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好枪啊好枪!
太君们边用边骂哦卡桑的枪,在我眼里就是最好的东西。今天可是77事变呢,我可给鬼子想不出啥好词儿。
“啊!无路赛!”太君顿时怒了,怎么能说南部14式拳銃不好呢?这可是“天才枪械师”南部麒次郎将军的名作!哪个马鹿野郎敢恣意嘲讽!
“王八盒子”在日本的正式名称是“十四年式手枪”,为日军自1920年代中期由“南部式大型自動拳銃”改良而来,故而在称呼前加了个“南部”,合称南部十四式。
南部麒次郎虽然与基础设计研究有关,但与枪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直接关系,它研发的只有被称为“南部大拳”的南部大型自动拳铳(1902年),这支手枪被海军拿去,称为4年式和“陆用手枪”,后来1927年海军也改用了制式的十四式。
(顺便说一句,海军称之陆用手枪,陆军也反过来称王八盒子为“海军手枪”,这些早期的拳铳连安全保险都没有)
在没有南部十四式拳铳之前,日军使用的转轮式的“26年式拳铳”作战,这是日本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手枪。虽然“26年式拳铳”有扳机力道过大、射速缓慢、威力表现一般等问题,但日军还是将之用到了二战结束。
(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226兵变时被人拿26拳铳连喷几枪,居然没死,有颗子弹在战后去世时才发现,换南部14式早干掉了)
在“26年式拳铳”之后,为了追赶世界自动手枪热潮的日本,便催生出了原型的“南部大拳”。
某种程度来说,1902年的大拳也不比西方晚几年,如1898年的卢格手枪,1896年的毛瑟手枪,以及勃朗宁的1900。
这里有段小历史还挺有意思的,南部麒次郎设计出南部大拳后,1903年在东京炮兵工厂进行了制作。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兵工厂顿时产能吃紧,便暂停了南部大拳的生产,军队也不愿意装备这种“非制式”的手枪。
于是南部想方设法跑关系,最终憋出了2400支大拳,但战争此时已经结束了。
于是,从1905年战争结束开始,南部麒次郎开始向民间销售手枪,这才打开了销路。
这个“民间”指的当然不是平民,而是军人和政要。日本军官的手枪需要自己购买,尤其是将佐一级,为了凸显“爱国”,手枪当然也得“身土不二”。不过当战争真正扩大后,南部十四式便成了广大中下层军官的装备。
大正14年(1925年),陆军正式采用了南部手枪,在经历兵工厂的一系列改进后,将之称为“南部十四式拳铳”。
用日本人的话说:是以南部氏设计的南部式为原型设计的南部式。
总的来说,南部十四式是种将南部式自动手枪的构造进行部分改良和简化,使其更容易进行生产线制造的产品。
长期以来,因为外形有些类似,因此许多人认为王八盒子是德国卢格P08的复制品,还曾经称其为“Japanizuruger”,然而它与肘节式的P08差异很大,南部麒次郎的研发灵感反倒更多地受到毛瑟影响。
南部的8mm弹药曾经被日本人认为优于7.63x25mm的毛瑟弹以及7.65x17mmSR的勃朗宁手枪弹,因为它够大粒嘛。然而南部弹采用了减装药,反而威力更弱,有“打不穿书本和罐头盒”的说法。但相应的,它也有后坐力小,容易射击和掌控的优点。
比弹药威力更严重的问题是枪体的机械问题,如弹匣的脱落。这把枪会在射击过程中发生弹匣莫名其妙掉落的事故,后来不得不在昭和15年(1940)增加了“弹仓押弹簧”,以解决要命的掉弹匣问题。
于是更麻烦的问题来了,王八盒子们变得“即便按下释放键,弹匣也不会脱落”。
日军官兵们为此极为恼火,认为这是“需要三只手”才能操作的手枪,因为你一只手要释放弹匣,一只手要抽出弹匣,还得再找只手将要更换的弹匣插上去。
再加上频繁的瞎火、断撞针、卡壳等问题,南部十四式在日军中臭名昭著,被称为“特攻自殺銃”。
不过,南部的故障率问题有过度炒作之嫌,无论如何战争时期它都是一型大量装备的手枪,在战争中非常活跃。日本的名古屋、东京炮兵厂、小仓兵工厂等都在生产,产量达到了28万支,“王八盒子”是日军手中彻头彻尾的凶器,是军国主义时代的象征。
“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众所周知,手枪轻便短小,便于携带,还能突然开火,一直被各国军队和警察大量使用。二战时期,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款令人引以为豪的手枪,如美国的勃朗宁1911手枪、德国的鲁格P08手枪、中国的驳壳枪等,而日本却将南部十四式手枪视为珍宝,不过这款手枪的造型和性能并不怎么样,它在中国还获得了“王八盒子”这个名字。
该枪是1925年由设计师南部祺次郎根据南部手枪改进而成,外形酷似德国鲁格P08手枪。它是一款半自动手枪,发射8毫米子弹,有效射程50米,在这个距离内,它的威力相当可观,不过超过了这一距离,威力就小得可怜了,毕竟此枪射出的子弹初速度为317米/秒,据说王八盒子手枪在约80米的距离都不能击穿木板。手枪主要是用来自卫的,只要有杀伤力就行,而且任何手枪都有自己的缺陷,但是南部手枪的缺陷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首先它的撞针设计有缺陷,硬度不够而且比较脆弱,以至于此枪在实战中经常出现撞针折断或击发无力的现象,后来击针问题得到解决,此枪又出现了卡壳和走火的现象。最令人可笑的是南部手枪弹匣脱落的问题,该枪整体设计模仿鲁格P08手枪,而鲁格手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单手退出弹匣,而南部手枪的弹匣扣在鲁格手枪之下,这样一来使用者在设计时很容易按到弹匣扣,从而导致弹匣掉落。
虽然“王八盒子”手枪的存在着大量缺陷,但它的射击非常稳定,此枪的重心基本上在掌心位置,使用者可以迅速改变枪口的朝向,简单的说,就是此枪的反应速度很快,这在白刃战时可以发挥出优势。所以该枪在美军眼中如同废铁,万般嫌弃,不过对于缺枪的我军来说,还是勉强可用的。“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是抗战军民给当年侵华日军军官装备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取的绰号,有着满满的贬义,这个约定俗成的称呼,究竟最早的出处,究竟来自何处,至今已无可考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南部式手枪,配有一只牛皮的枪套,圆形凸鼓面造型,别在腰间时,远远地望去,貌似一只团鼓鼓的甲鱼,大概就是这个称呼的来源了。
此枪外形酷似二战时著名的德制鲁格P08手枪,因此,美国大兵将其称为“东方鲁格”,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的美军,无不以缴获日军将佐级军官佩备的此枪而感到骄傲,是最受美国大兵欢迎,值得珍藏的战争纪念品。
南部式手枪,采用机械瞄具,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长0.23米,重0.89公斤,初速每秒325米,发射8X22mm南部弹,弹匣容量8发。
8mm南部弹,弹头重量6.6克,装药0.32克,从120mm长的枪管内射出,初速325米/秒,枪口动能353焦尔;与38式6.5mm步枪的设计理念相似,即尽量地发挥火药效力,降低枪口喷焰和后坐力,使射击容易控制,提高射击精度,因此,南部式手枪有较高的射击精度。
此外,353焦尔的枪口动能,在其50米的有效射程内,有足够的停止作用,对于击毙或重创无防弹衣的官兵,其实78焦耳就已经够了。
南部式手枪威力,让人感到非常惊讶,完全能满足战术需求,无处不在的贬损南部式手枪文章的作者,不妨好好看看这个案例,网络上应该还能搜索到的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比对了南部十四与M-1911式手枪的各项性能,在同等距离上,8mm弹丸的南部十四年式可以击穿钢盔,而11.43mm大口径弹的M-1911A1却无法穿透钢盔。
另外,说王八盒子手枪太烂,八路军缴获都不愿使用的文章,其实也是不靠谱的,经不起严格的推敲,本文作者曾阅读过参战老八路的回忆文章,真实的情况是,八路军缴获的王八盒子,都成了中高级指挥官的配枪,毕竟缴获的王八盒子少,而且8mm南部手枪弹不好搞,全球只有日本军工生产,其他别无分店。
八路军基层的指挥员,用的基本上是毛瑟C96手枪,也即驳壳枪和盒子炮,原因是威力大,子弹容易搞到,毕竟毛瑟7.63mm手枪弹,在中国遍地开花。
包括八路军武工队也鲜有用王八盒子的原因,仍然是南部式8mm手枪子弹不好搞;缴获的南部式手枪,在持枪的日本军官未开一枪的前提下,也就只有24发子弹,枪上1只弹匣,2只裤腰带上别着的备有弹匣。
总之,南部式8mm手枪,射击精度高,弹丸威力也大,在50米有效射程内,能射杀或重创对手,是一把性能尚可的军用手枪,绝非什么一把“自杀都困难的手枪”,将其贬得一文不值,是不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
“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手枪是王八用的,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知道怎么样!
“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是指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与德国造毛瑟C-96“盒子炮”并非同一种枪械。
“王八盒子”的名字源于它配用的皮制枪套,其枪套的翻盖部分做得特别大,样子呈略像龟壳的半球形,故被国人贬称为“王八盒子”。
“王八盒子”也有采用木制枪套,接在手枪握把后端实现抵肩射击,类似“盒子炮”的型号。
但与德国造毛瑟“二十响盒子炮”相比,无论是射程、威力和可靠性,俱被全面压制。
有评论认为,“王八盒子”是二战最差手枪,甚至日本军官拿它自杀都不能得逞,说的就是“东条上等兵”战败后畏罪自杀事件。
其实这倒是冤枉了“王八盒子”,东条英机是用小威力的美制柯尔特.22手枪来自杀未遂,而被舆论嘲讽为“懦夫”。
恶名如潮的南部式手枪出自日本枪械设计名师南部麒次郎之手。
其参与或主持设计的有“三八大盖”步枪,“歪把子”和“拐把子”轻机枪,“鸡脖子”重机枪,百式冲锋枪,南部式手枪等等各类枪械,可谓广泛多产,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勃朗宁”。
但这位设计师的产品缺陷较多,尤其是他所设计的南部九四式手枪,安全性能极差,稍不小心就走火,真有“世界最差手枪”之名。
相对来说,一个设计师不可能每款武器都能设计得出类拔萃。实际大部分设计师只要一款武器成功,就能打响名声。
二战之前,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在亚洲一枝独秀,碾压军阀混战中的旧中国。
但与西方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受限于当时的工艺条件,比如淬火技术不佳造成手枪撞针易折断;射击时易卡壳也跟金属冶炼技术落后有关。
作为独挑日本军工大梁40多年的武器设计师,南部麒次郎只能根据本国的工艺水平来进行设计工作。
至于“王八盒子”设计思想虽然落后,但基本算是合格的半自动手枪。
说它不可靠,也不尽是枪械设计缺陷。
其8*21mm子弹不算成功,瞎火率较高。
而二战后期材料和工艺质量下降,产品粗制滥造也严重拖累了它的名声。
“王八盒子”的枪弹初速低,枪口动能小,后座力也较柔和。
其弹头类似“达姆弹”,杀伤力凶残。
扳机阻力小,击发手感柔滑。
其扳机和护圈成整体,可同时取下。有大小两种样式,大的是为方便在北方戴手套射击。
握把角度呈120度,握持自然舒适,指向性佳,射击精准稳定。
拿它和西方世界名枪比,你可以尽情嘲笑它的样子丑陋,是经常出问题的“最差”手枪。
但别忘了,日本侵略者就是用这样的恶评武器,占领过大半个中国,杀伤了三千五百万中国军民。
那是因为当时的旧中国远比日本落后。
落后不见得会挨打。但被打之后想还击,不做亡国奴,就必然要付出无数的牺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王八盒子”手枪怎么样?
“王八盒子”号称二战中最差的手枪,差到连缺枪少弹的新四军、八路军和游击队员在缴获“王八盒子”后都不愿意使用。
先简单介绍一些“王八盒子”吧。
王八盒子,指的是南部十四式,它是日本大佐南部骐次郎对德国鲁格P08手枪的仿制品,1925年正式列装日军,这一年是日本大正十四年,所以就被称为南部十四式。
南部十四式之所以叫王八盒子,主要是该手枪很像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德国7.63mm毛瑟驳壳枪(这种驳壳枪因其枪套是一个木盒而被称为“盒子炮”、“盒子枪”),由于南部十四式手枪配用的皮制手枪套的外形很像甲鱼的盖,甲鱼俗称王八,所以南部十四式也叫王八盒子,此外还有“鸡腿撸子”等别称。
为什么说“王八盒子”是最差的手枪呢?第一,“王八盒子”的撞针设计有严重缺陷。
由于没有学到鲁格P08手枪的精髓,南部十四式手枪的撞针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硬度不够而且比较脆。所以在实战中,南部十四式就经常出现撞针击发无力或撞针折断之类的情况。甚至因为这种现象太频繁了,早期的南部十四式还随枪配备了一个备用撞针。
这个问题一直到1932年更换新式撞针才有了初步改善,但一直到二战结束,撞针问题依然困扰着手枪的使用者,以至于美国人还嘲笑南部十四式“连自杀时都会出现故障”。
第二,频繁卡壳,容易走火。
南部十四式手枪是一个很不成功的“大杂烩” 产品,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南部十四式在设计时,参考了许多西方手枪设计思想,但没有将这些设计思想“合理拼凑”,这才造成南部十四式手枪故障频出。
由于参考的西方手枪设计思想太多,南部十四式手枪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比较严格的日常保养维护,如果保养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第二发子弹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导致射击时出现卡壳。更可怕的是,南部十四式手枪还很容易走火,这是因为,南部十四式手枪退出弹夹后,枪膛里仍然有一发子弹,如果此时手枪使用者没有使用手动保险,或者操作错误,又或者让手枪发生比较激烈的震动,这发子弹就很容易走火伤人。
尽管后期南部十四式手枪采用了空枪保险机制来预防这种情况,但收效甚微。
图:南部十四式手枪
第三,精度差,威力小。
南部十四式手枪射出子弹的初速度只有320m/s,动能只有338焦耳,这就导致距离稍远时,子弹的准确度就非常差,穿透力也非常低。甚至,有时候南部十四式手枪射出的子弹,连稍厚的木板都无法击穿。
容易坏,容易卡壳,容易走火伤人,精度差且威力小,这是王八盒子缺点。这也难怪抗日战争期间,缴获王八盒子的游击队员都不愿意使用,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当然,王八盒子也有优点。王八盒子仿照的是德国的鲁格P08手枪,这种手枪的优点之一就是指向性很出色,而王八盒子就继承了这一优点。王八盒子的枪把和枪管夹角为120度,枪管单独突出在外,这就让整个枪的重心基本处于掌心的位置,非常稳定,有利于快速改变枪口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王八盒子的反应速度很快,射击时可以直接用枪口指向敌人概略瞄准后迅速射击。
这样的设计在近战中非常重要,因为在肉搏战或者白刃战中,拿手枪的人一般不可能精确瞄准,而是概略瞄准,在这一点上,王八盒子的表现就比较不错,在近战中,王八盒子基本可以做到指哪打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