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李善长为什么敢造反?

胡惟庸、李善长跟朱元璋那么久,难得他们不清楚朱元璋的能力和为人吗,怎么敢造反?

什么造反之类的罪名,只是朱元璋打击相权的借口,后来搜集出来的关于胡惟庸李善长造反的证据,难以证明胡惟庸和李善长有造反的意图和实力。胡惟庸死于专断和结党李善长,而李善长则是死于以明朝第一功臣自居,过于托大,专断并遥控朝政,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所有这些,其实质都是君权和相权的斗争而已。明朝初年,朱元璋仍沿袭旧制设立丞相,直到废除,先后有四人担任过明朝的丞相。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沿袭旧制,设立了丞相,初时左丞相是李善长,右丞相是徐达。在明朝,左丞相的尊位是高于右丞相的。但是,徐达当了两年丞相就去打仗了,此时中书省只剩一个丞相了,那就是李善长。李善长等徐达走后,干了一段时间,也因病辞官回家休养了。

这时候没有丞相怎么行,于是朱元璋就挑了一个叫汪广洋的人担任右丞相,因为汪广洋才干平庸,不堪用事,两年后,又选用胡惟庸为右丞相。两个右丞相,没有左丞相,为的是平衡二人的权力。在明朝废除丞相之位以前,明朝总共就这四个人担任过丞相。

这四个丞相,除了徐达,其他三人都被朱元璋给杀了。

明朝君权和相权矛盾的激化,源于丞相李善长的个性。

李善长很早就跟着朱元璋干了,那时候朱元璋是郭子兴手下一个参将,而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幕僚,由于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预测和决断每每无误,所以朱元璋对李善长事事咨询,言听计从,甚至很多时候把决断权也交给李善长。很多人把李善长比作汉朝的萧何,其实李善长在朱元璋那里监管的事务比萧何要多,李善长在朱元璋军中“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实际上他等于萧何和张良。

那时候行军打仗,时局和战机稍纵即逝,李善长临机决断,确然对朱元璋的胜利有极大的帮助,而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也日渐深厚,如鱼得水,倚重日多。因此李善长养成了专断的个性和习惯。

但是,那是朱元璋还没建立明朝的时候,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李善长做了丞相,仍然保持了这一个性和习惯,毫无疑问,此时君权和相权不出意外地发生了矛盾。

在军中,李善长可以常有决断,但是等朱元璋当了皇帝,还这么做,那把朱元璋这个九五至尊的皇帝放在哪里?你一次两次这么干还可以,时间长了,朱元璋不免在心里嘀咕,是你李善长当皇帝还是我朱元璋当皇帝啊?六部九卿都听你的,你说啥就是啥,要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用啊?

因此朱元璋很不高兴。正巧李善长得了病,便假装要回家养病,以试探朱元璋对自己在新朝行为的看法,给朱元璋上了一道致仕的奏疏,本来这样的奏疏,按照惯例,皇帝是要客套一下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挽留,等到第三次皇帝还挽留,那么丞相就不用上疏第四次可以接着干了。

但是朱元璋正想找机会敲打一下李善长,令李善长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没挽留他。这无疑对李善长本人是一种警告,同时让李善长不觉有“兔死狗烹”的警惕感。

胡惟庸暗中勾结致仕养病的李善长,李善长通过胡惟庸遥控朝政,导致朱元璋压制相权的计划破灭。

等到李善长走后,朝廷中枢不能没有人主持朝廷大事啊,于是朱元璋便物色下一任丞相的人选。鉴于李善长做丞相的时候独断专行,朱元璋认为这只是李善长个人的问题,而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于是朱元璋便选择了汪广洋这个人当右丞相。汪广洋没什么才干,而且性格上更没有李善长的跋扈,朱元璋满以为这次可以好好压制相权了。

可是汪广洋此人才干实在平庸,他事事向朱元璋禀报,让朱元璋拿主意,时间久了,朱元璋不免觉得烦躁,你做了丞相,能拿主意的就拿主意啊,怎么还屁大点事就来烦我,搞得朱元璋有时候不得不跑到养病的李善长那里咨询国事。

李善长发现了朱元璋对汪广洋的失望,于是趁机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胡惟庸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右丞相。同时汪广洋还做着右丞相。本来朱元璋这么搞,是让二人权力平衡,如果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不免一大一小。谁知道汪广洋没多久就被胡惟庸排挤走了。只剩下胡惟庸一个丞相了。

胡惟庸这个人很有才干,特别是跟汪广洋一对比,胡惟庸的能力立马就凸显出来了,朱元璋很满意。可是好景不长,汪广洋在的时候,胡惟庸还有所收敛,可是等汪广洋走了,胡惟庸逐渐也显示出了跋扈和独断的一面,甚至相比李善长犹有过之。君权和相权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朱元璋暗下决心废除丞相。

汪广洋做丞相的时候,李善长那些旧部处处与他作对,胡惟庸做丞相的时候,李善长那些旧部处处与他方便,而且胡惟庸做事当机立断,颇有机谋,因此两相对比之下,朱元璋就觉得汪广洋是个废物,留在中枢也没用,把他贬到广东去了。

等到汪广洋走后,胡惟庸一家独大,再加上背后有李善长的支持,也开始跋扈专断,而且由于李善长对胡惟庸有知遇之恩,二人又是同乡,所以胡惟庸对李善长也是事事咨询,暗通款曲。这样下来,实际上是李善长在背后遥控朝政。

等到朱元璋发现胡惟庸的真实个性以后,他才有所觉悟,原来问题不是出在谁当丞相,而是出在丞相这个职位,只要稍有才干的人做了丞相,必然会出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如果把一个庸才放在丞相的职位上,朝廷大局又会效率低下。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朱元璋也曾尝试把汪广洋这个庸才调回来,在中枢搞权力平衡,以监视胡惟庸,让他有所收敛。因为汪广洋这个人虽然才干平庸,好歹事事禀报,朱元璋把胡惟庸提拔为左丞相,让汪广洋还做右丞相,同在中枢,胡惟庸做事,汪广洋在一旁监视,谁知道,汪广洋回来以后,面子找回来了,原来恨得胡惟庸牙痒痒,一回来却不说话了。朱元璋最后一次调节压制相权的计划也失败了。

这时候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

胡惟庸案草草了事,朱元璋的目的在于保护李善长,免致牵连过多。胡惟庸案五年后,朱元璋才再次对李善长出手,杀了李善长。

这时候朱元璋的另一个谋士刘伯温突然暴亡,朱元璋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为刘伯温跟胡惟庸向来不和,朱元璋认为是胡惟庸指使人毒死刘伯温的,他便把在中枢监视胡惟庸的汪广洋叫来问话,谁知道汪广洋却不愿意说话了,说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指控恐怕是子虚乌有的。朱元璋气急败坏,便把汪广洋贬到广南地区,后来给杀了。

这次没有找到借口打击胡惟庸,可是汪广洋被贬黜对胡惟庸确实是一个警告,让胡惟庸觉得朱元璋对他越来越不满意。朱元璋后来找了好几件事为借口敲打胡惟庸,胡惟庸也变得惴惴不安。

这时候出现两个御史,一个御史凃节上疏弹劾胡惟庸谋反,另一个胡惟庸手下的中书省御史中丞商暠也揭露了胡惟庸很多私密的事,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找到借口,将胡惟庸匆匆忙忙给杀了。

然后朱元璋宣布撤销中书省,并废除丞相一职。

此案草草了结,后来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为了保护李善长。虽然李善长跋扈专断,遥控朝政,但是朱元璋一时之间还离不开他,很多朝政大事,还要咨询他。

直到五年以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终于对李善长动手了,朱元璋找人搜集了很多李善长的不轨证据,将李善长杀了。这些证据包括跟胡惟庸勾结谋反,包括他大兴土木让汤和调兵三百帮助工程,包庇汉奸,为亲信丁斌服役求免等等。这场大案,朱元璋经营了好几年,史称诛杀人数共达三万余人。

明朝的君权和相权斗争到此才告结束。丞相也被废除,朝廷的大事分给六部兼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