出兵威胁曹军,使他不能用全力来交战。没有后顾之忧的曹操一旦起倾国之兵来伐蜀,那蜀就危矣。
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果诸葛亮伐吴时领兵,以诸葛亮的战略全局观会这样布署。刘备镇守汉中,防止曹丕偷袭汉中。以赵云为主将,魏延为副将领兵一万,从今天广元出兵,经涪陵攻击荆州。诸葛亮自领大军两万,用张飞为先锋,水路齐进攻击夷陵。
1、夷陵会战
刘备就是在这里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五万兵马的,这次诸葛亮来伐吴,不会给陆逊机会。陆逊面对蜀军强大攻击,也只有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方针阻挡蜀军。诸葛亮面对陆逊坚守不出防御政策,使用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用当地人熟悉道路善于走山路特点,出奇兵断吴军粮道。
吴军断粮军心必乱,诸葛亮乘机强攻吴军城池,吴军大败斩朱然,潘璋,八千余人,俘徐盛以下二万余人。只有陆逊在韩当保护下逃脱一万多人。东吴车船、军用物资全部被蜀军激获。此战歼灭了吴军有生力量,也让吴军再也无力抵抗蜀军的进攻。
2、吴军的城下之盟
诸葛亮带领蜀军乘胜追击,直到被江夏城高大的城墙挡住步伐,北线战场也传来捷报,赵云与魏延已经占领当阳这个咽喉重镇。南下和诸葛亮汇合攻击江夏或北上攻击荆州请诸葛亮定夺。诸葛亮审时度势,派张飞带领二万降卒支援赵云,把魏延替换回来,由赵云,张飞领军攻打荆州,收复被吴军占领城池。诸葛亮为什么把张飞调离江夏这个主攻方向,那是因为张飞报仇心切,一直要打到吴国,活捉孙权。但是,此时的蜀国,还不具备吞并吴国的实力,东吴已被治理三代,民心所相也不可能立即接受蜀汉,占领了也不可能稳定下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边有个大国曹魏,蜀吴战争短时间可以乘曹魏没有反应过来打上一场,时间长了可就不好说了。
果然不出诸葛亮的判断,曹魏向襄阳、合肥分别增兵五万,虎视眈眈有进攻东吴企图。孙权在也沉不住气了,虽然蜀汉两次拒绝了和谈,但孙权还抱侥幸心理望想曹丕出兵拉自己一把。时局恶化如此,也顾不上什么尊严,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全权代表吴国和谈,经过反复谈判,达成以下条款:
一、江夏,荆州吴军向蜀军投降,保证府库城池百姓人身财产安全。
二、交陆逊、吕蒙家族给蜀国,以严惩陆逊的战争罪行。
三、赔偿蜀国因陆逊偷袭关羽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折合粮食十亿斤,分十年还清。
四、恢复吴国偷袭荆州前的界线。割让湖南以南广东,海南,交趾做为战争赔偿。
五、双方互换战俘,施行一对一交换。
3、夷陵之战对天下走势的影响
蜀吴谈判结束后,诸葛亮留魏延及五千兵马镇守江夏,自领大军来和赵云张飞汇合。诸葛亮用“诈降计”夺取了襄阳,斩杀曹魏守将曹真。彻底断绝了曹魏对荆州的企图,广东海南交趾交割完成后,诸葛亮迁蜀国荆州部分士族土豪罪犯填充岭南地区,派蒋苑张南分别领广东,交趾牧管理该地区。
此时三国的实力,蜀国由最弱小的一个国家,一跃成为第二,刘备因思念关羽过度,在收复荆州一年病逝,张飞也在知道刘备病死的消息后吐血而亡。刘备传位刘禅后刘禅拜诸葛亮为父,蜀汉军政权力集中在诸葛亮手里。曹魏因内乱无心南下,东吴在慢慢疗伤,由于要赔偿蜀国粮食,数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蜀汉在诸葛亮带领下,平定少数部落、土豪叛乱后,经济军事走向快车道。
二十年后,诸葛亮由汉中、襄阳出兵,开始了北伐战争。鹿死谁手呢?
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非常有想象力。
事实上,诸葛亮和赵云是反对刘备伐吴的,刘备也是看到诸葛亮和赵云不赞成自己伐吴才憋着一肚子气亲自率领军队伐吴,诸葛亮坐镇成都。
刘备伐吴倾全国之力,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势如破竹,勇不可当。孙权甚至已经放下身架提出和谈,并开出优惠的条件,退还部分荆州领土,但刘备意气用事,拒绝和谈。从这点上说,刘备已经丧失了占据政治军事上主动的最佳时机。
孙权被逼无奈,只好启用年轻将领陆逊背水一战,在猇亭大破刘备集团,斩杀蜀军五在、六万人,刘备狼狈逃窜至白帝城,从此以后,刘备集团江河日下,一蹶不振,诸葛亮回天无数,病逝五丈原,时间不长,蜀汉灭亡。
再来看以上问题,如果诸葛亮领兵伐吴,刘备坐镇成都,参考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时的战绩就大概可以知道。诸葛亮用兵非常谨慎,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延曾经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由诸葛亮率领大军主力在祁山大道上迷惑挡住魏兵,魏延领奇兵出子午谷和诸葛亮会师潼关,诸葛亮就认为此计谋太过于冒险。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说诸葛亮“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诸葛亮六出祁山,没有寸土之功,这肯定和诸葛亮的谨慎有极大的关系,其次,战争本来就是一种冒险,诸葛亮是不会冒一点险,综上所述,诸葛亮领兵伐吴不会有大的作为,理由如下:
一、首先,诸葛亮和刘备的战略思想不统一,战争目的不明确,伐吴是为了灭吴还是报仇?或是要回已经失去的荆州?诸葛亮是被动伐吴,战术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奇思妙计,毕竟,吴是防守的一方,速战速决是刘备集团的决策。
二、其次,诸葛亮平生极为谨慎,走一步看百步,绝对不会如刘备一样领兵冒进吴境二百多里。刘备集团出兵伐吴,此孙权集团的存亡生死之际,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领兵来犯,东吴集团都会全力以赴,无形中加大了刘备集团伐吴的困难,这一点诸葛亮看的比刘备清楚,所以不会大规模进军。
三、即便是吴军引诱退军,诸葛亮也不会和陆逊长时间的相持,更不会在崎岖的山中树木繁茂的地方扎营。
四、诸葛亮不会和陆逊长时间对峙,如果进攻不利,肯定会主动撤退。《三国志》记载:“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打仗不是他的强项。反观吴军的陆逊,绝对不是一个善茬,陆逊能奇袭荆州火烧刘备,遇上诸葛亮,陆逊再不济也应该和诸葛亮是棋逢对手。
诚如是,诸葛亮伐吴不会有大的作为,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也绝不会损兵折将,如果这样的话,蜀汉虽然丢失了荆州这个军事重地,出荆州伐曹魏集团的路被堵死,但蜀汉军事力量不会损失。
蜀汉从此在益州偏安一隅,已经没有了地理上的优势,只能是卧薪尝胆,待天下有变,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了,或许,三国的历史就要重新写。
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按照问题的说法,那孙权就不会安排后起陆逊坐镇前线了,而是会让继承鲁肃遗志的诸葛瑾担纲主演,然后在夷陵战场上就会出现这样有趣的一幕:
诸葛亮:大哥,你瞅啥?
诸葛瑾:老二,瞅你咋地?
诸葛亮:大哥你再瞅一个试试。
诸葛瑾:试试就试试。
诸葛亮:大哥,你瞅啥?
诸葛瑾:老二,瞅你咋地?
……
如此重复再重复,“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一直吵下去,可就是不动真格,留下两军将士原地凌乱,最后因两军粮尽,各自罢兵回家,战场上的胜负将会变为桌子上的谈判。夷陵之战时,刘备以怒兴兵,深入敌阵,犯了兵法大忌,导致最后的惨败。“(陆逊)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的关系没有刘备那样亲近,自然也不会有刘备夷陵时的性格弱点,而且荆州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一个踏脚石,他要的是“成霸业,兴汉室”,汉室能复兴的话,收回一个荆州自然也不在话下。所以诸葛亮出兵不会用全力,而会保持着他一贯谨慎的作风,攻下几座城池后就驻军不动了。
至于孙权方面也是一样的想法,他是既想得荆州,又不想和刘备翻脸,要不他也不用让诸葛亮写信给刘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陆逊大败刘备后也不会止步于白帝城下了。现在荆州已得,蜀汉方面派来的又是希望联盟抗曹的诸葛亮,战肯定是打不起来了,孙权巴不得这样,也就不会派鹰派的陆逊,而是让鸽派的诸葛瑾去了。不过虽然双方都不想打仗,两国的兵力也得到了保护,可天下大势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敌不动,我不动,这时候三方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吞并另外两方,夷陵之战打不起来,那北方的曹魏也就不会趁虚而入,而是把精力都放在更北的鲜卑等外族上了,所以就算之后孙刘联盟一起出兵攻打曹魏,也不见得能占到什么便宜。天下还是继续三分,并不会因为这场虚战而有什么变化。
或许有人会问了:诸葛亮不和江东打,那回去之后刘备会放过他吗?这就难免杞人忧天了,刘备既然派了诸葛亮去,那就是算好不打的,诸葛亮对待孙吴什么态度,刘备心理和明镜似的,同理诸葛亮也知道刘备的心思,出兵是为了给外人看的,如何在为蜀汉攒下面子之外,还有保持蜀汉的里子,这才是这对千古君臣最应该考虑的。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如果伐吴时是诸葛亮领军,刘备坐镇蜀中,结局和天下大势会有什么不同?
或许蜀国会多坚持一阵子,但也只是推迟一些蜀国灭亡的时间,想要灭掉吴国统一天下仍然是不可能的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蜀汉兵力总投入略大于东吴,加上蛮兵约有八万余人。夷陵之战结局是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病死。八万多人对于蜀国来说确实算的上伤筋动骨了,一战让蜀国与其余两国实力差距再次拉大,统一天下的梦愈发遥远。但后续诸葛亮北伐之时兵力,仍有十万大军出岐山,六出岐山无功而返,多数都是由于粮草无法及时跟上而迫不得已撤军,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所带兵力几乎是达到了饱和状态,如果军队更多或许没到目的地粮草就没了,所以夷陵之战所损失兵力对蜀国虽是打击,但并不致命。
荆州已失再看伐吴之前,关羽小觑天下英雄,葬送掉了富饶的荆州,蜀国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或许,荆州的丢失才是最致命的,它的丢失所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八万军队的全军覆没。单看地理位置,东汉末年的荆州,正好处于天下的正中央,在其东为东吴,其西为蜀汉,其北为曹魏。
诸葛亮隆中对中曾经提到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往东可连吴会(吴郡、会稽郡,代指东吴),西通巴、蜀,是一个重要位置。而鲁肃也曾对孙权说过:荆州跟东吴相连,从荆州可顺水东下入吴,是东吴的门户,必须由东吴控制,我们才能安全!吴蜀两国力争荆州,而刘备带领大军进攻东吴,兄弟情深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仅靠八万大军想要踏平东吴或许太过儿戏了,他的真正目的或是夺回荆州吧。
伐吴时如果诸葛亮领军打败吴国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即使胜了,蜀国也许可以多活一阵儿,但最终还是难逃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