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其实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制度原因,比如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人治的最大弊病。二是,明朝文官们已经形成集团,结党营私,官官相护,甚至达到了蒙蔽皇帝的程度。
明朝皇帝治理天下,依靠的是奏疏制度,皇帝想搞清楚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都是靠文武百官的奏疏,文武百官有奏疏,就有了部分的权力,虽然决定权在皇帝那里,可是知情权在百官那里,百官瞎说一通,皇帝不审查,不就被蒙蔽了吗?所以需要监察机构比如吏部和都察院等部门去监管百官。
问题是,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员,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啊,如果吏部和都察院负责监察的官员,跟那些贪官污吏是一伙的,把黑的说成白的,皇帝也不审查,不就上当受骗了?因此之故,明朝皇帝特别依赖东西厂和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就是要他们监视百官,说明皇帝对明朝的吏部和都察院等监察部分也不是完全信任的。因此明朝有权有势的太监,祸国殃民的太监,比以前多的多,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明朝在审核官员的时候,在京城,有京察制度,称为考满和考察,由吏部负责,每三年定期审查一定级别以上的京官,审核范围包括他们的政绩,口碑,个人品行,以及财产等,把官员的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个等级,称为上中下三等。此外,对于京城以外的地方官员也要审查,称为外察,考核的更加细致,包括贪、酷、浮躁等等十个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贪污问题。
朱元璋在的时候,不但把考核的结果公布出来,而且还搞公开羞辱,比如,朱元璋曾经命令吏部,把所有在考核范围内的所有京官都叫到皇宫大殿里赐宴,称职的赐座吃宴席,平常的站着吃宴席,不称职的站在大殿门口外面,看别人吃宴席。这种情况下,谁称职,谁不称职,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性,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已经查出来的,有贪污受贿等罪行的官员,连站着看别人吃宴席的机会都没有,已经下到吏部或都察院的大牢,等着判刑了。
这是明初的情形,监察部门还有所作为,还知道秉公执法,可是,越到后来,明朝的文武百官越抱成团,甚至发生大事的时候,政敌之间也沆瀣一气,对付皇帝,监察机构的作用就没有了。文官集团已经结结实实的绑在一起了,虽然他们也有党争。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的时候,考察京官结果,一般有十分之一的不称职,也就是一百五六十人,到了明朝中期,不称职的官员进一步增加,一开始七八百人,后来一千四百多人,增长了两倍还多。这些官员,都应该罢免的。
可是,说难听点,这些官员背后都有保护伞。
比如,洪熙朝,当罢免不称职的官员七百三十余人,洪熙皇帝召集大臣商议,结果只罢免了其中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没罢免,大部分都是这些大臣保下来的。
再比如,弘治朝,有一千四百多名地方官员当罢免,由于此时明朝冗官现象已经很严重,还有一千一百多名冗官当罢免,然而,吏部尚书王恕一道奏疏,说这些官员刚到地方不久,对府州县各级百姓虽然有贪污残暴的表现,然而时间还不算久,还是不要罢免了吧。
弘治皇帝无可奈何,只能说人才难得,让他们改过自新就好了。皇帝想搞几个贪官污吏,都这么难。因为这些地方官在京城都有大佬罩着呢。
到明朝后期,这种问题更加严重,例如严嵩秉国时期,地方官员想要升迁,大部分都要投靠到严嵩门下,那个浙直总督胡宗宪,为了发达,不也投靠到了严嵩门下,像海瑞这种,不投靠严嵩的,背后又有大佬赏识的,虽然从地方官提拔到京官,也不会给你安排什么好位置,把你扔到御史堆里完事,而海瑞又太耿直,跟御史们也不对付,所以基本上是郁郁不得志。
明朝的吏治,只在张居正时期清明过一阵子,他加大了监察部门的权力,放权给六科给事中,让六科给事中严格审查百官,甚至形成账簿形式的各部财政使用情况,说白了就是把各部门的财务支出透明化了,然后本来六科给事中的上司是六部尚书,可是张居正让六科给事中绕过六部尚书直接跟内阁对接,而内阁又是张居正一人独大,而张居正又倾向于清明吏治,所以在万历朝头十年,明朝的吏治是明朝后期最好的,可这也是人治,等到万历废除张居正的变法,申时行接了张居正的班,申时行又是个和稀泥的老行家,明朝的吏治又掉入泥潭了。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张居正的财务账簿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是非常好的,这个制度就是让六科给事中审核朝廷各部门的财务使用,六科给事中是一班小文官,品级不高,但是都是些耿直的穷酸秀才,不怕得罪权贵,一般把他们归类为言官,明朝的言官我们都知道,个个不怕死。所以,张居正利用这些小言官,把明朝的财务支出给搞的很透明,比如你户部,多使用一两规定之外的银子,他们都揪着不放,上报给内阁和张居正,这就造成一般的官员不敢贪污。
然而,人治嘛,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容易导致意气用事,小文官不知不觉就会成为背后大佬的工具,比如,高拱当政的时候,利用六科给事中,把自己在内阁里的对手一个个赶跑了。
再比如,这些小文官,容易抱团,容易形成小集团,后来的什么东林党、齐楚浙各党,都是这些小文官搞出来的,甚至他们后来力量大到能左右内阁里大佬们的主政策略。
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制度决定一切。好的制度坏人变好人坏的制度好人变坏人。人为的反腐败是治标不治本。权力高于国家,高于法律的国家最后终将于腐败而灭亡。
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腐败只能在专制制度下产生!民主制度下也有腐败,但只是个案且很快就会被发现删除。对此有多种解释和说法,但以成本效率论来看,就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在专制制度下,监管是依靠上级,老百姓没有什么监管权。而官僚体制是金字塔结构:官越大,人数就越少。若官吏要腐败且又能保住自己乌纱帽,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腐败得来的好处去贿赂能监管自己乌纱帽的人,毕竟这类人是少数,且成本可控。而且随自己的升迁,比自己级别更高且能监管自己的人就更少。自己要腐败付出就更少而得到的好处就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在专制社会下,人人都想当官,越大越好!
在民主社会,对官吏的监管是老百姓。官吏欲腐败且又要保住自己乌纱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____因为老百姓的人数太多,贿赂的成本太高。而且随着官吏的升迁,监管的老百姓就更多,比如总统与州长。官吏的腐败,必然会使某些人受损,最终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买单。而决定官吏乌纱帽的权力,又恰恰是老百姓的选票。试问一下,你愿意将自己的选票投给一位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官吏吗?
因此才有了一句名言:坏的制度,即使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好的制度,即使坏人也会变成好人。面对历史上最严厉的处罚,腐败的官吏依然如过江之鲫,非人性所为,制度使然!
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蹲在茅坑里打苍蝇,能有效果吗?
暂时会少一点,很快又会苍蝇满天飞!
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腐败是制度的腐败,正是因为制度的腐朽才给人性的贪婪制造了机会!
所以只有完善制度,体制才能健全,人性的贪婪才会遏制。
明朝初年百废俱兴,国家正在建设期,体制的漏洞勾起了人性的贪婪。
所以明朝初年那会清正廉明只能靠自觉!
明朝后期体制腐朽,长期的社会发展,事移时移而法不移。故此人心散漫,贪腐蔓延!
但是值得休息的是,朱元璋在位并不是反腐,朱元璋是打着反腐的旗号,打土豪分田地,稳定朝纲!
为什么明朝反腐那么严厉却还那么腐败?
腐败是制度的腐败,正是因为制度的腐朽才给人性的贪婪制造了机会!
所以只有完善制度,体制才能健全,人性的贪婪才会遏制。
明朝初年百废俱兴,国家正在建设期,体制的漏洞勾起了人性的贪婪。
所以明朝初年那会清正廉明只能靠自觉!
明朝后期体制腐朽,长期的社会发展,事移时移而法不移。故此人心散漫,贪腐蔓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位并不是反腐,朱元璋是打着反腐的旗号,打土豪分田地,稳定朝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