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凭借《芳华》能否和张艺谋的《活着》以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平起平坐?
不可能。
《活着》和《霸王别姬》我都看了无数遍。这两部电影在国内电影史上,都在最好的行列,如果非得搞个排名,前五里面,必有这两部。
而《芳华》这部电影,跟上面两部差得太远太远。
首先在电影本身,前面两部,都是反映的某一类人,个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的成长史和经历,不但容易从历史的角度去发挥时代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力,而且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事无巨细,从各个方面去表现时代对人物的不同侧面的性格影响力。
例如《活着》里,为什么福贵好赌博?因为他的出身。他是地主的儿子,是纨绔子弟,还好唱个小曲。为什么他后来改造的能那么彻底?还是因为他是地主的儿子,他比别人更怕。他看枪毙能吓得尿裤子,一般人就不会,只有他吓得尿裤子了,因为那个挨枪子的更有可能是他。
再比如《霸王别姬》里,小豆子为什么被送到戏班学戏,因为他妈是妓女,在那个时代,唱戏的和卖肉的,都是下九流,出生的时候这个烙印就给烫上了,很难扔掉的。如果了解过现实中的梨园行的那些事的人就会知道,梨园行的通婚比别的行业更频繁。因为梨园行跟外界通婚很难,有人觉得孟小冬嫁给青帮头子杜月笙是高攀了,得了吧,都是下九流,谁瞧不起谁啊。
《芳华》里,对这种事,就不敢认真提,那些跳舞的唱歌的,他们什么人?有清楚的交代吗?唯一有交代的女主男主,他们的父母是什么?农民,知识分子,这才敢提一句。就凭这一点,《芳华》就差前两部一大截。为什么?人物先天不足。
怎么先天不足?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些人,他们的人物性格怎么来的,看到戏剧冲突的时候,看到人物的结局的时候,我们会困惑。困惑男女主的决定,合乎常理吗?合乎他本人的戏剧性格吗?举个例子,《芳华》里男主,把好机会让给别人,不顾团长的苦苦劝告,这符合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给他的巨大影响力吗?他再文艺,再多情,会为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爱情,放弃那些东西吗?
为什么富贵可以轻易的放弃对大房子的渴望,就那么转变了,因为他经历过真的富贵,也经历过真正的胆战心惊。为什么程蝶衣,到死都对京剧艺术那么执着,不惜惹火上身,因为戏是他的营生,是他的本业,是他的风光和落魄,是他的名誉和追求,就像农民离不开土地一样,京剧就是程蝶衣的土地,离开这片土地,他就啥也不是了。
《芳华》这部片子,就像伤痕文学的反面,伤痕文学是一味地回忆那个时代的创伤。而电影《芳华》却是在暗暗回忆那个时代的美好。现在不同的角度,你经历的时代所尝到的味道是不同的,有的苦,有的甜。冯导在这部片子里,所站的角度,恐怕绝大多说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国人及其后代,都没机会伸个脚趾头。
这就是《芳华》跟另外两部经典电影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商业片地位上,三个导演半斤八两吧,陈导差一些。但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张艺谋和陈凯歌,比冯小刚,要高上不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