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先不说诸葛亮,荀彧早就被人黑过了,荀文若的黑点其实很显眼,凡是持儒家王朝正统观点的一下就看出来了——荀彧父祖辈皆为汉臣,食汉君之禄,荀彧自己却去辅佐奸相曹操,这就是最大的黑点啊。
荀彧之祖荀淑曾为东汉郎陵侯相,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有很大名气,颍川荀氏家族就是从此时开始崛起的。荀淑有八子,即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号称“荀氏八龙”,八人在当时都有名气。
其中,荀绲就是荀彧父亲,曾任济南相,而荀氏八龙中,为官最高者为荀爽,曾经位居三公。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荀彧父祖辈都是吃人家东汉刘家万岁爷的米长大的,荀彧处于乱世,正常该做个忠臣,再不济可以像司马徽一样做个隐士,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也,然而,荀文若千不该万不该,去辅佐曹操。
曹操是谁?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什么叫汉贼,偷取汉家江山的人,说好听的叫奸相,说难听点就是乱臣贼子。
既然抓住了荀彧这个黑点,自然是儒家的人先出来黑了,南宋大儒朱熹就是第一个跳出来黑的:
且以荀氏一门论之,则荀淑正言于梁氏用事之日,而其子爽已濡迹于董卓专命之朝,及其孙彧则遂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而不知以为非矣。
朱熹说的很清楚,荀彧的祖父荀淑在汉灵帝外戚梁氏专权的时候,敢于忠君爱国,直斥梁氏,是忠于汉君的,而荀彧自己,却先是做了跋扈之宦官唐衡的女婿,后又做了奸贼曹操的幕僚军师,这是荀彧搞不清是非,搞不清黑白了。
荀家这么好的名声,全让荀彧败坏了,这不就是黑点。不但如此,荀氏家族的荀爽在董卓当朝的时候做了司空,荀彧的侄子荀攸也投靠曹操做了曹操之臣,荀氏家族已经不复当年之令名,只有后来之富贵。
为什么这样呢?朱熹说了:
盖刚方直大之气,折于凶虐之余,而渐图所以全身就事之计。
说白了,荀彧已经没有父祖辈的刚直之气了,脊梁弯曲直不起来了,贪生怕死,以保全性命于乱世为首要之举。
当年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托病不出,曹操后来再次征召,司马懿又托病不出,曹操说,你再不来,我就不客气了,司马懿怕死,终于做了曹操的臣子。荀文若的命运大概也会如此。
然而,朱老夫子并不满足只骂荀彧一句乱臣贼子,他还要接着骂荀彧是伪君子小人。
想其当时父兄师友之间,自有一种议论,文饰盖覆,使骤而听之者不觉其为非,而真以为是必有深谋奇计,可以活国救民于万分之一也。邪说横流,所以甚于洪水猛兽之害,孟子岂欺予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荀彧曾经劝谏曹操不要称魏王,于是荀氏家族的亲友就以此为豪,大力宣传这件事,说荀彧曲身辅佐曹操,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曲线救国,是有深谋远虑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汉的老百姓等等,从而迷惑世人,想洗白荀氏家族,使人们觉得他们荀氏还是忠于汉家天子的。
朱熹可不这么认为,在朱熹眼里,黑的就是黑的,怎么也洗不白,荀氏的亲友这是在文过饰非,在遮掩他们家以前辅佐曹操,做乱臣贼子走狗的事实,是伪君子的行径。
就像《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明明下面已经没了,还要假惺惺的在嘴上黏几根胡须,假装男人。啧啧啧!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诸葛亮和荀彧都是高风亮节之士,两人都帮助了两个英雄,成就了大业。
不同的是,荀彧帮助了先天条件优良的曹操,走上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之路,因反对其逼汉献帝加九锡、封魏公的行为,以死明志。
而诸葛亮帮助了先天条件较差的刘备,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没有实现"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抱负,魂丧五丈原。
无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荀彧,还是一心辅助刘备匡扶汉室的诸葛亮,都做到了儒家的仁义忠智信。荀彧为曹操的戎马生涯做出了巨大贡献,大谋士郭嘉也是他一手推荐的,同曹操还结成了儿女亲家。但他不为曹操所惑,坚守着汉臣底线,宁愿以死明志,不失为汉朝忠臣。
诸葛亮更不用说了,二代辅弼大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令人仰慕的忠义贤相,青史留芳!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古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是人就有黑点,诸葛亮、荀彧等也不能例外!
诸葛亮有什么黑点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陆游对《出师表》的顶礼膜拜!
诸葛亮写《出师表》,让诸葛亮千古流传!
如果结合史实读《出师表》,你就会知道,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
《出师表》是欺世盗名之作!
下面简单列举三点理由说明:
一,《出师表》有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这句话与史实 不符:
第一,刘备从来就没有提拔过这些人,所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欺世盗名。
第二,费祎是诸葛亮的亲信,董允是董和的儿子。
董和是诸葛亮的部属、亲信,所以,诸葛亮重用费祎、董允等是典型的拉帮结派。
郭攸之是谁?
熟读《三国演义》、熟读《三国志》的人也不一定能说出这人的出处,因为《三国演义》就从来没有提过这个人,《三国志》也没有这个人的传记,只是在有些地方顺便提及这个这个人的名字。
刘备信任的郡守、侍中廖立说:“郭攸之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能力,把他放在三人之首,纯属于凑数。”
诸葛亮为什么拿郭攸之凑数呢?
就是利用郭攸之这个人来掩盖他任人唯亲这个毛病。
廖立还说:“蜀国重用这些人,没有希望!”
第三,诸葛亮除了重用费祎、董允之外,还有蒋琬、马谡、姜维等人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这三个人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向刘禅推荐呢?
因为这三个人确实拿不到桌面上来。
蒋琬是刘备当年要以渎职罪处死的罪人,是诸葛亮担保,才留下性命。
刘备死后,受到诸葛亮重用,一路攀升,最后升到诸葛亮的位置。
马谡是刘备当面对诸葛亮交代过,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
姜维,刘备从来没有见过。
这样三个人,诸葛亮自然不敢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搪塞刘禅。
第四,刘备真正“简拔以遗陛下”的是李严与魏延。
李严是托孤大臣,分管军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后来被诸葛亮打入冷宫。
魏延是刘备任用的汉中郡守,是把关人物,后来也不受诸葛亮待见!
综合这四点,说诸葛亮写《出师表》是欺世盗名,一点也不过分!
二,《出师表》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也是假话!
《隆中对》开宗明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写了些什么内容,现在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应该是励志之作。
为什么说《梁父吟》是励志之作呢?
从后面的内容可以证明这一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是什么人?
管仲是一代名相!
乐毅是一代名将!
诸葛亮自比这两人,可见其志向不小。
由此看出: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言不由衷。
再者,诸葛亮平时交往的都是什么人?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等这些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
与这些大志向的人在一起,能说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三,《出师表》有言:“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些与史实不符。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都是些什么人呢?
侍中是指郭攸之与费祎、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郭攸之、费祎前面说过。
陈震是什么人呢?
陈震,《三国志》有传记,称之为“贞良”之臣,名副其实;称之为“死节”之臣,有点言过其实。
张裔是什么人?
张裔,《三国志》也有传记,这个人既不能称之为“贞良”之臣,更不能称之为“死节”之臣。
张裔早年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成了刘备的部下,当他去益州郡任太守的时候,被雍凯抓住送到了吴国,生死不明,后来,诸葛亮将张裔从孙权那里营救回国,委以重任,又与同僚关系紧张。
参军蒋琬前面交代过。
诸葛亮为什么将蒋琬、张裔等并不是“贞良死节之臣”而称之为“贞良死节之臣”呢?
最少可以看出诸葛亮居心叵测!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人品,与社会流传的名声出入很大,误导了历史社会!
荀彧的主要黑点是不理解曹操,曹操与时俱进,荀彧还是抱着老黄历,最终被曹操抛弃!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荀彧有没有我说不好,但是诸葛亮肯定是有缺点的。
第一,诸葛亮不是军事天才。首先要说明,诸葛亮打仗还是比较厉害的。以几万步兵,能够打的魏国不敢野战,他亲自指挥的战斗,没有一次失败的。这说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还是比较出色的。他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但是蜀汉需要的不是合格的将领,而是能够打“神仙仗”的军事天才。因为蜀汉的国力比曹魏差太多,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根本不可能打败曹魏。
我军战神粟裕将军曾经评价诸葛亮,说他称不上军事家。
粟裕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当时魏强蜀弱,而诸葛亮采取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
总的来说,诸葛亮打仗比较呆板,稳扎稳打,虽然没有什么破绽,但也很难大胜。所以六出祁山却没有成功。
这是诸葛亮的一个缺点。
第二,诸葛亮不善于发掘人才。《韩非子》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真正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往往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但是诸葛亮重用的人,基本都是荆州旧部,其次是益州人士,而且走的都是贵族路线,几乎没有平民出身的人物。诸葛亮主持蜀汉十多年,很少从基层发掘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就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即便如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智者,也依然有所缺点,但是如果把缺点定义成黑点的话其实会有些过于牵强。
三国中很多人会认为荀彧和诸葛亮分别是曹操和刘备的主要谋士,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荀彧初期是为曹操出谋划策,但是后期真正为曹操视为谋主的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刘备是以法正为谋主的,法正离世之后,诸葛亮才开始走上谋略舞台。
诸葛亮这个人被后世过于神话,但总体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如果真有什么黑点,一般人也许会觉得是错用马谡,排挤魏延,李严之类的,但其实作为一个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人物,诸葛亮的黑点应该是为了北伐有些穷兵黩武了。
诸葛亮的北伐本意是以攻代守,但是蜀国国力不行,刘备最精锐的荆州兵一场夷陵之战损失殆尽,益州兵因为益州集团不怎么愿意配合诸葛亮这个荆州帮的老大,加上诸葛亮五征其一,过度的消耗了蜀国的国力,也没有为蜀国培养什么像样的后继之才,这估计是诸葛亮的瑕疵之处了。
如果说诸葛亮是刘备的萧何,那么荀彧就是曹操的萧何,有远见,有智慧,有忠心,可惜这个忠心是忠于汉室的,忠于儒家文化的。
曹操和荀彧的一拍即合,来源于荀彧看出来曹操是乱世中能够平定天下为苍生谋福祉的人物,曹操呢也不付所望,灭吕布,平张绣,吞袁绍,一扫中原。
但是曹操从加九锡开始,荀彧就已经不太满意了,不过迫于荀彧的力量,曹操一直也没有说什么,后来还是因为政治主见不合,二人分道扬镳,不少人说是荀彧之死是来自曹操的空盒子慰问,这是一种说法,但是也有史料记载,荀彧是病死的,论曹操和荀彧的关系,第二种的可信度高,论讨论吃瓜,第一种流传最广。
荀彧没什么黑点,如果说缺点,就是乱世之中理想化太高了,权利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过完完美追求,让荀彧最终郁郁而终。
总的来说,诸葛亮和荀彧是没有什么黑点的,只能说是缺点或者不足,因为这两个人一定要被说有什么黑点,也会被人反驳,毕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正面人物,特别是神化了的人物,一般只会看到他们正面的高大的形象,这是一种教育宣传的需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