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名著中译本很难读?

因为译者的汉语功底太差,汉语文章都写不好,所以翻译外国的作品,句子看不懂,上下不连贯。有时候看了好几段了,还不明白这一段讲了什么,想说什么。

翻译讲究“信达雅”,题主说的难懂的地方就是达,要达到“达”,就要让读者清晰的容易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表达的内容。

举个例子,有本书叫《乌合之众》,我找了好几个翻译版本去看,看了都好几章了,还没搞懂这几万文字的核心意思。我确信我的理解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这本书的翻译真的有问题。有人也许会说,这本书本来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可能本身就很难。所以我就找了个英文版本去读,虽然我的英语水平不太高,属于二把刀,但是英文本的一边查单词一边读,理解起来还是比中译本更容易。

究其原因,还是中译者的汉语水平问题,虽然他对原文理解已经很深了,但是汉语水平太差,根本不太会用合适的汉语句子去表达原文。

王小波在提到他的师承的时候,特别的提到一位翻译家,那就是王道乾先生,穆旦先生等著名翻译家。说是这些翻译家,用他们的高深的汉语写作水平,教会了他怎么写中国文字: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 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