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纳粹德国虽然当时与苏联签订有友好条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具备了盟约,双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军事、经济交流,但实际上,苏联与德国并不信任对方,打一开始两边就都知道,一切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回看德国30年代的高速发展史,这段伴随着扩张与吞噬的历史铸就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通过对原奥匈帝国区域国家的消化,德国不仅合并了奥地利这个同族兄弟,还迅速的强化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由被人围着欺负的可怜蛋很快变成了兵强马壮的强国。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很多,但有一条相当重要,即英法等国对德的“绥靖政策”。
英国不愿看到德国的崛起,法国则强邻在侧寝食难安,而两国又实在不愿轻易的烧钱打仗,因此他们定出一条安天下的“妙计”——将德国这股祸水引向东边,让他们与更讨厌的苏联人杠上,然后互相消耗,同归于尽。
英法的驱虎吞狼之计不可谓不妙,也确实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他们不断的抛出各种利益将德国往东引导,又是政策解套,又是壮士断腕,甚至为了喂德国连捷克这些队友也卖了。
不过自作聪明的英法显然忽略了一条——德国人也不是傻子。政治嗅觉灵敏的希特勒早就嗅出了绥靖政策的味道,也明白了英法的目标是让德国与苏联狗咬狗。所以纳粹德国干脆就吃拿卡要放开了,英法越是软弱,他就越是得寸进尺。
希特勒心里明镜一样,英法越是纵容德国坐大,德国便越是有机会再次崛起。而德国崛起的越厉害,英法就越发的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把德国往东边赶。当前所要做的,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在俩自作聪明的傻子发现尾大不掉之前,尽快拥有可与之抵敌的实际能力。
英法绥靖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遏制德国,所以希特勒也明白,当英法最终醒悟后,等待德国的下场不可能好过,直接迎来战争都不足为奇,那么英法才是德国当前的终极敌人。
再转过来看苏联这边,30年代末期的苏联正迎来大清洗,很快斯大林彻底逐出了托洛茨基的势力,然后将整个党政军乃至文化、科技领域来了次清盘式的大换血。因为这场浩劫,苏联一段时间内无力干涉周边事物,但大清洗后苏联迅速的发生了改变。新武器生产研发被提上日程,军事化体系的研究和改革也开始进行,随即苏联毫不避讳的表现出对周边领土的野心,尤其是对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觊觎。
苏联的西扩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国家对攫取领土所付出的热情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基辅罗斯时代,还是后来的沙俄时代,往西边尝试性的扩张几成他们的民族习性。苏联的红色政权也是一样,他们天然的具有扩张的野心,哪怕政权未稳固,就已经开始了开疆拓土,甚至差点染指了芬兰,要不是芬兰白军善战,恐怕他们也早就成了苏联的加盟国。
在德国人享受着绥靖政策带来的“福利”同时,苏联人已经计划出了初步的对西扩张政策,只是受限于混乱的政治情况,苏联并未作出实质的军事动作,仅将政治触须伸到了东欧各国进行拉拢,最大的动作也不过是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而已。
所以说绥靖政策其实相当险恶,它很好的把握住了时机,对政治局势的拿捏也恰到好处。板上钉钉的苏联西扩,加上不可一世东进的德国纳粹,不起化学反应那才叫出了鬼。更妙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这两人都是独裁者,独裁者做事没那么多掣肘。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是绝对危险的敌人,而斯大林眼中的希特勒,则与英法遣来的恶狗差不多。
但希特勒毕竟已经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准备不充分的斯大林也不愿在百废待兴的当口与真正的大国开战,毕竟这时候二战并没有开打,无论哪个国家都期望以政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以政治来插手别国。所以希特勒与斯大林做出了令英法喷血的一幕——他们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个条约其实就是个揩屁股纸,但它令当时的苏联和德国都暂时放心了,甚至还开始了比较友好的军事交流。从《苏德条约》签订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代表着绥靖政策破产了。
被蒙在鼓里的英法并不知情,所以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苏联也跟着上的时候,猝不及防的英法彻底懵圈:“麻蛋!这脱离剧本了!”
瓜分了波兰的苏德双方一时之间亲密无间,斯大林与希特勒就差开个教堂结婚了。苏德如此亲密很正常,因为英法对德宣战了,斯大林总算能放松了心情。而同样当着英法面吃下波兰这块投名状的苏联,也终于能让希特勒放心了。
可笑的是,英法虽然早在开战不久就对德宣战,然而他们依然将希望寄托于绥靖政策之上,直到德国人回军来到西线阵前修工事了,他们还在慢慢吞吞的打“静坐战争”,仅仅是躲在掩体后面,便啥都不做了。连丘吉尔都愤怒的讽刺两国政府:“巴黎、伦敦都以为眼巴巴的坐着就能躲过自己造的孽帐!”
后面的事儿谁都知道,德军兵渡比利时,绕开马奇诺切穿了法国,随后横扫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统统完蛋,英国丢下了全部重装备,狼狈的逃回了海岛,第三帝国的声威一时无两。
但就在这个时候,纳粹德国依然撕毁了《苏德条约》,通过巴巴罗萨计划对苏发动了侵略。
实际上,虽然英法溃退了,绥靖政策的政治意图也宣告破产,但它所策划出来的矛盾与战略局势却依然在生效,苏德确确实实的被引上了斗兽场,尽管希特勒与斯大林都聪明的回避了彼此的锋芒,但苏德两国长久的矛盾和地缘因素带来的不信任感却与日俱增。
尤其令德国感到脊背发寒的是,苏联先后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噬,以及声势浩大的对芬兰战争,都已经明确的表示了这个国家并不安分,而且保不准很快就可以发起对德行动了。再加上德国自身对英国的跨海作战陷入僵局,世界各地的盟国力量也开始组成,希特勒实在是无法容忍身后有苏联这个变数。
即便苏军在对波战争和苏芬战争中表现出极为垃圾战斗力,希特勒也不能忽略苏军庞大的军力规模。再者,如果英国、美国将苏联拉拢到同盟中,这将是彻头彻尾的对德包夹。
而且苏联对波罗的海和东欧蛮横侵吞的态度,也确实触动了德国的逆鳞。在西班牙内战时苏德就存在矛盾,波罗的海三国严格说也算是德国的保护国,芬兰更是德国人极为看重的潜在盟友,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捷克等地苏联人也伸出了老长的爪子,很明显,如果不解决掉苏联,那么等苏联发动时,第三帝国必然陷入被动。
1940年时,日本帝国主义也插了进来,它们与德、意共同签署了《柏林公约》(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组建了轴心国联盟。对此德国也是有大算盘的,他们希望处于苏联空虚后方的日本,能如日俄战争时那样干掉俄国,最少也能让苏联首尾不相顾。而日本强大的舰队实力,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牵制住英国在亚太的殖民地。
就这样,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很放心的施行了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他们已经将能布局的地方都布局了,而且苏联已经在边境大规模的集结军队,与其让自己与英国耗得虚脱,再让苏联人摘桃子,倒不如德国先发制人。
希特勒也并不相信德国人会打输,毕竟对波兰之战和苏芬战争中苏联士兵的表现堪称低劣,再加上德国坐拥法国、捷克、奥地利、波兰等几大欧洲军工区,还有日本、意大利等强大盟友,拉拢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克罗地亚等一大堆仆从国,当年自己一个人都干掉了西欧,如今这么多人还干不掉区区一个苏联?
就这样,战争从这里开始了。德国与进行绥靖政策的英法有个极为相似的地方,那便是他们都过于相信推测的结果,却无法掌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数,结果,都成了历史的玩物。
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德国为什么要向苏联开战?这两个国家可是一起签过约,一起分过脏的,从外表上看来简直就是臭味相投的一路货色。在二战前,英法等国对德国保持绥靖,最大的希望就是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将战略进攻的目标指向苏联,而从此坐收渔翁之力,甚至德军入侵波兰之后,不但没有伸出援手,还在西线打起了“奇怪的战争。”可能在当时英法看来,德军入侵波兰就是为进攻苏联做准备,希特勒这一手确实迷惑住了英法,并反手一击将法国打败,并剑指英国。到这里问题来了,希特勒是选择进攻英国,还是进攻苏联呢?希特勒显然是先选择了前者,但是其遭到英国人的迎头一击。
战略动因“海狮计划”的失败使希特勒认识到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和燃料几乎无法拿下英国。其必须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这样才会让其继续在国内拥有较高的人气,因为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无法停下。法国已经解决,英国拿不下来,突破口只有东边的苏联,为此希特勒做了周详的准备。偏偏这时候猪队友意大利出了问题,意大利进攻希腊受挫,德军被迫南下支援。这引起了苏联的警觉,苏联加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渗透力度。
思想动因希特勒仇视马克思主义、仇视布尔什维克,虽然仇视,但是却给纳粹党的名字里加上了社会主义、工人,这样的字眼来博取更多的支持。其思想体系当中有一条就是生存空间论,其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的理论,将国家有机化,只有更大的空间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大德意志体系必须足够大,那么谁的土地多呢?自然是信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苏联,入侵他理由充分,收益还高。
现实需要为了征服英国,其必须修建战舰以组成强大登陆舰队,但是德国缺少石油、有色金属、优质铁矿等必要的战略资源,这些东西苏联都具备,进攻苏联也就是最现实的考虑。前文也提到苏联加大了对巴尔干的地区的渗透力度,这直接威胁到了德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地,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避免一旦油田落入苏军之手,德国选择先下手为强。
客观战机苏联1934年至1938年这四年期间开展了称之为“大清洗”的肃反运动,军队也不能幸免,当中大量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官被处决,希特勒还暗中相助斯大林进行清洗,为其提供所谓苏军高级指挥官通德的证据。苏芬战争苏军的糟糕表现,印证了希特勒关于苏联肃反成果对苏军战斗力影响的判断,更坚定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苏德战争不可避免,即便是德军不率先发动,苏联等到时机成熟也会主动进攻德国,并且苏军还做了相应的部署,诸如“大雷雨计划”。希特勒没有吸取拿破仑征俄的教训,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加之选错了战略的主攻方向,让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之后发生的库尔斯克战役战役夺回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落败,第三帝国轰然倒塌!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1为希特勒,2为“巴巴罗萨计划”,3为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很多人认为,德国在二战时进攻苏联,是他们最大的战略失误。但其实呢,以当时德国所处的环境,它除了进攻苏联,已经别无选择。
因为,最初德国是计划征服英国,但经过几番交战后,德国很快发现,他们想要彻底征服英国,那至少需要把上百个师的兵力、成千上万的坦克、大炮送到英国本土,这样才可能摧毁英国陆军。
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英国海军,面对一海相隔的英国,德国怎么可能把这样大的军事力量,一下投入英国战场呢?如果德国只投入少部分军队到英国本土作战,那这些军队就不是去打仗,而是自杀。而且,德国对英国进行了几轮空中打击,也是损失惨重。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高层很快明白,他们想征服英国,那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么,既然英国已经无法征服,那下一步德国该做什么呢?按照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来看,虽然苏联和德国签订有友好条约,但这种纸面上的东西是随时都可能会被撕毁。
更重要的是,基于德国的角度去看,英国、美国、苏联面对共同的利益,随时有可能实现的联合。如果等他们实现了联合,德国再去行动,那肯定是必败无疑的。
很多人认为德国不应该进攻苏联,通常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那就是只要德国不打苏联,苏联就不会与德国作战。同样,只要日本不攻打美国,美国就不会卷入世界大战。
但真实的情形,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基于美国和苏联的利益,它们都不会坐视德国强大。而且,美国和苏联卷入战争是迟早的。因为,随着利害关系加重,美国和苏联即使不派军队,也会把经济手段用得越来越露骨。
比如,日本打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对日本实行了禁运。到了这一步,日本不打美国,就只有投降了。不要说别的问题,就是石油的问题,也会让日本很快丧失战斗力。
同样,在欧洲战场,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卷入。但是,美国不断加大对英国的经济支持,并不断在经济上限制德国,还各种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力量,那德国又如何巩固已取得的利益?
这样不断发展下去,德国的处境只会更加不利,到时苏联如果趁火打劫,希望修定苏德的某些条约,那德国又该怎么办呢?
从这层意义上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主要原因,大约就是:与其坐等英、美、苏实现联合,自己坐等失败;还不如趁他们三方没有准备好之前,迅速打破其中一环,到时就算美国卷入战争,也对德国无可奈何。
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按照现在的主流说法,当年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一步臭棋,不仅折戟斯大林格勒,还将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实属偷鸡不成蚀把米!
但各位有没有想过,我们只不过是站在上帝视角,从结果去倒推,这样并不客观。
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来看,希特勒进攻苏联,实际上是一出妙棋。
在1993年,俄罗斯上校丹尼洛夫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一份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战争计划,名为《大雷雨计划》。
其是苏军总参谋部于1941年所完成的一份争霸欧洲的战争计划,其主要矛头就是德国。该文件来。当时苏联方面计划在1941年的7月份进攻德国。而希特勒则是棋先一招,于6月22日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
所以,从这里来看,苏德必有一战,希特勒只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招数。而且成效也是非常可观的,苏联军队前期一度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比等着苏联人准备好了打过来要靠谱得多。
当然,即使没有《大雷雨计划》,希特勒进攻苏联也是当时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
根据战争情况解读:1940年,德国集结4523架飞机,18大战斗群,6大航空编队,35艘军舰,将战火燃烧至大洋彼岸的大英帝国,史称“大不列颠之战”。
这场现役持续了一年时间,德国的空天部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被英国皇家空军压着打的局面。
空战没有优势,海军便无法进行登录工作,德国吞并英国的计划毫无进展,正在希特勒焦头烂额之际,苏联不断的骚扰德国后方的“石油仓库”罗马尼亚。
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战争需要石油,飞机、坦克、战舰都需要石油作为燃料去发动,而罗马尼亚是德国在二战时期首要的石油来源。
苏联和德国之间存在着《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在德国与英国开战时,不断的骚扰德国的大后方,这让希特勒十分恼怒。
希特勒惧怕苏联会趁机偷袭罗马尼亚,抢占油田,到时候德国将腹背受敌。
“大不列颠现役”失败后,希特勒将战争的矛头直接对准苏联。
希特勒:“其他国都是人造革,只有苏联是真的皮!揍他!”
根据苏德的意识形态来解读希特勒是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他不仅仇恨犹太人种,还仇恨分布在波兰、南斯拉夫、苏联的“斯拉夫人种”。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时,疯狂屠杀斯拉夫人,导致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行为极度厌恶。
希特勒不仅憎恨“斯拉夫人”,还厌恶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与希特勒之间存在着“种族分歧”、“政治分歧”,所以希特勒打苏联,或是苏联打希特勒是早晚的事。
斯大林:“你杀我族人,我骚扰你油田,欺负你小弟(日),来呀,互相伤害呀!”
根据德国的军事战略来解读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前,在纳粹会议上,介绍入侵苏联的好处时,是这样说的:
“一但将苏联打垮,我们就能获得西西伯利亚和高加索的石油能源。 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英国的希望在于美国和苏联,只要将苏联打垮,就可以最大的减轻日本在关东地区的压力,一旦日本介入欧洲战场,英国将面临毁灭。”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非常明确,进攻苏联是拯救欧洲战场的一步活旗。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苏联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希特勒争霸欧洲的阻碍,攻打苏联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德国的国内情况来解读:二战前期,德国的海上运输线被英国封锁,德国国内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大部分购买自苏联。
在德英战争期间,苏联向德国提议,用科技来换取物资,希特勒为了稳住苏联,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此后,希特勒便开始担心起来,如果德国在欧洲和美、英展开决战时,斯大林趁火打劫,用断绝对德物资、原料供应为手段来打击德国的话,德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因此,希特勒为了长久之计,决定出征苏联。
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是德国的最终敌人。战争越拖延下去,德国对原料的依赖就越大,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原料只有苏联能够供应,而苏联直到现在也确实根据签订的条约进行供应。
如果对英战争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而美国的军事实力会象希特勒估计的那样,从1943年起充分显示出来,那么,德国就要彻底依赖苏联。这样的前景希特勒是无法忍受的。
1941年1月,希特勒对雷德尔说,如果德国消除了东方的威胁,它就能够在较好的条件下继续对英作战。他认为打败苏联能大大改善日本的处境,并使美国加入对德战争成为十分危险的事。
希特勒为实施这一计划规定了明确的限期。1941年,苏联这个强国应当不再存在。按照希特勒的盘算。那时他背后不仅不会再有敌人,而且不须依赖苏联的施舍也能获得大量原料和农产品:从乌克兰获得小麦,从顿巴斯获得煤炭和矿石,从科拉半岛获得镍,从高加索获得石油,从白俄罗斯获得木材。
随后,先在中东实施大战役,然后,象希特勒期望的那样,借助日本海军的帮助,在美国准备参战之前摧毁英国的实力。
希特勒当时毫不怀疑,要打败苏联只须一次战局就足够了。他对此有坚定的信心,以至在对苏作战开始之前,就规定了1941年秋季,即“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后”实施的各次战役的日期。
为此,根据训令,德国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兵团,空军应抽出足够兵力在东线支援陆军,以期迅速结束地面战斗,并把敌航空兵对德国东部地区的破坏限制到最小程度。
固守欧洲就万事大吉?为何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后一定要闪击苏联?
感谢邀请。
只要有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苏联面积太大,一个苏联就像当于欧洲面积的总和,有统一欧洲野心的人,如拿破伦希特勒都欲征服苏联,因为占领除苏联以外的欧洲等于是不完整的统一,所以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倾全国之力进攻苏联(俄罗斯),却煞羽而归,导致了统治的垮台。
二是希特勒占领法国国以后,欧洲没被征服的地方只有英国和苏联,攻击英国,希特勒没有能超过大英舰队的强大海军,只能望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兴叹,而不攻苏联就意味着德国几百万武装到牙齿的强大陆军无事可干,希特勒是不会陷入花闲钱养一支无事可干但却异常强大的陆军窘境,而苏联则是希特勒几百万陆军唯一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所以希特勒必须攻击苏联。
三是意识形态决定了希特勒骨子里便仇恨苏维埃俄国。在希特勒眼里,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败在军事上,却被尤太人在德国背后捅了一刀,导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就是尤太人,而一些尤太人也把共产党当做了尤太人的政党,所以希特勒反尤太人,更反共产主义,他要从欧洲彻底铲除共产主义,所以他必须进攻苏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