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古人下葬附墓志铭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人,更是一种风水的调节,墓志铭并不是为了让盗贼知道他是谁,因为墓志铭有的埋在地下,不是一般盗贼能一目了然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古代的墓穴,无论是大穴还是小穴,时间久了就有盗墓贼光顾。这些被盗墓贼盯上的墓穴,大部分是王公贵族的,普通的老百姓的墓,相对被盗的可能性较低。
这是因为王孙贵族的墓穴,按照古时候的殡葬习俗,一般都会“厚葬”,入土的时候都有一些价值不等的随葬物品。
在这些墓穴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入土为安的人都会在他的坟头上立一座墓碑,仿佛是告诉别人他埋在哪里,也似乎给盗贼做了一个标志。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坟墓前立一块墓碑呢?
1、墓碑文化的由来其实人类在夏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殡葬礼仪,只是那时候的仪式十分简单,就是在死者身上覆盖一块草席,或者覆盖一些石块。
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受到鬼神和迷信思想的影响,对死亡有新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失,亡者的灵魂会继续在这世界上陪着家人,于是在世的人就形成了祭奠死者的活动。
等到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君主需要一定的信仰来控制百姓,此时就出现了宗教,宗教让殡葬文化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对它加以神化,渐渐变成了迷信,比如加入了一些风水的元素。
来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勋卓越,他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在他去世之后就开创了“立碑封功”的习俗,于是,为亡者立墓碑,便由秦始皇带头做起。
最开始是在石头上刻文字,记述逝者的生平大事。
到了汉朝文字统一以后,达官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卓越的功绩,就开始学习秦始皇为自己立碑的方法。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立墓碑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普通老百姓是不被允许的。
不过由于立碑者多为达官贵族,他们的随葬物品较多,经常受到盗贼的光顾,死者不得安宁,后代为了避免盗贼骚扰,采用隐藏墓穴或者使用假墓穴的方法,还是没能避免被盗贼光顾。
到了唐朝,为了解决这个苦恼,皇帝下令普通百姓也可以立碑,这下人人都可以立碑,大量的墓碑出现,盗贼就茫然了。
所以说墓碑文化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是从唐朝开始。
古人认为墓是灵魂的房间,墓碑是门头,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引后人前来膜拜,二是墓碑是风水的象征,会影响家族的兴衰。
02、什么是墓志铭?墓碑文化的盛行,自然催生了墓志铭的诞生。墓志铭是一种悼念亡者的文体。
墓志铭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它是由志和铭两个部分组成。
志,就是记述的意思。主要是叙述亡者的姓名,出生地,成长经历,概述他一生的主要事件和贡献。一般多用散文撰写。
铭,这是对亡者一生的评价,有的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属于议论文,大多用韵文来概括。
墓志铭不一定非要包括志和铭两部分,有的墓碑只有志,有的墓碑只有铭。
墓志铭可以使自己生前时候先写好,也可以由别人代写。墓志铭,由于雕刻的空间有限,篇幅往往不能太长,所用的文字必须简洁明了,便于阅读和记忆。
历史上著名的墓志铭有: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
欧阳修:《泷冈阡表》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
03、墓志铭的作用墓志铭,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最为盛行的是在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才形成统一的格式,在易经文化逐渐成熟的时期,也融入在墓志铭中,变成了人为风水,人文风水。
为亡者写墓志铭,并雕刻在石板上,这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当初是为了让后代能够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最先用竹竿绑上绳子做标志,但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摧残,后来有人想出了用石板雕刻字来作为标识。
这样把墓志铭埋在坟墓中,在以后的迁徙和战乱中,三代以后的子孙还能够找到祖先埋葬的位置,方便后人祭拜。
同时也能让后人知道先人当年的信息,他的所作所为以及贡献。这跟中国文化的光宗耀祖和流芳千古这一理念相吻合。
当然有些人将墓志铭藏在墓地中,或者树在墓碑前,可以用来调节风水,达到避灾驱邪的作用。庇佑子孙后代生活美好,获得荣华富贵,给逝者安慰。
墓志铭作为死者的“身份证”,除了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一些生平概况外,还能留给后世子孙看。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每一篇墓志铭都是一篇文辞很美的散文,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考古意义。
2013年九月,西安考古学院的专家向外宣布发现了唐朝上官婉儿的坟墓,根据在坟墓中发现的墓志铭,可以判断出该坟墓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墓志铭大约有1000多字,主要介绍上官婉儿的生辰、仕途、著作等等,字迹工整,内容详细。专家根据墓志铭上的信息推断出当时上官婉儿的死亡时间以及她的坟墓为何会被损坏等种种信息。
由此可见,墓志铭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了解历史人物的一张名片。
这些墓志铭虽然有个人化的特征,但还留着当时社会人们的心态及价值观,有的墓志铭出自名家之手,比如韩愈写了多篇优秀的墓志铭,属于经典的文学作品。
在古代墓志铭写后,王孙贵族会邀请当时的知名书法家进行书写,因此又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比如柳公权、颜真卿等都曾留下经典的墓志铭作品。
结语: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逝者已矣,但从唯心的角度来看,认为死者的灵魂依然在世上存在。不管灵魂是否不灭,但是正是由于古代有墓志铭,有土葬、墓葬这样的习俗,才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考古资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才能代代相传,源源不息!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谢邀。盖棺定论。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墓志铭是古人用作悼念已故先人的一种文体。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而不是为了让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谁,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后世及阴间先祖。
志,是什么意思?是记事的文字或文章。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地方志等等,就是记录过去某个地方的专门之书,还有《史记》、《汉书》中有名的章节,食货志等,都是记录某些专门事情或人的文章体裁。
铭是什么意思呢?“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先秦时期常刻于青铜器上,是为长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文章,陋室铭即为其中的一种;写在墓志上,就是为了自名,称颂先人的的美德,并使之扬名于后世。
墓志铭这三字放在一起,就是古人墓葬中,专门记录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简历;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表示对逝者的悼念和赞颂。例如新出土的由颜真卿书写的这方墓志铭,就是比较标准的墓志铭文体的结构和含义。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不仅中国存在,而且在外国也有。
△唐高力士墓志铭
墓志铭镌刻于石碑并埋于墓中或立于坟墓上面。墓志铭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当然,墓志铭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撰写,也可以生前或死后由别人撰文。
但无论是自己撰写,还是他人写作,都是为了悼念和纪念逝者,给后人了解逝者留存文字档案。后人正是通过墓志铭,准确地断定某个墓中的墓主人是哪朝哪代哪里人,是什么官职或什么身份,生前有什么技艺、功绩等等。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正是他们发明了墓志铭,特别是将墓志铭埋于墓中,才给后世考古提供了准确的文字资料,使他们少了许多麻烦。
至于题中提到是不是墓主人要让盗墓贼知道自己是谁?相信墓主人没有考虑此事。因为墓主人也知道,既然是盗墓贼,即使让他知道自己是谁,那也避免不了被盗墓的风险。
中国古代最有意思的墓志铭,是耸立在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唐高宗李治的墓志铭和武则天的墓志铭一一无字“墓志铭”!
△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纪碑》
唐高宗的墓志铭镌刻在一块高7.5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上,故该碑名叫《述圣纪碑》,碑文《述圣纪》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共约5500余字(也有说8000字的)。《述圣纪碑》立于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之前。而武则天的《无字碑》则立于乾陵司马道东侧,朱雀门阙楼南面,与西边的《述圣纪碑》相对应、相对称。该碑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
△唐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而且是伟大的女皇。她去世后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葬入唐高宗乾陵。她最终到达了她所向往的归宿地,长眠在唐高宗李治的“御床”之左。武则天这么一位有权有势的伟大皇帝,死后为什么没有留下有字的“墓志铭”,却留下一通无字碑“墓志铭”?虽然后人有多种说法,但据说武则天临终时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价。”所以,留下“无字碑”。
无字胜有字。虽然当时在乾陵只为她立了一通“无字碑”,但是,在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上,却留下了她的辉煌业绩,有关她的各种评说,以及她永恒的魅力……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古人视死如生,死后的灵魂在灵界要接受他的守护神的审查,然后会对死者的一生做出判断,死者在人世间的行为,将影响到此人是否需要再度修行。所以墓志铭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要在另一个世界“存档”的。不过骇人听闻的是,个别逝者甚至可以预测出来多少年后,自己的墓葬会被盗,逝者只能在墓志铭上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恐吓、告诫盗墓者,让他们在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好好安葬亡人,否则......
苏适墓志铭苏适是苏轼的侄儿,苏辙(1039~1112)之子。这个墓志铭是由苏轼的三儿子苏过所撰并书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
墓志铭都有盖,盖上刻有“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墓主人的朝代、籍贯、职务、字讳九个字就说清楚了。
墓志铭撰书者即逝者的叔伯哥哥苏过,在铭文中对苏适的一生经历和成就作了赞扬和总结,结尾十分伤感的写道:“......其交天下贤士多至公卿,而仲南(逝者)独不偶,以至于斯,命也夫。及其殁也,亲族咸谓失所依响,朋友以谓失所谘谋,下至闾巷小人,皆咨嗟出涕,识与不识,莫不信其为君子人也,得此以归见先公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哀哉!吾于仲南非惟手足之爱,盖道义之交也。涕泣而志之。
与苏适同一墓室的是他的再续黄氏,也有一个墓志铭和盖,上刻:“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九个字。这是哥哥苏过亲笔撰写的,而墓志铭文则是苏过的长子苏龠所书。
苏适的墓志铭尺寸是:0.78x0.78x0.14(米)
黄氏墓志铭尺寸是:0.64x0.64x0.11(米)
之所以不厌其烦祥细介绍了苏东坡侄儿苏适的墓志铭,正如墓志铭的撰书者苏过在墓志铭中所言:“得此以归见先公(苏辙)与先夫人于地下也足矣。”
这个墓是1972年当地社员因引水浇地发现后,由当地(河南省郏县茨芭公社)的文管部门清理的,此墓早己被盗,仅存墓志二合、铜印一枚和白瓷小碗一件。
这二合墓志铭对于历史上著名的“三苏”究竟葬于何处,伴随墓志铭的出现,帮助史学界澄清了这个问题。
盗墓者顿时冷汗淋漓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盗墓之风甚嚣尘上,从官府到坟主,用尽各种防盗手段,甚至包括下面要讲述关于诅咒盗墓者的谶语,试图让盗墓者视为畏途,可谓用心良苦,比如,1995年出土于洛阳市东吕庙村的一合墓志铭,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结尾一句:“吾殡后三千年有崔胸显所破”。这是谶语,令人不寒而栗,“崔胸显”是哪个?
不是盗墓者知道墓主人是哪个,而是墓主人预先三千年知道谁会进入阴森的墓穴!
所有的逝者生前是清楚历代盗墓之风的盛行,于是在墓葬形制上狠下功夫,基本上就是釆用隐蔽、坚固、防盗三种办法,但是,仍然防不胜防,逝者或者遗族于是用言辞激烈的诅咒类谶语来恐吓、告诫盗墓者,希望他们打开墓葬看到谶语后,有所感触,好好重新安葬亡人,亡人和未亡人也只能如此了!
安阳出土了北齐《元子邃墓志》(555年葬),在铭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今葬后九百年,必为张僧达所开,开者即还葬,必见大吉。”这种语气是温和的,只是希望张僧达可以把有价的财物拿走,但是,应该好好“还葬”(恢复原状),你会大吉利。逝者的无奈,千年之后读之,显露无遗。
2001年也是洛阳,出土了伊川县的唐《柳山涛墓志》(666年葬),铭文在结尾说:“《易》占云,葬后一千三百年,乃为黄头所发,其所开发者,当更好埋藏之,若不好埋藏者,凶不出年。”
1987年山东出土临沂县唐《苏崇侠妻张氏墓志》(755年葬)在结尾用上了道家的咒语:“急急如律令,突有程氏开此墓,必灭程氏。”
结语
我以苏适夫妻合葬墓的二合墓志简介了墓志的具体情况和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留下墓志铭的原。
而几例出土的墓志预言,似乎煞有介事,盗墓者姓氏肯定是杜撰的,但是,希望来者妥善处理遗迹,这个语气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墓主人无惧盗墓者的光临,也不怕自己的身份暴露,死都死了几百年了,晓得亡人的名字又咋个喃?
古人下葬为什么要附墓志铭?是为了让盗墓贼知道他是谁吗?
墓志铭是什么,墓志铭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墓志,一部分是铭,墓志的作用是记录墓主一生的大事记,铭是歌颂墓主的道德品行和功绩,所以墓志铭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在一起,墓志铭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作用很简单,那就是给墓主证名留名的作用。
墓志铭的撰写,可以在墓主还没有死的时候自己撰写,也可以在墓主死后由他人帮忙撰写,墓志铭的写法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写,而且写的方法一般人根本不会,墓志铭中墓志的撰写方式是用散文的形式撰写,而铭的撰写方式是用韵文,这些可以单独分开写也可以一起写。
墓志运用散文方式撰写,讲述了墓主的出生日期死亡日期,还要写墓主的籍贯,以及撰写墓主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些事迹,铭文其实就是歌颂死者一生的贡献 还有就是道德层面的歌颂,其实这个跟现在的挽联的作用基本上差不多,墓志铭一般都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和皇族的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死后才写,普通的贫穷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些。
现在在这近代以后,就算达官贵人下葬也基本上不用撰写墓志铭了,基本上使用墓碑代替,在墓碑上面撰写一些墓主的基本信息就没有了,而一生的事迹和歌颂功绩,这些都在追悼会上面通过挽联写出一些,然后通过祭文念出来,不过并不会带到墓穴当中,所以墓志铭其实只是存在于古代的权势贵族地位高的人使用。
古人对于死亡的一系列都是很隆重很讲究的,都会挑选风水宝地掩埋,正常来说埋下去了就不会再动了,那为什么还要写墓志铭,而且还是把墓志铭放在墓穴里面的显眼位置,这样做活人又看不到,写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信息和功绩这些不是给别人看的吗,埋起来还有谁能看到呢,不就失去了意义嘛。
其实墓志铭也并不是都埋到坟头里面,有的是埋在坟头前面,埋在坟里面的除了盗墓者能看到外,剩下的就是考古者了,但是古人的墓志铭并不是为这两种人准备的,而是给自己的后代准备的,古代就存在迁坟一说,所以墓志铭的存在是为了后代迁坟的时候知道墓主一生的信息,不至于一无所知和弄错。
同样还有就是古人看重风水宝地,但是风水宝地的数量太少,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选址重叠的情况,坟头埋久了被遗忘,一旦有人相中这个地方,挖下去发现是有主的地方,会通过墓志铭获得墓主的身份信息,从而不至于被当做一个无主没有任何信息的孤坟,墓志铭埋在墓中不容易被别人看到,也不容易受到破坏,更容易得到保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