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当然不用。
朱东润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现在读的史记,就已经被太史公司马迁简化翻译一遍了。
《史记》这本书,使用了很多先秦的史料,包括《春秋》《左传》《尚书》等等,尤其是《尚书》,很多古人都看不懂。《史记》在使用《尚书》的史料的时候,太史公怕人看不懂,就翻译成了当时流行的书面语。
更别提生活中使用这些佶屈聱牙的语句说话了。
古人在写作的时候,都比较注意让文字比较符合当时的书面和口语,不会故意复古。除非有的人特别崇尚某个时代的文字风格。例如,章太炎比较崇尚魏晋,喜欢用一些难懂的字写文章,连民国那班旧学功底深厚的人,都直呼看不懂。
如果你对中国文学史比较了解,就会发现,年代越往后,古文读起来越容易。这是因为越往后这些文章越口语话。宋代就出现了很多口语话的话本了,到了明代出了很多文白参半的小说,还有明代的散文,例如小品文,比宋以前都容易读懂。到了清代,有些文字几乎等同于白话,例如一些小说,书信。不说小说,《曾国藩家书》大家都熟悉吧,非常容易懂。
越往后,书面文章越口语话。不仅文人做文章这样,如果你看看《明实录》《清实录》,明清两代的皇帝《起居注》,会发现,那些皇帝跟大臣的对话,都是大白话。例如曾国藩跟慈禧太后的对话,在曾国藩日记里有记载,就是咱们唠家常。
但是有时候为了书面语的简洁和形式的规整,才写得比较文言文一点。
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古人留给我们的是文章、文献。而不是声音。能够流传的肯定是道理言辞优美高尚的,就像我们写文章,发表书籍刊物,领导讲话,肯定是修饰润色过的。
说话还是和现在差不多,认字有文化的还是少数。
最简单的说,古人也有骂人,说脏话,我们的这些恶习难道不是流传下来的,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那可是好本事了!
一方猜测妄言!同乐。
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古人平常说话不用文言文。
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谢友邀答。
问:古人相互交流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答:只是日常生活用语,其中不免也包括有一些文言文词汇或者口语。
民间百姓用语,简练明析,口语直截了当,很少有重复之词或话语出现。
文人用语,多以斯文含蓄的语言比较多,其中也包括有部分文言文。例如:在古代有许多的互聊言说背景的书籍中,李杜的“月下畅怀”,“三顾茅芦”中的诸葛亮与刘备间的对白等等,一看便-目了然。
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谢邀。古人是如何说话与相互交流的?愚意以为应和现代人的方式差不多。先秦、周朝时期,人们的识字率大约是百分之二上下,且无纸张可用,往来文札尤如竹书纪年,日常说话或相互之间交流依然是白话文,如:小娘子,老衲稽首了。具体可参照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之用语。即:文字书写为文言文、生活对话为白话文。
古代文人平时会用文言文说话吗?
感谢悟空邀请!
问题:古人相互交流都用文言文吗?在古代,文言文一定是书面语言。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使用文言文,更不是都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但是不排斥有些读书人用来交流。
最早在仓颉造字的时代,那应该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但是口头语和书面语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到了秦汉时期,口头语和书面语应该完全分开了。
因为那个时候不是纸张作为书面语的载体,有可能是青铜、龟甲兽骨、竹帛等,所以很贵重,很稀有。因此书面语言也很简洁。口头语当然就随意得多。
同时古代人掌握文字的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是没有地位、没有资本上学识字的,所以文言文是官方语言,是用来记录历史、用来祭祀祖先神明的,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这个我们可以从最早的文献书籍中看出来。不用谈那些甲骨文了,那些太深奥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尚书》《易经》《山海经》等文句就很精炼。
古代有一首诗歌叫做《弹歌》,只有八个字,何其简洁: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意思是砍伐竹子,制作弹弓。装上土石,射击鸟兽。
这还是一首民歌,用的是口头语,多么精炼,短短八个字表现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和猎取食物时的喜悦心情。
我们读到的《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应当是口语的,所以比起以前的文章来,相应要好懂些。但是这个也不完全是口语,因为是孔子弟子甚至是后人整理的,肯定带有很大的文言文,即书面语的成分。
今天我们读的唐宋传奇,特别是宋元话本、《三言》《二拍》,还有四大名著等,基本上都是大白话了,只要认识那些字,就能够看懂。这个是用口头语写作的,如果当时的文人参加同时期的科举考试,就不行,就要用文言文。
所以说,文言文作为口头语,在历史上肯定时间是极短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存在过。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语言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语言“杭育、杭育”,它就是劳动的号子。那才是大众化的语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