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臣子自称奴仆,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也不是满清独有的。只是到了清朝,因为满清入关前设立八旗制度,使皇帝以及皇亲国戚跟普通满人旗人,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奴仆关系,奴才这一称呼才比以前更普遍了。

据清·何圣生《檐醉杂记》,臣子自称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时候。

《北齐书》里曾经提到,“冯文洛是帝家旧奴”。

《唐书·刘季述传》又曾提到,“百岁奴事三岁郎主,常也”。

因此何圣生认为,古代有些关系特殊的君臣,已经有的以主仆互称了,只是不像清朝那么普遍。

清朝能自称奴才的臣子,一般就是全部的满员和汉员里的武官。因为汉员武官要编入绿营兵,而绿营兵归汉八旗统属,汉八旗又是整个八旗的一部分,所以汉员武官自称奴才也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满员自称奴才,原来是因为满洲八旗制度,八旗旗主跟普通旗人自然是有了奴仆关系,然后就形成了满洲人的习俗,后来清顺治时期,又从内部分化八旗,在每旗的内部又分了很多小旗主,这让本来就有许多包衣奴才的各旗,遍生奴才。清朝的内务府,就全是奴才。

奴才这个称谓,在清朝之前,一般常用在大户人家的主人和仆人之间。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渊骂成都王司马颖曰:"颖不用吾言,逆自逃溃,真奴才也!"

田嵩骂杨难敌曰:"若贼氐奴才,安敢希觊非分!"

王猛曰:"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

魏尔朱荣谓元天穆曰:"葛荣之徒,本是奴才,乘时作乱。"

唐朝时候,郭子仪曾有言:"诸子皆奴才"。

原来满洲人是不怎么会说汉话的,后来学了汉话,才借用了奴才这个称谓。

清朝不仅文武百官里很多人见了皇帝自称奴才,一些皇亲国戚,后妃,外戚这些人,见了皇帝也自称奴才。

例如,咸丰帝的皇后孝贞皇后,曾经要惩处一个咸丰帝的后妃,正在上朝的咸丰帝听闻,放下满朝文武就赶回来救人,结果,孝贞皇后言道:“祖宗家法,昧爽视朝,今皇上屡晏起,或竟不朝,外臣将谓奴才束妃嫔不严,累皇上大德,破祖宗家法,是以责之。”

很多人除了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见了皇太后,皇后,妃嫔,甚至于阿哥,格格的,也要自称奴才。例如,慈禧太后对这一套最是在乎,执行也最严,清朝的德龄公主在《清宫禁二年记》里曾经提到:“自称也,不曰我,而曰奴才。凡满人家族中,其仪则仿是。代名词之你我二字,率以父亲或母亲及男或女代之。太后于此等仪节,注意最严。”

像清末的铁帽子王们,什么恭亲王,醇亲王等等,见了慈禧太后都是奴才奴才的,何况其他人。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清朝的“奴才”和“臣”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并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清朝的“奴才”可比“臣”精贵多了,大臣的自称用错了,甚至还会遭到皇帝的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

▲清朝皇帝明确指出汉臣不应自称“奴才”

清朝什么人才能自称“奴才”

这里所说的自称指的是大臣对皇帝的自称,不是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家奴对家主自称奴才没什么可奇怪的,也无所谓在旗不在旗。但是,清朝对皇帝自称“奴才”的大臣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有在旗的大臣才能自称“奴才”,不在旗的大臣不行。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在旗不代表是满洲人,只要在八旗编制内的人都算是在旗。八旗内部分为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每旗下辖三种牛录不等。换句话说,清朝不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而是八旗下辖满洲、蒙古、汉军等多少不同的牛录。当然,除了满洲牛录、蒙古牛录和汉军牛录之外,八旗下还有单独编成的包衣牛录,这些包衣牛录下的人也同样算是在旗。只不过,这些人只能算“低等旗人”,即所谓包衣。但不管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还是八旗包衣,都是在旗的,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出身八旗汉军的年羹尧可以自称“奴才”

清朝什么人才能自称“臣”

清朝不在旗的大臣只能对皇帝自称“臣”,“奴才”二字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因为清朝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虽然许多旗人已经出将入相,但旗下人等相对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大小旗主们的身份依旧是“奴”。只不过,这个“奴”要比包衣的那个“奴”略微“高档”一些。比如皇家选秀,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女子都是经过户部组织的选秀,入宫即是“主子”,而上三旗包衣只能通过内务府组织的选秀入宫充当宫女,这是包衣对皇家的义务!管你是大学士家的千金、还是将军督抚家的小姐,被选中之后都必须入宫当宫女、伺候人。

▲包衣宫女出身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除了早年间投降满洲人或者被俘、被编入八旗的汉人之外,明王朝的汉人与满洲统治阶层之间并没有前面提到的这重“主奴”关系。所以,清朝入关之后,虽然大量汉臣进入了朝堂,但他们是不能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的,只能自称“臣”。原因其实很简单,清朝皇帝压根儿没拿汉臣当“自家人”!

▲被编入八旗的洪承畴,他可以自称“奴才”

“奴才”与“臣”的区别

“奴才”二字看起来不好看、听起来难听,但在清朝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自称“奴才”,说明是皇帝家的“自家人”。“臣”字看起来好看、听起来好听,却隔着一层。就像平时交往,称呼别人“您”,说明关系一般;称呼“你”,代表关系比较近一些。如果直接称呼“你个龟儿子”,不用说,百分百“老铁”!所以,在清朝,大臣自称“奴才”不仅不丢人,而且还显得“高人一等”。

▲挽狂澜于既倒的曾文正公也只能自称“臣”

汉臣如果自称“奴才”,不仅会受到旗下大臣的嘲讽,甚至皇帝也不乐意。清朝皇帝看到汉臣自称“奴才”,客气点儿地会“友情提醒”——你不该这么自称;不客气点儿地,直接来训——“你丫不配!”甚至为了“迁就”汉臣,清朝还规定,在旗的大臣与不在旗的大臣并列署名时,都自称“臣”。换言之,就算让在旗的大臣改称“臣”,清朝的皇帝也不愿意让汉臣自称“奴才”!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收复新疆的左文襄公也只能自称“臣”

清朝特殊的“臣”——宗室

虽然清朝在旗的大臣对皇帝都自称奴才,但有一群人却除外,他们就是皇帝家的同宗亲戚——宗室。因为他们是爱新觉罗、是“主子”。如果他们是“奴才”,那他们的祖宗努尔哈赤算什么?“奴才的祖宗”吗?那清朝的皇帝们又算什么?所以,清朝的宗室一般情况下是称“臣”的,尤其是拥有旗份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他们本来就是所拥有牛录下旗人的主子,又怎能与自家奴才一样自称“奴才”?这丢的不仅是宗室的脸,更是皇帝的脸!所以,一般情况下,清朝的宗室是不自称“奴才”的,至少白纸黑字的正式行文上是如此。

▲宗室王公是自称“臣”的,不称“奴才”

综上所述,清朝大臣自称“奴才”还是“臣”,看似只是称呼上的差异,实际上背后有着很深的门道,不是谁想怎么自称都可以的。自称用错了不仅会遭到同僚的嘲讽,而且还是遭到皇帝的批评教育……

▲他虽然被封为了贝子,但还是得自称“奴才”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满清统治者就是要告诉汉人,做有人格操守的君子是傻逼,做奴才才是天底下第一等最光荣的事情。通过这种表态,打击汉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底线。封建独裁就是要让整个社会做到人人没有人格尊严,人人以做奴才为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

从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点,“奴才”要下贱一点,汉人自称“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满人自称“奴才”和奴隶社会的奴隶差不多。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三观很正。确实是这样的。

满清统治者故意区别“臣”和奴才,那就是要故意恶心人。本来,做“臣”要比做“奴才”高雅的多,高尚的多,我做“臣”是为天下老百姓打工,而不是仅仅为你一个人做下三滥的奴才,但是,皇帝就是要利用汉人官员贪图荣华富贵的弱点,让你乖乖的放弃人格,让你想做下三滥的奴才而又没有资格,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丧失做人的尊严。假设海瑞出生在清朝做官,他一定会骄傲的自称为“臣”,对做“奴才”不屑一顾。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一心追求荣华富贵的人,才会为想做“奴才”而不可得而黯然神伤。

之所以,做“奴才”比做“臣”要被“高看一眼”,是因为“奴才”是满人的专用。满清入关之前,很多满人是后金贵族的家奴。人人是奴隶而自得,人人争当奴隶而骄傲,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高雅”,但是在一个人格扭曲的封建独裁社会,人格尊严算个屁?正人君子的人格尊严,哪里比得上小人的吃香喝辣?做了贵族的家奴,意味着从关系上来说,比“臣”要更加近一层。连奴才都做不到,这怎么不让那些一心攀附权贵的人心生悲戚?

满清政府规定,汉人不得称奴才,就是要告诉汉人,做有人格操守的君子是傻逼,做奴才才是天底下第一等最光荣的事情,你们汉人想舔我脚底的泥还不够资格,所以要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身份。满清政府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表态,来羞辱汉人,打击汉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底线,让汉人士大夫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下贱的,所以要拼命的放弃人格尊严,以做奴才为美,以做奴才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谢邀。“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称,但并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乱叫。

在满清入关前大臣的自称并没有什么规定,就是还处于“你我他,大傻瓜”阶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

等到顺治康熙年间,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也形成一种习惯:

汉人一般自称“臣”,但是武将例外,汉人武将要自称“奴才”。而满人的惯例则是在朝廷上称“臣”,非正式场合则称“奴才”。

雍正年间就统一全都称“臣”,但在非正式场合“奴才”也是可以用的。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重新规定了,即“满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而汉臣则公事私事都要称臣”。在乾隆时期,自称“奴才”是显得和皇帝比较亲近,是一家人,而汉人就需要官方一点。这也就是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候,每次和珅都贱兮兮的自称奴才其实内心也是很高兴的。

最后晚清时期就又恢复都是“臣”的阶段了。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历代官员都自称“臣”,唯独在清朝称“奴才”

近年来,清宫剧颇为流行,我们看到大臣在向皇帝启奏时往往会自称“奴才”,“奴才谨奏”、“奴才遵旨”云云。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或许会说,称“奴才”比称“臣”更低贱。满清入主中原,以此来打击汉人的自尊,以巩固自己的优越地位。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奴才”似乎比“臣”更卑贱。一种是主仆关系,一种是君臣关系。其实,这种说法似是而非,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

在清朝,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自称“奴才”,只有旗人才有资格,汉臣即便是想称奴才都没有资格,而旗人的地位肯定是高于汉人的,所以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那么,既然旗人的地位比汉人高,还要自称“奴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仔细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其实“奴才”为满语“阿哈”(aha)的音译,阿哈即奴才、奴仆之意。我们知道,清朝在入关之前还是奴隶社会,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主仆关系,即阿哈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满清最著名的就是八旗制度,所谓的八旗制度,其实质就是一种主奴体制。

旗人中的包衣、旗下家奴,其身份均为家奴。所谓的包衣即是皇室、王公贵戚的家臣;而旗下家奴则隶属于一般的正身旗人,属于贱民,没有独立的户籍。其实不管是包衣还是旗下家奴,虽然身份有高低,但作为奴隶的本质是一致的,世代承袭,一朝为奴世代为奴。

无论是旗奴还是包衣,在自己的主人面前都自称“奴才”。在这里,“奴才”是一种私人领域的人身依附关系。

其实,汉语中的“臣”,最初也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如在甲骨文中,“臣”的形状好像一个人被束缚起来,即“俘虏”之意。《尚书正义》注中曰:“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章太炎先生研究得出结论称:“臣本俘虏及罪人,给事为奴,故象屈服之形。”所以,从字源上来看,臣即奴仆,奴仆即臣,本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臣”是什么时候开始指“官僚”的呢?这还得从春秋战国以后说起,因为战国以后封建制解体,官僚制逐渐兴起,“臣”也有了独立的含义,即指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官僚。正如《礼记·礼运》曰:“仕于公曰臣。”《说文解字》言:“臣,事君者也。”

在儒家那里,君臣关系不同于主奴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基于权利——义务的对等关系,其人格是平等的。正如孔子所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荀子所言“从道不从君”。这是孔子及儒家对于君臣关系内涵的界定。在孟子这里则更为激烈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儒家的解释,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主奴关系已经变成儒家思想世界中的公共性的君臣关系。

此后,儒家的主张一直作为一种政治典范,规范着世俗的君臣关系。其核心可以用荀子的“从道不从君”来概括。然而,随着秦制的建立,君尊臣卑成为一种绝对的君臣关系,之后“百代皆行秦政法”,基本都是外儒内法,君臣关系背离了儒家传统。

只有在宋代的君臣关系才有向古典儒家自觉回归的趋势,正如文彦博所言“与士大夫共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自觉体现。用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

到了明清时期,君臣关系恶化到极点,与主奴关系无异。明代可以随意折辱士人,肆意实行梃杖,对知识分子毫不尊重。清代则对汉人猜忌,旗人自称“奴才”。正如乾隆皇帝所言:“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不过书臣觉字面冠冕耳。初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失礼也。”乾隆此意本是为了想要表明自己对于满汉一视同仁,并不存在歧视之意,但越描越黑,背后还是折射出称“奴才”显得更亲近。这也无怪乎满清臣子争先恐后的自称“奴才”。

清朝君主要求旗人自称“奴才”,即是表明旗人与自己是一种“你属于我”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一些恬不知耻的汉人竟以此为荣,也是想借此表明心迹:自己也是皇帝的奴仆,效忠于皇帝。这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宋代士大夫那里是不可想象的,即便皇帝干了一件不符合儒家要求的事情都要谏诤,更何况要求臣子以“主奴关系”自况呢?皇帝胆敢有如此要求,大臣定当以头抢地尔!

而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古典儒家主张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已经沦落为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毫无人格尊严可言。其实,这时自称“臣”还是自称“奴才”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其本质都是奴才,而奴才的本质就是没有生命自主权。从这点来说,宰相和乞丐是一样的,在绝对的君主专制下,他们的生命可以随意被剥夺,因此都是奴隶,只不过是得宠的奴才与不得宠的奴才之间的区别罢了。

吊诡的是,到了清代突然变得魔幻现实起来,人人以自称“奴才”为荣。这不得不说是文明的一次倒退,君臣关系从最初的主奴关系经过古典儒家的阐发,变成一种基于人格平等的公共性的权利——义务关系,到了清代又回归到一种原始的奴隶社会残存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清代大臣为什么有人称“奴才”,有人称“臣”?

“奴才”和“臣”都是清代臣子的自称,不过两者的区别非常大,有严格的使用限制,不能混用。

奴才是“八旗子弟”的专用名称

在清朝,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资格自称“奴才”。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八旗子弟是清朝的统治核心,他们无需劳动,由国家供养,是特权阶层。

在清军入关以前,“八旗制度”已经建立,所有的满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通通归各旗主管理。换句话说,各个旗主决定着所辖旗人的生杀大权,他们之间是主仆关系,这体现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不难看出,这一套“八旗制度”有浓厚的奴隶制等级观念。其中皇帝是最大的奴隶主,各旗主又分别是各旗旗人的奴隶主,他们对上级都以“奴才”自称。

随着满族势力的不断扩大,又增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从地位上来说,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此外,旗人之下又有许多奴隶,统称为“包衣”。以上这些人都被视为旗人。

清朝建立后,这浓厚的奴隶等级残余依然体现在清朝统治的各个方面。这些旗人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优越感”,“奴才”这个称呼遂沿用下来。“奴才”一词从最初的低贱之称,反倒成了特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不得不说是赤裸裸的讽刺。

其他臣子只能用“臣”

旗人之外的臣子,一般以臣自称。

其实汉字“臣”的本意就是奴隶。在甲骨文中,臣字的字形是“一只竖立的眼睛”。人只有在低头时,眼睛才会竖立,所以臣字就表示对奴隶主的俯首顺从,即为奴隶之意。所以臣和奴才从源头上来说是一个意思。

后来奴隶主贵族把替自己管理事务的人也称为臣,或者家臣。这些人为表示顺从,也乐意以“臣“自称,所以“臣”就有了官吏的意思,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意思,被后世通用。

清朝沿用了这个叫法,八旗子弟之外的官僚(以汉臣为主)都以臣自称。

奴才和臣不能混用

奴才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八旗子弟可以用,其他臣子是坚决不能用的。

一些汉臣为了和皇帝套近乎,在奏折上也以“奴才”自称,这让清朝皇帝很不爽。比如康熙和雍正就在奏折上对此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让这些汉臣不要越位,明确警告他们:奴才不是你们可以叫的。

而八旗子弟却可以用“臣”自称。当然,他们一般是不愿意用臣自称的,但有时需要和平级的汉臣在奏折上联合署名,为了照顾一下汉臣的面子,所以和他们统一用臣自称。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汉族地主官僚地位、权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八旗子弟这个身份就不那么吃香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了“废除旗人特权”,而不久又废除了不许满汉通婚的禁令,从血统上打破了八旗子弟存在的基础,奴才和臣这两个称谓也就没什么实质性区别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