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胡适,哪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更大?

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向国内普及“德先生”和“赛先生”。

什么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呢?

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Science”,赛因斯(音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然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大。原因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的事,一方面是讨论外国的先进制度,一方面是科普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是民国时期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而鲁迅作为文字工作者,他没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有思想性的启发。

民国时期,我国的留学生,无论官派还是自费留学,分为两大派,一是东洋派,一是西洋派,从后来的结果看,显然后者传播的东西更深入人心。胡适是西洋派的代表之一,鲁迅则属于东洋派。

要比较胡适和鲁迅所代表的两种不同观点,就要了解一点当时的背景。

东洋派,西洋派,他们在我国的近代史上曾经轮流坐庄,优劣形态也因国内形势多次逆转。

东洋派什么时候最兴盛呢?甲午海战之后到民国成立,这段时间闹反清革命的中坚力量,有很多东洋派,但是在这之前,则是西洋派占据清朝政府对外的主流。这是第一次逆转,为什么发生了逆转了?因为甲午海战清朝政府败给了几千年来我国瞧不起的小邻居。这次战败对国人,尤其对知识阶层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所以此时,国内对外国先进知识文化的渴求,从西到东,发生了逆转。

诸君可能会觉得,仅仅是因为一次败仗,一次震撼,就发生这种逆转,实在难以服人。没错,表面上是战败带来的,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回答是什么之前,我先说一个人,他一开始跟他的老师闹着变法,后来又跟他的老师闹决裂。这个人就是梁启超先生,他的老师就是康有为。

这师徒二人的矛盾在哪呢,就是一开始梁启超跟着老师康有为闹变法,鼓吹君主立宪,但是后来随着他的阅历和思想的转变,他转而接受共和制的思想,最后因为这个跟老师康有为决裂。

为什么甲午海战之后,会出现这种争辩呢?那就是清末的知识阶层突然发现,原来学习西洋搞“坚船利炮”仍然被欺负,仍然落后挨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上,买再多的外国先进武器也没用。所以康梁闹着要变法,既然变法,怎么变,往哪变?这时候因为看到东洋的日本通过变法,竟然能打败强大的清朝,正好算是一个学习的榜样,所以东洋派逐渐抬头。

鲁迅就是在这时期去日本留学的。而此时也是清朝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最高峰。

然而当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尤其是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骨干力量,有一大部分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特别是孙中山本人,坚决地支持共和制。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实行的是共和制,此时东洋派的君主立宪当然就会被西方的共和思想所压制。这是又一次转变,连皇帝都没有了,也就无所谓君主立宪了。

以上这是大的背景。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本来应该时刻关注主流思想的变化的,但是民国以后,他的笔端所触及的,绝大部分还是人性这种看起来有些虚无的东西,他不停地挖掘国人人性中丑陋,落后,还有好的各个层面。虽然跟他合作的陈独秀是在鼓吹马列思想,但是鲁迅当时未必认同,所以这个阶段,鲁迅在思想上是没有自己的主干的。虽然鲁迅先生致力于唤醒国人,致力于灵魂的拷问,有他独特,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而同时期的胡适在干什么?他在鼓吹他的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想把这一套东西介绍到国内来,同时他还在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前者,我不太懂,不敢说成功与否,对于后者,我认为绝对的影响非常大,即便是今天,仍然适用,甚至仍然值得遵循。特别是他作为大学教授进入北大,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的各种大学里,对青年人产生了很大影响的。

那他们二人此时的作为,哪个对国家和国人贡献更大呢?特别是对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普及上,我觉得还是胡适贡献更大。

虽然我很崇敬胡适先生,但是我更爱鲁迅先生多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