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还记得那句歌词吗?“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正是《三国演义》成功的地方,它把《三国志》里那些生硬的历史传记人物,给写活过来了,赋予了他们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引人以无限遐思。

实际上中国市井历来有这个毛病,没多少人关注正史《三国志》是怎样的,倒是对《三国演义》的段子耳熟能详,每每在街头巷尾争个面红耳赤。

《三国演义》得人心,《三国志》没人看,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们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脱离历史去说三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曾看过真正的历史,也对其不感兴趣,他们对三国的热爱和熟悉,完全是基于小说概念而形成的,甚至不少人连小说都没看过,他们靠的是打游戏、看漫画、看动画片。

比如有个人就曾经跟我吹了一堆吕布的事儿,结果我越看越觉得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一问询,他丫看的是《火凤燎原》,我当时真想一“历史的巨轮”抡死他!

还有个人,咱一群人在讨论一吕二赵三典韦,他跑来张口就是“你们不玩大小姐吗?”

所以有时候还真不是《三国志》的读者在《演义》面前现优越,而是那些啥都没看,却游戏上头的人在拿着奇怪的知识布道,结果被群嘲了。

当然,拿演义当正史的人是相当多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杜撰的历史,大体的时空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读过《三国演义》,再去看《三国志》的话,很轻易就能把握人物关系和历史脉络,哪怕稍微专注一点都能很快梳理掉部分《演义》中的错误,还原一个主流的历史。这是演义的优点。

实际上,许多人就是在拿演义当历史讲,他们也能依靠演义剧情与《三国志》读者交流,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只要虚心的接受知识,不读《三国志》获得正史知识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人还很多。

但这样也造就了一批半吊子,他们把演义当地摊文学读,又压根不知道《三国志》的存在,又喜欢出风头,于是在积攒了一批“三国知识”后,开始大放厥词,借着似是而非的知识批驳《三国演义》的虚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我就遇到过这么个人,他没读过任何三国,仅看过央视的动画片,再加上平日里学校吹牛的熏陶,以及一点点课外历史知识,便能高谈阔论说古谈今,偏偏口才还比较好,每每能在他们班上靠“揭秘三国演义”得到不少眼球,连老师都赞叹有加。

问题是,他所在的这个圈子里,所有人其实都不读三国,仅对三国有个简单了解而已,他们听的是忽悠,听的是貌似头头是道的歪经,哪里是正经的历史讲解?

我想,大抵那些指着《演义》骂历史的人,便都是这种情形吧。想想这也不出奇,这世界上胡说八道的人挺多,但又有几个能识破呢?毕竟学问都是自己的事儿,你看他在胡吹法螺,别人看他却是舌灿莲花哩。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又被历代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享誉国内外。近些年来有些不甘寂寞的所谓专家学者为了标新立异,追逐名利,竟然用历史研究的标准对一部文学名著开展了砥毁。有人竟说:这是一部坏书,提议人们不要读它,不然会中毒太深。这种人为达到出名的目的,直接向古典名著开火,还真的出了名,金钱也赚了不少。说轻了是为了个人私利,说重了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动辄拿史书进行指责、讨伐。其实所谓的史书就哪么客观公正吗?鲁迅先生对史籍有一个评价,意思是:二十四史就是专门为历代帝王做的家谱。撰史者受统治者的授意和影响,不可能客观公正。再说文学创作有其自身规律和体裁,允许想象虚构,因为这是形象思维方法。历史是逻辑思维,从根本上就是两个概念和范畴,用历史评判小说属于驴头不对马唇。更有一些无知者,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有甚者连《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没涉过,竟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毁谤名著。这是一股时代的逆流,终久成不了气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这就是某些人的奇特之处,不如此,他怎么可以一鸣惊天呢,哈哈。

什么是演义,那不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吗。非要拿着一本《三国志》,去指责罗先生的《三国演义》,那往后,你《大决战》之类的电影也甭看了,那里面,可都是演员,既不是真人,也有些虚构的为艺术鲜活而附加的人工成分。你是不是也可以去拿着显微镜仔细分辨,说不定还可以再弄出一本书来。哈。

可以就《三国志》等一些书籍记载,去想法还原一些当年可能的历史真实,这是可以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给很多没有时间去翻看那些书籍的人提供一些史的知识,也不枉是一件好事了。但如果非要根据那些史料记载,去对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演义》,指手划脚,真的是没事找事了。

当代,文学受到物质追求的过度冲击,一些不伦不类的事情,还会出现。所以,社会导向问题已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目前这个物欲颇强的环境里,去为了取宠成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是举动的人,你可以一笑置之,原不可大惊小怪的。在此环境下,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线路的。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这恰恰说明了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影响之大。若是没有三国演义,汉末三国的知名度估计就跟五代十国差不多。就因为大家都知道并了解了三国演义,才使三国这段历史被人熟知,才使这么多人去追溯三国历史,去了解并探究他,要是没有三国演义,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了解三国史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人说演义与史实不符,这,恰恰也是三国演义的又一大胜利。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指责《三国演义》为小说而不符合史实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对历史了解很多,认为历史就应该是历史,而小说就是小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我相信有这种观点的同学,起码还是懂点历史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一提起三国这段历史,首先就要将《三国演义》贬低一通,以彰显自己懂得多。

其实这完全没必要,反而将罗贯中本来建立的娱乐历史基础打倒,而你又无法建立一个三国历史体系,为什么易中天那么牛呢?不是他历史水平多么高人一等,而是因为他是较早将三国正史通过另一种传播形式表达出来的人!

当然,这几年解读三国的人很多,值得一看的其实没有几个,为什么?没意思!

《三国演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其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的趋势,忘记了曾从哪看到的一个数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演义》书籍都是中国的销售冠军,可见中国人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如果单纯地将《三国演义》当作一本小说,我想是难以企及这个高度的,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虽然都是小说,但是小说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西游记》和《红楼梦》是纯粹的文学小说大家都是清楚的,《水浒传》虽然有一点三侠五义的影子,但是总体上脱胎于宋代的“传奇”。

只有《三国演义》最为奇怪,他是“演义”,而不是什么“传”“记”,很多人可能就不理解了,“演义”不就是小说吗?

所以,要研究这个话题,搞清楚“演义”这两个字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现在文学的分类,将“演义”划分为小说是没毛病的,但是即使是在小说中,也起码是“历史小说”一类的。

根据《辞海》中关于演义的解释是:“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

说白了,演义是根据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而形成的一种通俗文学作品,这不等同于凭空创造,而是一种根据史料进行的再加工,也就是说,历史上这件事肯定是真实存在的,演义的作者只是为他注入情感,能够更好地将他诠释出来。

为什么《三国志》早就已经存在了,人们还要去看《三国演义》呢?

一方面是《三国志》太没劲,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可能看不懂《三国志》!

尽管《三国志》是二十四史前四史中可读性较强的史学作品,但是整体来说还属于纪传体通史的范畴,这种史料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意思,说实话,我就是现在看《三国志》也感觉没劲,因为纪传体是按照人物来记载的,是“以人为传”的体现,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都来源于某个人物,比如我要看长平之战的经过,你找不到,只能从白起、廉颇等人的列传中才能找到。

你要找官渡之战,对不起,没有,只能从曹操和袁绍等相关人物的传记中去找,现在有人写文介绍一个人物的话,从里面可以从头扒到尾,但是像我们这种注重故事情节的,费劲!

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载体以前无非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在《史记》出现之前都是编年体,《史记》出现之后,纪传体成了王道,一直到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才为编年体扳回一局,这样看待历史的视角更宏观一点,但是以时间为主线,还是无法介绍整个事情的全貌。

后来有人又搞了一个纪事本末体,这种形式,就很好地克服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在记载大事时的不足。

扯的有点远了,总之,纪事本末体的出现,应该说是让历史研究有了新的角度,而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是博采众长了,他创作的作品开启中国章回小说的先河。

但就形式来说,实在是太妙了,相对于前面介绍的三种历史创作方式,罗贯中的创作方式,把整个历史切割化,以时间为主轴线,以人物和故事为辅助线,从而将事情的发展连贯起来,让人读起来更有趣味性。

《三国志》作为史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很多人都不爱去看,但是通过《三国演义》能够让人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既有情节,又有历史。

在人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罗贯中的这种创作形式,无疑是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使得本来只是一个乱世的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热门的历史时期,虽然说陈寿和裴松之等人的贡献也很大,但是推向巅峰的还是罗贯中。

换句话说,即使是现在热爱历史的同学,有多少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对《三国演义》如痴如醉,而从来没有看过《三国志》呢?

虽然没有人称罗贯中为历史学家,但是要将其直接称为小说家,我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笑话,只有对三国这段历史足够了解,对《三国志》反复研究,再结合其他一些野史资料,才能写出《三国演义》这样优秀的作品。

当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为了将人物更加形象化,做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变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是这并不重要,我始终认为,对历史传播最重要的首先是让他热爱上历史,只有兴趣才能带给人知识。

至于历史的真假自然需要历史学者去辨别,千万不要因为《三国演义》有所谓的“史学漏洞”就去全盘否定它,这就好比一部字典中印错一个字,你难道会认为整部字典上的字全错了吗?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一部本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与史实不符?

随着现代人见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代历史上的人和事,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因此质疑《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声音,自然也就出现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又能如何呢?《三国演义》能够在被称为“第一才子书”,恰好说明此书是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的!

虽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取了拥刘贬曹的态度,使用了一些春秋笔法,为蜀汉集团做了大量修饰,但是此书的刻画与描述,还是大致符合历史事实的。

这也是因为《三国演义》成书于《三国志》之后,因此罗贯中在创作此书时,自然会采用《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但是历史小说与史书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历史小说允许演绎和部分虚构,而史书则容不得半分虚假!

《三国志》是史书,但是在影响力方面却远不如《三国演义》大!按魏、蜀、吴的人物与事件分别记载的《三国志》,因为缺乏故事情节之串联而很难被普通读者接受。

而“三分虚构七分史实”的《三国演义》,则因其逻辑思维严密,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刻画到位,主体思想明确,而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而且做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因其情节精彩而脍炙人口被历代说书人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这部书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完全是史实,但却不能否定此书的价值。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吸引,人们又怎么会对《三国志》发生兴趣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