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清官能得到重用,一般只有两种情况,结党,能干。

或许靠着清廉,一个官员可以暴得大名,甚至朝野都很闻名,但是很难身居高位,出将入相。

结党,讲明了说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能干,是你被宰辅或皇帝赏识的资本。

恰恰就是这两样,海瑞是一个也不具备。

但是海瑞却靠着清廉和刚正不阿暴得令名,天下皆知。甚至他在淳安做小小知县的时候,内阁里的人都知道这位海笔架海刚峰了。严党的干将鄢懋卿在江南巡视,到了淳安县镜都不敢直缨其锋。

只有令名,他的仕途却步步艰难,进一步不知道有多难。

首先说说结党。

李敖曾经用三个字来评价马英九,说他“不粘锅”。什么意思呢,洁身自好,爱惜羽毛。就是说马英九不会来事,不会团结人,不会求同存异,只求自身干净。这就导致他在施政的时候,没有人支持他,还有人专门反对他,甚至还是他同一阵营里的人反对他最激烈。

从海瑞的性格来说,他就不愿意结党,不愿意跟朝中各种派系的人来往,特别是严党当道的时代。如果他愿意的话,必受重用,隆庆朝内阁乱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就是各派御史,而如果海瑞愿意,他必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海瑞他也缺乏结党的条件。他没考中进士,更没进过翰林院,在朝中无朋无友,根本没有几个人愿意为他说话,即使有人要提拔他,也是要利用他。对于海瑞这种性格的人,这样的朋辈,宁肯不结交。看看胡宗宪,考中了进士,但是没有进过翰林院,还是得依附严党才能仕途通达。

为什么进翰林院,做个庶吉士或者翰林学士这么重要呢?因为明朝后期,进了翰林院才有资格进内阁。以前也看人提问过,为什么胡宗宪这么有能力,又有严党的支持,却入不了阁呢?皆因他没进过翰林院。

像张居正,他就进了翰林院,作为有名的神童,严嵩和徐阶都拉拢过他,当然,张居正也巴结过这两位当朝的首辅和次辅。徐阶因为做过翰林院掌院学士,还跟张居正有师生之谊。

而张居正甚至为严嵩写过祝寿诗。

这种事,海瑞不愿意干,也不会干。

因此,朝中无人,你名声再好,你再清廉,也没人提拔你。有心提拔你的地方大员,也只能推荐你,而没有能力给你的仕途铺路。

史书里明确记载过曾经推荐过海瑞的高官,有当时的一个户部侍郎名谭大初者,而且此人当时已无意仕途,隆庆皇帝一登基,他就屡次上疏要致仕。此外有一名御史,名王国,当时正在激斗內监冯保和病笃的张居正,一口气推荐了五六个清流,其中就包括海瑞。所谓何者?海瑞刚直勇猛耳。

接着再说说能力。

海瑞这个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但是能力不足。

当时西北东南都在用兵,西北各镇面对的是鞑靼各部的不断骚扰,东南则主要在抗倭。你让海瑞去带兵吧,他只是个书生,朝廷法典,圣人之言背得贼溜,他也没法靠这个拒敌于千里之外啊。让他运筹帷幄吧,他也没这份才干,他所读的就是些圣人之言和朝廷法典,此外的才能,也就是地方治理了,都是一些琐碎的事。跟海瑞同时代的谭纶也是书生一个,但是先在东南抗倭,后北上边关,出任蓟辽总督,威震鞑靼各部,隆庆朝和万历朝,明代的北边还算安定,多靠这位谭子理和后来的戚继光。再后来的袁崇焕也是个书生。

况且,《明史》上确也没有什么表扬他政绩的话。

既然不能带兵,那么在民政方面有突出表现也行,至少给你一个省你能管得了。但是他没有这个机会,因为没有朋党支持他,没有高官提拔他。他后来官居右佥都御史的时候,巡抚应天十府,也只在这时期干出来一点政绩,贯通了一下吴淞江、白茆河入海的河道。除此而外,他的一生,只剩下作为一个言官,作为一个清流的刚直和敢言了。

历史上有清官得到重用的吗?例子不少。

比如宋代的大清官范仲淹就得到重用,官居参知政事,为何?军事能力强,能打仗,打得西夏怕怕的。范仲淹清廉吗?相当清廉,他小时候读书被灯熏黑的床帐都不舍得扔,一直用到儿子都长大了,他的夫人还以此为傲,教育子辈学习范仲淹的节俭。

再比如清朝的张廷玉,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重用。为何?能力强。有人说张廷玉没什么能力,混了个两朝元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年青时代的张廷玉有个绰号叫“伏虎侍郎”。要说刚正,不怕得罪权贵,张廷玉丝毫不逊于海瑞。

他的“伏虎侍郎”这个外号怎么来的啊?

张廷玉年轻时曾做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整饬吏治,当时吏部有个张姓官员,舞弄文法,特别跋扈,很多官员不敢得罪他,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老虎。但是张廷玉来了就敢拔虎须,将他重重的惩罚,很多张老虎的同僚都替他求情,甚至朝廷重臣里他的同党也打了招呼,张廷玉就是不为所动。因此得了个外号“伏虎侍郎”。

除此之外,张廷玉朋党辈不要太多,当时满汉分界还很明显,满员多依附于马齐隆科多,汉员则多依附张廷玉,所以张廷玉的故旧门生满天下,特别是他很袒护他的老乡,往往会不经意地提拔他的老乡。

相对于上面两位,海瑞除了清廉,能言敢谏,其他的都不如。你说他怎么会受到重用呢?

特别是后来主持隆庆朝内阁和万历朝内阁的高拱和张居正都特别讨厌海瑞。讨厌他不粘锅还长着一副利口。隆庆朝,高拱甫一执掌内阁首辅之位就把海瑞打发到南京去了。

我曾经还见人问过,海瑞为什么不能进内阁。让我说,以他的性格,连內监他都不会搭理,怎么进得了内阁?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主持明朝内阁,哪个不是跟內监们合作的。

我觉得海瑞不受重用,能在下面为州县的百姓们实实在在做点实事,岂不是更好吗?

《明史》评价海瑞说: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就是不提他的政绩。因为提无可提。

作为一个清流,海瑞倒是出类拔萃。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海瑞是百年里仅有的举人学历当到巡抚的人,他之后就是崇祯年间张春、孙元化、邱禾嘉。和平时期能到这一步,那基本是非常被重用。1、学历就是能力

在明代也是学历就是能力。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天下是武功获得,制度草草,任官比较随意,科举人才也没那么重要,经常有科举进士半辈子当了知府。在永乐年间,中央七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进士。

但社会会不自觉的朝着“文治”发展,文官政治、公文政治必然成为主流,而背后的就是科举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影响。

进士起步就是知县,按照排名,一甲三个人直接任编修,看朝廷机密档案;二甲前面的与个别优秀的,也进入中央负责起草文书啥的。也有到各部的,也有到地方任推官、知县的。

而乙科的起点本身就低,得等人家选完再选,一般去县学当个教谕啥的。金字塔的官场结构,上面基本把乙科封死了。

(海瑞)

据我统计,到了弘治年间七卿已经基本都是进士了,到地方的巡抚、巡按、督学都是进士,毕竟代表朝廷颜面,需要高素质人才。

2、海瑞的起点与发展

徐阶20岁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高拱17岁中举,28岁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张居正15岁拿下乡试,23岁考上进士,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张居正)

赵贞吉28岁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

胡宗宪26岁中进士,起步县令。

海瑞1514年生,1549年36岁的海瑞参加乡试获得举人。之后两次会试失败,41岁的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就这个起点,退休能拿到知县就不错了。八年后,49岁的海瑞当上了淳安知县。53岁成了户部云南司主事。

3、大新闻与个人命运

刚到了中央,相对单纯与纯粹的海瑞就上了《治安疏》,引发朝野震动,搞了一个大新闻。

垂暮之年的皇帝没有杀他,不以言者获罪的传统让他在天子驾崩后得以被释。

而且直接被提拔为尚宝丞(专门管理皇帝御玺、 印鉴的官员),之后几年里,一年一升,通政司做了个遍。

(治安疏)

关键是在隆庆四年获得外放的缺,还是南直隶巡抚(正四品)。位列分疆,多少人盼着的职位,在张居正死后,再次被启用。

总结:

海瑞是被重用的。之所以没有高升有三个原因:一是学历低、二是出道晚、三是起点低。五十岁才和人家二十岁一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我们先看看海瑞的为官履历(简单统计)再来说: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中举;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步入官场,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升淳安知县,正七品,同年六月调僻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正六品),因谏言入狱,隆庆即位后被赦免,改兵部主事(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正月,升为尚宝司司丞,正六品;

隆庆元年(1567)四月,升为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

隆庆元年(1567)七月,升为大理寺左寺丞,正五品;

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此后似乎又任謄黄右通政,但右通政与謄黄右通政均为正四品。

隆庆三年(1569)六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处;此处官职品衔仍然按照“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计,为正四品;

隆庆四年(1570)二月,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

此后海瑞一直到万历十二年,海瑞一直隐居未仕;

万历十三年(1585)正月,海瑞重新被启用为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

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

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十六日,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职卒;赠太子少保(正二品)、谥忠介。

由上,可以将海瑞生平分为三部分,前半部分是从1554年步入官场到1570年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也就是说从正七品做到正四品用了16年;中间的十四年左右闲居在家;最后两年,从正四品一跃成为正二品。而明代正一品的“三公”、从一品的“三孤”和“太子三太”均为荣誉官,所以实际上正二品是明代实际上的最高官职了。

其实还可以看出,在1570年之前,海瑞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仅隆庆元年一年,就连续四次升官,一年之内从正六品到正四品,连跳三级,这绝对是非常速度。虽然此后闲赋在家,后虽任职南京,实际权利也大大削弱,但实际上,即使没有后面的升官,一个举人做到正四品的实权官职,绝对不算差,甚至有进士也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正四品。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关于海瑞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其未得到重用,除了网友所答的几个方面外,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就是大家说的海瑞的能力问题,海瑞是个道德模范,其道德修养达到了极致的地步,对于清廉的追求也是无人能复制的,但是道德修养好不代表能力强,也就是所说的政治能力不足以担任重要职务,其实个人觉得这样说有点想当然了,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海瑞的真实行政能力我们无从确认,但从海瑞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很适合做监察工作,倘若让其专职监察百官,肯定能做的相当出色,所以,海瑞之所以不被重,第一重要的因素是皇帝不想用,试想,历代以来,能力出众而不被重用者,又何止海瑞一人?海瑞遇上的是大明王朝历代帝王中智商前三的嘉靖,嘉靖用其聪明搞帝王权术,目的并非是为国,而是为自己,如此,能力真的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再一个,可以设想,当时的官僚系统充斥着贪腐,严党把持天下,近乎铁板一块,而对于“异类”海瑞是不可能融入他们的,换句话说,在严党的操控下,他也不能被重用。假如所有人都贪腐,而你自己以清廉著于天下,那么那个圈子是不可能容纳你的,当你进入圈子,就如鲶鱼效应,圈内人会立刻紧张起来,把你排挤出去,这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整个政治风气的问题。

最后,海瑞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嘉靖,嘉靖朝的情况如前所述,海瑞注定得不到重用,而嘉靖之后的隆万之治,有张居正等一帮能臣猛将,年老的海瑞更不会得到重用了。

所以,海瑞的经历与个人性格有关,但最重要的是时代造成的,身处嘉靖朝,以海瑞的行事风格,能做到我们所看到的就已经了不起了。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海瑞的清廉到了偏执的地步,他丝毫不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注定在官场之中与人格格不入,他敢骂皇帝,却没想过皇帝完全不是他一份《治安疏》所能改变的,如果他真的被杀了,那么他的死亡也是毫无意义的。

海瑞虽然有能力,他深受百姓的爱戴,死的时候祭奠哭拜他的人非常多。但是他还是有很多污点的,例如饿死女儿,断案技巧不能明朝秋毫等等。

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海瑞迂腐的性格注定他备受排挤,官员都不愿意跟他共事。

就因为他众所周知的忠诚与清廉,几次救了他的性命。张居正等人都不愿意重用他,因为他的严峻刚直,很有可能会惹出大的事端。

海瑞这个人,更适合做一个道德模范,有一个闲职摆在那里,性格的缺陷让他注定收不到重用。

海瑞为官清廉,但为何得不到重用?

海瑞是清官不假,但是这只是说明这个人道德品质很高尚,知道洁身自好,但是这不代表海瑞这个人能成为治世能臣,因为道德和能力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范畴。

明代有个著名的贪官叫殷正茂,和海瑞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人,这个人是著名的贪官,贪到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贪官,但是朝廷就是拿他没办法,因为这个人非常会打仗,朝廷离不开这样的人,所以对于殷正茂只能容忍。

有一次两广那边又发生叛乱,朝堂上吵做一团,最后决定出兵征缴,但是在统帅人选上大家开始有分歧,谁都知道殷正茂是最佳人选,但是很多卫道士说他一定会贪污军饷。后来首辅高拱说,殷正茂是能贪污,但是他也能平叛。

如果派一个不贪污的道德先生过去,可能道德先生一分钱不会贪污,但是不可能平叛,军饷就白花了。

海瑞就是这样一个不能平判的道德先生。海瑞这个人学历不高,只不过是个举人,而且有道德洁癖,这样的人适合当偶像,不适合干具体的事。

海瑞有次被派到了淞沪县当知县,那是本来是个很富裕的地方,民间商业发达,但是海瑞去了以后,把当地搞的商业凋敝,富户们民心惶惶,后来大家合力花钱才把海瑞送走。

这就是海瑞真实行政能力的体现,他根本没有能力让百姓安居乐业,只会一味的表演道德高尚,不贪污。

在淞沪县上任完毕以后,当时的整个朝廷都知道了海瑞只能是个帝国的摆设,把海瑞当成道德模范高高供起来,而不能给他安排一点实事,因为实事海瑞干不了。

这就是海瑞一直不受重用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