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里,为什么明知裕王是下一任皇帝,严党还不向其靠拢,而是多方面形成对峙呢?

裕王众望所归,嘉靖死后继承帝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为什么严党不向裕王靠拢?如果你了解嘉靖帝的性格,你就会知道,与此相反,严党恰恰不能向裕王靠拢,因为严嵩太了解嘉靖帝了。

嘉靖帝是一位有名的雄猜之主,他不但猜疑自己的下属,喜欢让内阁的人猜谜来进行试探,甚至他连他的儿子也猜疑,因此历史上有著名的“二龙不相见”一说。而且嘉靖帝对于道士的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平常不愿意见自己儿子。

而严嵩是最了解嘉靖的这种性格的,他如果向裕王靠拢,这不是自取灭亡之道吗?说到严嵩对嘉靖帝的了解,历嘉靖朝,也只有徐阶可以跟他相仿佛,其他的明朝大臣要么真傻,要么真不懂。

嘉靖帝还有一个个性也很有名,那就是护短,他最怕别人揭他的短,所以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杨金水拼命地把严党泼给嘉靖帝的脏水给洗干净,就说那两个浙江的抚藩郑必昌何茂才二人,他们两个逼着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向百姓买田,这不是坏嘉靖帝的名声吗?这不等于说皇帝对百姓作恶了吗?所以杨金水拼命地要把这件事给压下来,后来甚至要锦衣卫和赵贞吉等人阻挠海瑞提审郑何二人,这就是在给嘉靖帝护短呢。杨金水最终能活下来,这件大功算一个因素。用嘉靖的话说,那个杨金水办事还是很得力的。

而严嵩对嘉靖帝的个性了解,始终整个嘉靖朝,无出其右者,说到揣摩圣意,严嵩绝对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他利用严嵩的护短二次扳倒夏言,并最终干掉了夏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夏言作为首辅跟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商量着,雄心勃勃地要恢复大明的河套地区,嘉靖帝一看大明朝还有这么公忠体国的武将,于是多次褒奖曾铣。而严嵩却一直想找到机会扳倒首辅夏言,这时候他揣摩到嘉靖帝的犹豫和动摇,嘉靖帝觉得夏言曾铣的“复套”计划弄不好会让自己重蹈“土木之变”的覆辙,所以嘉靖帝虽然一再褒奖曾铣,却迟迟不肯付诸行动。

而严嵩嗅到了嘉靖帝这股气息,于是就开始罗织夏言和曾铣的罪名,一方面通过內监向嘉靖帝说收复河套是一个危险的计划,是一个祸根,轻开边畔之兵是致乱之始;另一方面他上疏给嘉靖帝说夏言跟曾铣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边关大将,他们相互勾结,图谋不轨,接着又说夏言跟曾铣的老丈人是好朋友,并让边将仇鸾调查夏言和曾铣来往的书信和言语,所以夏言跟曾铣的勾结被坐实了。于是嘉靖帝震怒,他的雄猜个性便表现出来了。为此他时常暴怒,闲时又常喃喃自语:“搞不好,杀一个曾铣能了事么?”嘉靖帝在严党的一再蛊惑之下,终于罢了夏言的首辅,让他致仕了。

但是严嵩的目的还没达到,上次严嵩把夏言赶出内阁,自己接替了首辅的位子,可是夏言不是又回来了么?只有杀了夏言,永绝后患,自己的首辅之位才可以稳固。于是此时严嵩开始利用嘉靖帝的护短个性,把主要火力集中在曾铣和曾铣的岳父苏纲那里。他让御史参劾曾铣的岳父苏纲是给夏言和曾铣穿针引线的人,又参劾夏言被罢官以后口有怨言,接着他把仇鸾搜集到的曾铣跟夏言的言语上给嘉靖帝,说他们相互串通,共谋奸利。

嘉靖帝这下更加暴跳如雷了,因为多次让夏言褒奖曾铣的是嘉靖帝本人啊,这不等于说嘉靖帝重用奸臣吗?这不等于说嘉靖帝用人不明吗?于是夏言和曾铣一起被斩首,严嵩终于得偿所愿。

后来徐阶也是利用嘉靖帝的护短心理扳倒严党,干掉严世蕃的。就是有名的徐阶修改奏疏一事。

严嵩对嘉靖帝的了解如此透彻骨髓,所以他万万不会干出靠拢裕王的蠢事的。电视剧里,高拱张居正也不是主动靠拢裕王,因为他们是裕王的讲师,是嘉靖帝本人的安排。实际上这里跟历史是有出入的,此时高拱和张居正都没有入过阁。

严嵩为什么不向裕王靠拢呢?因为嘉靖帝比较猜疑,如果严嵩向裕王靠拢,对嘉靖来说那不是图谋不轨吗?离严党的死也就不远了。而且,明朝皇帝最善于使用制约之术、平衡之道了,嘉靖帝对此玩得更是炉火纯青。

电视剧里,除了代表嘉靖帝的司礼监外,还有两股势力,一是严党,一是清流党和裕王,这两股势力维持了朝廷的平衡,如果严党向裕王靠拢,不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嘉靖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他要出手,清流党和裕王是不能动的,因为明代的言官,清流,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太顽强了,嘉靖帝是领教过的,裕王是自己的儿子,虽然猜疑他,但是继承人轻易动不得。所以剩下的还是要鼓捣一下严党完事。严党仍然是自取灭亡。

在历史上,严党对于裕王的做法其实是很聪明的,据野史记载,严嵩曾经指示儿子严世蕃克扣裕王的年例银子,搞得裕王向严世蕃行贿才拿到了这笔钱。这是做给嘉靖帝看的,目的就是打消嘉靖帝的猜疑,你看,我们严党不但没向裕王靠拢,我们跟裕王还不对付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