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在《景善日记》里,慈禧太后将珍妃投井的过程大体如下。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城破以后,联军从三个门进入北京城。
而慈禧太后已经决定外逃。慈禧太后在逃跑之前,还感慨说:“谁料今天到这样的地步。”
当时,慈禧太后召集皇宫里的后妃三点半集齐,而且下旨说,除皇后以外,一众妃嫔一律不得随行。
珍妃当时也来集合了。根据景善的记载,说珍妃向来反对慈禧太后,因此,她在这个慌乱又紧急的关头,大胆对慈禧太后说,光绪帝应该留在京城,跟洋人谈判,继续处理政务,
结果这惹恼了慈禧太后,她听珍妃的进言时,一语没发,等珍妃陈词完毕,她扭头对李莲英等身边的太监说:“把她扔到井里去。”
李莲英等人随即把珍妃拖了出去,把珍妃扔到宁寿宫外的大井中。
虽然此处景善只是说李莲英等人将珍妃投的井,其实,将珍妃投井的另有其人。据其他的清朝人记载,把珍妃投井的是慈禧太后的二总管崔玉贵。投井之时,光绪帝伤心欲绝,又悲愤至极,他本来喜欢的就是珍妃和瑾妃姐妹,而慈禧太后喜欢的是隆裕皇后。所以珍妃瑾妃姐妹不讨慈禧太后欢喜。
据景善记载,光绪皇帝目睹慈禧太后把珍妃投井,吓得“至于战栗”,呆在了当地。慈禧太后随即大声呵斥光绪皇帝,上你的车,把帘子拉下来,免得有人认出来你。
慈禧太后将珍妃投井的大体过程就是如此。
而慈禧太后要将珍妃杀了,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因为珍妃反对慈禧太后,甚至敢对慈禧太后说,把光绪皇帝留下来。珍妃这一进言,其实非常的严重,会危害到慈禧太后的统治。万一光绪真的留下来,跟洋人谈判,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谈判成功了,光绪帝得到洋人的支持,也获得了天下的威望,顺理成章地就可以重新亲政,剥夺慈禧太后的权力。
二,谈判失败了,光绪皇帝有可能会被洋人杀掉,这是最坏的结果,好一点,光绪皇帝成为洋人的人质,对满清朝廷谈判时,可以予取予求。
无论怎么样,在慈禧太后那里,光绪皇帝必须跟自己走。而珍妃竟然逆天而行,慈禧杀她,似乎理由充足。
然而,我前面说过,有人怀疑《景善日记》的可靠性,说它是荣禄伪造的,因为这部日记里,大部分的记载都是荣禄怎么跟洋人周旋,怎么力挽狂澜于既倒,甚至里面有很多讨好洋人的说法。
我个人也认为景善日记的记载可靠性值得怀疑,但是慈禧杀珍妃的理由却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
景善是近臣,在内务府当过差,慈禧杀珍妃时,他有可能在现场。不过,当时景善已经八十岁,而且还有耳聋的毛病,听觉已经严重退化了。
除了景善日记对珍妃投井的记载,其他很多清人笔记里,也有不少描述。无一例外地,他们都认为珍妃得罪了慈禧太后,被杀似乎不冤。有的记载里,甚至描述慈禧太后对珍妃说过,洋人打进来了,你活着不如死了,免得遭受洋人玷污这样的话。
有的记载说,珍妃是因为得到光绪帝的宠幸,才被慈禧太后临行投井的。
这两种说法我个人觉得都不太可靠。
我们都知道,隆裕皇后不得光绪帝宠幸,清人描述说,隆裕进宫以后,跟光绪的关系等同于离异,慈禧太后面对隆裕皇后的哭诉,也只是让她搬出来住。没有片言申饬光绪。
慈禧太后还不至于因为珍妃得宠就要杀她。况且,瑾妃也一样得到光绪帝宠爱,相比珍妃,光绪帝对瑾妃的宠爱犹有过之,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把瑾妃一块投井呢?
肯定是珍妃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事,让慈禧太后瞬时大怒,必欲除之而后快!
要说慈禧太后将珍妃投井,最大的原因,我觉得还是景善的记载比较可信,珍妃大胆进言,要光绪留京,这已经触及到慈禧太后的核心利益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在这样危急时刻,急于逃命的慈禧,竟然第一时间不是撒丫子逃跑,而是一个人来到冷宫,命人将珍妃丢进井里淹死。为何慈禧老太太逃命之时,都不忘了要处死珍妃,她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杀死珍妃的刽子手二总管崔玉贵的回忆录一探事情的真相。
珍妃是光绪皇帝一生的最爱,但这份爱并非是幸运的,而是一道催命符。光绪皇帝有一后二妃,但他独爱珍妃一人,珍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光绪对珍妃百依百顺。但早早守寡的慈禧老太太就是看不惯这对小两口秀恩爱,并且还冷落了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很是不爽。更令慈禧老太太生气的生气的是珍妃这个小蹄子竟然怂恿光绪皇帝跟自己政权,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于是,慈禧老太太以忤逆太后以及被认定习尚浮华不尊家为名义,对珍妃予以严惩,珍妃不仅被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扒了衣服大屁股),而且还被打入了冷宫。据崔玉贵回忆:珍妃被关在了景祺阁北头名东北三所的一个小屋中,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不许与人交谈。并且珍妃还被两个老太监轮流监视,最悲惨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还要奉旨申斥,他们列数珍妃的罪过,指着鼻子、脸申斥,让珍妃跪在地下敬听。在申斥完了之后,珍妃还必须要向上叩首谢恩。珍妃这冷宫生活,真是惨不忍睹呀!
随后,慈禧老太太更是昏了头竟然向全世界宣战。但很快,八国联军侵华,洋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到了北京城下。慈禧一看顶不住,就准备化妆开溜,但逃跑前她还干了一件事。据崔玉贵回忆:当洋人兵临城下时,慈禧竟然第一时间来到冷宫,对珍妃说她与光绪要避一避。珍妃一听就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就命崔玉贵将珍妃投入井中。慈禧能够带珍妃的姐姐瑾妃,但为何就一定要处死珍妃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慈禧之所以在逃跑之时,不忘处死珍妃,主要是因为珍妃支持光绪进行戊戌变法,怂恿光绪皇帝向慈禧争夺最高权力而触怒了慈禧。慈禧一个误信洋人要光绪皇帝执政的谣言,敢向全世界宣战的女人岂能留下珍妃这个不安定因素。特别是慈禧向洋人宣战后,她成了洋人的眼中钉,在这样的危险情况下,必须要消灭珍妃这个不安定因素。只要珍妃一死,没人怂恿光绪这个软蛋,就不怕光绪可以翻出什么浪了。
总之,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成了慈禧杀死珍妃的催化剂。当然,也给了慈禧“贞烈殉节”的借口。慈禧为了权力,珍妃就必须要死。各位,你们说呢?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并集结全部兵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惶惶如丧家之犬,挟持光绪帝和后妃慌忙出逃。
临行前,慈禧下令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带出来,把其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致使珍妃溺亡,当时珍妃年仅24岁。
对慈禧来说,洋人进京,形势万分危急,逃命比什么都重要,她老人家在火烧眉毛的时候,为什么对一个弱女子念念不忘,要将其置于死地?这要从慈禧跟珍妃的矛盾说起。从亲缘关系上说,慈禧是光绪的姨妈,珍妃跟慈禧的关系是婆媳关系,婆媳有矛盾非常正常,但是慈禧跟珍妃的关系水火不容,矛盾不可调和,原因是多方面的。
珍妃时尚、新潮,慈禧无法容忍珍妃那个时代,西方的文化和商品大量涌入,珍妃年纪轻轻,接受新事物非常快,慈禧看不惯。
比如说,照相机刚刚传入中国时,对这个“洋玩意儿”,慈禧思想上是排斥的,但珍妃却对它情有独钟,不仅自己在宫廷内院里各种摆姿势拍照,还撺掇一个姓戴的太监出资在东华门外开了一家照相馆。
此事不知怎么走漏风声,被慈禧得知,照相馆被查封,戴姓太监被打死。慈禧要当时要治珍妃的罪,因光绪求情而暂时作罢。
年轻人爱美,爱打扮,珍妃也不例外。珍妃喜欢时装,经常定做各式新款服装。更有甚者,她还喜欢女扮男装,偶尔还穿上光绪帝的龙袍打闹。
按祖宗规矩,妃子只能坐四人轿,不可以坐八抬大轿。但是光绪帝却置祖宗规矩不顾,特意赏给珍妃一乘八人轿。此事被慈禧得知,叫人将轿子销毁;这样一来,慈禧对珍妃越来越反感。
但这时候,慈禧跟珍妃的矛盾,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慈禧并没有将珍妃置于死地的意思。但是宫里有人却试图将珍妃置于死地,给珍妃挖坑,点燃了慈禧心中的怒火。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皇后。
隆裕火上浇油众所周知,隆裕是慈禧的侄女,光绪十四年进宫成为皇后。因为隆裕相貌平平,光绪对她冷若冰霜。
尤其是珍妃在光绪十五年进宫后,年轻貌美、性格活泼的珍妃立刻把隆裕比了下去,光绪对珍妃情有独钟,百般宠爱。这
样一来,隆裕更受冷落,妒火中烧,开始陷害珍妃。
隆裕先是让太监李莲英和珍妃宫内的太监串通一气,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栽赃她有奸情。
后来又有人告发珍妃屋里发现有一件衣料跟进宫演过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模一样,使珍妃被扒开衣服,遭受廷杖。
接二连三的丑闻,让慈禧对珍妃由反感到鄙视、直到仇恨。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珍妃被降为贵人。
十一月初二日,慈禧再降懿旨,珍妃手下的太监高万枝被牵连其中,死于非命;珍妃手下的太监还有永禄、宣五、王长泰、聂德平等数十人,有的当场杖毙,有的被秘密处死,有的则发配充军。
因为变法迁怒于珍妃1898年,戊戌变法流产,维新派人士被镇压,光绪帝被幽禁于灜台,珍妃思想新潮,为光绪出谋划策,在被降为贵人前曾经为光绪帝推荐了不少维新人才,包括自己的启蒙老师文廷式、自己的堂兄志锐。
镇压变法之后,慈禧余怒未消,秋后算账,对珍妃再次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并幽闭于钟粹宫后的北三所。
那么,慈禧为什么在逃命之前还不忘杀了珍妃呢?首先,慈禧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对于冒犯自己的人是不会手下留情的。自己仓皇出逃,吉凶未卜。这时候一定要杀了政敌,不让仇人看自己笑话。
其次,列强在戊戌变法中同情光绪赞成变法,北京危在旦夕,自己狼狈出逃洋人是罪魁祸首。
而且在义和团闹得最凶的时候,端郡王载漪认为只要义和团能将外国势力赶出去,他的儿子就可以即皇位,于是他伪造了一份列强给清政府的外交照令,要求慈禧“归政”给光绪。
慈禧对内情当然不知,对洋人更加痛恨的同时,也对光绪恨之入骨,但是为了大局又不能动光绪,只能拿珍妃开刀。
于是慈禧在出逃之前,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等借口,说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怕惹麻烦,命太监将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将珍妃推入井中。
可叹珍妃在如花的年纪,香消玉殒,不幸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珍妃(1876——1900),清光绪帝妃。满洲镶红旗人氏。他他拉氏(亦称他塔喇氏)。其父是侍郎长叙,光绪十四年(1888)被选为珍妃。从保存至今的历史照片看,珍妃生的眉清目秀,风姿绰约,算得上美色天成。入宫后得光绪帝宠爱,很快进为珍妃。旋即因“忤逆(不敬)” 慈禧太后,被降为贵人,逾年仍复封珍妃。
珍妃之兄志锐,在日清甲午战争中为坚定的主战派,弟志錡与维新派往来密切,“尝侦宫中秘事,输告新党” 。在兄弟的影响下,珍妃倾向革新变法,支持光绪帝亲政并掌握政权,引起慈禧太后忌恨。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携光绪在逃离北京时,命贴身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1901年追谥为恪顺皇贵妃。
光绪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纳拉氏(隆裕皇后),是太后亲自指定的“包办婚姻”。光绪对老佛爷选定叶赫纳拉氏做皇后很不满意,对这场不能自主的婚姻郁郁寡欢。叶赫纳拉氏相貌平平,长得甚至有些磕碜,早年入宫充当伴臣时就被光绪嫌弃,很不喜欢她。但婚事由西太后作主,性格柔弱的光绪除了认命又能如何呢?光绪内心的凄苦,又有谁懂?
据记载,皇帝大婚时,洞房花烛之夜,光绪帝冷若冰霜,此后既不召幸叶赫那拉皇后,也不令皇后侍寝,皇后只有独守空房,饮泣长叹,在涕泗横流中挨过一个又一个寂寞长夜。
光绪帝婚姻不幸,内心苦闷。好在皇帝还能选妃,于是他选中了娟秀聪慧的他塔喇氏二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为嫔妃。其中长叙四女是后来主持后宫的瑾妃,五女就是光绪最宠爱的珍妃。
珍妃不仅容貌美丽,且思想开明,颇有个性,光绪一见倾心,与其情投意合,恩爱非常。1898年,被慈禧架空、形同傀儡的光绪帝偶读康有为历次上书和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等大作,如醍醐灌顶 ,很受影响。他“不甘做亡国之君”,于是力排众议,锐意改革,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慈禧太后随即发动反攻,罢黜帝师翁同龢,以削光绪羽翼。光绪打破皇帝不召见四品以下小官的旧例,于16日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对其所陈“既知守旧之致祸败,则非尽变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表示“诚非变法不可”。随后光绪多次下诏,力推新政,是“百日维新”的实际主导者。
9月5日,命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以四品卿衔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为了替新政扫清障碍,光绪严厉谴责“奉事不谨”的臣属,革除阻挠新政的顽梗、守旧满汉大臣。为广开言路,光绪废除只准少数大员上书言事的特权;用人唯贤,打破论资排辈、按年资升迁、“满朝文武尽白头”的常规;裁并机构,改革庞大臃肿的官僚体制。又准备开懋勤殿,遴选学贯中西的英才数十人,并聘请东洋、西洋各国政治专家,讨论制度,拟定具体改革细则,通盘筹划立宪......光绪推行新政,引发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巨大恐慌。八月初六(9月21日)慈禧、军机大臣荣禄等发动政变,太后再出“训政”,“戊戌六君子”被诛杀,康、梁东遁,光绪被囚禁于瀛台。戊戌维新失败,旧制恢复。
光绪被囚瀛台时,一直支持他“归政”、鼓励他变法的珍妃亦被慈禧下令抓捕,囚禁于北三所。
1900年8月13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的前一天,慈禧扮成乡下农妇,穿一身粗布夏衫,令光绪帝也换上一身蓝布衣裤,带着一群亲信臣仆,仓惶逃离北京。
她一方面授权李鸿章“便宜行事”,要他赶快赴京与列强商谈议和;另一方面则下令,要清军对曾经的同盟义和团“痛加铲除”。在逃离紫禁城的仓猝匆忙之际,她还是没有忘记对她所深恨的人进行报复,命人将光绪帝的知己兼难友珍妃残忍地推入宁寿宫外的一口深井中溺毙。
据记载,慈禧听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时,立即吩咐护宫太监崔玉贵传被禁闭的珍妃在颐和轩侯驾。被囚禁在北三所的珍妃听到传旨,随崔来到颐和轩。只见慈禧一人坐在那里,不由得大吃一惊,慌忙跪地请安,等候听训。
慈禧对珍妃连瞧都不瞧,只冷冷说:“洋人要打进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样,万一受其侮辱,丢了皇家体面,对不起祖宗,你应当明白”。
珍妃答:“奴婢不会给祖宗丢体面”。
慈禧却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离京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预感不妙,低声说:“皇爸爸避一避好,可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慈禧太后闻言冷笑一声,大声呵斥道:“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她指指贞顺门旁那口井,咬牙切齿道:“赐你一死,自己下去吧”!
珍妃急忙申辩:“皇爸爸,求求您,我没有应死之罪!请让我跟皇上见一面”。
慈禧厉声道:“还想皇上庇护你?死去吧”!接着命崔玉贵、王德环二太监将珍妃强推出去。
崔玉贵等闻声上前连拉带揪,把珍妃拖到井边。珍妃大声嚷着要见皇上,崔玉贵却拦腰抱住她掷入井中,随即搬起井盖盖在井口上。
慈禧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脸上竟露出冷酷的笑容。
据说慈禧对珍妃如此残忍,必欲除之而后快,主要是担心洋兵进京后,必定要扶光绪复权。而珍妃与光绪志同道合,她若出监,必会犯上作乱。假如珍妃得了势,必定要篡夺自己的位置,弄不好自己还有性命之虞。于是下决心除掉珍妃,断绝光绪归政的念想......
【插图源自网络】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慈禧的阴毒之处。
萨沙记得看过一部老电视剧,似乎是乌龙山剿匪记。
里面有个土匪老头,已经穷途末路,被解放军和民兵追的四处逃窜。
他最后走投无路进入一户农民家中。
当时解放军和民兵包围圈越来越小,眼见老土匪就要完蛋。
在这种生死关头,老土匪竟然还是奸杀了老农的独生女儿。
后来解放军和民兵包围这个民宅久攻不克,老农为了给女儿报仇,点燃房子和老土匪一同烧死,同归于尽。
那么问题来了,老土匪已经大难临头,你应该和解放军去拼命啊,怎么残害更弱小无还手之力的民女?
这就是人性的狠毒一面。
老土匪知道自己未必对付得了解放军,很可能一次枪战就被击毙。
但他却可以凭借手中的枪,轻易残害老农父女,因为他们更弱小。
慈禧这老娘们也是一样。
眼见八国联军杀过来,北京就要沦陷。
慈禧很明白,未来很难说。如果八国联军不愿意何谈,就要她的命或者另立新君,她就很可能完蛋。
这种情况下,杀死贞妃,原因如下:
第一,出一口恶气
就和老土匪一样,慈禧被洋鬼子逼急了,玩残了,却无计可施,无法报复。
既然如此,我就捡更弱的人对付,就是慈禧已经控制住的贞妃。
贞妃已经曾经和慈禧对着干,试图帮助光绪上位,也算是慈禧政敌。
以慈禧的阴毒,早就应该杀掉贞妃,只是畏惧舆论罢了。
此时自己生死未卜,当然就要先杀掉贞妃,出口气再说,至少心理上爽一会也好。
第二,故意给光绪打击
慈禧明白,洋人很有可能要求光绪上位。
慈禧的态度也很明确,如果洋人这么要求,就直接毒死光绪,就像后来做的那样。
为了给光绪点颜色看看,就先杀掉你的爱妻贞妃,一来吓唬吓唬你,让你不要乱说乱动,二来,杀掉你的爱人,故意让你悲伤,也能发泄一些慈禧的阴暗心理。
所来说去,慈禧也是一个阿Q一样的中国人,欺软怕硬,手段阴毒下流。
阿Q被王胡子打了,又打不过弱小的顾工小D,只能去欺辱可怜的小尼姑。因为小尼姑最弱,谁都惹不起。
慈禧也是同一个套路。
这种下流的老娘们做国家领袖,大清不灭亡就有鬼!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慌乱西逃的慈禧,为何先把珍妃丢进井里淹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慈禧?这老太太大华夏没几个人不知道的!
清朝执政年限最长的俩皇帝,康熙,乾隆这都是六十年,而这老太太硬撑了快五十年的时间。
您说清朝统治时间也就小三百年吧,说是十二个皇帝,可着尽这三位折腾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他几个皇帝还真就没给匀出多少时间。
这还有一个奇特的事,康熙就不说了,乾隆崇拜康熙,你都不知道慈禧这老太太最崇拜的却是乾隆,乾隆夸嚓一下让清朝走了下坡路,慈禧咣叽一下清朝差不多就快没了。
哎!这事说出来都有点尴尬。
好了,闲话不聊了,咱进入正题。一说到慈禧,有很多小伙伴都说啥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其实这话真不在理,还的是看人,人家武则天还做了皇帝呢?大唐照样盛世,所以这话不对!
近的说董明珠带领的格力,有谁说人家干的不好?没几个男人比的过人家的,所以还是人的原因。
别的不说,慈禧每顿饭不吃个百十来个碟,这都不带动筷子的,每个菜动一动也就三口,他吃完了就这菜依然是个完整的席面。
咱甲午海战,他要是把那修园子的事,停上一停,整几颗开花弹给北洋舰队使使,他也不至于输的那么惨,这事到现在掀起这块伤疤,咱还是感觉到疼。
这也是为嘛咱的军舰像下饺子一样的出现,咱国人那么的激动。
咱的衰弱最为明显的事件就是这场大海战。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事,咱不难看出来慈禧这人,一个是恋权,二一个是享乐,这俩没有一个不是他不喜欢的,而且他还外带小心眼。
当年清军和日军这都打起来了,而且传来的消息,就没有一次是胜利的,赶巧了,他慈禧还要过六十大寿,几千万两白银全被他花到了开寿宴上了,别人劝他别整这些个东西,他不就说过:“今个谁让俺不高兴,俺让他一辈子不高兴!”
就这么一句话就能体现出慈禧的这三个特点,贪权,享受,还小心眼。
那么珍妃这事其实也体现了慈禧的这个性格特点。
那么咱把这事给大家伙唠叨一下,顺道给解释解释。当年慈禧拍着胸脯要和万国宣战,那气势把全天下都给惊动了。慈禧就没有想过当年他老公咸丰还在的时候,就被人家不到两万的英法联军撵的满大华夏到处跑的事。
结果这回同样是不到两万人,但是招来了八国联军,没多久子弹就擦着北京城的天空打过来了。
这事根据《宫女往谈录》中的记载,慈禧就这几天满脑壳的焦虑,平日里头的生活规律这都打乱了,身边贴身伺候的宫女一天下来这都瞅不见几个照面,一帮子首领太监也着急忙慌的,行色匆匆的不知道在干嘛?
其实咱作为后来人,都知道这段时间慈禧这老太太已经开始准备跑路了,怎么跑?从那跑?带哪些人跑?这都得考虑!
那么在慈禧逃跑的最后一段时间,珍妃就被慈禧丢到了水井里头活活给淹死了。
慈禧当时说的话很漂亮,说啥免遭受辱啥的,丢了他们皇家的脸面。
这话说的比较隐晦,但意思也很明确,你珍妃咣叽一下把自己个了断了就完事了。
结果珍妃也不是个省油灯:“洋人打进来了,你慈禧想走就走呗,把皇帝留下来,让他主持大局。”
这话一家伙就戳到了慈禧的心窝里头,那叫个疼啊!
把光绪留下来,那感情好,这不就相当于还政吗?以后他慈禧可就吃不上一百几十个碟的菜了。
所以慈禧的温文尔雅也就没有了,脸蛋子呱唧耷拉下来:“死到临头,你还胡说八道!”
您瞅瞅这是急眼了。珍妃当然不客气:“俺没有死罪!”
这口头上的事他慈禧就不占理,加上人家珍妃的嘴巴也厉害,慈禧整不过人家,这也不辩了,直接让崔玉贵给丢到了水井里淹死了。
这不后来慈禧就准备了三个驴车,慈禧老太太一个坐一辆,剩下的俩辆您觉得能带多少人?光绪也只能挤在第二辆里头,这还有慈禧贴身宫女也带着,但也只能做箩筐里头挂外边了。
您说狼狈不狼狈。
回头咱想想,整个紫禁城,咱不说什么宫女太监的,光是这妃子,那贵人的,两个驴车他也装不下不是,所以能带的人是很少的。
那么慈禧说的害怕珍妃受辱,给他们家祖宗蒙羞的事,这就是一托词,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什么原因呢?首先慈禧的报复,他就感觉光绪娶了珍妃之后,有那么点不听话的意思在里头,后来不是搞什么维新变法,所以就有那么个埋怨的意思在里头。
当然这还是小事,最为主要的是,慈禧害怕把珍妃留到了这北京城里头,他这一不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这珍妃推到政治舞台的中心。
毕竟光绪没几个老婆,而这珍妃的脑子真心不差,北京是啥地方,整个清朝的政治中心,他慈禧这一跑,这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这要是有个什么疏漏的话,他慈禧就有可能老死在外头,回不了京了。
什么享受,什么权柄,什么小心眼啥的就和他慈禧不搭了。
所以珍妃必须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也太看的起珍妃了?”
这话说的,不是俺看的起珍妃,是慈禧看的起,要知道当年咸丰这个家伙死的时候,为了制衡慈禧,弄了慈安,在朝堂上一口气整了八大臣出来。
怎么看这慈禧都翻不了场子,结果咸丰嘎嘣一咽气,什么八大臣,回头就完蛋了。
所以慈禧对这珍妃能不上心吗?哪怕有这么个万一都不成。
当年咸丰其实是动了杀慈禧的心思的,但他觉得这布置就可以了,翻不了场子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咸丰是咋看出慈禧厉害呢?”
哎!这事要怪也怪咸丰自己,他后期很多的政务都是慈禧处理的,就这么一句话您自己感觉。
您以为慈禧的手段哪来的?那都是咸丰在的时候,手把手教的!
咸丰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舒坦了,却把清朝给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