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二战评价差的武器很多,有些武器虽然后世评价很差,但当年还真不一定被骂差。比如恶名满网的歪把子机关枪,什么二货弹斗、开枪先挤油、子弹不通用等。这些有的确实是当年的问题,有的则是网络误导。

实际上真正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当年恶名并不大,许多老兵还特别喜欢这种武器,那个被现代人诟病的供弹机构,在当年熟练的老鬼子手中可以持续的爆发火力。,

当然,日本的王八盒子那是真差,是南部麒次郎一生的诟病,自杀都能给自己整身汗。

除了这些,我们再看看别的遭遇差评的武器。

M4谢尔曼中型坦克

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曾经收获了非常多的差评,尽管该型坦克在北非的战斗中表现的还不错,但一踏上欧洲战场,谢尔曼就遭遇了大群德军装甲猛兽的胖揍,被打得溃不成军,传下了一代打火机之名。

当美军装甲兵遭受到几次惨痛的伤亡后,士兵们对M4吐槽满满,具体表现在M4脆弱的防御、一打就着的汽油机、过于高大的车身等问题上。

然而美国的将军们却坚持认为M4是辆好坦克,它的装甲不比别人的薄,它的泛用性很强,能适应各种升级改装,还很好维护维修,也能快速的从工厂里生产出来。

这场将军与士兵的争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美军在后期安排了新研制的M26“潘兴”重型上场,好让对M4越来越失去信心的士兵们闭嘴,但很快战争就打完了,所有的谢尔曼坦克都在短时间内淘汰,不少被卖了出去,参加了中东战争,然后也收获了以色列人的差评。

英军“黏性手雷”

英军的74号黏性手雷是一种紧急开发的反坦克武器,为的是帮助敦刻尔克撤退后丢盔弃甲的英军增添应急的反装甲能力。

这款武器说实话设计得有点脑残,74号手榴弹的内核是个灌满硝酸甘油的圆玻璃罐,外表则裹上了蘸满强力胶的织物。使用时先要通过拉针剥掉外壳漏出粘胶,然后再拉开它的引线,此时你有5秒的时间将之粘贴并拍碎到德军坦克上去。

因为攻击方式不靠谱,再加上强力胶在不满灰土的战场上粘坦克不凑效,粘自己人却一粘一个准,制造了不少悲剧,所以英军用过一段时间后,便打死都不用74号手榴弹了,他们将之送给了澳新军团和自由法军。

日军刺突爆雷

因为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可以像虎式坦克那样耍无双,因此逼到墙角的日军开发了各种反坦克武器,刺突爆雷就是其中一种。

这种武器有个采用了早期HEAT破甲弹技术的聚能爆炸头,后面则连着根1米8的长杆。使用时,鬼子兵只需要对着坦克冲上去,狠狠地将刺雷顶在坦克装甲上,便能将之击穿。

刺突爆雷在“战地”等游戏中表现的极为精彩,日军士兵高喊着“天闹黑卡板载”冲上去,轰隆一声就让载具里的倒霉蛋十八里地外重生了。

当然,坦克固然挨了喷,发动攻击的鬼子也在这种近距离的爆破前非死即残,杆子虽然有1米8,但刺雷的爆破冲击可达10米。

刺突爆雷的原设计并非让士兵拿着往坦克上怼,它原本的意思是可以将HEAT当飞矛丢出去炸伤战车。

但坑爹的设计者丝毫没考虑到,这东西的战斗部重逾5公斤,要在战场上将之当标枪投出去简直做梦。于是无奈的士兵们只好含着热泪,端着刺雷找死去了。

更坑爹的是,有些日军指挥官发现这东西还不错后,开发了许多“新战法”,比如在地上挖个坑,让士兵举着刺雷蹲在里面,引诱坦克过来捅之。

实际战果好不好呢?根据美军的报告:“敌方使用这种武器对我军坦克的攻击,无一例外遭遇了失败”。

二战结束后,越南人民抗法,1946年的河内战役中再次出现了日本刺雷的身影,据说有个叫阮文成的营长抽出杆刺雷打法军坦克,结果戳是戳上去了,没炸……于是,刺雷的事迹被刻到了纪念碑上。

苏联纳甘小左轮

其实苏联也有类似的破枪,苏军二战时采用的纳甘1895小左轮儿就是个坑爹的好手。

在托卡列夫手枪装备前,纳甘1895左轮是苏军最早的制式手枪和指挥用枪,被大量的装备部队,实际上它从沙俄时代就已经在装备了,苏军从1931年到二战结束期间生产这种破枪的数量达到70万支。

如果没有托卡列夫手枪对比的话,纳甘小左轮儿其实也没那么差,这种转轮手枪能安装7发子弹,所以在中国俗称“七星子”。

而且它的弹膛密封较好,没有转轮手枪一贯的漏气毛病,安全性、舒适性都比较好,甚至能安装消音器当消声手枪使用。

但问题也出在这个弹膛密封上,纳甘1895换个子弹简直能把人急死,因为转轮摆不出来,所以只能转过退弹杆和转轮,将空弹壳一发发顶出去,然后再一颗颗的填入子弹。在战场上,这种缓慢的换弹足够要命了。

此外,这款手枪的扳机力极为强硬,据说有小战士扣不动的案例,杀伤力也不够。所以托卡列夫TT-33手枪出现后,人们是死活不爱纳甘老转轮儿了。

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人员伤亡超过9000万;在战争中,为了战胜对方,各国纷纷研制新式武器,把战场变成武器试验场。

在二战中,涌现了不少性能优越、有口皆碑的武器,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存在严重缺陷、口碑很差的武器。

“俄罗斯厕所”——KV-2重型坦克

该坦克研制于二战前夕,研发单位是大名鼎鼎的KTZ设计局,参考的原型是KV-1坦克,研制的目的是增强其火力。

KTZ设计局只用了两周时间,就研制出一种新型坦克——KV-2重型坦克。

该坦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安装了一门重炮,即152mm M-10榴弹炮。

要知道,二战中威名远扬的德国造88炮,口径也只有88毫米;这样一改装,坦克的火力可想而知。

坦克问世之后,设计局给予很高评价,苏军坦克兵也非常自豪称其为"无畏战舰".苏军高层更是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在战争中所向无敌,建立功勋。

可是从1940年到1941年,KV-2坦克(包含加产的试制型)共生产了202辆,就退出了战场。

之所以如此,是它的设计有缺陷,经不起战火考验。

一是坦克重量太大,动力不足。

口径大的重炮,体积大、重量大,与之配套的炮塔也要非常大。如此一来,坦克的总重大大增加。

kv-2坦克全重近58吨,但它的底盘和传动装置没有变化,还是KV-1坦克上面的。

而且它的发动机也没有升级,还是373千瓦V-12柴油机,而KV-1坦克的总重是43吨。

这样就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情况,机动性大打折扣,KV-2在战场上行进速度像蜗牛一样。不但不能追上敌人,也很容易被对方火力集中,生存能力很差,“命”都保不住,怎么战斗?

二是作战效率低;威力巨大的152mm炮弹重量也毫不含糊,一发152mm高爆弹重量在52kg,需要两名装填手,发射速度超慢。

三是射击精度不理想;在没有制导设备的年代,大口径的重炮近距离射击精度很差,尤其是射击1500米内的移动目标,命中率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四是故障率高;小马拉大车不仅影响坦克速度,而且对车体部件造成的损耗极大,机械故障时有发生,掉链子是家常便饭。

苏军坦克兵自嘲地说,KV-2是富家小姐,脾气大难伺候。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战争中它的故障率很高,自身损坏的数量比被击毁的数量都多。

所以这种坦克华而不实,没有多久就被淘汰了。

德军刚缴获之后如获至宝,操作之后大失所望,也弃之不用,称之为“俄罗斯厕所”。

"臭气枪"——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是英国制造,它的最大特点是,造价很低,一支枪成本仅仅9美元,比美制汤普森冲锋成本低了十多倍。

二战期间,英国一共制造了370多万支,不但英联邦部队大量准备,欧洲各地的抵抗组织也用了这种武器。

司登冲锋枪之所以成本低,主要是结构简单,只有47个零件组成,比以90年代以结构简单出名的、冲压成型的比利时P90冲锋枪还少了20个零件。

除了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司登冲锋枪其它组件也是冲压而成,枪托是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枪身是一根钢管,透过枪栓槽甚至可以看清里面的弹簧。

因为它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二战末期原料短缺的德国也对它情有独钟,开始仿造,MP3008冲锋枪就是它的山寨版。

司登冲锋枪外观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称Stens(复数形式)和英文的"恶臭"(Stench)发音相似,所以盟军士兵送它一个外号——"臭气枪"。

司登冲锋枪不光是名字臭,设计也有两大缺陷,在欧洲战场口碑不佳。

它有两大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容易卡壳,因为它的弹匣和供弹装置抄袭了德国造MP38,在第一发枪弹进膛之后枪就停射,剩余的枪弹还留在弹匣里,不能继续击发;这在战斗中往往会导致士兵丧生。;第二个缺陷是它的保险装置不可靠,受到剧烈震动就可能会走火。

正因如此,有的盟军士兵在行军途中,曾经被自己或者战友的冲锋枪击中而受伤或丧生。

因此,英军不得不做出规定,让配备冲锋枪的战士走在队伍前面。

比歪把子还烂的机枪——意大利布雷达1930式轻机枪

众所周知,日本的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机枪)是二战中最垃圾的轻机枪;但是跟布雷达1930式轻机枪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跟歪把子相比,布雷达1930只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快速更换枪管;除此之外,歪把子有的缺点,布雷达全有,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首先是重量大,布雷达比歪把子重了0.14千克,非常笨重。

弹夹是纸板或铜板制成,强度非常低,经常会变形磨损,在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无法使用。

其次是装弹程序复杂,由于它,采用多闭锁卡铁,枪弹在进膛之前必须先要进行润滑,所以布雷达在枪体内配备有一个“储油器”,一边供弹一边上油;如此一来,不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还会让尘埃、砂砾和子弹一起带入枪管,造成枪管堵塞。

还有布雷达的抛弹设计也不太合理,子弹壳在射击后不是直接抛出,而是重新嵌入弹板中,副射手要给弹板重新装弹就必须先把子弹壳取下来,然后使用弹夹给弹匣装弹后,再将弹匣复位。

不仅如此,机枪手还需要移动枪栓将枪弹逐颗上膛。

在战斗中每射击半分钟,就需要耗时半分钟重新装填;说它是机枪有点名不副实,应该叫它半自动机枪。

还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枪管材料不过关,容易过热;加上封闭式螺栓操作的设计,极容易使其在射击停歇的时候,让膛内的子弹发生爆炸。

因此,不但意大利军人对它的评价很低,英军缴获之后也不屑一顾,觉得还不如自己的司登冲锋枪。

最适合自杀的手枪——南部十四

南部十四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制式手枪,中国人叫它“王八盒子”;之所以这样叫有三个原因:

一是枪套的盖子采用了圆形凸鼓面硬壳造型,远远看去,跟一个王八没有什么两样;二是日本侵略者非常可憎,恨屋及乌;三是这种手枪设计不合理,浑身毛病。

首先它的击锤设计不合理, 突出于枪身;如此一来,射手的手指很有可能无意中碰到这个击锤器,导致手枪走火伤到自己,因此大家送它一个外号“自杀手枪”。

理论上说,误伤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南部十四采用了勃朗宁手枪上的空枪保险,即停止战斗的时候,把弹匣向下抽出几厘米,即使扣动扳机也不会发射子弹。

但是因为卸下弹匣之后,枪膛内子弹无法完全取出,里面还保留着一发枪弹。

而且直接控制枪械击发的扳机连杆直接暴露在外,扳机连杆的前端又与手枪扳机相连,后端嵌入击锤下端的卡槽,如果不小心触动了扳机连杆,前端就会向内凹陷,而后端则向外突起释放击锤,将“残留”在枪膛里的那一颗子弹射出,伤及枪手自己或者战友。

其次,早期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撞针强度不够,不是击发无力、就是撞针被折断。日军官兵对这个致命的缺陷心有余悸,不带着几根备用撞针都不敢出门。

但是如果在对射中,撞针断了,或者打出的子弹力度不够,根本没有换撞针的机会,反而会给对方造成机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南部十四还有个备受诟病的缺陷,那就是掉弹匣。

南部十四是鲁格手枪的山寨版,采用了鲁格的弹匣扣结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枪手能够在枪战中单手退出打完的弹匣,将备用弹匣迅速压上。

可是南部十四的设计师没有掌握其诀窍,设计的时候走了样。

鲁格P08弹匣扣和握把护板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南部十四的弹匣扣前方向下有一定的坡度,比护板平面低了那么一点点。

就是这一点,让弹匣在受到震动或者轻微触动后掉落下来。

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复杂,必须经常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在击发第一个子弹之后,第2发子弹就会上膛不到位,出现射击停顿,要想继续射击,必须手动上膛,让使用它的日军叫苦不迭。

南部十四还有个短板是威力问题,该枪射出的子弹初速仅有320米,比勃朗宁手枪还低了30米;比瓦尔特手枪低了45米。

而且它子弹动能只有338焦耳,比柯尔特手枪弹的枪口动能少了230焦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南部十四虽然并没有那么差,但是跟名枪相比差距很大。

所以在战场上美军士兵看到南部十四腰都不弯,中国军人虽然将它捡起,也很少使用;在战斗中有这样的垃圾武器还不如没有,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它害惨。

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368条回答。

恐怕就是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了。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该枪是日本自行设计的一种轻机枪,时间是1922年。

客观来说,在20年代世界上轻机枪还很少,日本能够自行设计出一款已经算是不容易。

但是,歪把子机枪的设计是非常失败的,只是解决了日军有无轻机枪的问题而已。

歪把子的问题很多,

第一是装弹繁琐。

歪把子采用古怪的漏斗式装弹,需要射击副手将5发的弹排填入漏斗中压好,机枪才可以射击。

具体操作步骤很多:按日军教范的动作规定,装枪弹时,射手右手握枪颈,左手打开装弹机压弹盖板;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从弹箱中取2~3个弹夹(弹头朝前、弹夹朝后),使弹夹底边对齐后装入装弹机(装弹机)中,并使弹夹与装弹机(装弹机)后沿对齐,装入5~6个弹夹后,扳回压弹盖板,装弹动作复杂。

相比使用弹匣装弹只需要二三秒中,歪把子装弹至少10秒到15秒时间,火力会出现中断现象。对于轻机枪来说,这么长时间的火力中断是致命的。

而且如果使用歪把子的射手没有带着副手,作战效力就会大减,甚至接近于0。

如果是普通的轻机枪,即便副手被打死了,射手只要将弹匣背在自己身上,战斗时候自行更换即可。

但歪把子的副手死了,射手只能将5发弹排装在身上,自己进行填装,又要射击又要繁琐的装填,在激烈的战斗中简直是笑话。

第二,两脚架太高。

歪把子的两脚架过高,设计的本意是为了更好的发挥火力,以及在山地战时进行仰射。

然而,实战中发现一旦两军交火,敌人一定会用尽手段先干掉你的机枪。

而歪把子的让射手火线高度为4分米,普通机枪最高3分米。

这导致歪把子的射手很危险,经常在对射中伤亡,是一种要人命的机枪。

在抗战中很多对射中,歪把子根本不是捷克式的对手。

出现了歪把子射手只敢匍匐在地上,根本不敢抬头射击的情况。因为一抬头,自己脑袋很可能就被射穿了。

而且歪把子的射手在对美军时候,伤亡率也偏高。

第三,人机功效极差。

歪把子因为枪的左边有个漏斗装弹系统,所以人机功效有很大问题。

其一是枪的重心偏左,射击时候机枪会逐步向左偏,影响精度。

其二是瞄准具被迫向右偏,射手瞄准要歪过头,非常变扭。

其三没有提把,只能扛在背上,不能提着前进,也不能端着进行近距离遭遇战。

其四机枪太重,重达11公斤,也就是22斤,长期携带很累。

等等。

其实说来说去,歪把子实战效果很差,它的火力虚弱,经常中断,压制性差;机枪故障较多,结构又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都要送到后方军械库维修,机枪手修不好;机枪暴露射手的头部,射手非常危险,伤亡率很高;机枪人机功效太差,长期射击、携带都会让人非常不舒服;机枪制造难度较大,成本高;机枪因为颇为怪异,导致使用困难,射手和副手都需要长期训练。如果普通日本步兵突然给他歪把子,他根本无法连续射击。

说来说去,歪把子除了精度还不错以外,在没有优点。

抗战中,国军火力非常弱,重武器几乎是0,轻武器也奇缺。但是,只要有捷克式轻机枪存在,就足以压倒歪把子。

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二战前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装备的撞针式鱼雷和磁性鱼雷,不仅是二战公认的烂武器,而且还导致德国在最有利于潜艇发挥作用的时期 因为鱼雷的问题设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杀伤力,让英国最终挺住了德国的倾力一击。

一战之后 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军工系统只能暗度陈仓,用向空壳公司秘密转移资金的方式来秘密研发各类武器,日后饱受诟病的磁性鱼雷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鱼雷从设计到生产,从试验到验收,都是由一伙人来全权负责。日后臭名昭著的撞针式鱼雷,尽管在实验中两发两没中,但不要紧啊,裁判官就是它的研发设计者啊,一点不耽误它通过实验获得生产许可并装备部队。

在整个挪威战役里,德国共派出42艘潜艇,发射了数百发鱼雷,但只取得击沉8艘盟国运输船的战绩,自己则损失了4艘潜艇。最要命的纳尔维克战役里,潜艇向英国厌战号战列舰发起了4次攻击,对一艘巡洋舰发动了14次攻击,又对一艘驱逐舰发射了10次,对运输船进攻了10次,这38次攻击的战果仅是击沉一艘运输船而已。

在潜艇部队官兵的强烈要求下,有关部门对鱼雷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磁性鱼雷问题最多,因为潜艇长时间潜航,水下压力很容易导致鱼雷上密封的定深器产生过大压力,加之战区周围峡湾弥补,极富矿石磁性,从而导致鱼雷故障频出。另一款撞针鱼雷也大同小异,鱼雷必须要以九十度角直直打在船体上才会产生爆炸,角度稍偏就会错失战果。

尽管发现了问题,但问题鱼雷对潜艇部队的干扰一直持续到1942年。而这段时间,正是德国潜艇大显身手的黄金时期,只要再努一把力就能给英国掐死了,,但该死的破鱼雷硬是把这一把力给卸掉了。这鱼雷是不是足够该死呢?

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浩劫,虽然轴心国以投降作为二战的结局,但最终只换来了9000万人伤亡的悲剧。除此之外各个国家在战争期间还研究出了各种新式武器,甚至将战争当作一种武器的实验场所投入使用。

虽然在二战期间出现了很多性能优异的武器,但其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且口碑非常差的武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评价差到离谱的武器。苏联作为二战期间的老大哥,曾经研发过一款较为著名的“厕所坦克”:KV-2重型坦克。

这种坦克安装了一门152mm口径的榴弹炮,当时苏联军队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因为这款坦克的火炮口径远超德国的88炮,可在投入战场之后却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坦克的重量实在太大,动力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隐患。

甚至可以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在战场上移动速度非常慢,而且还追不上敌人,当年这款坦克在投入战场之后,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无论怎么加速,都逃不开敌人的火炮攻击,生存能力特别差,虽然火炮口径大得吓人,但最终还是以为移动速度问题在二战战场运行了一年就退役了。

而为何大家叫它厕所,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年很多军方人士都对它赞不绝口,可到了实战上却丢人现眼,只能弃之不用,所以被士兵们笑称为“厕所坦克”。

除了苏联老大哥的垃圾坦克以外,英国老弟当年也研制过一款冲锋枪:司登冲锋枪。

这款冲锋枪在二战期间一共制造了370万把,不仅英军自己使用,同时欧洲的游击队和抵抗组织也使用了这把冲锋枪。

这款冲锋枪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且机构比较简单,整个冲锋枪的零件不超过47个,可以说是当时最简单的冲锋枪了。也正是因为成本低廉制造简单,这款冲锋枪的外观造型极其简陋,且存在两大严重的缺陷。

第一点是非常容易卡壳,作为战场上杀敌的武器,容易卡壳简直就是自杀行为,而且这款冲锋枪第一发自发子弹进膛之后就会卡壳,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英军士兵就这样一枪就因为卡壳而被敌军杀死

第二个缺陷生意保险装置极其不靠谱,只要受到剧烈的震动就容易走火。据称当年英军在行军的途中奔跑速度过快,这款冲锋枪就发生了走火事件,导致多名英军士兵受伤,甚至是丧生。而英军见到这种情况之后,不仅没有提升枪械的性能,反而让这些装备司登冲锋枪的士兵走在队伍的前面,实在是匪夷所思。

说完了冲锋枪,我们再来聊一聊轻机枪。作为二战期间最为垃圾的轻机枪,意大利的1930式轻机枪可谓是排名第一,甚至这款轻机枪比日本鬼子的歪把子还不靠谱。虽然很垃圾,但人家1930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快速更换枪管,这也算是不足中的优点了。

1930不仅非常地笨重,而且弹夹还是用铜板制作的,强度非常地低,只要出现一丝的磨损就无法正常使用,而且装弹的程序十分繁琐,每次子弹进膛之前还必须润滑一下,要不然子弹无法正常使用。

因为这款轻机枪需要润滑,所以意大利军方还“贴心”地在枪体内安装了储油器,可以一边射击一边为子弹上油,但这种设计的坏处在于,如果在正常的场合使用的话,还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或沙漠环境话,枪管里就会被油污沾上很多的沙子,到时候想开枪还需要先清理枪管里的沙子,十分地反人类。

除此之外,这款轻机枪在战斗期间只能射击半分钟,然后再耗时半分钟去填充子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款轻机枪更像是一款半自动机枪,虽然枪管可以随意更换,但问题在于枪管的材质有问题,很容易造成子弹堵塞,甚至部分1930轻机枪还会在射击的过程中发生炸膛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款轻机枪十分地反人类,当年受到了大部分意大利士兵的吐槽,甚至就连英军缴获之后都对其蔑视,这也说明了这款武器得有多差劲了。

二战时期,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零式战斗机。

说这个有人或许不服,且听我慢慢道来。

零式战斗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准,也是日本海军的象征。的确,在1942年以前零式战斗机还算是比较先进的战斗机,的确在天上大放异彩,打的美国战斗机招架不住。在42年以后快速落伍,最后沦为完全的炮灰飞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航空兵提出要制造一种舰载机,提出了一下几点要求:

1、大航程。

2、强大的火力。

3、轻翼载。

4、拥有卓越的碾压他人的水平盘旋机动能力。

5、爬升能力要强于其他对手。

6、速度在500KM/H以上。

7、能在航空母舰上运用。

简而言之,就是日本海军的需求是一款大航程,高速且机动性良好的战斗机,这个需求简直就是自相矛盾。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草,怎么可能?

但由于日本相对于欧美来说,航空工业较为落后,尤其是发动机,所以日本的军工根本无法同时满足这种需求。

日本工程师冥思苦想之后,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减重,并且提高推重比。

零式是日本整场二战中的军事装备设计的一个缩影: 迫于总体工业的不足极力突出某一方面,在某些方面性能十分优异,这些武器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异是牺牲其他方面来获得的,属于跛脚,一旦被敌人发现弱点,这点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零式战斗机问世后,堪称优秀,它水平机动性数一数二,速度快(500+),作战半径很高(能从台湾直飞马尼拉作战),火力强大(20+7.7碾压优势),爬升能力很强。

在与敌机狗斗的时候,用绕圈圈或者爬升的方式,可以轻松虐对手。

在1940年9月13日爆发的璧山空战中,零式战斗机的对手是中国空军的伊-15,伊-16战斗机,日军居然打出了27:0的战绩!

太平洋初期,美军使用F4U对战零式,吃了大亏。但后来美军发下了一架坠毁的零式,经过研究发现了零式的弱点,研制了更先进的F6F,以及抗衡零式的战法,以“一击脱离”或“萨奇剪”等编组方式取代单纯的循环缠斗,让俯冲速度不佳、滚转率差、缺乏可靠无线电、防护能力又差的早期零式战斗机无法与之抗衡。

42年后,零式基本上开始在天空就是被屠杀。

零式有什么弱点?

二战时期,空战主要是狗斗,飞机中弹是难免的。而取消防弹装甲,就好像一个人上战场不穿防弹衣一样,属于找死。所以,零式战斗机取消防弹装甲,这简直就是把飞行员的命不当命!

机身采用的是新型轻质铝合金,铝是易燃金属,一旦被击中极易燃烧,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机身,飞行员只能跳伞。但由于美军掌握了制空权,日本飞行员获救生存率极低。

零式的钉子都是轻质的、机身上多打孔,代价是生产性很差,单位工时很长,所以制造周期长,数量少。再加上日本的军工远不如美国,随着战争的延长,差距越来越大。

零战在机翼内装设机翼油箱后,居然完全没有防弹措施和灭火装置。也就是说零战就像一个装满汽油会飞的油箱。所以油箱一旦被击中,即燃烧爆炸,飞机化为火球。

因此零式被美军飞行员戏称为“0式打火机”或“空中打火机”。

42年后,零式简直就是日本飞行员的火葬墓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