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马谡失街亭,给诸葛亮的心头打击决不亚于关羽失荆州。毕竟这是诸葛亮上"出师表"后第一次北伐,就折羽而归,无论是对军队的士气,还是蜀汉上下,都是带来了极大震动波。
诸葛亮还自我处罚,连贬五级,从顶级薪水降到部级。而马谡平时尊诸葛亮犹如父般,情同父子。如今依军法不得已挥泪斩,诸葛亮内心是五味交煎的。
马谡也痛悔至极。他深知辜负了诸葛贤相的重托,造成了巨大损失。临死前,他哭泣着说:"望丞相念在我往日的劳累上,不要牵连我的家小"。
诸葛亮挥泪说:"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的妻妾就是我的弟妹,我一定善加照顾!你放心的上路吧!"
有人说,关羽华容道捉放曹,也网开一面,可为什么说马谡非斩不可。
此一时,彼一时。关羽当年还是游击队草创时期,不同此时蜀汉政权,军法无情,法不容情。诸葛亮待马谡再好,也不能以私废公。这证明了陈寿"三国志"所言诸葛亮执法如山,赏罚分明。
最重要的一点是马谡就差一点,就将给蜀汉主力带来灭顶之灾。演义是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反向跑了。
真实状况是蜀军训练有素,兵民虽少,但也训练出一支全攻全守特种兵。将士在不利形势下,第一时间就转换自如,前军变后军全力阻击,后军转向撤退。
蜀军亮出了秘密武器,冲锋枪"连弩箭长距离速射连发,将魏军骇得一哄而散。全军才安然无恙地撤回来。
倘如魏军不顾一切追击,后果真得难以想象。痛定思痛,马谡其咎难赦。
诸葛亮委马谡为重任,还因此拒绝了魏延的"斜穿子午谷"奇兵之计。诸葛亮再三关照布营要有呼应,不能鸡蛋全放在一个篮里。特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王平放在马的身边。
在布营时,王平要率一军在山下,马谡就是不听。王平无奈之下派人火速告知诸葛亮。这才让诸葛亮及时做好后绪准备,才避免了更大伤亡。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斩马谡这件事有记载,但过程很简单,只说“戮谡以谢众”仅仅五个字。
但惜字如金的陈寿对马谡失街亭这件事,前后原因、过程及责任处罚等,还是说的比较具体。
或许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原因,《三国志》记载的比较详细。
特别是《出师表》,陈寿居然做了全部的抄录,这在《三国志》中是不多见的事情。
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的重视,以及面临着的压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大军驻守祁山,扬言要从斜谷进击郿县。派遣大将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命令马谡督率诸军作为前锋,与张郃战于街亭。
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败。
诸葛亮只得迁徙西县千余人口,退还汉中,北伐失败。
回来后,诸葛亮就把马谡斩杀,并以此向众将群臣检讨自己的错误。
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
诸葛亮策反魏将孟达,以配合北伐。由于孟达做事不隐秘,被曹魏获知。司马懿千里急行军,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因而被斩杀。
诸葛亮判断司马懿一定会从街亭出兵,断绝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
于是,派遣大将欲先行占据街亭。
诸葛亮方面,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求前去守街亭。并且信心满满,跟诸葛亮签下了军令状,自以为饱读兵书,小小街亭万无一失。
诸葛亮深知街亭的重要,派遣马谡带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的同时,再拨上将王平协助。
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又考虑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再派魏延去街亭之右驻扎,接应街亭。
魏延以为没有得到重用,很不高兴。诸葛亮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反复强调了街亭乃阳平关的要道,其重要性很大。魏延听了很高兴,才领本部人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
诸葛亮这才放下心来,派遣赵云、邓芝作为疑兵从箕谷进军,自己以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进军郿县。
从传记和演义来看,整体过程差距不多。
但仔细分析,就看出问题很大。
传记只说马谡督率诸军,演义具体到了高翔、魏延一起在街亭方向用兵,这没有大的疑义。不管是否是这几位大将,总之不是马谡孤军前往,而且都以马谡为首要。
再就是赵云、邓芝作为疑兵,没有任何不同。
除此之外,传记与演义就差距太大啦。
首先,这次对抗诸葛亮的是大将军曹真和左将军张郃,而演义所说的魏军主帅司马懿在新城除掉孟达之后,没他啥事。
其次,诸葛亮派遣马谡去守街亭之时,魏军尚未行动,诸葛亮咋就会知道是张郃去抵挡马谡呢?真的是会未卜先知吗?
其三,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其四,更莫名其妙的是,既然诸葛亮大军是从斜谷进军,街亭重要,但没有重要到能左右全局的地步。从以后历次北伐看,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过街亭,为何第一次就会如此重要哪?
不过,这都是演义的说法,可以做个故事随便听听,不必当真。
但仔细解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老罗的演义并不是凭空想象,而且是很有道理。
诸葛亮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这是给诸葛亮一个面子,替他解脱。
传记没有记载,诸葛亮的大军有任何行动,既没有说跟随马谡进军,也没有在马谡进军后出兵斜谷。
这就说明诸葛亮这个仗如何打,至此还没有明确的部署。
熟读兵法,长期追随诸葛亮左右的马谡,很可能误以为诸葛亮很快就会率领大军跟随上来。只要能坚守个十天半月,大军到达,也就啥问题没有。
即便是张郃把马谡围困在山上,诸葛亮大军再把张郃围困,里应外合,那还真就是势如破竹。
可莫名其妙的是,马谡迟迟不见诸葛亮大军的踪影。这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诸葛亮用兵之道。
究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十几万大军那是扯淡。
诸葛亮兵力不足,只能出其不意,攻击曹魏。
在不能碾压对手的前提下,诸葛亮还大张旗鼓的扬言要从斜谷,进军郿县。这不符合兵法常识,更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是诸葛亮兵不厌诈,故意放出的烟幕弹。
第二,诸葛亮分三路出兵,赵云、邓芝一路作为疑兵是无疑的。诸葛亮没有把这一支兵力作为进军的主方向。
对于蜀汉主力究竟要从街亭还是斜谷出兵,诸葛亮在等待一个结果,就是看曹魏如何应付他派出去的两支人马。
结果是曹魏用大将军,也就是主帅在箕谷抵抗赵云、邓芝。
这一招是很成功的。一个主帅率领重兵对抗一支疑兵,显然削弱了曹军的防御能力。
这给诸葛亮的大军突袭带来很大的胜算。
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斜谷方向就可能出现兵力空虚,将会出现战机。诸葛亮迅速兵出斜谷,攻占郿县。
如果马谡能够占据上风,击败了张郃,而且曹魏并没有大军援助街亭。诸葛亮大军趁机兵出街亭,从这个方向突破,进击并占据关中,凉州、雍州收归囊中,兵临长安城下。
但是,马谡忒不抗打,一回合便被张郃击败。
诸葛亮的整个如意算盘,都彻底泡汤。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兵,都失去取胜的机会。
这个看似是马谡战术的错误,本质而言,是诸葛亮战略部署的错误。
在这次北伐前夕,就存在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北伐战略部署的争论。
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但诸葛亮也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病,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可用。
诸葛亮几乎是举国之兵,而曹魏方面仅仅是一部分的兵力在对抗。就司马懿这样的统帅级别的将领,都没有参与。仅仅曹真、张郃就把诸葛亮打败啦。
无论战将还是兵力,蜀汉与曹魏都相去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从上面的分析,就会看出,马谡失街亭不仅仅是马谡战术的失当,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把马谡杀了也就杀了,没必要挥泪。
《诸葛亮传》尽管是仅仅“戮谡以谢众”五个字,却大有深意,这就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其一,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遵从;
其二,北伐之初,许多臣僚、将领不同意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但他一意孤行。
其三,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战略部署的失误。
这就是诸葛亮斩马谡后,“谢众”的原因,演义把这个桥段描写为“挥泪”并不为过,不管是否如此。
挥泪不是为马谡,起码不主要是因为马谡,主要还在“谢众”,给大家一个交代,对皇帝陛下一个交代,为下一步继续北伐做铺垫。
《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并上疏说:“我以微薄才能,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高位,没能讲清楚制度,严明法规,没能临事警惕谨慎,出现了马谡街亭违背部署的错误、箕谷戒备不周的过失,错误都在于我任人不当。我缺乏知人之明,考虑事情多有糊涂之处。我应该承担责任,降职三级,以惩罚我的罪过。
这就是说,不仅街亭方向出现了错误,而且箕谷方向也出现了问题,赵云、邓芝也受到了处罚。
传记明确记载,马谡是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行动适当。而不是马谡不熟悉地理环境,安营扎寨不当导致的失败。
而赵云、邓芝是疑兵,诸葛亮不可能给他们很多的兵力。但曹魏是主帅曹真带领重兵抵挡,赵云等如何抵挡得住哪?
蜀汉大军尚未出场,派出去的两路人马都已经打了败仗,这弄得是些啥?
诸葛亮痛心的是军纪不严明,执行命令不坚决,这是他最悔恨的地方。
坚决杀掉马谡也是杀一儆百,树立他的权威、军威。
传记还记载,20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后主刘禅专门下诏,说:“街亭战役,罪责属于马谡,而您却把罪责加在自己身上,深深的贬低压抑自己。我不便违背您的心意,听从了您的要求。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您这样一直贬低自己,对光复大业不利。现在恢复您的丞相职务,希望不要推辞。“
从整个过程联系起来分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能说对马谡一点情感都没有,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考虑。
演义说得很热闹,但感觉纯粹是情感的游戏。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话,不会识人用人,自己很伤心。
其实,诸葛亮更多还是为以后政治上的考虑,演的是一出戏。
刨除空城计这个桥段,失空斩的确是一出戏,是一出好戏。
从中看出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责罚下士,可以证明非己之过又可告示不容动摇的权威,一箭双雕。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谢谢邀请!马谡疏忽大意、自以为是,败于张郃,丢失街亭咽喉要地,使诸葛亮的进攻部署前功尽弃,被迫战略大反转,罪该当斩,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呢?一是诸葛亮在反思自己对这次战役的谋划,自责自己在战略部署上的欠缺。马谡的过失是把营寨扎在山上,没有扎在街亭隘口,就是这样,也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马谡的头上,若诸葛亮的兵力及时赶到,两面合击,定能消灭张郃,街亭就不会失了。二是诸葛亮在回想先主刘备的嘱托,“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次委任马谡为大将军,去把守关键要地,后果不堪设想。若记住先主遗言,无论派赵云,还是魏延,街亭都不会失守,就是命王平为主将,结局也不会这样惨!三是诸葛亮虽然和马谡关系很好,有情有义,但是,马谡是刘备的人,马谡追随刘备多年,杀了马谡,害怕别人说,杀的不是自己的人,而是刘备的人。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心里极为复杂,出于无奈,流泪了,估计其原因可能是这些!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写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令人疑惑不解。其实斩马谡是因为他犯了军法,违了军令,置使蜀汉这次北伐失败,损兵折将,粮草丢失,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且马谡是自告奋勇,临行前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失败,甘愿受军法制裁。况军令如山,诸葛亮怎敢徇私,无视军法?挥泪的动因是诸葛亮与马谡关系挺好,征南期间,马谡作为参军赞画军前,也是诸葛亮的好帮手。书中说诸葛亮与马谡还有父子之情,手足之义。从感情上说诸葛亮真不舍马谡被杀,因此才挥泪斩了马谡,以正军法。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回答了:马谡这个人虽然有才华。但毛病和缺点确不少。贪功自傲,认为自已熟读兵书,实是纸上谈兵,吹牛皮的一员大将。诸葛亮早就看出他的弊病。这次北代,是葛亮先生精心图谋献策,胜败关健到江山大局的问题。所以各路将领都要立下军令状点名下去了。剩下关健镇守街亭将派谁去是好?请葛亮正在犹
豫中,马谓贪功自告奋勇。领下军今状
,还不放心,千叮嘱万叮嘱。还是关健
时错用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声长叹:既可惜人才,又失去江山大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