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范雎和白起是政敌关系,政敌之间有斗争,甚至斗个你死我活,在历史上非常常见。
1.范雎借秦王之势铲除政敌魏冉,白起成了范雎在秦国最大的政敌。白起是秦国人,他的发迹跟秦国丞相魏冉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因为魏冉在伊阙之战前,重用白起为主将,而白起不负魏冉,在伊阙之战率领十二万秦军打败二十四万魏韩联军,才有了白起的一战成名。
二人一将一相,相得益彰,是秦国前期对东方六国大加挞伐的主干人物。之后白起每次大战,都有魏冉和秦昭王在背后支持,魏冉可以说是白起的伯乐。
然而,秦昭王跟宣太后和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是有矛盾的,虽然魏冉是秦昭王当上秦王的主要支持者,而且在秦昭王继位后帮助秦昭王剪除异己,平息国内的反对声音,但是魏冉和宣太后长期把持秦国大权,这让秦昭王对魏冉深为忌惮。
秦昭王三十六年,范雎入秦,甫一见面,范雎就对魏冉的政策提出不同意见,大体上就是秦国连年对魏国用兵,夺了很多土地,可是而后这些土地又被夺回,秦国这相当于劳民伤财,天天做无用功,对于兼并东方六国没有实质进展。
范雎对魏冉的看法,正中秦王下怀。秦王不断重用范雎,范雎也不断为秦王献上各种计策。君臣二人是如鱼得水。
又一次,范雎向秦王道出魏冉的危害:“如今秦国从小乡官到各个大官吏,再到大王的左右侍从,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穰侯的亲信。我看到大王在朝廷孤单一人,我暗自替您害怕,在您之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这令本来就甚为忧惧魏冉的秦王下定决心废黜宣太后和魏冉,独揽秦国大权,接着就拜范雎为秦国相国。范雎借着秦王之势,铲除了自己在秦国最大的政敌魏冉。
因此,受到魏冉提拔和看中的大将白起,自然也跟范雎成了政敌。二人的矛盾肇始于此。
2.长平之战,范雎杀白起心腹,二人再结仇怨。长平对峙三年,秦赵两国都已经消耗不起,于是范雎竭尽所能使用离间计,骗得赵国替换赵括为长平主将,而秦国也偷偷将长平主将替换为白起。为了打赢这一仗,秦王亲自去征召秦国援军,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被派往了长平战场。
白起到了长平前线以后,曾经派心腹卫先生到秦王那里要军粮,然而秦国国内已经空虚,秦王斥责白起不恤民情,而卫先生也被范雎给杀了。
因此范雎白起又结下了一层仇怨。
3.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攻打邯郸一举灭赵,范雎怕白起功高势大,向秦王进言暂时休兵。长平之战,白起可以说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虽然长平之战的胜利,是秦国君臣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名震天下的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更是令白起名声大噪。因此这令范雎颇为忧心。
秦国在长平大胜之后,接着就霸占了韩国的垣雍,扼住了魏国都城大梁的咽喉,使魏国不敢轻举妄动。同时分兵两路继续攻赵,司马梗北上平定太原郡,并全部占有韩上党郡,王龁先攻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继而东进,攻取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准备进围赵都邯郸,一举把赵灭亡。
但是,这时候却有人向范雎进言,说白起本来已经功劳大的不得了了,再让他攻下邯郸,灭掉赵国,那白起在秦国的权势恐怕就要盖过你了。不如让赵割地求和。
范雎因此言于秦王:“秦兵劳,请许韩、赵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因此白起和范雎又一次结下仇怨矛盾。
4.白起之死的罪魁祸首,邯郸战败的替罪羊,虎狼秦王的狭窄心胸。经过休养生息,秦昭王跟范雎终于下定决心攻打赵国邯郸,想要灭掉赵国,秦王此时想任用白起为主将,白起因病推脱。于是秦国接连派王陵、王龁、郑安平为主将围攻邯郸,秦国损兵折将,就是打不下邯郸。秦王和范雎数次催促白起去攻打邯郸,但是白起也屡次装病不就。
而且对秦王说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类似意思的话。
面对邯郸之战的失败,秦王被白起的言语给激怒了。于是白起就成了范雎和秦王邯郸战败的替罪羊,秦王罢免了白起官爵。接着白起又被逐出咸阳,到西门外十里的杜邮,赐剑使自杀。
不得不说,白起的死,跟范雎有很大关联,但是范雎并没有千方百计要弄死白起,只要能压制白起的势力就可以了。邯郸之战期间,范雎还代秦王去游说白起去攻打邯郸,范雎作为秦国相国,还是很明白利害关系的,毕竟国事为大。
真正把白起弄死的是秦王。
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白起威胁到范雎的地位范雎帮助秦昭王从宣太后、魏冉手中成功夺权,也因此成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应该说,范雎是个非常厉害的人。在外交上,他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在对外战争上,他屡屡使用反间计,在情报战场上重创敌人。长平之战,秦军能赢得辉煌的胜利,除了战神白起的功劳之外,范雎也功不可没。没有范雎施反间计,赵国就不可能撤了廉颇,更不可能任用纸上的赵括,那么秦军就不可能全歼赵军主力。
长平之战后,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精锐尽失的赵国,根本无法挡住白起雷霆一击。然而,这个时候,范雎突然一反常态,阻止白起进攻邯郸。为什么呢?要知道战国打了这么久,仍然维持着七雄的局面。在东方六国里,惟一能与秦国较量的就是赵国,若是白起把赵国给灭了,那么功劳将超过范雎。也就是说,白起将动摇范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为此,范雎以秦军伤亡大为借口,力阻白起进攻邯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把范雎与白起的矛盾公开化了。
第二,白起与魏冉的关系紧密范雎防着白起,除了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白起与魏冉的关系极为紧密。
在范雎之前,魏冉是秦国的权臣。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王的舅舅。当年秦昭王能登基,全靠这个舅舅。魏冉独揽朝政四十年,秦昭王当了四十年的傀儡,直到范雎到来。当时魏冉有个小算盘,打算把秦国的一块飞地、孤悬东方的陶邑变为自己的诸侯国。于是他频频向东方用兵,目的是想建立一个“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后来范雎斗倒了魏冉,取而代之成为秦国之宰相。
然而,魏冉虽然下台,他的政治影响力犹存。其中白起与魏冉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魏冉的慧眼识英雄,就没有白起的飞黄腾达。白起的成名之呀是伊阙之战,当时秦军在战场上面临巨大的压力,秦军只有十万人左右,而对手魏、韩联军却有二十四万之多。
在危险关头,颇有识人之明的魏冉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白起提拔为总司令,全权指挥对魏、韩作战。年轻的白起一战成名,在兵力不及对手一半的情况下,大破魏韩联军,伊阙之战也成为战国史上一大经典战例。
从政治立场来说,白起虽是军人,但与魏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范雎看来,白起就是属于“魏党”,怎能不防呢?
第三,在邯郸之战期间,白起与范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范雎的阻挠,赵国侥幸逃过一劫。不过,秦昭王很快意识到,赵国不灭,终是心腹之患。于是在长平之战一年后,秦昭王决心发动邯郸之战,灭掉赵国。然而,秦昭王却没想到,白起拒绝出马。
很显然,白起是在怼范雎。一年前,范雎阻挠他攻邯郸,如今我偏不出马,看你范雎怎么攻下邯郸。没有白起出马,范雎也心虚了,跑去白起家中,劝他出山。白起偏偏不给范雎面子,还吓唬他说,秦国攻赵必定失败。
范雎正好以此为口实,在秦昭王那儿添油加醋,诋毁白起。秦昭王听了十分生气,没有你白起,难道我就灭不了赵国么?
事实证明,没有白起,秦昭王还真灭不了赵国。在一连串失利后,秦昭王没办法,又找白起,命令他出山。白起依然不屈不挠地拒绝,秦昭王二话没说,把他连降十八级,贬为普通一兵。
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攻邯郸三年,最终以惨败告终。秦昭王把怒气发泄到白起身上,将他逐出首都咸阳,流放外地。范雎乘机落井下石,诬陷说:白起被贬,心有怨言。范雎的这句话,要了白起的命。秦昭王终于动了杀心,他派人赐一把剑给白起,白起心知肚明,赐剑就是赐死,于是一死了之。
白起之死,证明一件事:两雄不可并立。他与范雎,都是那个时代最强者,有我无你,有你无我。论打仗,范雎比不上白起;论玩政治,范雎轻松就玩死白起。
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真正要杀白起的是秦昭襄王,而不是范睢。
范睢为什么能够上位?就是因为看穿了秦昭襄王的心思,当时秦国的大权主要是在魏冉,还有芈八子的手中,秦昭襄王当然也是一直想真正掌握秦国的实权。范睢就是看穿了秦昭襄王的心思,帮助他夺得了实权。把魏冉这些人打压下去了。范睢才有机会上位。
作为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知道秦昭襄王的心思了,所以当秦昭襄王心理有杀白起想法的时候,范睢肯定是要帮秦昭襄王的实现的。而且杀了白起对于范睢自己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当时白起的军功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是秦昭襄王杀白起的一个原因,也是范睢杀白起的一个原因。功高震主,震的不仅是秦昭襄王这个主,还有范睢这个丞相。在秦国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可以当丞相的。所以白起自然威胁到了范睢。
而且白起和范睢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交情,白起就是魏冉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没有魏冉就没有白起。而范睢就是把魏冉搞下去的人,范睢从心底里还是怕白起将来报复自己的。
还有当时整个秦军来说都知道白起战无不胜,白起就是秦国的战神,范睢也是想自己能够掌握到一定的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不死,范睢有机会吗?
秦昭襄王要杀白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忤逆自己的意思,作为一国之主,白起只是自己的一个臣子,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听自己的,秦昭襄王几次要白起领兵出征邯郸,但是白起都没有答应,可以说当时作为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很难忍下去的。而且白起确实是功高震主了,在长平之战之前就已经是武安君了,长平一战又打赢了,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在赏赐的了。而且白起本来就是魏冉一排的,老秦人。当时老秦人一派和别的国家来的已经是有矛盾了,两边各自最大的代表就是范睢和白起。秦昭襄王当时自然是支持范睢的。
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乾卦上九 亢龙有悔 物极必反的道理 功成名遂身退 的道理是要懂得的 功劳太大 到了无可封的时候 领导只能选择干掉功臣 范雎和白起都只是领导的一个棋子 不同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
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范雎是害不了白起的。
白起不过是自寻死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赢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范雎为什么要害白起?
这正是官场上文武官员之间争权夺利的表现。
范雎当时官居宰相,地位不可谓不高,可以说他是除了秦王之外,秦国的第二号人物。
战神白起,当时已经被秦王封为了武安君了,可以说这时候白起的地位,已经达到武将的顶峰了,在往上走就应该称王称霸了。
但是,此刻白起的官衔还是没有宰相高的。
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又打败了赵国,并且歼灭赵国四十万大军。这时候白起想趁机把赵国给灭掉。
因为这时候灭掉赵国,对于白起来说是不分吹灰之力的。毕竟赵国刚刚战败,而且也没有邻国来援助。是赵国军民最为绝望,信心以及凝聚力最低潮的时期。
当时秦王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让白起去灭掉赵国?
这时候秦王就去问宰相范雎去了,范雎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阻止白起进军,因为一旦白起把赵国给灭掉,那他的功劳将会超越古代任何一位武将。
若是白起灭赵之后,连古人都超越了,秦王肯定也会对他格外的加以赞赏的,到时候白起的地位,肯定在范雎之上。
这是范雎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建议秦王不要急着让白起去灭赵国。
范雎不让白起去灭秦国的缘由,说的就是秦国的士兵,刚打了长平之战,已经是疲劳之师了。若是这时候,在派这些人去打赵国,那胜算的把握还是不好说的。不如保存实力,先回来,休整几个月,然后再去灭赵国也不迟。
秦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让白起撤军了。
白起对秦王的做法,感到十分的不满,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又是无可奈何。没办法,只能先班师回朝了。
白起回来之后,也就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秦王觉得秦军休整的差不多了,想要让白起再次去灭赵。
可是,这时候白起生病了,他说自己不能去前线打仗了。还是另请高明吧,其实白起已经知道,这时候去打秦国,已经失去了战机,因为邻国的援军已经到了。
秦王不得不派其它将领去打赵国,一战,失败,再战,失败,三战,全部战败......。
秦王愤怒了,让白起去迎战赵国,但是,白起是死活不去。
正是抓住这个机会,范雎在秦王面前开始煽风点火,并且组织其它人,在秦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
秦王一怒之下,把白起贬为了庶民,就这还不解气,他又赐了一把宝剑,让白起自裁了。一代名将白起,就是这样被范雎整死了。
白起的死,和他的权力太大有关,因为范雎嫉妒他,生怕他爬到自己的头上来指手画脚,索性,还不如把他给干掉吧。
这就是范雎要赶掉白起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