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面对40万赵军降卒,白起除了屠杀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有,但是对于赵军仍然显得很残忍。
张献忠攻打四川的时候,打到重庆这个地方,俘虏了三万八千多人,张献忠命人将这些人尽断其双臂。张献忠的残忍可见一斑。
白起其实也有类似的选择。
白起之所以将四十万赵军都坑杀了,自然有他的考虑。
一方面,白起或者秦国,吃过降将降卒的亏。秦国在长平之战前,曾经要过韩国的上党地区,韩王惧怕秦国,命令上党的守将投降秦国并将上党献给秦王。但是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做秦国人,所以带着守军跑到赵国去了,他们宁愿做赵人不愿意做秦人。赵王还派廉颇带领大军帮这帮韩国人夺回上党。所以,白起在临死前说他也不愿意把四十万赵军都杀了,实在因为有前车之鉴,赵国人最善变,今天投降了,放回去了,明天他们又去参加赵军,攻打秦国,杀死秦人。
另一方面,消灭东方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是范雎为秦王从新制定的战略方针,他曾经批评前任秦相魏冉多次攻打魏国土地,后来又多次被魏国抢夺回去,损兵折将,耗费国力民力,却没有攻城略地的收获。所以他给秦王制定了“攻其人而不攻其地”的战略方阵,不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专注于消灭东方六国的有生力量。所以将四十万赵军尽坑杀之,也许并非白起能决定的。
无论白起还是范雎的考虑,对秦国来说,无疑都是极其有利的。但是,站在仁义道德的立场,很多人也有理由批评他过于残忍。那么白起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达到有利于秦国,又留四十万赵军一条人命的目的?
当然有,比如张献忠那个办法。也不用尽断双臂,只断一只手,让那些赵国降卒无法再拿起武器杀人就好了,虽然只剩一只手,但是总归还有一只可以谋生,可以过日子。
虽然这个办法看起来仍然很残忍,但是好歹能留下每个赵军的性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