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其实张廷玉并不是“从来不收贿赂”,他也收,只是收的数目小,不像和珅一收就几万两那种。
史学家赵翼在他的《檐曝杂记》曾经说过:“往时,军机大臣罕有与督抚外吏相接者。前辈尝言张文和公在雍正年间最承宠眷,然门无竿牍,馈礼有过百金者辄却之。”
注意,超过百金的就推辞了,换句话说,少于一百金的都有可能收。作为当朝百官之首,军机处大臣,想给他送礼的官员估计不在少数,只是他这个人为人严岢,在刑部做侍郎的时候,还有“伏虎侍郎”的外号,想给他送大礼,肯定被挡。
赵翼乾隆年间做过军机处行走,他入军机处的时候,虽然张廷玉已经不在军机了,但是他应该不会说瞎话。
2.除了收点小礼金,清朝重臣很多华贵衣服都是皇帝御赐,价格不菲,还包括朝珠,顶戴上的宝珠等。更牛逼的是,赏赐宅邸,还是内城。
清朝时期,红绒结顶冠不是一般人能戴的,是皇宫里皇亲国戚才能戴的,一般宫外的贝勒贝子受到赏赐,也可以戴,大臣里则非常少有这种殊荣,张廷玉就有这种殊荣。
就这顶帽子上的红宝石就值好几百两金子,而普通小官的帽子值多少钱呢?清钱几百文耳!
除了赐衣物珠宝,还赏赐房子。张廷玉在护国寺胡同就被赏赐了一套大宅子。曾国藩做京官的时候,为了租房子还要到处借钱,可见那时候当官的不贪污想弄套房子多难。
除了御赐这些,还御赐养廉银子,重臣家里的家用一切器具,朝廷都包了,不用自己花钱。遇到过年过节还赏赐珍宝玩物。
看病也不花自己的钱,家人病了还有特殊照顾,张廷玉家乡的老母年高多病,皇帝亲自派人接到张廷玉家里看病养病。
3.除了收礼,皇帝赏赐,在京里的里六部堂官左右侍郎等大员,还能收到地方官定额定期的冰敬碳敬等钱财。
冰敬就是夏天天热,给的京官乘凉的孝敬钱,碳敬就是冬天天冷,给京官取暖的暖气钱。这都行成了不成文的制度了,张廷玉也会收。
张廷玉在清廷为宰辅,特别袒护汉臣和他的同乡,还因此被御史攻击,历任两朝重臣,朝廷里汉臣很多是他的门生故吏,小礼小孝敬,收的大概不会少。
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在清代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3] 。
张廷玉是名门世家,他不贪但并不是没有钱,
一个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都是家财万贯何况三朝为相。
至于能独善其身因为他衷心侍主,处处以朝廷大局为重,懂君臣父子之道。
科考舞弊一案张廷璐被雍正腰斩,中了八爷的离间计。
仕途险恶,能够全身而退者,人中龙凤。
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古代清官分两种,一种是以海瑞为代表的,可以称为绝缘派,做法是几乎不和其他官员金钱来往,比如互相请客、随礼等。另外一种就是像张居正、林则徐等为代表的,可以称为平衡派,做法就是会参与官员的一般来往,但只按半公开的潜规则进行必要的随礼、份子钱等,那些会影响公平等的贿赂则不收,而且灰色收入部分收支基本平衡。比如林则徐一年开支大约五六千两银子,但基本是过手银子,从下级和平级官员收来的银子基本用在平级和上级官员处,所以他虽然一年收几千两银子却是清朝上上下下公认的清官。举个例子当年中央部级官员外放地方不成文的规矩是要包个180两的银子当红包资助路费,这钱林则徐那点薪水能给几次?基本就是靠下属和平级的半公开收入来支付
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康熙后期的张廷玉身在官场却仍能保持廉洁是十分不容易的,此时的他已经是朝中二品大员了,下面想要巴结讨好他的人很多,但是他依然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收受下属的巨额贿赂,这和其本人的性格以及为人有着很大关系的。虽然张廷玉是汉族大臣,但是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主要他就是他很强的办事能力,以及洁身自好的品德。他本是当时的大学士张英次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父亲的督促下也养成了勤而好学的习惯,所以在他成年后很快就高中了进士,正式步入了仕途。在官场中他能力突出深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器重,并且还被雍正帝谕旨死后太庙祭祀,也是整个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另外,他虽然不贪污腐败收受贿赂,但也遵守官场的潜规则,对于该收的,他也收,但是会给一定的回礼,因此当时的朝廷内的官员对于张廷玉的为人是没有什么太大意见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张廷玉的情况
清名臣张廷玉出生于公元1672年,字衡臣,号砚斋,他是安徽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可以说从小的时候他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私塾教育,其父还专门请人来府上对其因材施教,并且时刻关注他的学习情况。他自己也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好学的一面,对于儒家经典那是非常用心的学习,学问功底深厚。
他成年后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一举中的,于公元1700年高中进士,此时他才30岁,可以说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后来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了大清的权力中枢机构。
在康熙时期,他办事能力突出,先后在吏部、刑部任职,在为期间廉洁律己,整饬腐败的吏治,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康熙朝后期官至刑部左侍郎正二品。后来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即位,他依旧受到皇帝的重用,先后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等职、并且兼首席军机大臣,在他担任这一职务期间很好的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乾隆帝即位后,因为他性格和年老的原因逐渐和乾隆帝关系不和,致使晚景凄凉,最终在七十多高龄致仕归家。公元1755年死于家中,乾隆帝赐谥号“文和”,配享太庙,这是整个清朝二百多年来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他文学功底浓厚曾经参与《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的纂修,以及担任《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的总裁官。
张廷玉为官洁身自好
张廷玉为官期间洁身自好,不受收下属或者他人的贿赂,为官清廉这是得到皇帝公认的。至于为何他能够做好,这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他很崇拜的一个同乡左光斗也有着重大的关系。
这个安徽桐城的同乡左光斗是明朝的大臣,早年其在参加本地的乡试时,手持装帧精美的帖了来拜谢房师陈大绶,陈大绶接见了他,勉励了他许多话,但却不收他的拜帖,认为帖子太豪华了,告诫他:
“今日行事俭,即异日做官清,不就此跕定脚跟,后难措手”。
张廷玉就以陈大绶的这种行为来要求自己,清廉要从小处做起,因为养成了他廉洁自好的本性,这才当时的官场上是一股难见的清流,因此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最终在雍正朝时位极人臣,成为了保和殿大学士,文官之首。
另一方面,他的收入也足以支撑起他自己和家庭以及生活方面的开销,雍正时期已经推行了养廉银制度,作为一品大员自然也有不小的补助,还有皇帝赏赐的各种珍宝,他不需要额外的获取钱财。
综上所述,康熙时期的名臣张廷玉之所以能够保持为官清廉的名声这和他的性格以及做事态度有着很大关系的,他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严,也熟知官场的规则,所以他能够保持洁身自好。
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张廷玉一生为官,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在康、雍两朝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康雍二帝对其恩宠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将其视为股肱。要不是因为晚年他向乾隆帝要“配享太庙”保证书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张廷玉那真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时代为官的近乎“完人“了。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铨政不清,张廷玉时任吏部左侍郎,坚决摒除请托行贿之风,顶住各方压力严惩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张老虎”,被时人称为“伏虎侍郎”。而张廷玉本人确实是从来不收贿赂的。
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他和共事的僚友他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对他们多所容纳。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按说像张廷玉这样身居高位之人,所需花费肯定是相当可观的,可他从不接收贿赂,如果仅凭一年180两的饷银又是绝对不够的,那怎么办?
怎么办都不用办,因为在封建社会官场,仅仅靠朝廷俸禄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人家张廷玉除了饷银外还有别的收入。
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其父张英康熙年间当过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兄长张廷瓒,也是康熙时的进士;五弟是雍正时的进士,官至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像张家这样地位显赫的家庭怎么可能没有土地?自古以来,朝廷的大官,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他们的地多来源于赏赐。张廷玉家里有地,土地出租每年会有很大的收益。另外,封建时代每年都会有地方官员给京官上供,算是地方官员的孝敬,这是当时的一条“潜规则”。清朝流行的是“冰敬”和“炭敬”还有一些节日的孝敬,张廷玉做得就是京官,这些“敬”当然有他的份儿。
还有,比如以向张廷玉求字求文的方式送上一些“润笔费”、他学生的孝敬,这些算不得贿赂又无伤大雅还颇有成就感的事,想来张廷玉是“不好意思”拒绝的。再有就是来自于皇帝的赏赐。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这样算下来,张廷玉的收入可真不少。
不过,张廷玉不收为了托他办事而送上的金钱,也不打国库的主意,在那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清官”了,算得上是独善其身。在张廷玉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平衡人际关系,做到了人情往来,可谓是此中高手,而这与他的性格与处事有很大关系。
首先,张廷玉位极人臣而不衰,其说话就有秘诀。说是秘诀,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千言万语,不如一默”。自古以来,因不能谨慎言语而招惹事端,遭人猜忌者,不计其数。言不妄发,入德之基也。所以,孔子说“敏于言而讷于行”。
张廷玉虽然说话很少,可却文思敏捷,主事干练。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充日讲起注官起,直至乾隆初期,遵旨缮写上谕皆能详达帝意。对其办事能力,雍正帝曾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其次,张廷玉清廉谨慎,乐善好施。家乡桐城发生水灾,他就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建“良弼桥”,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得到了乡人的称赞;闻知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张廷玉平日生活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旁若无人。
再有,张廷玉为人正直勤勉,缄默持重。张廷玉在为官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做到了勤勉持重、为官正直,这也是他能长期周旋于君臣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雍正年间他无日不蒙召对,每有所建议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请皇帝颁旨宣播于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即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知。同时,张廷玉对自己的子弟要求亦十分严格。
以上这些都展现了张廷玉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高级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风范,也是其为人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廷玉也正是这样与人人情往来的。
张廷玉为人处世虽确有过人之处,可和普通人一样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如陷入过与鄂尔泰的“党争”;居功自傲,以老臣自居,滥邀配享等。而“配享太庙”导致了他几乎晚节不保的结局,是张廷玉为人不光彩的一面。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苛责。身处那个时代,张廷玉能做到从来不收贿赂,独善其身地人情往来,其品格还是很可贵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侵权删
康熙后期腐败严重,而张廷玉从来不收贿赂,他没有钱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和人情往来的?
基本上开朝的时候没人敢明着收钱,但是可以兼职啊!润笔费什么几下就回来了,人情有了关键银子也挣到了,绝对没有收受贿赂。作为官宦搞一点文学甚至是被儒学所提倡的,所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啊。官越大写的字越少越重,候补的小官甚至以写墓志铭和春联为生。所以受贿这事是从来不做的,打工是可以的,我是大官所以打工钱也多一些也很正常,还完全不怕你不发工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