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毛主席诗词里也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词句,这描写的是红军长征,红军哪有海陆空三军?

“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果翻译成东北话,那就是“哎呀妈呀,俺们所有部队全都爬过雪山了,老高兴了!”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说法,今天三军仪仗队的三军,不能硬性地往古代生搬硬套。

一般而言,这“三军”追根溯源地讲,指的是古代一支完整军队的军队编制,但大意思指的就是全军。

《论语》中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这个“三军”指的是“言其多也”的意思,表示“很多很多军队”,与代表单个男子的“匹夫”做对应。

实际上,孔子的“三军”是周朝的制度,《周礼》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意思是,12500人为一军;周天子可以有6个这样的部队,大诸侯国可以有3个,次一级的为2个,小诸侯国则只有1个。

这说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天下被分为一个个领主的封地,人们按照级别,拥有不同等级数量的军队所有权。

所以,后世一般会将“三军”诠释为一个统帅的全部军队,将“六军”诠释为皇帝所辖全国的军队。

如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州桥》诗中有“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词句。

当然这“六军”也有别的解释,如《新唐书》就载有“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的说法。不过显然这只是唐人的军队编成罢了,与已经演变成传统文义的春秋战国之“三军”、“六军”不是一个意思。

古代的“三军”将部队分为上、中、下,又分为前军,中军,后军,亦称“天、地、人三才”。

前军是先锋,是先头主攻部队,也是为中军屏蔽前方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中军是主力,人员最多,是核心指挥机关和阵势的阵眼。

后军是后卫部队,会在需要的时候转为前军,也负担一些后勤任务。

这前中后,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中国传统古代大军阵势,所以也被拿来比喻全军,称为三军。

所以,犒赏三军的意思不难理解,那就是全军开趴踢,整只军队里所有人都有份子。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原创#

吾国古时

必设前、中、后三军

前军乃开路先锋

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

摸清敌情

中军乃主力所在

力克群雄

后军乃物资保障

兼拱卫中军的作用

三军既各司其责又互相协调

形成一个战斗的整体

故,古时三军与当下三军

表述的含义大相径庭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此三军非彼三军。在古代,有上中下三军之说,也有左中右三军之说,所谓三军即是全军的统称。而不是现代意义的海陆空三军。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古军队编制与现代有许多不同处。古代没有空军,在江河湖海驾船作战的叫水军,相当于现代的海军。陆上步行作战的叫步兵,有编制的马上作战的部队叫骑兵,因有的骑兵部队人马均带铁甲,也叫做铁骑兵。

骑军、步军、水军、合而称之谓"三军"。

还有一说,"三"代表众多,含盖所有的,犒劳三军其义在于此。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原创简答#

谁说三国时期没有空军,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当时的空军总司令是赫赫有名的的“飞将军”李广!到唐朝还有不少诗人歌颂他呢,不过由于李广最后的下场和保密出奇兵的原因,所以空军不入正史,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史书,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找到蛛丝马迹的。。。(醉后所答,勿信,一笑可置之。)

我弱弱的问一下三国时期没有空军,为什么总是说犒劳三军呢?

在中国的古代,从战国时期就把军队分成左军,中军和右军。也有分成前军,中军和后军的。都是主帅驻中军帐中,所以,古代的三军多包含左中右军或前中后军。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就有“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长征时红军只有陆军没有空军和海军,所以,三军又广泛的代表全军的意思!并非专指陆海空三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