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国家要修筑那么多人防工程呢?
其实防空并不仅仅是防御炸弹,导弹,防核武也是其重要的功能。
从广岛的核爆炸经验来看,坚固且厚实的掩体,是抵御核攻击最有效的手段。
广岛爆心300米范围内活了十几个人,战后人们能调查到的有两女一男。
男的叫野村英三,距爆心仅170米。
两个女的都是18岁左右,一个叫龙谷信子(嫁人后改姓高藏),一个叫宇佐美本江,距离爆心不到300米。
这3个幸存者的经历其实都很有代表性,他们都因厚实的建筑保护而获救。
1945年8月6日,美军轰炸机“依诺拉盖伊”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
野村英三当年在广岛县燃料分配管理协会(県燃料配給統制組合職員)担任工作人员,原子弹爆炸时,他正在“燃料会馆”的地下室内搬东西。
当时在“燃料会馆”搬东西的野村,并不知道美军扔下了原子弹(也没法知道)。
他们头顶上方不到600米处就是原爆的光球,随后核爆炸将正下方的医院汽化吹飞,冲击波和热辐射直接将“燃料会馆”笼罩了进去。
野村当年的地下室,极为坚固
与野村一起工作的共有34个人,轰炸来临时大家第一反应是“地震来了”,随即就是巨响和一片昏天黑地的爆烈震颤。
野村眼睛一黑就晕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地下室已经成为乱七八糟的废墟。
绝大部分人不知所踪,野村表示看到有7个人与他一起从废墟中逃出。
后来这8个人全都走散了,多年以后日本政府能找到的幸存者只有野村英三。
燃料会馆入口,地上建筑也保存了
至于醒来之前是不是还有人逃了,他不知道。
野村爬出地下室,只见地表繁华的街区已经变成冒烟的残骸,大片建筑被夷为平地,剩下的建筑都在燃烧冒烟。
他沿着河走了阵子,因为绝望和害怕,还在河堤上坐着哭了一会儿。
附近有个防空洞,野村在里面看到4、5个男女,他们躺着一动不动。
就这样,野村英三活了下来,他在1950年时被广岛市“原子弹经验征求报告”统计了进去,1972年被广岛大学原子弹放射研究所再次曝光。
根据广岛大学原子弹放射研究所的调查,“小男孩”爆心半径500米内,共有78个人幸存,野村英三是最近的,其次是龙谷信子和宇佐美本江。
野村英三在1982年去世,宇佐美本江因为放射病当年都没活过,龙谷信子目前还活着,她后来嫁给了寺庙主持,改名高藏信子。
野村英三当年幸存的“燃料会馆”,如今成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休息所和原爆遗址。
这地方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用料扎实、坚固,地层和混凝土都很厚。
它本就是日本当年为防御美军轰炸而修筑的功能性掩体,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在此囤积和分发燃料。
两个女人能活着,与艺备银行(芸備銀行)坚固的大楼有关,这个建筑用了大量的石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敦实工程厚道。
而且当时两个柜员女孩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擦桌子,这让她们避免遭受到更直接的伤害。
实际上,两人的存活有一定运气成分,但如果没有艺备银行的大楼,她们光靠运气也没法幸存。
原子弹爆炸时,她们在室内感受到周围在迅速变亮,然后是如同大锤灌脑的炸鸣,两个人都被冲击波吹飞并昏迷过去。
两人苏醒后互相搀扶着走出银行,所见之处全部化为燃烧的废墟。
当天她们凭着记忆走了段路,在废墟中熬了一夜,在第二天早上被进城寻人的宇佐美本江父亲搭救。
这些爆心附近极近距离存活的人都是幸运儿,坚固的建筑和掩体给了他们一线生机。
除了建筑本身的坚固,当时广岛港区的河流和密集的房屋,都不同程度消减了核爆炸的能量。
如今虽然有更大当量的核弹,但人们依然得考虑地形因素,例如一颗扔进城市中心的大当量氢弹,它实际造成的毁伤可能会因为高楼大厦被大量削弱,远不如在平地起爆的表现。
所以,在遭遇核爆炸前,如果能躲进地下人防工事,其实是有很大的几率幸存的,生存率绝对大大优于地面瞎跑的人。
当年美国人根据广岛原爆归纳了不少“核战经验”,“尽可能躲在坚固建筑或地下室中”是一条金科玉律。
如果不能躲到地下室,那么就躲到结构坚固,墙体厚实的建筑里去。
有条件的话,一些丘陵、山地其实也能躲。
千万不能躲到水里去,日本原爆时不少这样做的人都给煮熟了。
核爆炸的直接效应分别是光热辐射、中子射流、冲击波,附带环境强放射性和放射性沾染。
光热辐射可以将人瞬间化为墙上的印迹,或者以极高的温度将一切点燃。
根据1946年“十字路口行动”的核实验数据,连战列舰装甲和航母内舱都挡不住这些恐怖的光热辐射,整个舰队的实验动物都被杀死。
中子射流更加恐怖,无数看不见的粒子流如子弹般向四周飞射,除非有高密度的物质抵挡,否则躲墙后都会殒命当场。“中子弹”就是种减弱核辐射,增强中子射流的新型核弹。
冲击波是核弹爆炸范围内的绝对杀伤力量,核弹的冲击波会形成巨大且强力的超压区,连楼房都能顷刻碾成碎末。
遇到这些情况,除了能预知未来逃得远远的,便只能依靠坚固的掩体硬扛。
话说回来,那些冷战时的导弹井、核战指挥部,哪个不是深挖洞藏得跟老鼠一样?你能挖多深,防御就有多强。
其实美国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最著名的核战掩体是北美防空军司令部。它的大致规格与电影《终结者》中的末日掩体差不多。
美国人直接把一座夏延山挖空了,然后在山体下面建造了1319个巨型弹簧避震结构,还使用了橡胶缓震垫。
夏延山基地内部被分成一个个区域,再通过巨大的25吨重钢门封闭,即便被核弹打穿,人也不会全死光。
厚达300-500米的花岗岩就是最好的防核弹掩体,基地四处还安装了三防和过滤装置,有独立的饮用水和如山的战备物资。
其实吧,尽管外界一直众说纷纭,有说夏延山能挡住1000吨当量核爆的,有说能挨几百发核弹滥炸的,但爱卖弄的美军却一直没就此真正表态。
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心里都没底,谁还真挨过核弹轰炸不成?万来个钻地核弹一发入魂了呢?
所以美国人冷战时也说了,一旦遭受核弹打击,最好的方法是比赛炸,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将对方多波次彻底炸完;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
当年美国的对手苏联当然也有应对措施,他们一边在广袤的西伯利亚深处隐藏大量导弹部队,一边建造许多“隐形城市”,还将核弹放到火车上机动,完全就是副鱼死网破的德行。
苏联人说了:来炸啊!本熊别的没有,五毛钱的土地多得要命,而且造导弹跟造英国人造香肠一样简单,来嘛来嘛……
美国人倒是敲了下算盘,运算结果特别绝望,想彻底弄掉苏联那一窝子估摸着需要3000多枚核弹……所以滚吧!不如我们来比赛登月……
怎么说呢,维持核平衡,不让核弹爆炸,也算是最好的防护方法吧。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核爆炸,防护的方法是躲进地下掩体,而且最好有5米以上的深度,要不然,优质超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
上世纪60年代中晚期,我们下放在黄海之滨的广茅原野,当时苏联修政主义叫嚣要使用核武器,而黄海前哨也是军事要地,当时就有部队解放军打通了十米高的防汛大堤,内测可以机动车通行。
原野上也构筑了许多防核掩体,一旦发生核爆炸,人民群众可以在部队的指挥下顺序进入掩体。而城市在填埋旧河道的时候,都做通了地下防空掩体。
我们回忆一下,上世纪1945年8月6日,美国B-29战机群飞抵日本广岛上空扔下了一颗“小男孩”原子弹,当时广岛银行有二个女孩却好在90度直角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下震晕了,虽说有一个女孩三个月后因受到核辐射死了,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女孩她还是活到了80岁,这是千真万确的事例,告诉我们后人,用上述方法防核辐射是有效的。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就是躲进坚固的地下室里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都可以防御核弹。下面分类说明。
迄今为止,人类爆炸的最大当量的核弹是苏联搞得那个大氢弹,5800万吨当量。不过威力太大了,别说伤敌人,自己也受不了。所以现在搞得一般是20万吨的弹头当量。
这样的当量,相当于广岛核爆当量的十倍左右,空爆杀伤半径应该是广岛那颗的数倍。
距离爆心很近的那些,一般是直接烤化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最能扛核弹的工业建筑,应该是矿井。
普通的煤矿都在百米之下,最深的金矿深处地下两三千米,这样的深度,核弹也是望而兴叹。
所以说,如果核爆的时候你正在矿井下,那么逃生的可能是非常大的。只要核爆不摧毁矿井的口,十有八九能爬上来。
最能扛核弹的民用建筑,应该是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黄土高原,沟沟岔岔,人们依照地形,在崖壁掏空黄土,形成窑洞。
窑洞上面基本都有厚厚的土层,这是最好的保护物。核弹如果采用空爆,杀伤地区大,但是窑洞人口一般很稀疏,所以损失不会大。
如果采用落地爆,那么沟沟岔岔的地形,会消减地爆的威力,比如冲击波那些,就很难兴风作浪,形成大的杀伤。
所以,用核弹炸窑洞,不太划算。
最能防核爆的军用建筑,应该是地下洞库。
军用洞库或者用于储藏装备物资,或者用于地下指挥中心。都是专门构筑于地下,开挖山体,钢筋混凝土披覆。这样的洞库,有的甚至在地下百米到数百米之深处。防护能力,可想而知。
最能防核爆的城市公共建筑,应该是地铁。
地铁在城市地面之下数十米,里面空间广大,可以容纳许多人。战时如果真的核爆,地铁空间是城市防护核爆的最佳去处。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远一点,或者是不要用此物,用了些物要还的,例如今天的老美。
如果核弹爆炸,最好的防护方法是什么?
战争开始,平民百姓,不参与战争人员,远离战场,不要靠近重要军事基地,网络信息平台,重要设施,去偏僻的地方,能够藏身,保障基本生活饮食,就不会受到核武器的威胁。我曾经建议过国防建设防御,山区有山洞可以藏身,城市进入地下防空洞,而平原地带,没有地下防空洞,建议靠近公路干道旁绿化带下方,修建暗道通往村庄,可以藏身防控,公路特殊地段加固也可以加固起降战斗机、运输机,地下可以通行车辆,以备战争只需,上有绿化环境做掩护掩体,下方四通八达,攻防兼备,也可以避开核武的侵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