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我不了解德国当时的情况,我总觉得,如果德军积极后撤,并选择一个地方打一场对苏联的伏击战是不是也可以减缓苏军进军的速度呢?

伏击战是种战术行为,它不可能变成战略性的大决战。

实际上德军很普遍的在战术行为中采用了伏击战术,他们特别善于用伏兵从对方进攻路线上拦腰一击。

但是,伏击受地形因素影响,规模越大的部队,就越不可能采用战术上的伏击。

打个比方,苏军部队以3个集团军的力量对德军发起进攻,那么在如此宽大的战线上,德军怎样才能伏击?

答案是否定的,伏击战通常只能打一次,可供伏击的地形并不好找,伏击的时机也很难把握;对方以集团军规模杀来,难道你以集团军规模伏击对方?

想想都不可能,对方目的只有一个——突破,突破后再进行分割包抄,因此二战才成了个钳形攻势乱甩的战场,所以倒不如老老实实摆堂堂之阵,挡住对方的全面攻势。

战略层面的大战非常宏大,所以在这种级别的指挥上,只存在穿插、渗透、闪击、包抄合围等打法。充其量战役级的司令员给次级单位下命令,要求完成某种战略目的,然后次级指挥员再通过参谋拟订战术方案,其中包含在某地以伏击的形式打击对手。

总指挥可不管你伏击不伏击,能达成作战要求就行。

面对苏军如潮的反攻,德军的战略是层层阻滞,然后发动反击,以图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或者让自己获得喘息之机。德军自莫斯科败退后的路线是节节防御,这其中其实已经包含了一定的伏击战术事例。

正是在这些不断的防御反击战中,德军发挥了包含伏击的各种战术,给予了苏军惨痛的杀伤。比如阵地上埋伏重型坦克,在侧翼布置反坦克炮和伏兵,预备队潜伏在山林之中等等,都可算是埋伏战术的一种表现。

但这些都不过是德军试图扭转战局的手段罢了,伏击不是目的,重新获得战略优势才是。

所以我们看到了库尔斯克等反攻,德军为了拿回战略优势,集结重兵展开大反攻。苏军为了防御,也来个以攻为守,双方打了场史无前例的血战,战略手段的突然性和硬碰硬才是战斗的主流。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这个问题提得很有建设性,如果希特勒当时知道肯定要请你当军师。问题是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失利后,德军根本没有能力再打一次像样的反击战,曼施坦因当时非常想收缩战线诱敌深入,怎奈希特勒不让、苏军根本也不给德军准备的时间。

一方面,既然是后撤,德军就已经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对德军来说,想打赢苏德战争只有那么仅有的两次机会,一次是莫斯科战役,一次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莫斯科战役是德军夺取东线战场胜利的最有利机会,因为那时苏军还没有掌握如何应对闪击战的有效方式方法,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已经有能力与德军抗衡了。

之所以史学家们把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苏德战争的分水岭,而不是莫斯科战役,就是因为这场战役使德军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又由于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装甲部队损失殆尽,等于丧失了最后一战的资本,即使德军有能力在撤退过程中打一场埋伏战,可对苏军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因为这时,苏军已经具备应对德军任何进攻的实力,包括装甲坦克的进攻和空中的打击。

原因就在于,从1942年开始,苏军就在着手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频繁地组建坦克集团军与德军装甲部队抗衡,大量的改组集团军编制系列,使突击集团军和近卫部队与德军的党卫军和甲级师团较量,其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

从这个层面讲,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德军完全没有招架之功,能够全身而退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可这个目标他们最终也没做到,在苏军接连不断的十次斯大林打击行动中,其打击力量逐渐被消耗掉了。

另一方面,对苏军反十次大规模打击来讲,小规模的伏击战已经没有任何作用。

翻开苏德战争的各场战役,每一场都是集团军以上规模的大兵团作战,而对德军来说,以装甲坦克的进攻是其主要作战样式,但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德军的装甲主力基本丧失进攻的能力,想打一场有影响 伏击战完全依靠仅存的步兵主力和党卫军来进行,可面对苏军强大的反击力量,德军的兵力显得非常短缺。

实际上,从1943年底开始,苏军的十次打击行动就已展开,而且每一次打击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和预先筹划的,可以说这十次打击是一环套一环,一次比一次精准有效,先南北两线后在第五次巴格拉季昴战役中一举击溃德军主力中央集团军群,从而将德军完全撵出了苏联境内。

而对德军来说,即使在撤退途中,仍然面临着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和补给短缺的难题,离了装甲坦克就打不了仗,没有燃油和补给就难以作战,这个短板问题从战争打响直到战争结束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才是德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从上面分析看出,德军在撤退过程中也并不是没有想到集中兵力抗击苏军反攻的事,而是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严重影响到了指挥和战略部署,而就苏军接连不断的反攻来说,德军根本也没有时间去做反击准备。直到苏军攻占柏林,德军仍然在外有几百万部队七零八落分散在各地,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指挥和各种保障困难,即使勉强组织一次有影响的伏击战,也只是用较少的兵力暂时阻止苏军的进攻,却根本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实际上,德军后撤的时候,打了不止一场伏击战。

首先是1941年12月,经过莫斯科会战之后,德军已经被严冬和苏军的坚固工事消耗殆尽,苏军依靠从西伯利亚调来的大批部队从西北面和西面都完成了对德军的包围,最高统帅部决定趁此机会发起全面反击。西方面军在中路预备包围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同时在维亚济马投入大量空降兵准备切断德军后路。而德军在溃退过程中,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鲍克元帅先后被希特勒免职,剩余德军逐渐稳定,开始依托工事抗击苏军,另一面以从西欧调来的12个新锐师埋伏于主战场侧翼,在苏军攻势受挫时,突然实施了反突击,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杀伤,被迫终止了莫斯科战役的最后攻势。苏德战场就此维持了近三个月的相对平静。

接着是1942年5月,苏军统帅部错误估计敌我形势,再度组织全面进攻。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发起对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德军第2,第6集团军都进行了战略佯退,诱使苏军急速前进上百公里,然后以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突然插入苏军侧后,一举切断苏军补给线,几乎合围了全部苏军。西南方面军经过血腥搏杀,最终冲出德军包围圈,但折损兵力超过30万,基本丧失战斗力,夏季反击计划全面崩盘。此举令德军恢复了南方战线的兵力优势,进而占据了北高加索一带和顿河西岸,并最终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爆发。

然后是1943年2月,苏军胜利结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歼保卢斯第6集团军,并重创了霍克的第4装甲集群。瓦图京中将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在极度疲劳环境下,未经休整,就发起了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而当面德军在曼斯坦因指挥下,悄悄集结了包括大批党卫军精锐在内的部队,形成了对苏军的局部兵力兵器优势(双方坦克比达到了7:1),德军故技重施,再次实施南线战略大撤退,造成即将崩溃假象,引诱苏军推进了200公里,远离己方补给线。接着再次以装甲部队从侧后切入的方式截断苏军补给线和退路。在一个月的交火中,德军重创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约52个红军师遭到歼灭或重创,折损人员约15万。此举令占据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孤军深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呈被包围态势的突出部。并最终引发了7月份开始的库尔斯克会战。

上述几次伏击战都是德军实施并成功完成的经典战例。

但在1943年9月以后,德军再也不能组织起一次像样的伏击战了。因为在整个苏德战场上,双方无论是遭遇战,伏击战,还是反伏击战,阵地战,都是动不动就需要数万乃至数十万兵力的大规模战役,即便战略战术再怎么具有优势,在对方巨大的人力补充和工业生产恢复之下,也会被扭转。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就是鲜明的例子。

而德军在经历多次大规模会战之后,人员与兵器的损失都达到了难以估量的地步,在人力资源和工业生产的补充上,苏联拥有远超过德国的实力。1942-1943年初,德国全国征募新兵约210万人,同时期苏联征募新兵690万人...

整个1942年期间,德国全国飞机产量为3.7万架,美国为4.8万架,而苏联是5.2万架。在坦克方面,仅1942年出厂的苏联T34坦克就是同年德国全部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总数的2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局的变化,双方生产规模的差距还在被不断拉大。

而且,德军后期征补的新兵多为工业区临时招募的工人和部分农民,此举令德国国内生产规模进一步跌落,而新兵的战术技术能力也远不如以前损失的精干老兵,以至于前线战力也无法恢复。再怎么优秀的指挥官面对这种困境,也难以实施自己的战术构想,最终只能是一步步走向崩溃与灭亡。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打伏击战也需要有很多前提条件的,首先防守方也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和集结足够兵力的能力;再次伏击需要比较的理想的地形条件,便于出其不意、以弱胜多或限制对方的能力和进退;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对方的麻痹大意或狂妄自大。

在苏德战争中后期,德军想打大的伏击战已不具备条件了。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广袤的乌克兰平原,大兵团很难做到隐秘埋伏。特别是欧洲的部队,特别讲究侧翼的安全。

这就是为什么朝鲜战争一开始,志愿军的包抄战术让美军溃退。因为他们的理念,侧翼安全是一定要保证的。

德军撤退,分别从莫斯科方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组织过几次反击和防御,但围点打援这样的战术当时在欧美军队使用不多。攻城掠地才是重点。

二战时期德军从苏联后撤的时候为什么不打一场埋伏战?

埋伏战没有那么好打的,埋伏战对地形、兵力等都有要求,不太适合东线的德军。

东线是在平原地形的大机械化兵团作战,下面是成千上百的坦克,天上是比鸟还多的飞机。这样的兵力攻防战,根本就不会通过埋伏战来改变战争结果。

像平型关战役,埋伏的只是日军的后勤部队。埋伏战适用于的数量较少的部队对决,双方可以通过一场战斗就能决定战役的胜负。可东线打起来就是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规模,这样庞大的规模会战,根本就不会因为一两场小股部队的埋伏而改变结果。

再说了,任何一支大兵团在运动中,那必然会派出先头部队,你埋伏的人数过多,那必然瞒不过先头部队的搜索,如果埋伏的人数太少,那一口也吃不下先头部队,后面的主力部队一上来,双方还得打成大兵团对决。

最重要的是,要在东线的大平原上埋伏几十万人不被发现,这也太看不起侦查飞机了啊,光是这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就能暴露了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