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嘉靖帝为什么要搞“改稻为桑”?——朝廷没钱,缺钱,为了捞钱。
对于嘉靖帝来说,搞一下改稻为桑是好的。或许必须要搞一下。
北御鞑靼要用钱,东南平倭要用钱,自己盖宫殿要用钱。朝廷却没钱养兵了。
必须要想办法另外捞钱了,因为除了这三种用度,钱不够分的,严党的贪墨,宫里太监各种司局的贪墨,已经影响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了。
国库里没钱了,也就没法养兵了,鞑靼扛不住,倭寇平不定,动摇国家根基。
这也是嘉靖帝那么护着胡宗宪的原因,即便满朝文武,特别是清流党,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倒严党把胡宗宪目为严党的人。
甚至嘉靖帝还曾大发脾气,说都是严嵩严党,导致自己连胡宗宪这样的人才都不能用了。
对于严党来说,不搞改稻为桑也没事,搞一下是锦上添花。对于严党来说,不搞改稻为桑,他们仍然可以过得很滋润,看看后来严党的鄢懋卿到江南巡盐,一次性就贪了百万两银子。
严党平常的收入非常多,严党的人个个肥的流油,别忘了,江南的两个织造局,其收入有严党一份,这一点嘉靖帝都是承认的。
只盐税,纺织,这两项收入,就可以让严党过得舒舒服服,更何况其他收入。严党没必要非得再搞什么“改稻为桑”。
但是,嘉靖帝在新年财政会议上,明确下旨要找个新办法搞钱,这个活,与其让倒严党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及其背后的裕王揽去,不如严党自己搞。严嵩是这么想的。
严世藩更巴不得这么干,因为他要扶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后来他推荐了自己的门生高翰文做杭州知府。罗龙文和鄢懋卿这种中枢大员,是严嵩的人,严世藩支使不动的,他只能在地方上发力,用郑泌昌何茂才这种地方官员。
在朝廷的财政会议上,倒严党提出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钱,还包括张居正作为兵部的人,提出了缺钱养兵。面对这些问题,嘉靖帝不问提出问题的高拱张居正,单单问严嵩。
这就是在暗示严嵩,快点想办法给朕搞钱。因为严党搞了钱,除了国家用度,还给嘉靖帝留一份,让他盖宫殿,让他骄奢淫逸,倒严党就没这么体贴。
于是严嵩顺势提出了开源节流,给嘉靖帝找了个开源的由头,嘉靖帝顺势提出了海外贸易,把货物运到波斯印度,赚外汇,接着严嵩顺势说增加织机,嘉靖顺势说增加蚕丝。
君臣二人配合得亲密无间,一问一答,实在绝妙。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嘉靖帝的小算盘早已经心知肚明,最后提出了改稻为桑,嘉靖帝拍板定位国策。
对于裕王和倒严党来说,通过“改稻为桑”倒严,让严党的贪墨和恶行展露在嘉靖帝面前,是一个好机会。倒严党和裕王,一直在想办法搞严嵩父子和严党,比如,在朝廷财政会议上,高拱张居正就拿给嘉靖盖宫殿,严世蕃借用运木头的兵船说事,可是呢,严党很聪明,总是把事情往嘉靖帝身上扯。
嘉靖帝护短个性极强,一扯到他身上,他就死不认账。后来,沈一石开着大船,打着织造局的名义,满载着粮食去赈灾,把严党水淹建德和淳安两个县的事,也往宫里扯,嘉靖帝只好继续护短。
水淹两县百姓的事,嘉靖帝只默认处死了杭州知府和河道监管了事,没有彻查,更没有兴起大狱。
周云逸的事,倒严党和裕王本来借机攻击严党,结果被严党扯到嘉靖帝身上,周云逸被冯保打死。
以上种种都表明,倒严党以前的倒严策略都是失败的。那为什么“改稻为桑”是个好机会呢?
因为,通过破坏“改稻为桑”,倒严党可以做到三点:
一是,阻碍改稻为桑的进度,这会让急于捞钱的嘉靖帝迁怒严党;
二是,通过搞胡宗宪,让嘉靖帝认清严党已经危及到国家的安全根基了;
三是,把严党贪墨的丑行暴露在嘉靖帝面前。
按说,这三条都不会扯到嘉靖帝本身,嘉靖帝也就不用护短了。倒严也会有成效。
倒严党用人很有一套,比如,他们用的海瑞,把严党的贪墨丑行暴露在嘉靖帝面前,他们用的赵贞吉,明确拒绝胡宗宪借粮的请求,阻碍改稻为桑的进度。
相比之下,严世藩用的郑必昌何茂才就是两个蠢货。远远不如严嵩用的胡宗宪。
改稻为桑成了嘉靖帝捞钱,倒严党和严党争斗的一个工具,其自身的成败与否,并不是关键。苦的是老百姓。改稻为桑搞成了,高兴的是嘉靖帝和严党,搞不成,高兴的是倒严党。这些人,全都是一路货色,没一个在乎老百姓的民间疾苦。
嘉靖帝不是好玩意儿,严嵩严世藩父子不是好玩意儿,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他们没一个在乎老百姓的苦难的。
嘉靖帝和严嵩父子不是好玩意儿,就不用说了,为什么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是好玩意儿?
只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倒严党不让赵贞吉借粮给胡宗宪,看着老百姓受苦受难。虽然他们嘴上说,是为了倒掉严党,解救更多的老百姓出水火。说实在的,真特么虚伪。
说到底,“改稻为桑”是朝廷当权者的狂欢,是底层老百姓的灾难!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改稻为桑是解决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一种不和谐的一种尝试 、也时解决当时政府财政赤字的一个办法、也是官办企业进行资本化、规模化运作的一个尝试。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理念过于超前、走的步伐太大 ,代价比较大。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改稻为桑是应对财政危机,弥补国库亏空提出的政策。政策一出台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卷入了党争,二是执行上太急。自然会问题重重。
严嵩也考虑到了政策的执行与推广问题,所以选择浙江作为改稻为桑的推行区,因为自己的学生胡宗宪是浙江巡抚,自己儿子的人郑泌昌是浙江布政使、何茂才是浙江按察使。对应的南直隶巡抚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那是绝对不能当自己政策的推行地。
但考虑的显然是不足的。
(严嵩父子)
第一个面临的就是政治问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注定是避免不开的。朝廷的江南织造局与浙江市舶司负责人杨金水、江南首富沈一石在尝试从这次政策推行中获利;小阁老严世蕃与他的人郑泌昌、何茂才已经和宫里的玩到一块,要发大财;而清流也在往浙江派人,谭纶就到了军前。并且希望浙江的事闹大,借机扳倒严嵩,张居正的一句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很明确。
有人想靠这个发财,有人想靠这个整人,而胡宗宪还有军务顾不过来。
强行毁田推行不下去;毁堤淹田造成百姓流离;强行贱买田地被海瑞阻止,南直隶也不给救济粮。一系列下来,若干人被杀,若干人被审,整个事情引发很大的舆论、政争。
(清流)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执行上,在一开始就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倒推的政策,所以要求非常急迫。不与百姓商量,马宁远上来就用军队强行毁田,之后又借洪灾决口毁田,推行太急,留下问题太多。再者严党内部也不是一条心,执行的干部出了很大问题。胡宗宪说的“历来事缓则圆,事急则缓。”加上多事之秋自然错误百出。
(明白人)
如果人心一致,没有那么多个体利益诉求,改稻为桑就不会成为坏政策。如果掺杂了太多私,能不乱起来就是奇迹。
好的政策制定后,干部的执行就是关键。帝国上下的扯皮、纷争,注定让好的变成坏的,坏的变得更坏。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铁锤先说自己的答案:改稻为桑政策,是嘉靖皇帝的救命稻草;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的敛财新招;是以徐阶为首的清流党扳倒严嵩的利剑快刀;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这部剧虽然评分极高,未必人人都看过。首先要明确这个改稻为桑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只是以这个政策为一个展现各方矛盾斗争的平台而已。嘉靖39年,因为万寿宫起火,嘉靖皇帝重修万寿宫,大兴土木耗尽国库,严嵩和儿子小阁老严世蕃利用给皇帝重修万寿宫的机会大肆贪污,导致年终结账的时候,财政开支远远超过年初预算达白银一千万两以上。为了弥补财政亏空,严嵩提出来将浙江一半的良田改稻为桑,增加蚕丝,多产丝绸卖到西洋、波斯,换取白银。这个建议被嘉靖皇帝采纳,遂成国策。
整部电视剧基本上就围绕着推行改稻为桑政策演化出的各种波诡云谲的故事。
首先,改稻为桑是嘉靖皇帝的救命稻草;嘉靖皇帝当然知道自己修建万寿宫花掉了大把的银子,可是一旦时局动荡,影响到他的统治的时候,他也是真着急的。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里面,嘉靖从内室走出来之后,一开始调节各方矛盾的时候显得云淡风轻。可是一旦涉及到如何开源节流增加白银的时候就显得非常的认真。最后当严嵩提出来改稻为桑政策,并且声称可以缓解财政赤字的时候,嘉靖皇帝甚至高兴的拍起手来,连身叫道:吵架好啊吵架好啊,大家一吵架就吵出办法来了。
其次,改稻为桑是严党敛财的新招。以严嵩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20年,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可以说干尽了坏事。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把皇帝伺候的服服帖帖。换而言之,皇帝也知道严嵩集团贪污腐败,但是只要他们捞的别过分,嘉靖皇帝愿意自己吃肉,严嵩喝汤的。真个一部电视剧长达47集,一直到最后两集,嘉靖皇帝才彻底下决心摧毁严嵩集团。原因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就是严嵩集团催收盐税上缴国库的时候,留给自己的银子比嘉靖皇帝还要多。用皇帝的话来说,收上来三百万两,他们拿走200万两,留给朕100万两,朕还得感激他们!
嘉靖皇帝和严嵩集团,是一个合伙分赃的关系。
就是这么简单。
改稻为桑为什么会成为严嵩集团新的敛财渠道呢?这是因为严嵩集团,尤其是小阁老和他在浙江的狗腿子郑泌昌是浙江布政使、何茂才是浙江按察使。他们接着推行国策的名义,准备大肆兼并农民土地,通过贱买农田的形式疯狂敛财。正常的卖地价格,是一亩地五十石稻谷,可是这些狗官勾结大商人沈一石,开出的价格竟然低到一亩地十石稻谷,堪称敲骨吸髓,让老百姓死无葬生之地!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的时候,又出来一个书呆子高翰文,提出一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臭主意,最后把自己搭进去,如果不是胡宗宪指出一条活路,最后死都不知道为什么。
第三,改稻为桑是徐阶为首的清流集团倒严的利器。毫无疑问,徐阶集团和严嵩集团,是势如水火的政治敌人,这个从电视剧第一集,御前经济会议里面,就看的一清二楚。那么当严嵩提出浙江改稻为桑的黑心主意的时候,为什么清流党不反对呢?首先这是因为皇帝也赞成。皇帝赞成的事情,除了海瑞,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勇气反对的,他们爱惜自己的乌纱帽。其次,他们知道改稻为桑为严重损害老百姓利益,一旦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严党就会使出极端手段,到时候很有可能激发民变,最后引起皇帝震怒,可以趁势把严嵩集团弄下台。因此裕王派出去的谭纶,包括谭纶推荐的海瑞,王用伋,都是以发对改稻为桑为使命。为了达到这个政治目的,他们甚至不惜夺取浙江老百姓的性命。这个在张居正的一段话里面体现的最清楚,张居正大意是,大明朝的病已经严重,索性就让浙江这个疮烂透,以牺牲浙江老百姓为代价,换来严嵩集团倒台,换来嘉靖皇帝幡然醒悟,换了其他两京十二个省的老百姓有活路。最后这个思想被裕王妻子李妃严厉驳斥。李妃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却深明大义,告诉大家,裕王将来是要执掌大明朝江山,每一个老百姓都是皇帝的儿女,哪有牺牲谁去拯救谁的道理!不过清流党的确通过阻止改稻为桑政策的执行,最后成功的把严嵩集团给粉碎掉。
总结:《大明王朝1566》虽然是虚构的故事,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国策,但是却真实的反映了嘉靖王朝中各方势力的斗争和算计,是电视剧的核心推动力。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依我看这就是饮鸩止渴罢了。
《大明王朝1566》改稻为桑的政策好不好?好!国家此时国库空虚,拆东墙补西墙都开始捉襟见肘了,财政收入比如出口丝帛迫在眉睫;倭寇横行,粮饷不济、军备破烂,灭倭寇需要钱,钱要么从民间来要么靠向国外出口商品,想出口又必须灭倭寇,北方鞑靼伺机而动,这也需要钱,真是双管齐下,势在必行;嘉靖需要钱,皇宫需要钱,为了皇帝私心,也得这么干。
(制造局杨金水)
好在这只存在于理论当中,而并不切合实际与地方。那还好在哪里呢?好在将自己束之高阁的炼丹皇帝嘉靖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万全之策。这样看来,嘉靖不是开拓之主,连守成之君都谈不上,只能叫败国昏君。
(嘉靖帝)
我们知道倭寇对于东南的骚扰十分严重,百姓生活非常痛苦,除了要交徭役外,还要被抢掠。各地有各地的难事,东南有难,别的地方未必有能力身处援助之手。最要紧之处就是粮食。剧中胡宗宪说到,一年内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第二年吃什么,岂不要酿成变乱吗?
严嵩赞成此案并表明和张居正商量过,可张的表情却是一脸诧异。其中缘由大家想,张的不表态也有私心。
(老奸巨猾严嵩)
执行任务者各有心思,他们对百姓的重视也不同。有的考虑民生和自己有的则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因此矛盾爆发,中内阁到地方,结局就是毁了堤坝,淹了土地。
这非但没能改善国库收入,反而更加大了灾难。最后这个政策也就不了了之。大明抄沈一石家,但是收效甚微,沈一石实际也算不算富人。换来的是更大的矛盾。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政策?
何严党又会遗祸嘉靖朝二十载,导致国库空虚。要解决财政问题,便在改稻为桑。改稻为桑直接导致了严党的覆灭成为一个必然,改稻为桑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嘉靖皇帝无所不能的权术中最致命的弱点。不同人算过不同的账,有人觉着能成,有人觉着会败。可围绕着改稻为桑,借由改稻为桑,来拆解嘉靖帝治国方针中最大的弊端和漏洞。
嘉靖帝治国之道,如果用一句话来阐释,就是那句最经典的问道诗: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一句可以和嘉靖帝最后的长江黄河论衔接起来,讲的是用人的帝王心术。大明群臣各有其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嘉靖帝一人独治,操纵群臣。只要群臣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对嘉靖帝就都能起着各自的作用。
但是小妹认为云在青天水在瓶还有另一层含义。这层含义,诸位未必看了出来,嘉靖帝或许没有看出来,或许看了出来却装作不知道。这一层其实更符合道家所想表达的意思。
云在青天,水在瓶中。云和水都有各自运动的规律。你不能让水挂在青天,也不能蓄云于玉瓶之中。换而言之,人不可能改变云和水各自运行的规律,也不能改变云和水所在的位置。
于是,分析嘉靖帝的权术,嘉靖帝如何让云和水都能为他所用。这一次,要触及的就是云水之喻的另一面:即便以嘉靖帝和权术也不能改变的,云和水所固有的运行规律。严阁老抢了张居正的话,首先策议提出的改稻为桑。嘉靖帝自然是按照我们上一次谈到的权术,出来当了好人,关心农民愿不愿意改稻为桑。于是严阁老提了一条从外省调拨粮食,嘉靖帝补了一句改种桑田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按这个账的算法,改稻为桑利国利民,账目上也是算的通的。
有了可行性分析,接下来自然就需要挑刺。徐高张到了裕王府,分析了一通改稻为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税收优惠政策,严党会趁机兼并土地,激起民变。
也就是说,在徐高张这边算的账来看,其实从钱和价格来看,账目是可以抹的平的。但由于严党一定会从中渔利,导致改稻为桑一定是一步死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