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诸葛亮收服的那些蛮夷去哪儿了,为何蜀汉灭亡时不见他们来救援孟获呢?
孟获?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都还两说呢。就算有他也是诸葛亮时代的人,蜀汉灭亡之时,他应该也早死了,他根本不可能来。
当然,当时南中区域确实是蜀汉的势力范围,但是仅仅是势力范围而已,他们仅仅只是归附,并没有成为蜀汉行政体系中的组成。而且南方本身就不够稳定。虽然在三国史上蜀汉确实征服了南中地区,南方蛮夷势力大部分都归降了蜀汉,可是蜀汉对于南中地区的管理并没有“官方化”,这些势力本质上是脱离蜀汉统治的,诸葛亮所采用的更像是一种“以夷治夷”的政治方针。
在这种政策的背景之下,南中地区的蛮夷部落仍然没有归入蜀汉的官方编名册之中,这部分群众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蜀汉子民。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他们还算是完全独立的民族,在蜀汉即将灭亡之时,他们并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兵救援。没有乘机作乱就算是烧高香了。
另外,虽然蜀军当年以绝对性优势拿下了南中,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南中地区并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孟获即使做了南中地区的“总代理”,但是很多小部族依然不愿归附于他,这就导致整个南中地区从来都没有“消停过”,有时候闹得比较严重之时,蜀汉中央还需要派出军队去帮助“代理人”镇压请反。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为了确保这里的稳定,专门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最高统治长官也叫庲降都督。其与江州都督、永安都守、汉中都督乃是当时蜀汉政府常置的四个镇戍都督之一,地位之高可见一般。
既然南中地区长期处于这种“难以自保”的局面,那么想让他们组织起来去救援蜀汉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此外南方部落本就是落后部族,实战经验缺乏,战斗力低下,想去救援都没有“资本”。
可能我们对蛮夷民族的印象都是“粗野、勇猛”,可蛮夷也只不过是普通的人种,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少数民族罢了,若是比起战斗力,他们和汉人基本没什么差别。
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他们正是因为极度落后才被称为蛮夷群体,而且这种落后是“综合性”的(经济、军事、文化普遍落后)。
在两汉王朝统治期间,南中蛮人虽然也已经归附,但是汉朝中央却从来没想过调用他们进行作战,而且他们更没有跟正规部队真正打过仗,他们在南方造成的影响也只不过是一些“民事案件”,除了给当地带来治安问题以外,他们也没有别的什么“能耐”。
当年诸葛亮征伐南中,最大敌人不是南方这些蛮夷士兵,而是那里恶劣的环境以及朱褒、雍闿、高定这些人率领的叛军。南中蛮人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素养,甚至于指挥计谋,那都不值一提。
在蜀汉后期,蜀军面临的都是来自中原的精英部队,就连训练有素的蜀军都不断败退,南中蛮人自然没有一战之力。
这里需要说一点的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前面说了这些蛮人只是没有经过训练,但底子并不弱。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无当飞军便是诸葛亮利用蛮夷兵源,所组建的一支劲旅。其实从无当飞军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中也没啥人可以用了。蜀汉本来就是奉行军国主义,涸泽而渔,多年的征战,南方的这些蛮夷兵员估计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剩下得都只是一些老弱病残。
话说当时南中地区还有近万人的蜀军驻扎,维持当地的治安,防备蛮人作乱。而当时坐镇南中的蜀汉平夷庲降都督府长官阎宇,得知成都危急之后,就想着组织起一支南蛮大军,跟随着手底下这近万人马回援。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阎宇才真正看到了南蛮人的水平。他们在调动之时毫无“章法”可言,很多人根本对战争没有任何的概念,毕竟南中南面和东面已经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优质兵员也消耗一空,士兵的素质低下也是必然的结果。
看着这堆老弱病残,最终阎宇放弃这一想法,只带了本部人马回援,而且为了防止南中蛮夷乘机作乱,他还留了二千兵力令罗宪镇守永安城。
综上所述,南方的蛮夷势力之所以不回援蜀汉,一方面是他们本就是独立的势力,心理方面对蜀汉没有强烈的感情,不做乱就算好事儿了。另一方面就算是心有余那也是力不足,已经拿不出来什么人了。
三国后期,诸葛亮收服的那些蛮夷去哪儿了,为何蜀汉灭亡时不见他们来救援孟获呢?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首先谈下一下蜀汉蛮夷是怎么一回事,我这里全部是根据历史记载向大家讲述一下,蜀汉的蛮夷有很多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板楯蛮,也就是賨人,这一民族现在已经融合进入汉族,也有人考证是土家人的来源。这賨人在历史以骁勇善战著称,生活在巴郡。賨人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的功劳,但是在东汉的后期数次谋反,最后被平定。而诸葛亮所平定的蛮夷是南中地区的蛮夷,大致是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人,下面就简略的谈一下南中地区其实只是一个统称,在汉代属于偏远地区,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乱后,大致包含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这7郡。从历史讲起,我们现在的云南,贵州多以汉人居多,是因为大规模的汉人迁徙和开发导致的,古代这些地区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居住,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原始,这导致这些人不可能高度开发土地也就是不会种田种庄稼,不会种田粮食减少也使得人口无法不规模增长,这里就变得十分原始的生活状态,什么部落之类的一大堆,这种状态直到唐朝的时候才这些人才建立起一个大规模的国家南诏。
由于开发程度低导致大批的汉人前来这些地区,汉人的生产效率高,而且科技也比这些人发达,于是汉人带来的文化和科技逐渐使得这些民族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使得大批民族靠拢汉文化,于是这些人投靠汉朝,逐步汉化,但是汉朝的政府到了后期,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大开赋税导致这些民族造反,二来这些民族的头目受到汉文化的熏陶野心也逐步增长。其实早在西汉这些人就造过反,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在东汉时期更是造反不断,在东汉安帝年间,益州、永昌、越巂三郡的的夷人就已经聚众十多万人造反,最后被平定。在汉灵帝年间再度背叛汉朝造反,最后有被平定。到了三国时期,也就是刘备兵败夷陵之战,退居永安的时候,这些人再次造反,形势也更加猛烈。
按照历史记载,刘备病危之后到刘禅继位之时,牂牁郡太守朱褒造反,越巂郡夷王高定元杀死郡将军焦璜,称王叛乱。而益州郡大家族的族长雍闿亦杀太守正昂,并派人联系东吴,也树旗帜反对蜀汉,这场叛乱声势浩大,基本上整个蜀汉的南中地区都沦陷了,直到两年后,诸葛亮才出征南中。
南征南中的军队在诸葛亮的率领下进入首先越巂郡,马忠去攻打牂柯郡,而李恢带兵攻打益州郡,但是反叛军很快就出现了内讧,夷王高定元的部下杀了雍闿,让孟获带领雍闿的部下,但是诸葛亮带领的军队所向披靡,夷王高定元被杀,牂牁郡太守朱褒被马忠平定,但是李恢被打败,诸葛亮于是亲自率领大军泸水到达益州,俘虏了孟获。孟获此人存在于在历史,并不是虚拟人物,这一点需要注意。史书《汉晋春秋》,《华阳国志》都有记载。而且诸葛亮确实进行了七擒孟获,史书记载:“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这就是诸葛亮讨平孟获之后,益州郡也被平定。诸葛亮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至是南中七郡形成,是为: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七郡。
自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南中地区西很少大规模的叛乱出现,基本趋于稳定。而且把南中地区勇猛士兵出生的的青羌等民族共万馀家迁徙到蜀郡,分为五部,由于其“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就是说这些人组成的部队所向无敌,号称“飞军”。
为什么蜀汉灭亡,这些人没有动作哦?首先说明的是自刘备开始蜀汉设置庲降都督来管理南中地区,这个地区驻扎有大量的军队,第一是维持夷汉地区的稳定性,第二是可以防守或者进攻东吴的交州,蜀汉最后一任庲降都督是阎宇,但是阎宇和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非常好,后来阎宇被调任永安当永安的都督,剩下的负责人是霍弋。霍弋在成都被攻打的时候请求带兵北上救援成都,但是刘禅不听,而且也不允许霍弋北上直到成都失守,霍弋直到最后刘禅北上洛阳的消息传来时,才投降曹魏。并不是霍弋等将领不愿意北上,而是刘禅坐守成都,不允许霍弋北上,最后导致蜀汉灭亡,刘禅本人要负很大责任。
三国后期,诸葛亮收服的那些蛮夷去哪儿了,为何蜀汉灭亡时不见他们来救援孟获呢?
你好,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在当时那个乱世,诸葛亮虽然表面已经平定了南蛮,刘备也设立了“庲降都督”去管理,但是实力才是硬道理,当时魏国来势汹汹,孟获不敢去支援也很正常,好像听说有个马忠去支援,但是刘禅已经投降了,孟获虽然表面已经投降,但是心里应该还是不甘居人下。
三国后期,诸葛亮收服的那些蛮夷去哪儿了,为何蜀汉灭亡时不见他们来救援孟获呢?
古代中原人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简单的图示如下
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平定南中收服的蛮夷部落就是上图中南蛮中的一部分。
南蛮是南部蛮夷的简称,最早来源于《礼仪》中对四方异族的称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三国时期的南蛮是生活在南中地区,也就是现在我国云贵地区以及缅甸、老挝等地的一个庞大族群。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南蛮王孟获的故事,既然南蛮都被收服了,在蜀国被魏军进攻将要灭国的时候,南蛮为什么不出兵救援呢?其原因如下:
在蜀汉时期,南蛮不是同一支民族,在四川和云南境内有着数不清的部落,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的部族各自独立生活,也就是中原汉人不理解才统称为南蛮。汉代著名的夜郎国就是其中一支蛮夷种族,就好比印第安人是好几种人和数不清的部落一样。西南地区尚属于未开化的地区,陈寿的《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而《三国演义》把孟获描述成南蛮地区的统一首领也估计是为了叙事的方便,成千上万的部落之间没有约定俗成联盟关系,而且西南地区道路崎岖丛林密布,部落之间都是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各管各的,散落在每个山洞的洞主才是部落的权利统治者,因此南蛮部落并不是统一的部落联盟。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是为了解除他“北伐”的后顾之忧,即使在他平定后蜀汉能对南中所有部落的控制也不过三四成而已,大多数还是根本不搭理这个政权,毕竟在蜀中就有大量豪族与蜀汉保持互不相犯的态度,所以没可能去搞定更偏远地区的部落。
按照《三国演义》孟获确实后来就没有反叛了,估计是不敢了。但是,其他蛮夷部族还在一直反叛。《三国志李恢传》记载:"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讨,鉏尽恶类"就是说诸葛亮军队回来后,这些南方蛮夷立马就反叛了,诸葛亮派了将领李恢前去征讨,把反叛蛮夷杀得精光。而且,《三国志吕凯传》也记载“越嶲郡征服后,叟夷数反”,也就是多次反叛。“十一年,南夷豪帅刘胄反,扰乱诸郡”,在蜀汉十一年的时候,蛮夷的首领刘胄反叛,然后诸葛亮派了马忠前去讨伐,将反叛者杀光。而且,此类的反叛记录,在《三国志马忠传》、《后主传》等多有记载。可以说,七擒孟获后,南方的蛮夷就没消停过,一直在叛乱。
由此可见,蛮夷大部分部落对蜀汉的政权并不是真心臣服,他们一直视蜀汉政权为外来异族侵略势力,因此蜀汉被魏所灭对他们而言并无多大影响。更谈不上去救援。
另外蜀国政权的灭亡出于魏军的奇袭,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成都失陷时蜀国在外还有姜维的三万大军被困在剑阁。
另外从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即使蛮夷部落有心救援却也无力可施。西南蛮族在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更遑论冶铁技术,兵器和装备首先就不行,他们不像生活在北方的游牧蛮族那样有很强的战斗力,其次在面对大规模、有组织、有战术有装备的魏军,再来到中原地区作战,基本也是属于送死的节奏,而且从南蛮到蜀汉地区遥远,古代交通不便,后勤也无法跟上,即使出兵救援等到了成都蜀国早都易主无数次了。
三国后期,诸葛亮收服的那些蛮夷去哪儿了,为何蜀汉灭亡时不见他们来救援孟获呢?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交代一下背景。
三国时期,蜀汉坐拥西南,北有魏国,东有吴国。随着连年征战,刘备实力的不断壮大,位于西南的各郡及部落纷纷向刘备来投,依附于刘备,才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时期蜀汉的疆域。
221年,刘备建国,蜀汉已经拥有现四川、云南、贵州绝大部分地区,而且西南边陲更是深入到今缅甸境内。不过蜀建国初期,主要军事力量都聚集在今四川中东部地区,对南部地区控制稍显薄弱。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位于西南各部的各部开始起兵叛乱。 叛乱主要有三个地区。第一,位于四川西南、云南东北部的由高定发动叛乱。第二,位于贵州东部由朱褒发动的叛乱。第三,占据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孟获和雍闿的叛乱。由于叛乱集中且势大,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一一平定叛乱。
平定途中,雍闿、朱褒、高定皆在平叛中被杀,只有孟获没有被杀,并被诸葛亮留下任用。同时这部分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即历史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结局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平定了叛乱加强了蜀汉的统治。 发生叛乱的这三部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在平定叛乱之后,诸葛亮对这些地区进行了管理。
既然已为蜀地,那为什么这些地区在蜀汉末年没有出现如题主所说的驰援朝廷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诸葛亮在此实行的政策有关,在平定这三地的叛乱以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派官员来治理,而是依靠当地的势力或者部落来治理,这样虽然在当时笼络了人心,但是也留下了隐患,西南地区本就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方式都比较落后,当时依然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对蜀汉这个政权本就没有太多认同感,再加上诸葛亮实行的这个政策,既没有对当地民众在思想上驯化,也没有在行政制度上加以规范。从平叛到蜀汉灭中间又过去了三十多年,这期间,人易辈,物易主,蜀汉政权在当地民众眼中或许就只存在记忆当中了。
所以,蜀汉末年,在魏国大举进攻蜀汉的时候,别说驰援增援,可能就连这样的急报都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人来准时地传达到当地。再退一步说,即使当地民众知晓了这样的情况,并且愿意上战场支援自己的朝廷,等到召集人马,收拾妥当准备上路了。可是西南地区那时候的交通状况,没有个把月是到不了战场前线的。
所以,在那个年代政策上的失误加上客观的交通信息条件,才出现上述所说的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