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准确地说,巴顿那不叫解救,而是增援。
我历来认为巴顿被过度神化了,尤其在驰援巴斯托涅这件事上。
那个人们印象中狂暴的巴顿将军,在拯救101空降师这件事上绝不像大众网文上展现得那么干脆。
镇守巴斯托涅,顶住德国人劝降的安东尼·克莱门特·麦考利夫将军,曾说巴顿“辜负了他们的努力”,这都是有原因的。
别急,慢慢看。
德国人发动“阿登反击战”的目的,是为了反推盟军阵线,击溃盟军并将战线尽可能地推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以争取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形成翻盘。
这是希特勒的一次末日豪赌,也是德军在西线最后的挣扎。
德军为此准备了20个师,而盟军在阿登地区只有4个师的兵力。
实际上盟军在西线有多达78个师。
但由于巴斯托涅的山区环境恶劣,加之盟军整体比较乐观,艾森豪威尔司令部没有考虑到德军的疯狂反扑。
此时盟军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琢磨进攻“齐格菲防线”上。
因此,当德军攻势发动以后,麻痹大意的盟军发生了严重的崩溃。
德军以装甲部队为矛头,犹如当年翻过此地干掉英法联军一样,杀向了美军的阵地。
在德军凶猛的钳形攻势面前,美军106步兵师的422、423团被围后投降,仅424团逃跑。
106步兵师的师长艾伦·W·琼斯少将声称:“我失去一个师的速度比美国陆军任何其他指挥官都快。”
这是美军在二战中最大规模的投降,后来美军把责任推给了一个电话连。说是因为这个电话连没有架好通讯,因此当琼斯给422团打电话时,团长在杂音中错误将“撤退”领会成“坚守”。
但资源短缺的德军不但没扩大战果,反倒卡在了巴斯托涅的“突出部”上。
所谓“突出部”,说的是战役的火线突出部。
其它地方美军全跑了,就剩巴斯托涅在坚守,这不就“突出”了么?
巴斯托涅之所以能坚守,是因为美军临时调去了101空降师。
当时也是实在没人了,德军9个师围攻巴斯托涅,美军不得不临时对101空降师下达了增援令,让他们急速驰援巴斯托涅。
巴斯托涅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个交通口,阿登山区所有的路网都在此交汇。
戈林声称这里是“整个阿登战役的基石”。
阿登毕竟是个山区,德军坦克真要从林子里趟过去也非常够呛,他们必须依赖交通要道。
如果德军能打开巴斯托涅,那么德军装甲师就能从多面对美军形成突破,又会是几次可怕的钳形攻势。
但阿登反击战毕竟只是一次回光返照的战斗,艾森豪威尔很快反应过来,一番调整过后,盟军已经有60万大军参战。
101空降师和美步兵的残军,硬是在突出部坚守了3个星期,熬得德国人吐血。
德军本就补给中断,饥寒交迫。用龙德施泰德的说法,暴风雪和冻雨让德军雪上加霜,一夜过后坦克需要用凿子把冰撬下来,很多士兵受伤后活活冻死。
德军几乎彻底没有燃料了,它们为此动用了5000匹马搞运输。
纳粹指挥官还将“夺取盟军油库”作为重点战术目标排布,然而盟军撤退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烧掉了几百万加仑的汽油……
美军虽然也很惨,但他们龟缩在相对温暖的小镇中,不久后天气放晴,盟军还动用了超大规模的补给空降。
因此,12月23日后的局势,开始向着有利于美军的方向转变。
其实早在巴斯托涅的战斗开始时,艾森豪威尔就已经联系了巴顿,要求他从第3集团军中拿出些部队,去增援巴斯托涅。
难就难在,这些部队需要与正对战的德军脱离接触,然后完成转向式的突击解围。
巴顿表示已经没毛病,他已经制定了应急计划。
但是,他表示第3集团军作为美国当时机械化水平最高的部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后将燃料用得差不多了。
巴顿将此事归咎于蒙哥马利的迟缓,而且蒙哥马利的确很怠慢,他居然没有参加艾森豪威尔召开的军事会议,而是让参谋长弗雷迪·德·甘冈少将参会。
因为,“蒙蒂不会屈尊出差去见比他自己级别低的人。”
总之,在艾森豪威尔的严令下,巴顿最后还是骂骂咧咧地完成了一次急行军,这帮美军要带着数十万大军,数千辆补给车、自行火炮,在恶劣的冰雪路上大开着车灯,用坦克疯狂开道。
为了增加兵力,巴顿甚至从后勤部队中拉来了8000人,连军乐手、厨子、文员都拖来了。
巴顿让第4装甲师先行驰援,12月22日,德军炮击了第4装甲师,一口气炸烂了装甲营33辆坦克。
巴顿命令约翰·米利金少将“像地狱一样开车”,用坦克顶着狂风暴雪和弹雨,不管黑夜白天往前猛冲。
最后第4装甲师被堵在了离巴斯托涅5公里的地方,他们退了回去。
巴顿沮丧地给艾森豪威尔拍电报:“将军,我为我的迟缓感到抱歉,这场雪太可怕了,对不起。”
艾森豪威尔说:“乔治,你还在战斗吗?”
巴顿:“是的,我还在战斗。”
“好吧,这就是我对你的要求!”
当时的巴顿非常焦急,他甚至招来了第3集团军的高级牧师詹姆斯·奥尼尔上校,要求他写让天晴的咒语,这样便能让坦克继续前进,也能得到空军的支持。
他说:“我厌倦了这些士兵必须像德国人一样与泥泞和洪水作斗争,看看我们能否让上帝在我们身边工作。”
无奈的牧师只好糊弄了篇祷词:
“全能和仁慈的父,我们谦卑地请求伟大善良的您,停止这些无节制的降雪,赐给我们战斗的好天气。……阿门。”
天气稀烂,连空军都在感叹:“天气太糟糕了。低头看是白的,抬头看也是白的。”
同一天,巴斯托涅的麦考利夫拒绝了德军的劝降。
巴顿12月23日还真跑去卢森堡附近一座罗马天主教堂下跪,他摘掉了钢盔,称:“过去的十四天简直是地狱,雨、雪、雨、更多的雪……”
“上帝啊,我在想你的总部发生了啥事儿?你到底站哪一边的?”
“我在帮你歼灭德国人和信仰无神论的希特勒呢……”
“如您所知,这种天气更适合爱斯基摩人而不是南方的骑兵。”
“您正在与龙德施泰德以及他的挂纸(希特勒)站在一起,我们的处境很危险。”
同时,巴顿也在给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叫苦,他要求有空中支援,叫苦连天。
然后他又跑去找上帝下跪:“给我四天的晴朗,让我的飞机可以飞行,让我的战斗轰炸机可以轰炸和扫射,让我的侦察机能为我宏伟的大炮挑选目标;给我四天的阳光,把这块破烂的泥浆晒干,这样我的坦克才能滚动,我就可以把弹药和口粮从到饥饿的,装备不良的步兵那。”
“我需要这4天时间,将龙德施泰德和他的无神军队送到瓦尔哈拉……我会给你足够的德国萝卜,让你的簿记员工作几个月!”
可以感受到,传奇中那个霸气侧漏的巴顿,这会儿是真的没办法了。
巴斯托涅方面与巴顿前方的部下通了电话,表示第4装甲师“必须前进”。
巴顿当时扭扭捏捏,四处抱怨卢森堡这边的安全。
但奇迹真的来了,天气很快就开始放晴,美国空军出现在天空,大量的物资在23日被投向巴斯托涅。
巴顿顿时兴高采烈:“坦克现在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开工了!”
因为祈祷“有效”,奥尼尔牧师为此得到枚铜心勋章。
24日上午,巴顿给巴斯托涅的麦考利夫拍去无线电,称:“圣诞礼物到了。”
当天,他跑去卢森堡圣公会教堂,享用了一次圣诞的烛光晚餐。
他还许愿:希望艾森豪威尔不要屈服于蒙哥马利那稀烂的调整防线计划。
25 日早上,巴顿在日记中写道:“一个明显寒冷的圣诞节,杀死德国人的好天气,这似乎有点奇怪,看看是谁的生日。”
他麾下的部队已经接近了巴斯托涅外围,101空降师能听到外面的枪声,但是看不见人。
实际上,当时的巴顿也没有后世表现得那么急吼吼和侵略如火,他居然在25日到处访问师级指挥部,下达了“第3集团军每个士兵在圣诞节都应吃一顿热的火鸡大餐”的命令。
当天晚上,他又坐着自己的吉普车,到处找士兵询问,“有没有吃到火鸡”。
由于天黑,巴顿被一名士兵绊倒,这个士兵当时钻在车下睡觉,被踩痛后随口骂了句“他X的!”,然后被巴顿血喷了一顿。
巴斯托涅的101师似乎已经被他抛到脑后。麦考利夫打电话给巴顿,巴顿问他是否感谢他的礼物。
麦考利夫说:“你快点来救我就是最好的礼物,101师再能守也是有限度的。”
巴顿同样很生气,表示“我的部队正竭尽全力,而德国人几乎没有让步。”
……
当天午夜,第四装甲师再次发动进攻,但他们在早已筋疲力竭的德军面前表现不佳,没有打开前往巴斯托涅的通道。
最终,美军在26日打穿了德军的防线,油尽灯枯的德军开始撤退,而第3集团军则开始入场,像打猎一样消灭跑不动的德军。
麦考利夫让101师的一些士兵刮干净了胡子,整理了军装,然后坐着吉普车找到了巴顿部队的坦克,正式完成了两军的接触。
巴顿此时又跑了,他在几天后带着个德国移民网红女演员,曾演唱“莉莉玛莲”的玛琳·黛德丽重返巴斯托涅(也是海明威的情书对象)。
巴顿急着泡玛琳·黛德丽,竟把她带去看巴斯托涅的雪林,踩着德国人冻僵的尸体找刺激。
巴顿回忆,敌人的尸体已经蒙上了第二层白色。
玛琳·黛德丽回忆,她在现场高亢地大叫:“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战场!”
艾森豪威尔当了总统后,曾在公开场合的演讲中表示,当时真的以为要挨德军揍了。
在美国人看来,巴顿神来一笔的转向突击,让德军包围并打穿巴斯托涅的行动失败,整个阿登反击战都因为巴顿的作为而破产。
然而,德军将领普遍为此不怎么服气,在许多人看来,阿登反击战本就打不赢,是希特勒瞎捣鼓的跛脚点子。
几乎从进攻开始算起,德军就已经开始耗空了给养和油料,剩下的时间完全是靠意志在战斗。
无数人在林中被冻雨和暴风雪杀死,他们缺粮少弹,用机枪和不多的火炮抵挡美军坦克的推进。
23日盟军空中优势恢复以后,德军实际上就已经没有打下去的欲望了。
还在包围巴斯托涅的美军,不过是某个头头不见棺材不落泪,咽不下那口气。
巴顿与其说是用“神来之笔”奋勇突击,拯救了101空降师,倒不如说是美军顺着德军下滑的战略大势,滑到了桃子面前。
这场战争中真正展现了自我价值的是101空降师的官兵,而非圣诞节吃烛光烤鸡的巴顿。
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1944年10月,巴顿与蒙哥马利的比拼仍在继续。然而,艾森豪威尔决定由蒙哥马利在北线突破莱茵河,并将美军第1、第9集团军配属北线方向。同时,为了控制巴顿的进攻速度,在物资供应上加以严格控制。
说白了,还是让巴顿的第3集团军当配角。但是,不服气的巴顿还是打出了主力的风采,攻下梅斯城,夺占德国的重工业区萨尔,并牢牢地控制了摩泽尔——萨尔一线,为盟军向莱茵河进军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前进基地。
然而,一个巨大的威胁悄然而至。由于盟军推进迅速,战线拉得过长,在一些地段的防御力量就很薄弱,其中最薄弱的当属阿登山区。这里是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在近100公里的防线上,只有区区3个师在防守。
更要命的是,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蒙哥马利等人都不重视该地区的防务。在他们看来,该地区地势险要,不适宜大兵团机动,后勤补给困难,德军从这里进攻无疑是犯了兵家大忌,自取灭亡。
巴顿凭借职业军人的敏感性和对希特勒的研究,清醒的意识到一路败退的德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垂死挣扎的德军很有可能冒险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而这个反攻的出发地极有可能是阿登山区。
他的这一判断不是空穴来风。他认为德军的反攻必须依托于强大的装甲部队开路,只要盯紧着其装甲部队主力所在地域,就能知道对手反攻的出发地。于是,他要求情报部门收集并密切关注德第6装甲军的动向。
果不其然,情报证实了他的判断。在阿等地区附近,德军的精锐装甲部队正在向该地区秘密集结,兵力达20万人,其实力远远超过对面的盟军。但是,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盟军高层的关注,巴顿也只能悻悻离去。
12月15日德军发动了凶猛的反攻,迅速在盟军防线上扯开了一个大口子。这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艾森豪威尔举棋不定了,因为北线的部队必须坚守,唯一可以作为机动的就只有第3集团军了,盟军能否渡过难关就看巴顿的了。
这样的安排,巴顿很受用,他再一次成为战场上的主角。“时间紧、任务重”。几十万人的部队在4天内做一个近90度的远距离大转移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对巴顿来说,却是一件展示自己高超组织能力的大好机会。越困难,越能激发他的战斗热情和指挥才能。
首先,他向各部队下达任务并做简短的动员。随即到各部进行视察,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而他的参谋团队根据命令展开紧张和高效的工作。作战处很快制定了新的军事部署,一部分兵力继续留在萨尔地区,其余部分全部转向阿登地区。
其次,巴顿有一个是十分能干的后勤处长马勒上校,他被誉为“整个欧洲战区最会捞取物资的后勤处长”。在他的带领下,一套适宜远距离的补给系统建立起来,在萨尔区征集了大量的地方车辆,将物资和人员转运到指定区域。
如今,第3集团军官兵也和他的指挥官巴顿一样,听说有仗打,个个兴奋异常、士气高昂,各作战单位以最快的节奏进入到临战状态。整个转战行动有条不紊,3天后全部到达战区,充分体现了巴顿部队的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
巴顿最关心的还是如何作战?他的情报处早已对该地区的德军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现在要做的就是掌握德军动向以及前线的战斗态势,为指挥决策提供详细的准确资料。很快,巴斯托涅成为巴顿下阶段作战的重点方向。
为什么要选择巴斯托涅作为作战重点?一是,尽管巴斯托涅是一个不足4000人口的小镇,但它处于阿登地区公路网的交汇处,是德军进攻的必经之地,还是一个重要的补给基地。控制它就可以有效的牵制德军的进攻速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双方极力夺取的必争之地。
二是,盟军为了控制这个小镇,把精锐的第101空降师部署在这里。而德军更是派出了5个师的兵力完全包围了该部,深入重围的第101空降师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8天,连续多次打退了德军的进攻,情况十分危急。
更让巴顿感动的是,当德军派出代表对重围中的第101师进行劝降时,面对狂妄的对手,副师长麦考利夫准将只回答了:“Nuts!”(白痴,神经病的意思)。守军坚忍不拔的态度迅速传遍了全军,也感染了巴顿,“英雄惜英雄”,他怎能不管?
当然,守军听到第3集团军来解围也是信心百倍。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巴顿完不成的任务。果不其然,巴顿的第4装甲师经过激战,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的包围圈,增强了该镇的防御力量,将巴斯托涅牢牢地控制在盟军手中。
12月26日,美军彻底击溃了围困巴斯托涅的德军,成为阿登战役的转折点。这不仅大大鼓舞了盟军的士气,而且巴顿和其第3集团军的威名更是传遍了盟军和全世界,巴顿的“虚荣心”再次得到了满足。
第3集团军官兵们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俨然将自己当成盟军的“救世主”,美军中“王牌的王牌”。尽管战斗惨烈、条件恶劣,但他们为了荣誉,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杀敌复仇的激情,跟随着巴顿一路追击。
此时,巴顿的目光又盯在了德军进攻的突出部上,他开始筹划更大规模的攻势。第3 集团军各部按照要求,兵分两路,绕过德军沿途的军事据点,长途奔袭、穷追猛打,向德军的军事重镇——乌法利兹快速推进。
1945年1月,巴顿的部队一举削掉了德军突出部,攻克乌法利兹,其前锋已进抵达乌尔河,阿登战役胜利结束。阿登战役是纳粹德国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第3集团军遇到的最残酷的一次血战,死伤近9万人。
但是,巴顿再次以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是金子迟早要发光”。有能力的人,不是谁都压制住的,他总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焕发光彩。大家认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顿》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作为一名军事历史爱好者,看过美国拍摄的二战题材类的电影有很多,要说我最喜欢的,却是电视剧《兄弟连》,有同感的同学,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举个爪子。
《兄弟连》就是美国第101空降师第506团第二营E连士兵的故事,我们看到他们打仗打得很辛苦,其实,101空降师是从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开始参战的,欧洲战场于1945年5月德国就投降了,可以说,第101空降师在二战中就打了不足一年。
相对于亚洲战场来说,要是让他打个十年八年,军心早就打涣散了。
第101空降师参加的战役也是有限的,1944年6月6日,101空降师在诺曼底登陆中崭露头角,1944年秋,101空降师参加了“市场-花园作战行动”这个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在这场战役中,101空降师连续作战72天,出色完成作战任务。
然而,从这场战役结束后,修整不到半个月的空降师就被临危受命安排到阿登战役中,在这次战役后,101空降师最后一次战斗任务就是攻占希特勒的城堡,然后就在哪里调整。
当然,打得最激烈的就是阿登战役中在巴斯托涅的防守战,由于这次战役中,101师刚刚经历大的军事行动,还没有来得及调整,甚至兵员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就被安排到了阿登战役中。
在这次战役中,由于盟军一路高歌猛进,战线推过长,因此在地形较为崎岖的阿登地区投入了较少的兵力,在他们看来,德国人不会傻到走这条路。
事实上,德军最擅长的出其不意,从诺曼底登陆以来,德国虽然遭受一系列的挫折,但是他们还没有到溃败的地步,在发现联军存在的这个漏洞后,开始从阿登森林进行一场大反攻。
如果德军能工通过阿登地区,将会给盟军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导致西线战场的大溃退。
当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森林地区对盟军发动袭击后,美军由于事先防御不充分,战线开始崩溃,第二天,第101空降师直接扑到巴斯托涅,扰乱德军的交通线。
巴斯托涅在地形中处于一个小高地,而且又是阿登地区大部分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这样一个位置,德国不得不拿下来。
最近纵横沉迷红警游戏,是坦克对战的那种,有一张地图里面就有一个高地,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其他阵营的部队想要交战,必须拿下这个高地,但是打高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最先就是把他包围起来,限制他的发展,然后以数倍的兵力进行强攻。
在阿登战役中,巴斯托涅自然成为整个战役的焦点,德军于第101空降师到达巴斯托涅的三天后,就夺取了所有进入巴斯托涅的道路,将其包围起来,然后再进行全面突破。
然而,让在陆军方面一向比较骄傲的德军比较震惊的是,针对这个建制不全且擅长游击作战的伞兵部队,毫无办法,每次德军的进攻都会被101空降师打退。
为了夺下这个地区,德军甚至调动了五个师的兵力轮番攻击,德军在无奈的情况下,还希望美军能够投降,结果领军的麦考利夫准将只回答了一句话:“Nuts!”口语就是白痴的意思,这个单词,也成为二战中最出名的一句话!
当然,第101空降师,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当时正处于冬天,由于事先准备并不充足,101空降师差点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在《兄弟连》讲述这个故事时,是以一个医务兵作为微观视角来表达的,因为缺乏补给,士兵连个御寒的衣服都没有,更不要说药品了,连吗啡都快要断了,这名医务兵差点就崩溃了,但是空降师最后并没有被击垮。
终于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正因为巴斯托涅位置重要,而又有第101空降师这样的精锐在其中,美军自然不会允许放弃该地,并且葬送整个第101空降师。
当时能够抽调出兵力的,并且离巴斯托涅地区比较近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命令巴顿前往支援,巴顿随即开始增援,12月26日,美军第4装甲师突破德军的防线,将补给和兵力送到巴斯托涅,随后,第101空降师随同美军第3步兵师一起展开军事行动。(第101师是空降师,是陆军中的精锐,并不擅长陆地常规作战,并且当时建制已经不全,所以只能和其他师团一块行动)
在战役结束后,为了表彰第101空降师在保卫巴斯托涅的功劳,整个师都获得了“优异部队嘉奖令”,这在整个美国的陆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如果巴顿当时未能救援101空降师,最终致使该地区落入敌军之后,那么盟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为了对付穷凶极恶的德军,即使获得胜利,也是极为惨痛的。
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因为美军第101空降师所在的巴斯托涅,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它地处交通枢纽,交汇了东南西北中七条公路线。巴斯托涅如果被德军拿下,盟军的补给线会被切断,已联成一体的英美攻势可能被肢解,安特卫普有重新被占领的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1944年下半年,法国,荷兰,比利时已相继解放,盟军的战线已推进到北起荷兰奈梅亨南到瑞士一带,对德国的合围之势已形成,二战胜利在望。英美军队最高统帅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甚至以五美金打了个赌,西线将会是在圣诞节前还是节后彻底无战事。
无论节前还是节后,他们都共同认为,希特勒早已成瓮中之鳖,无论如何已无力发起大规模反攻。然而他们错了。喜欢豪赌的希特勒,不顾手下将领的反对,调集第三帝国最后的精锐,亲自策划了被称为二战最后转折点的阿登战役。
希特勒制定了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并严令“不得更改。”由于这是当时德军的最高机密,与此有关的所有信息传递都被高度保护,甚至都不使用电台和密码。盟军虽然得到关于德军异动的零星消息,但仍在轻敌麻痹中乐观着。
战役于12月16日凌晨,以德军2000门大炮同时开火突然打响。德军共投入23个师,27万人,大部分是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当时正值冬季,阿登山区雨雪连绵浓雾不断,异常寒冷。盟军在此只有美军的4个师,装备奇差,士兵穿的是周末度假的便装,根本不防寒。
因而战役之初,美军两个师的阵地被突破,两个团被俘,德军闪电般深入敌后百余公里,其中9个师对巴斯托涅形成合围之势。布防在巴斯托涅的美军,只有几个装甲兵营。危急之中,美军调来刚刚经历了72天战斗,正在法国修整的第101空降师死守巴斯托涅。
第101空降师抵巴斯托涅与原有部队会合不久,通往巴斯托涅的最后一条公路被德军夺得,巴斯托涅成了一座孤岛。德军以5个师轮番攻打巴斯托涅未得。12月22日,德军向美军第101空降师师长麦考利夫准将发出劝降信称。麦考利夫的回答则只有一个字:“滚”!
美军空降师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出动轰炸机,把德军的几条补给线也炸得七零八落,使其机械化部队不能及时赶到。26日,巴顿的第4装甲师突破德军包围抵达巴斯托涅,随后第3步兵师赶来,战事急转直下。
《兄弟连》中,有一集叫《巴斯托涅》,讲的就是第101空降师死守巴斯托涅的故事。巴顿的部队解救第101空降师,等于是替盟军守住巴斯托涅。有巴斯托涅的胜利,才有整个阿登战役的胜利。阿登战役盟军获胜,彻底粉碎了希特勒翻盘的最后希望。
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阿登战役中,美国101空降师在巴斯托涅抗住了德国5个师的猛烈攻击,这成为二战史上的一段佳话。虽然美国101空降师在战斗中展示了他们强大的作战能力,但是巴顿不去解救的话,他们肯定会被干掉,这将严重影响到盟军后面的行动。
1944年12月16日,德国再次对阿登森林发起了攻击,德国的坦克曾经在二战初期通过这里闪击了法国北部,希特勒这次想要让德军通过这里,直插西北面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从而将美国和英国的军队分割并歼灭掉。阿登战役一爆发,德军打得美军不断地后退,但是阿登地区的复杂地形使得德国的重型坦克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于是他们决定攻占阿登地区的交通枢纽-巴斯托涅。
阿登地区周围一共有7条交通要道,这7跳交通要道的汇集点就是巴斯托涅,如果德军攻占这里,那么他们的行军速度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德军集结重兵攻打巴斯托涅,美军在欧洲的指挥官布莱德雷立刻派遣第101空降师前往巴斯托涅增援,盟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同时也调动巴顿的部队前往增援。12月17日,第101空降师接到命令后,马上前往巴斯托涅,由于天气不好,他们只能驱车前往增援。当第101空降师进入巴斯托涅后,德国快速攻占了通往巴斯托涅的全部道路,第101空降师被德军“包了饺子”。第101空降师在德军5个师的轮番猛攻下,被打得弹尽粮绝,如果不是天气及时转好,盟军空投物资的话,那么巴斯托涅早就落到了德军的手里。
巴斯托涅要是落到德军的手里,那盟军就危险了,德军直插西北面的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消灭掉盟军的4个集团军后,他们将转身与本土的德军对德国边境的盟军进行夹击。巴顿从西西里岛开始就对英军的蒙哥马利有意见,他一直在试图抢下主攻的功劳,他不仅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也要为美国争一口气。当德军围攻阿登地区的时候,巴顿和部队正按计划向卢森堡突进,这里离阿登地区非常近,艾森豪威尔要求他前往阿登地区增援,他爽快地答应了。
巴顿想要为美国争下攻占德国的头功,但是他不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将军,他在12月13日就向布莱德雷发出了德军袭击阿登地区的警告,并随时准备好了前往增援。虽然德军已经被盟军逼回德国境内,但是如果德军从阿登地区绕到盟军主力部队背后的话,那么盟军将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诺曼底登陆后努力开辟出来的第二战场随时会全功尽弃,巴顿还不会为了争功而不顾大局。如果这个时候巴顿不前往增援巴斯托涅的话,等到德军东西夹击德国边境的盟军时,巴顿的第3集团军肯定也逃不过覆灭的命运。不管是为了整个战局,还是为了巴顿自己,他都不能不去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巴顿去救第101空降师,不如说他是去救巴斯托涅!巴斯托涅对于盟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德军顺利攻占巴斯托涅的话,那么盟军驻守在后方的4个集团军将被消灭,而巴顿的第3集团军和其他盟军将面临德军的东西夹击,命运必然是覆灭。巴顿冒雪前去救第101空降师,那是在救巴斯托涅,更是在救自己!
二战阿登战役中,巴顿为什么要解救巴斯托涅的第101空降师?
二战中,美国的巴顿将军是一位出了名的狂人。当英军将领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打破了隆美尔的不败神话,被众人奉为英雄时,巴顿却显得相当不服气。在他看来,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早已经弹尽粮绝,任何一个不愚蠢的盟军指挥官,都不可能在阿拉曼失败。
(巴顿将军)
此事之后,巴顿就开始和蒙哥马利较上了劲。在西线的作战中,两人不断你争我赶,都不甘心居于人后。时间一长,艾森豪威尔便对这种情况产生了担心。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艾森豪威尔在完成诺曼底登陆后,开始严格控制巴顿的进攻速度,并坚持让蒙哥马利担任突击主力。
这样一来,巴顿的第3集团军就成为了一支机动打支援的队伍,世界的目光也都聚焦在了蒙哥马利的军队身上。这让巴顿一度相当恼火。
不过,巴顿显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在部队原地驻守的过程中,巴顿总会收集各方的情报,随时观察战场的形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巴顿渐渐发现,由于盟军的推进速度过快,整条战线已经拉得太长。一旦德军对盟军薄弱点发起进攻,那么盟军很容易因为首尾不能相顾而被击溃。而在整条战线中,最薄弱的地区,就是阿登地区。
阿登地区是法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交界之地。在1940年的战争中,德军正是从阿登地区切入法国腹地,绕开马奇诺防线,最终致使法国在40天内投降。
虽说德军目前正处于节节败退之中,并且不太可能故伎重施。但阿登地区作为盟军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在100多公里的防线上,却仅仅只有3个师,这个巨大的隐患,显然是不得不防的。
(二战中的德军)
在察觉到不对劲后,巴顿第一时间向盟军指挥部进行了汇报。
但无论是艾森豪威尔还是布莱德雷,都认为阿登地区地势险要,不适合德军发起大规模突击。再加上如今德军正陷入溃败之中,所以,盟军应该做的,是趁机扩大胜势,而不是浪费兵力来加固防线。
事实上,艾森豪威尔等人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自诺曼底登陆以来,西线德军在经过了几个月的激战后,只剩下了不到50个师。并且这50个师残存的兵力,还没有标准建制的一半。德军很难再有还手的力气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希特勒却在这个时候兵行险着。他将西线所有的优势兵力都集中到了阿登地区。东拼西凑之中,竟然集结了20万部队。
1944年12月,德军对阿登地区发起了突击,盟军的防线被撕开了一条巨大的缺口。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德军开始直奔巴斯托涅而去。
巴斯托涅是阿登东部公路网的中心,一旦被德军攻陷,那么盟军的整个北翼将会受到巨大威胁。
实际上,在阿登地区受到攻击之后,盟军就已经火速派出第101空降师,对巴斯托涅进行增援。而当第101空降师进入巴斯托涅后,德军切断了四周的所有路线,将巴斯托涅围困了起来。
在德军5个师的强大火力攻击下,第101空降师在巴斯托涅坚守了8天之久,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艾森豪威尔)
也就在此时,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有如神兵天降。他们从外部成功击溃了包围巴斯托涅的德军,战场的形势再一次发生反转。
巴顿之所以能准确地出现在巴斯托涅,是有多重原因的。
首先,尽管巴顿多次要求在阿登地区加强布防均遭到拒绝,但敏锐的战争嗅觉,却让他始终警惕着这一地区。在德军发起突击后,盟军整条战线都遭到了德军火力牵扯。这个时候,作为机动增援的巴顿部队,便成为了破局的关键。
在盟军总部的命令还未下达之前,巴顿就已经对整个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而当盟军总部下达抵御德军的命令时,巴顿却早已经锁定了整个阿登战役的中心点巴斯托涅。
随后,巴顿大军直奔巴斯托涅,德军遭到了一场溃败。
其次,巴顿虽然狂傲,但却是一个真性情的铁汉。对于战争之中的英雄,巴顿是由衷敬佩的。
当第101空降师被德军5个师包围的时候,他们曾收到过一封希特勒的劝降信。而在收到信件之后,第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直截了当地说了一个词:NUTS!(白痴)。
这件事通过电文在盟军当中传开,巴顿对麦考利夫更是心生敬佩。他对军队下达了严令,要求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英雄救出来!
凭借阿登战役,巴顿又一次超越蒙哥马利,成为了西线战场上最耀眼的主角。并且这场战役也让西线德军,彻底失去了反抗的力量。
最终,德国在几个月之后宣布投降。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