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战列舰都没有了,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何来“战列舰都不再装备鱼雷”的问题?
历史上也不存在什么“鱼雷战列舰”,各国海军虽然对此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最终鱼雷还是没能成为战列舰的主要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鱼雷最兴旺的时代,因为这种武器装药大,威力强,射程还不错,攻击的还是船舶的水线下位置,因此效率有时候比单纯炮击要凶猛的多,这促使各国纷纷开发鱼雷。
鱼雷在海战中也确实表现的不赖,从俄日海战到一战爆发后的多次海战,它们击沉了不少大舰,让战舰们不得不靠在身周挂网生存,这促生了不少以雷击为核心的战船战法,也让鱼雷成为各级战舰的标配,更让防雷舯部成为战舰设计的必须要素。
许多无畏舰在当时都拥有鱼雷发射管甚至水下的发射管,它们曾经被认为是最具威慑力的武器。虽然当时的鱼雷只能跑个6公里左右,但这恰好能成为主炮以外最具威力的补充部分,帮助副炮完成近距离的交火。
像美国等国家,还真的试图研制以雷击为核心的大舰,但经过海军论证后,人们逐渐都放弃了这种不靠谱的想法。
美国军械局一个名叫F.H.斯科菲尔德的海军上尉,曾于1907年提出过鱼雷战列舰的方案,他的创意来自于美国海军大学校长W.L.罗杰斯,这位校长曾经在1903年对美军提出过鱼雷战列舰概念,但海军部婉拒了,因为方案太激进,日新月异的大炮技术也显得比鱼雷更靠谱。
罗杰斯的方案曾经在大学进行过纸上推演,他认为,鱼雷战舰能在3000码(2743米)解决掉敌人,而火炮在3000码却无法保证,随着科技的发展,更精确的鱼雷肯定取代火炮,所以,有鱼雷的战舰在战术优势上更大,海军至少应该给每个战舰左右各布置上鱼雷发射器。
F.H.斯科菲尔德上尉提出的概念比罗杰斯更详细,他概念设计了一种23节的重甲硬舰,它节省掉主炮相关装置的人员、结构和重量,加强防御和结构,能顶着炮弹抵近敌方战列线,然后用16门水下鱼雷发射管喷射出密集的雷击。
这样,对方的战列线即便不被重创,战舰们也必须为规避鱼雷作鸟兽散,己方便能得到优势。
斯科菲尔德认为,火炮系统上节省的重量完全可以把装甲强化到不怕炮击,不算炮塔,无畏舰们的火炮重量都达到了700-1130吨,全变成装甲的话,5千米距离上没人能拿它怎么样,而这时候已经可以发射鱼雷了。
但对斯科菲尔德雷击战列舰的致命一击,却是研究同样项目已经多年的海军大学提出的——你全用来堆水面装甲,水下布满了鱼雷发射器,那么是否对方也能用鱼雷进攻你呢?只要一艘鱼雷艇,你脆弱的肚皮就会被炸上天,或者鱼雷艇都不需要,对方一发近失弹,“轰”!
还有,你省下的700-1130吨重量变成装甲带真有那么猛?舰桥、烟囱都能防住么?你自己都不相信吧。
所以,尽管拥趸们不断鼓吹雷击战列舰多么牛X,但最终这一项目还是被抛弃了。开玩笑,一艘大舰贵得令人咂舌,专门造这玩意,还不如多造几艘小驱逐舰,拉个烟靠机动冲上去放雷,不比硬挨打的雷列香吗?
最终,美军在1921年移除了大舰的水下发射管,1924年年移除了所有大舰上的鱼雷管。
后来战争中人们发现,除了那些比较快速的鱼雷艇、驱逐舰外,战列舰、巡洋舰配备鱼雷的作战用途实在是不大,压根没有多少战斗的机会,大炮才是主流。
大多数时刻鱼雷都在拿来干嘛呢?拿来打商船或自沉。
在对付毫无武力的商船时,主炮离近了不好干,副炮打半天挺累人,威力奇大方便一发入魂的鱼雷反而占据优势。
所以在一战结束十来年后,已经看不到大舰们背负鱼雷的身影了,哪怕极为热衷雷击战术的日军,也将鱼雷发射管从自己的战列舰上拆除。英军则表达的更直接——鱼雷就是拿来打商船实施海上封锁的,作战中你不可能让处于战列线的战列舰跑去放鱼雷。
唯独二战的德国海军是例外,他们缺的恰恰是海上破袭的能力,军舰也稀缺的要命,所以大舰们较为强调功能性,维持了密集鱼雷发射的能力,说白了,都是穷生奸计。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其实不仅仅是战列舰,在进入海军假期之前的所有用于大洋舰队决战的军舰都是携带鱼雷的,参加战列舰也是有携带鱼雷的,不过和驱逐舰上那种鱼雷发射装置不同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多都在水线以下,有的甚至和潜艇一样是固定发射角度的,只能通过舰体的角度来充当发射角度。不过这些都在20世纪30年代的改装中拆除了鱼雷发射管。至于说为什么战列舰不再用鱼雷了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战列舰都是“大猪蹄子”,有了长倍径火炮这个“新欢”就不要鱼雷这个“旧爱”了。
早在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里海军的武器快速发展,其中舰炮的快速发展尤为突出,由于冶炼、钢材等技术原因上去了使得舰炮的倍径越来越长,所以射程也越来越远,但是当时各国海军认为的交战距离是在7公里以内,但是日德兰海战的交战距离一开始就已经超过了10公里,而这么远的距离内鱼雷兵器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更何况战列舰的鱼雷发射管大部分与潜艇首尾布置鱼雷的方式是一样,而战列舰在进行对线炮轰时根本用不上鱼雷,但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的设计又考虑到战列舰海上拼刺刀,所以也就保留了鱼雷的设计,不过各国在30年代的改装中也还是拿掉了这个设计。
因为当时的鱼雷还相对落后一点,不但射程近而且速度也慢,而鱼雷攻击强调的是快速、隐蔽,显然这两点战列舰都不符合条件,而且还占据军舰的空间和吨位,所以各国都把自家的主力战舰的鱼雷给拆了。但是德国在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上并没有放弃这一设计,在两型战列舰上并没有放弃,不过沙恩霍斯特级是在1941年3月吕特晏斯海军上将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给战列舰装上鱼雷,当世界各国都在拆鱼雷时德国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估计是在进行破交任务的时候在近距离中觉得鱼雷可以快速击沉货船吧,而俾斯麦就出了一次海参加了“莱茵演习”活动就没回来,所以也就没机会装鱼雷,而2号舰提尔皮兹号装了。被鱼雷命中的巴勒姆号战列舰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在战列舰上大量装备鱼雷,并以鱼雷为主要武器,最早是美国人提出来的。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脑洞真的很大,相比较传统英国海军一大票以大舰巨炮闻明的战列舰,以当时美国的国情和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与之抗衡,这个时候美国军方无疑是急需一种低成本、战斗效率高的新型军舰,用来武装美国海军,使美国海军的规模、战斗力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化。
要说在战列舰上装备鱼雷或者是舰载鱼雷艇,其实它的实战意义实际上并不算很大。早在蒸汽机铁甲舰时代的战列舰就装备了鱼雷和舰载鱼雷艇,可惜的是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绩。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鸡肋配置,因为战列舰的甲板空间其实非常珍贵,有富余的地方还不如装备副炮来的实在。如果将鱼雷发射管布置在甲板上时,很容易被敌炮击中,造成殉爆,达到二次杀伤。而且最主要的是当时的战列舰普遍航速已经超过了十五节,而且主要的口径也最少达到了305毫米,射程最少也达到了17千米,所以战列舰根本没有必要装备鱼雷。放眼当时,一直到二战还对鱼雷情有独钟的,恐怕只有德国人了,毕竟德国的施佩伯爵、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等等主力舰都装备了鱼雷。
在二十世纪初,实际上鱼雷在海战中的处境十分尴尬,鱼雷理论上确实是一种非常高效、而且威力巨大的新型武器,但受限于当时的鱼雷技术并不发达,射程也并不远,受海浪影响,距离远了命中率又非常低,所以当时的鱼雷只有在非常近距离的情况下发射才可以命中。但如果到了战列舰动用鱼雷自卫的地步,那么只能说明战列舰周围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都被击沉了,敌舰也基本上达到了和战列舰脸贴脸的地步,所以战列舰被击沉,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德国人使用战列舰上鱼雷的目的有点特殊,除了正常自卫之外,德国人更希望在撤退时可以释放鱼雷扰乱敌对海军的追击,使德军舰艇能够集中火力攻击敌对海军的前部追击军舰,这一点在施佩伯爵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体现)
就在二十世纪初,全世界国家的军方都不再准备在战列舰上装备鱼雷时,美国人却一直对鱼雷情有独钟。在美国人看来,鱼雷是一种非常威力巨大、并且十分低廉、高效的武器,所以当时的美国军方一直都希望可以在战列舰、战列巡洋舰上重新设计装备鱼雷。这时候的美国人对于鱼雷已经不能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了,只能用走火入魔来形容,美国人非常极端的按照战列舰装鱼雷的思路,产生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想法,那就是设计一种全新的战列舰,在保持原有的装甲、副炮、动力的基础上,将主炮换成大量的鱼雷发射架,并且增加鱼雷的口径,以达到威力最大化。正在美国军方难做取舍时,一名海军军官在1907年提出了一个建造小型鱼雷战列舰的计划,这名美国海军军官提出,可以建造一艘一万四千吨左右的战列舰,在保持原有的副炮火力的前提下,将主炮替换成1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而替换主炮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增加装甲,或者提高航速,用来追击敌军大型主力舰。
其实这种所谓的鱼雷战列舰充满了很多的弊端:
第一,当时的大口径舰炮的射程最少也达到了17千米,而当时的鱼雷的有效射程也不过三四千米,可见这中间是存在火力空档的。也就是说要想追上敌军战列舰,必定会成为敌军的集火对象。要想追上英军的战列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且还要保证在追敌军战列舰时,自己还不能被击沉、鱼雷发射管不能被打殉爆。
第二,鱼雷战列舰的打击目标群体非常狭窄。简而言之,它只能打击对方的战列舰,要想打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驱逐舰、轻巡洋舰,就战列舰这二十节的航速也追不上,而且战列巡洋舰的火力并不比战列舰差,对于鱼雷战列舰而言,基本上比战列舰还难缠,比如英国新下水的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已经超过了25节,火力却非常威猛。而像驱逐舰、轻巡洋舰,基本上副炮就可以解决,根本犯不上用鱼雷。
其实美国人以鱼雷打击敌对战列舰的想法并没错,但错就错在,战列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鱼雷发射平台。鱼雷虽然理论上打击效率要比舰炮高效的多,但同样也受限于鱼雷的军事科技。
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的海军就已经认识到了鱼雷的作用,和以后发展的前景。哪怕军事外交羸弱的清政府都已经认识到了鱼雷的作用,所以在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艘轻巡中,福州船政局大胆的将广乙和广丙两舰缩减了装甲和火力,并加装鱼雷发射管,将两舰建为鱼雷巡洋舰,这种巡洋舰造价低,航速也比较快,所以在丰岛海战中,北洋海军广乙号鱼雷巡洋舰能够借着烟雾对日军吉野等三舰实行机动灵活的攻击,并伺机释放鱼雷,在这一点上,管带林国祥可谓将广乙作为鱼雷巡洋舰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其实说是鱼雷巡洋舰,其实更像是驱逐舰。
要说真正意义上的鱼雷巡洋舰,还要说日本的北上和大井。
所以将传统的战列舰改造成鱼雷战列舰,不光是扬短避长,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关键还是射程。
早期鱼雷射程在10公里以内,速度又慢。而同时期战列舰、巡洋舰的主炮甚至射程普遍达到20公里。在战列舰、巡洋舰上装鱼雷没什么实用价值——还没等你的鱼雷进入有效射程,主副炮已经把活干完了。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1930年代以后,日本新开发的93“长矛”鱼雷,用上了纯氧,鱼雷的射程超过30公里,速度也达到45节以上!因此日本甚至改装了全鱼雷的巡洋舰,做为舰队决战的“秘密武器”。不少巡洋舰也必须装备长矛鱼雷。
不过呢,此时飞机又兴起,“长矛”的射程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飞机的航程。而战列舰、巡洋舰的主炮射程也都超过30公里以上,炮弹速度快,30公里的射程也就1-2分钟。与之相比,“长矛”鱼雷要达到30公里射程需要近20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战舰可以轻松规避鱼雷!
因此日本自己二战前建造的“大和”也没装备鱼雷了。而美国甚至在重巡洋舰上都没有装备鱼雷发射管了。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鱼雷巡洋舰源自于绿水学派(Jeune École)的海军战略学说,认为当时欧洲各国正在建造的铁甲舰可以被小型的鱼雷舰艇消灭,而后者却花费低廉。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海军对小型鱼雷用军舰的想法非常感兴趣,随后绿水学派逐渐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价格相对低廉的小型军舰,可以击败耗资巨靡的战列舰等大型军舰的主张,引起了众多国家海军的关注,尤其是其“以弱胜强”的概念,特别吸引诸多海军实力不足的国家的青睐。
德国通报舰齐腾号,是最早的鱼雷巡洋舰之一
1890年,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发表了其划时代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在书中马汉呼吁各国海军专家应当摒弃绿水学派的理论;他认为海军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威力强大的战列舰上。
也在同一时间,第一批现代的轻巡洋舰逐渐下水。这种新型的舰艇,如德国瞪羚级等,拥有着早期的鱼雷巡洋舰的航速和鱼雷武装,但船体更大,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火炮装备,也拥有着与防护巡洋舰相仿的防护能力。
英国鱼雷巡洋舰射手号的线图
而另一种新兴的舰种则进一步动摇了鱼雷巡洋舰的位置。这种新类型名叫“鱼雷艇驱逐舰”,很快就简称为“驱逐舰”。
不过在其他一些相对弱势的国家中,德式的鱼雷巡洋舰还依然有着一定的需求。到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帝国海军成了主要海军之中唯一一支还保持着可观的鱼雷巡洋舰的海军。
波罗的海舰队的鱼雷巡洋舰盖达马克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曾经将两艘球磨级轻巡洋舰改装成鱼雷巡洋舰(日本方面的非官方名称“重雷装舰”)。
这种新复活的鱼雷巡洋舰与19世纪中后期所盛行的鱼雷巡洋舰不尽相同,主要目的是利用日军超远射程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对盟军舰队进行突袭。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日军“重雷装舰”的设计并没有机会得到实战检验,两艘改装舰都当成了高速运输舰使用。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战列舰为什么不再装备鱼雷了?
鱼雷战列舰是什么?
当然是以鱼雷为主的战列舰。
历史上,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设计是俄国人留下的。
下文出自《俄国战列舰发展史》:
接下来埃森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尉工程师的设想摆了出来: “当前以无畏舰为主干的海战战场,性能高不成低不就的装甲巡洋舰已经完全成为鸡肋,而敌驱逐舰的鱼雷攻击却变得越来越有威胁。假想建造一种航速超过30节的快速驱逐装甲巡洋舰,但主炮采用和无畏舰相同结构的三或四联装178毫米炮塔,比原来巡洋舰上杂乱的主副炮更节约空间,造价和乘员也比较少(指减少的炮手数量)。它可以用密集的火力消灭试图攻击我方的敌水面舰艇。驱逐装甲巡洋舰可以抵御敌轻巡洋舰以下舰艇的炮火攻击,由于航速较高,也可以有效规避敌方鱼雷...” 那位年轻的中尉叫保罗·维克托诺维奇·伊万科夫。伊万科夫1910年毕业于喀琅施塔得海军工程学校,随后进入波罗的海船厂工作。他最初的设想是15000吨级巡洋舰,只有12门130毫米炮廓炮,但是却安装了64具水下鱼雷管。 后来伊万科夫将舰体放大到22000吨,装备10门178毫米炮和84根鱼雷管,同时还可以携带700枚水雷。军舰最大燃油储量1800吨。这样她就可以以25节的航速从雷维尔(今天的塔林)出航,在基尔外围布雷后以同样的高速安然返航。 1913年12月伊万科夫中尉工程师最终把理想变成了严密的设计,也许是战列舰发展史上最标新立异的舰种出现了。 方案中的驱逐战列舰标准排水量23000吨,满载排水量26500吨;全长203.4米,水线长200米,水线宽25.5米,正常吃水8.2米;舰员1250人。 舰体为适航性较好的长首楼型,从上至下依次为首楼甲板、上、中、下甲板、张力甲板、平台甲板和内底,贯穿全舰的中甲板为强力甲板。 舰首沿用了“伊”级舰的破冰型,适应了波罗的海冬季封冻海面,但代价是耐波性较差。破 冰冲角内浇注了84吨铸钢,强度很高。这样驱逐战列舰就可以迅速冲破冰层,为后续的高速轻型舰体开辟航道。 驱逐战列舰的主武器是84个45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其中左舷41管、右舷43管。每管1条待发雷和2条备发雷,所以全舰总共携带多达252条鱼雷!不过怎样将这么多鱼雷从甲板安全送到鱼雷弹库,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 战舰装备最新型的456毫米45-16型蒸汽鱼雷。鱼雷全长6米,战斗部装药170公斤TNT;射程4000米/40节、6000米/30节。 为了以后能够发射更大尺寸的远程鱼雷,伊万科夫设计了比45-16鱼雷长了1.5米的鱼雷管。不过海军参谋部仍然不满足,他们要求鱼雷管应采用“模块”化安装,以便几年后换装533重型鱼雷管。鱼雷管结构简单,鱼雷采用自航发射方式。 此外,驱逐战列舰装备4座三联装52倍径178毫米炮塔。不过当时俄国没有现成的178毫米舰炮可用。为此船厂准备将“塞”级舰的52倍径305毫米炮塔按比例缩小制造新炮塔。 由于主要作战对象是轻巡洋舰以下舰艇,火炮的主要弹种为重76公斤带10.5公斤弹底装药的半穿甲弹。计划射速达8发/分,这样军舰就可以在1分钟内射出近100发炮弹;炮塔方向射界320度,高低射界0-22度;为保证炮塔能在2海里距离回旋速度能跟上35节航速的目标,炮塔水平回旋转速达20度/秒。舰桥顶部射击指挥所装有1具6米测距仪。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副炮。不过它随时可以安装简单的3英寸甲板炮,以应付飞机和潜艇的攻击。 驱逐战列舰的装甲防护是按照能抵御15英寸火炮攻击目标来设计的。有意思的是海军部坚决认为敌人可能装备的406毫米炮可以在65链距离上,击穿倾角30度的18英寸装甲板!还不清楚他们是如何得出如此怪异结论的。 为此计划舰披挂了厚重装甲:侧舷1号-4号炮塔弹药库间的主装甲带为400毫米克虏伯渗碳装甲、艏艉侧舷装甲板150毫米,主水平装甲85毫米(高强度钢)、炮塔装甲300毫米,司令塔装甲厚达450毫米。水下防御有间距600毫米的全水线长防鱼雷舱和双重底结构,锅炉舱和轮机舱外布置了防渗透的燃油舱。 为了保证军舰在攻击时的高航速,驱逐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是与过去的战列舰完全不同的。它安装15座亚罗式燃油锅炉和4台帕森斯冲动-反动式高低压蒸汽轮机,工作参数17.5个大气压,过热蒸汽温度220度,是所有俄国军舰中性能最好的。主机功率720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超速航速30节,续航力6000海里/14节。由于军舰的鱼雷管不能转动,因此鱼雷的定向完全依赖舰体转向,这就对舰体的快速精确转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于2万多吨200米长的大家伙并不是个容易做到的事情。 一方面,它采用了高效的单主-副舵系统,一方面在主机布置上下了很大功夫。驱逐战列舰的主机没有布置在中心线上,而是向外侧偏移2.2度。这样军舰在转向时内侧主机开倒车,由于内侧和外侧推力线相对舰体航线有比较大的偏差,正倒车转向作用明显。 按照计算,它应该能够达到和轻巡洋舰相当的转向直径。不过这样的设计在正常航行时浪费了部分主机功率,比较可惜。正倒车转向时航速损失比较大,不利于完成攻击后迅速撤退。 由于鱼雷舱占据了太多的舰内空间,4台主机不得不两两并联在一起。而正常的主机都是单独布置在水密舱内的。2台涡轮机共用一个舱室共同驱动一根主轴,既增大了减速装置的复杂程度和重量,又降低了动力系统的生存能力。 就这样1912年年底这个计划被交到埃森上将的司令部,曾经指挥过布雷巡洋舰队的埃森对这个计划一见如故,就象前文所述那样他立即推荐给海军部。 这个提案刚交到海军部,就立即受到了鱼雷至上主义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们早就希望能够有一种装备178或203毫米火炮的高速重装甲舰,能够率领轻巡洋舰-驱逐舰分队冲击到距敌主力战列10-15链距离上一口气齐射40-50条鱼雷,将整个敌战列舰分舰队彻底消灭。 海军部清楚的意识到,以当时的工业能力,几年内最乐观的估计也是制造出40倍径381毫米短筒炮,而此类火炮的弹道性能是不能作为战列舰主炮使用的。鱼雷派利用这个机会大肆鼓吹鱼雷在航速、射程上可能会在近期取得大幅度进展,应取代大炮作为未来战舰的主攻击武器。 于是驱逐战列舰的设计受到海军的高度重视。1913年11月,他们根据驱逐战列舰的技术特点,进行了2次兵棋推演。图上演习并没有给出十分确切答案,敌战列线可能在己方驱逐战列舰接近至33链距离时,转向避免直接冲突。由于一般认为敌方战列舰实力要比自己强许多,能迫使对方撤离战场已经是了不起的战果了。 海军部于是将驱逐战列舰列入1913年下半年的造舰计划中。不过当时船厂正忙着赶工,一时没有多余的力量来搞新舰,计划就被顺延到了1914年。但是随着第1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罗的海舰队舰艇出海率激增,机械磨损量急剧加大,海军船厂对现役军舰的维修任务已经相当繁忙,他们还必须腾出足够精力来完成“塞”级和“伊”级舰。海军参谋部自己也意识到就目前的兵力结构来说,一时还不需要这种太古怪的军舰。驱逐战列舰被理所当然的遗忘了。鱼雷攻击比炮战更强调占据适当的攻击阵位,驱逐战列舰这种固定管鱼雷舰只能依靠本舰转向,将侧舷对准目标。在如此近距离上进行此类机动无疑是自杀行为。在鱼雷攻击的有效距离内,再好的防护也挡不住敌战列舰主炮的攻击。
84个鱼雷管,两万吨排水量,货真价实的鱼雷战列舰。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美国海军总委员在一篇报告(1903年9月26日)上重新提及鱼雷。称:“鱼雷的速度航程和精确性将在1到2年内得到极大提高…鱼雷作为一种毁灭性武器将在3000码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实现准确射击…而火炮如果想达到毁灭性的效果,开火距离就不能超过3000码”。(可惜一年后火炮不超过3000码的情况就被打破了)之后,海军大学校长W.L.Rodgers,于1903年(当时他还不是校长)向海军部提出全鱼雷战列舰概念。
后来几年中,个叫F.H.Schofield上尉完善了这个概念,与在1907年1月3日提出一种叫Schofield的全鱼雷小型战列舰设计,23节,16门21吋水下鱼雷管,无主炮,强化装甲使其在6000吗的距离上没有任何火炮可以击穿它的船体。
之后,在海军组织的兵棋推演中发现单独一艘Schofield战舰难以进入有效射击方位,但是在8艘18节战舰和6艘18节战舰加2艘“Schofield”战舰的舰队推演中,拥有2艘Schofield战舰的一方总是赢。
当然海军不会仅凭几个简单环境就建造Schofield。而是搞了更多环境舰种的推演,发现如果战巡被包括到了对面舰队中。结果是Schofield在冲进鱼雷射程前就被打瘫。鱼雷战舰任何接近的尝试都会被火炮截获,最终被击沉。
并且发现如果鱼雷射程不如火炮精确射击的射程,鱼雷战列舰没用处,如果鱼雷射程大于火炮精确射程,那何不用更小的巡洋舰搭载,根本用不着战列舰的装甲。(鸡肋啊)
再有就是水线下的开了大量的鱼雷发射孔,严重削弱装甲防护,一发近失弹就会引起严重危机,让本来设计的重装甲防护变成阿喀琉斯之踵。(打准的炮弹能抗住,反而是打偏的扛不住。而海战统计中,打偏的概率貌似大得多)
上文就是鱼雷战列舰的发展概况。 当然,随着海军技术的进步驱逐战列舰的设计可能并不实用,即使建造造成也会很快过时。在瓜岛和苏里高海战中,装备有雷达的美鱼雷艇和驱逐舰凭借夜色掩护,仍然没有能够突破日主力舰队的炮火封锁。鱼雷战列舰是特定条件下,特定意识人群的一个特定概念。虽然它没能最终建成服役,也没有给后世留下有意义的范例。但无论如何,84个鱼雷管简单的说明了——创造力——这一也许是武器概念设计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任何时候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缺乏的。
当然,这是比较现实的鱼雷战列舰。日本1920年代设计的50万吨级金田案战列舰其实也是有鱼雷战列舰的影子,其上装备的鱼雷发射器数量足是“北上”鱼雷巡洋舰的5倍,共安装了200具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的梗就太超现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