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孔子并非是因为教育家而名垂千秋,孔子是因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奉为圣人而名垂千秋。
孔子活着的时候儒家学派并不怎么受到欢迎,甚至犹如丧家之犬,处处碰壁。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特别讨厌儒生,他看到儒生头上戴的那顶高冠,就会把它拿下来当尿盆,以显示自己的厌恶程度。
刘邦是草莽人物,可见当时儒家的在民间的影响力是非常的弱,甚至是被故意羞辱的,否则刘邦也不会做出如此行为。
直到后来儒生设计了皇帝的礼仪,刘邦感觉非常爽,从那个时候开始,刘邦对儒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但是当时主要的思想还是黄老之治。
汉武帝时期对董仲舒非常的欣赏,儒家的影响力在急剧的扩大,到了后来汉宣帝的儿子继位之后他直接用儒学治国,从那个时候儒家才真正的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儒学的影响力的扩大使得孔子的地位水涨船高,最后被后世奉为大成至圣先师。最终名垂千秋。
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能名垂千古的人,一般都不是一般的人,是广大民众认可和权威人士评定的具有突出贡献、伟大的政绩、英雄事迹或具有无人能超越思想的名人等等……比如说,无数英雄洒泪洒血以牺牲为代价保卫国家的烈士们,名垂千古;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我们共创新中国,名垂千古;还有很多政治家、思想家、名诗人、名书画家都可以列入名垂千古的范围内。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家能不能列入名垂千古范围内呢?答案只有一个,看政绩看影响力。不可否认,孔子确实是一位教育家,但他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有精深的学问,有真知灼见的思想。他是儒家学开派的创始人,拥有三千多弟子,半部《论语》治理了天下,儒家文化思想早已列入世界文明的教育范畴,他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因此,孔子也被人们称之为“圣人”,供后世人纪念和瞻仰,名垂了千古。所以,讨论这种话题,一定要从物实看待事实,在众事实的论证下,才能够凸显出合理与公正。
(好,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呢?其原因是: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封建统治阶级不谋而合,被统治者利用并给予极高的社会地位,儒家学说被捧上神堂,一家独大。
2.儒家学说倡导的"忠孝仁仪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在老百姓中的威望极高,口口相授,代代相传。
3.孔子弟子众多,为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推波助浪,使孔子的名字传遍天下,受人尊敬。
4.孔子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名垂千古!
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孔子是教育家,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请不要忘了,他更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在当时影响就很大。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美学、史学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几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他奉为万世师表,与他的思想符合中国国情和尊崇的理念有极大的关系!
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孔子是中华民族儒家学派的鼻祖。是灿烂文化知识的奠基人。他是历代帝王所尊崇的榜样。知识改变命运,从而引领多少古今睿智有为的学者步入仕途。统牧黎民,造福社稷。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创造者,发源地。是纯粹地道的至圣先师。
孔子是个教育家,为何能名垂千古?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以至于对当今社会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灵魂里,尽管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文革“批林批孔”,也不能将儒家思想从我们的思想上、行动上、言语上完全剔除。
孔子学说诞生于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当时的社会正是奴隶社会即将结束,封建社会就要诞生的时候,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进步。其时周王室即将倾覆,诸侯士大夫崛起,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新旧社会阶层矛盾重重,各种社会力量剧烈碰撞,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群龙共舞,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诸子百家各执观点,游说于列国,孔子也是其中的一员,但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却得不到认同,无奈只能著书立说,教化后人。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士。其学术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治国、以德治民,民众要“克己复礼”,遵守章程,教育鼓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要求老师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学生要注重修身,学思结合、教学相长;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并且要终身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宏学大儒、饱学之士,对开化民智,促进汉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以德治国思想、礼仪孝悌文化对维护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儒家学说精华所在。
同时儒家学说也有其先天的缺陷,尤其是经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三纲五常”,以及宋明理学、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等代代加持,更是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其对中华民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设立了金字塔式的阶级属性。在封建社会等级观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只唯上、不唯实;论资排辈、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了国人行为准则,难以根除。
二、以德治国的思想犹如一条腿走路,有失偏颇。人们
往往靠言传身教、道德修养自我约束,重自律、轻法律;重教育、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导致中国法治意识淡薄,政治制度裹足不前。历代王朝周而复始,轮回更换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没有人民的观念,主张愚民政策。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确凿的证据。其观点就是让老百姓心安理得接受统治阶级奴役,民众不可逾越统治阶级定制的藩篱,致使国人奴性十足、欺上瞒下、中庸守旧、缺乏创造性。
四、儒家学说中“崇本抑末”的观点,抑制了工商业发展,堵塞了社会进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致使整个社会阶层崇尚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为唯一的升迁途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为了统治别人,光宗耀祖,出现了范进中举、孔乙己等笑柄,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五、造成了国人因循守旧,只会埋头故纸堆,不思进取、不敢创新的观念。封建读书人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弱之士,眼高手低、引经据典、崇尚空谈,
不好实事,致使自春秋战国之后,新的思想乏善可陈。
六、孔夫子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造成中国两千多年来妇女地位低下,成为男人的附庸,两千多年来有多少女性忍辱负重、不得抬头。
总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我们今人来说,就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儒家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发展,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国家、民族、社会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