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粗粗看了一下评论区,90%以上的人都说老年人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而我偏偏是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一、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可以支持子女工作

子女大学、研究生毕业不久,工作时间不长,经验缺乏。所以,经常是边工作边学习,经常加班,子女忙着拼事业,非常辛苦,就没有心思和时间放在家务上。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可以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做家务,帮助子女减轻家务压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使得子女没有后顾之忧,全信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出好成绩,子女职务提升了,全家人都很高兴。

二、亲人们一起生活,相互放心

老年人非常关心疼爱子女,子女吃的好不好?工作累不累?生活的开心吗?身体好不好?总是时时刻刻想念着,关心着,想知道了解子女的一切。而子女一边工作很忙,很辛苦,一边又要牵挂着父母,父母吃的好不好?身体健康吗?老年人牵挂着子女,子女也牵挂着父母,何不一起生活,天天看到,大家都放心呢?

三、只要是

真爱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老年人总是说与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同,有代沟,住在一起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矛盾重重,有种苦不堪言的感觉。其实是爱的不够,包容的不够,心不够强大。只要你完全出于真心,真爱子女,一切都是可以的,都是好的。尤其是老年人中的男性,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老大,老佛爷,处处要子女听自己的,摆老佛爷架子,这个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婆婆为子女家庭做了一些家务,就认为自己功劳很大,很辛苦了,要子女感恩,摆功劳了,这样家庭关系也肯定是处理不好的。感恩是子女的事,要子女内心深处自愿作出的,而不是父母強要求的。

子女也是一样,只要真心爱父母,父母的一些想法、观点,习惯,也会尊重,包容。而不是讨厌父母,厌恶老年人。

总之,我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大家都很开心,家务活我全包了,不怨言一句,儿子儿媳下班回家吃着我做的饭菜,我内心非常开心,认为自已还能为子女作一点贡献。儿子儿媳工作中碰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都会对我说说,这样我也很开心。其实,一个家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沟通交流好了,一切畅通。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最开心的事,最幸福的事!最后一句:老年人就是应该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什么叫亲人?这就是亲人的生活!

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我认为老年人,如果有自理能力,因为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和子女都不一样,再说互相交流,

有很多代沟,我认为,还是老俩口一起居住,互相照顾相互扶持好。

如果不能自理需儿女照顾,可以轮流各家伺候,但老人尽量控制自己,千万别看不惯唠叨,管好自己少管闲事为最佳。

或者请保姆,各儿女分摊出钱照顾老人,或者送条件较好养老院,儿女常去看看老人都可以,总之方法很多。

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老年人还是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为好。对于这种说法,我想阐述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生活习惯不同: 老年人爱吃青淡的,年轻人爱吃口味重的,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年轻人睡的晚,起的晚,生活在一起很不方便。 二.思想观念不同 :老年人吃过苦,俭省节约,年轻人花钱大方,无节制,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家庭就不合睦了。

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这个问题没有应该不应该的,要看每家的具体情况和老人的情况。

一、每家的具体情况

我本人是独生子女,父母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能靠我来赡养,所以自己只有很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是没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其他时间都和父母一起生活。几十年来,既体会了它的好处,也了解它的不足。好处是一家人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特别是在我还上班的时候,每天回家能吃上母亲做好的饭菜,而且吃完饭,什么都不用管,可以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不好的问题是,两代人的生活理念不同,作息时间不同,所以会有许多矛盾。比如,我喜欢看话剧,过去是一个月左右去看一次,因为话剧票比较贵,所以常常被母亲唠叨,开始也不习惯,时间长了,也知道她就是这个脾气,那就让她唠叨吧。还比如,我母亲从来不让我睡懒觉,休息日也要按时起床,一家人一起吃早饭。这些问题也真是让人苦恼。

二、老人的情况

有些老人独立性强,不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喜欢独处。那就让他自己住,有些像我母亲这样的老人,她的依赖性很强,离开人,自己就无法生活,对这样的老人,子女就得和她一起生活。

我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依赖性更强了,生活中真的离不开我了。有时我一个人外出办事,她自己在家,如果我不能按时回来,她就在家里坐卧不安,像这样的老人,你让她一个人生活,确实有困难。

而我朋友的母亲,和我母亲年龄差不多,人家哪儿都能自己去,也哪儿都敢去,这样的人,你让她和子女住,她才不愿意呢,只要自己还能动,她就愿意自己住,将来自己不能动了再说。

所以对老人该不该和子女住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家庭和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决定。

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我认为人老了最好不要与子女一起生活。

我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我有亲身体验,说说我的理由:

1、生活习惯不一样,年轻人晚睡晚起,而老年睡眠不好,又没有什么夜生活,如果想睡的时候最好能立即睡,不然过了这个点就一夜无眠,而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夜猫子,晚上十一、二点不睡觉很正常,早上只要不上班,睡到九、十点也正常,而老年人往往晚上九、十点想睡了,早上三、四点醒了,睁眼到天明,这个时间起床吧,吵着年轻人影响他们休息,不起吧又难受,所以,光作息时间就搞不到一起去,另外还有饮食习惯也不一样,年轻人他们往往容易接受新的东西,西餐、咖啡、沙拉、火腿、面包都可以对付,而老人往往要求清淡,高糖高盐高油都不行,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于是老年人就觉得年轻人不够孝顺,而年轻人觉得老年人不够包容,久而久之,矛盾在所难免。

2、生活理念不一样,老年人节俭,年轻人爱乱花钱,这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原因,我跟女儿单独生活在一起一整年,我女儿尚且独立,没花我的钱,而且她还不是那种特别大手大脚的人,而我也不是那种特别艰苦的家庭出身,事业单位退休,有还算不错的退休金,老公大学工作,中层干部且还在职,但我们两代人的消费观念仍有很大差异,可以想见,如果长辈农村出身、没有或拿很少退休金的话,往往恨不能一分钱分两瓣的,怎么会看得惯动不动花几百元点外卖,花几万元买个既不中看又不中用的包包,所以,这矛盾是怎么都无法避免了,还有就是观念上的问题,比方人际关系,人情往来,孩子教育,两代人之间必定有差异,一有差异就会爆发矛盾。

3、说到底我还是跟女儿一起生活,即使有矛盾过去就过去了,彼此都不会总放在心上,但是如果是跟媳妇或女婿一起生活,这关系就复杂了,几个人中只要有一个心眼小的、记仇的,喜欢搞事的,这日子就无法太平,甚至鸡飞狗跳.....

所以,如果有条件,两代人最好的相处模式是生活在一个城市,各有各的房子,父母还算年轻时能帮忙带带孙辈就带带孙辈,解决孩子们的后顾之忧,也享受天伦之乐,当父母年龄大了的时候,儿女也要体谅父母的不易,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随时探望和打招呼,当两方都不需要帮忙的时候就各有各的生活,跳广场舞的跳广场舞,上班的上班,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但一有需要一个电话立马可到,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那双方都要学会包容,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不能把你的生活观念强加给孩子,当然做子女的也应该多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顾及父母的感受。

总之,还是那句话,父母子女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我希望我以后是这种模式。

老年人该不该和子女一起生活?

身边三个家庭,都是主张和老人分开住,有一户家庭,宁愿买同一楼层对门的两套小商品房,也不松口一起住。

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很精辟:我可以给你,但你不能开口问我要。现在的人自主意识很强,喜欢自由,喜欢个性,不喜欢束缚。老年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束缚,无关乎孝顺与否。

生活习惯不同,作息不同,争执多了就容易引发矛盾。

朋友结婚后,一开始是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她总是抱怨不自由,在家里周末睡懒觉,婆婆一大早六点钟就起床做早餐、跳操,锅碗的声音铛铛响,她睡眠质量一般,这种情况更加睡不着。

有了孩子后,晚上孩子和他们夫妻俩睡,早上喂完奶就继续窝在床上,婆婆就会直接打开门,掀开被子把孩子抱出去,说整天在床上对孩子不好,要多抱出去散散。

有时客厅外就坐着一些邻里,或者公公婆婆的朋友,一听说把孩子抱出来看,大家都挤到门口等着,婆婆大剌剌地敞开门,掀被子,朋友还处于懵懂状态,头发乱糟糟,就敞开门被人围观。

她小心翼翼地提了几次,都被婆婆否决了,理由是你起早一点就可以了,一家人为什么要关上门呢。

后来公公婆婆慢慢老了,活动也少,晚上八九点就犯困,要去睡觉,早上醒得更早,听广播,吃早餐,打开电视放音乐活动筋骨。有退休金,但是总是有点忧患意识,觉得家里只靠儿子媳妇赚钱,钱不是进入他们的口袋,对家里开支就很节俭。

朋友老公每个月给父母家用,作为买菜和日常用品的开支,因为和父母一起住,大多数都是父母做饭。

朋友说最夸张的时候,冰箱的一碟肉要吃5天,冰冻、解冻、再冰冻、再解冻,肉都煮得不成形状了,还要吃。

公公婆婆的意思她明白,上有老下有小,节约一点是一点,倒也没错,可是自己有时会很委屈,上班辛辛苦苦赚钱,下班接送孩子带孩子还兼辅导作业,到了晚上连一口好肉都没吃上,就觉得心酸。

也不是两口子赚的钱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至于连菜都买不起。

下个月特意给多一点家用让他们买菜,结果还是老三样。两人攒的钱也不少,就打算换个大的房子住得舒服一点,一家老小,5口人,怎么也要买120平以上的商品房。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去看了很多新楼盘,最后买了2套小房子,一套88平,一套78平,宁愿给多二套的首付,妻子一起供房。

当时我们还劝她何必这样,小房子还压抑呢,不如买一套大的。

朋友考虑了一下,说为了将来考虑,还是尽量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她忍了很久。之前是住在公公婆婆的房子,自己不忍也要忍,现在事业有起色,钱也不算少,能买得起,就想着先试试分开住,自己不想一辈子晚上吃个烤串还要偷偷摸摸在房间里吃。

他们俩老的房子卖了,用这些钱加上自己垫付一点,换了市区78平给他们住,自己和老公孩子住,同一楼层斜对面,88平左右。

打开门就是家,关上门就是自己的生活。

她和老公商量了很久,一开始老公不愿意,说折腾来折腾去,后来房子的钱朋友也出了一大部分,娘家也出有,大大减轻了月供压力,她老公也没异议了。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代沟。和长辈有代沟,和父母有代沟,这也是我们不愿意和他们交流的原因。

父母和子女之间,跨越的年龄差起码是25年到30年,两辈人的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以及受教育程度大致是不在一条曲线上,到了孙子辈,起码间隔40年或者50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存在跨越年龄的相谈甚欢很少。

老年人和年轻人最大的差别在于生活方式上。

老一辈主张吃饱穿暖,年轻人热衷个性放纵,半夜玩手机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晚睡晚起,在老一辈看来就是“不三不四”,生活一团糟,他们少不得看你们不顺眼,要插手教育一番。

我们家和爷爷就是不在一起居住,爷爷单独住在祖屋,年老一点腿脚不便他就挪去市里的房子自己住。是他提出不麻烦我们,要自己住的,说自己住比较自在,我们也就随他了。

孙子辈每周要轮流去看他,父辈每周也要轮流去一次,相当于爷爷每天都有孩子陪他半天。

生活不同,无须强融,孝顺与是否住在一个屋檐下,有时候并不是划等号的。

分开住,不影响他们每天来看你们,做好一日三餐坐下享受家庭温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单独居住,随着年纪越大,就越容易发生危险,子女就要事事留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