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飞机脊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设计,属于设计习惯,其实并不应该强行区分中国和西方。

比如发财1号战机,它的脊背有点鼓,可能这就是题主说的“背部隆起”。

但我们仔细看看就会明白,这条背脊并没有那么简单,设计这样一道隆起,显然是综合考虑了流体气动、机身结构、维护方便等多方面内容的。

其实现代战机的背脊早就只是个修型了,加强的作用很小,内部主要作为飞机的传导中轴使用,为传感器、缆线、传动杆、管路传输、液压筒等提供空间。

毕竟喷气式飞机的机身中部都被巨大的喷气式发动机和相关结构占领,不设立个脊背,就得换用其它的方式将部件塞进去,这是不利于机体的整合与维护管理的。

这就好比城市地下开了个综合地下道,排污、天然气、电线、通信全都从里面走,比各自为政的分散布置更容易。

所以,我们在重型战斗机上很少看到这种布局,重型机多采用双发设计,机身空余空间较多,再加上背部减速板等设计,以及双尾翼等传动布置,当然很难见到背脊。

像上图的法国幻影战机,它的背脊非常明显,我们从机身布局也能看出来,总不能让机身的中脊线路与发动机抢地方吧?

这张台风战机的透视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结构情况,背脊仿佛人的脊柱,负担了盛放主神经的作用,硕大的发动机在下方占据了几乎整个后管。

再放个台风战机的实物图,他这背脊可不比发财1号的小。

台风的兄弟阵风战机也是如此,背脊非常宽厚明显,哪怕这两款战机都是双发,中型机的身板也没给其留出太多空间。

这张美国F4“鬼怪”战机的结构图可能更具表达力一些,我们可以看到背部充满了电缆。

SU-27其实也不例外,动物有脊柱贯通神经,飞机靠脊背贯通神经,避免不了的。

仔细看F-35也有,只是美国战斗机多有个特征——背部硬管受油,所以背部就给修得更加宽平。

而且像F-35B这样的战机,因为有短垂起降功能,所以中段有个大大的升力风扇,这注定它的“神经”得绕路走。

像F-16有些型号,因为加了保形油箱,改变了以往的背部加油方式,所以干脆来了个棱角分明的大驼背。

这种外军订购的保形油箱,加油方式变成了侧边软管受油,所以也就无所谓给背部受油口绕路了,还是直来直去简单舒爽。

所以结论其实很明确,突出的背脊并非中国独有。

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这个是脊背,早期可以加强机身结构强度,现在主要容纳电缆电线

这个东西学术上叫做脊背,早期战斗机常用脊背作为加强肋,增强机体结构强度,早期战斗机机体结构采用偏软式设计,用脊背加强肋作为补强,这样可以节省结构重量。但从第三代战斗机开始,由于速度和机动性能增强,机体结构强度要求很高,脊背作为加强肋的作用意义已经不大。但是这个位置,风阻最小,前面有座舱盖挡住,后面又有垂尾的尾撑吃风阻,所以这个位置增加的阻力最小。

歼-7的脊背是比较明显的,他是作为油箱而存在,米格-21/歼-7非常紧凑,并且机头进气挤占机内空间,必须要充分利用空间,也就挤占这个位置作为布置油箱。

在歼-10上脊背就小了很多,歼-10的脊背主要是用来布置电缆和数据线的,传输电力和数据,这个位置正好是飞机的正中线,可以比较方便的布线到机身各处,并且利于维护和检测,相当于DIY装机的主板背线。

双座型歼-10S的脊背就要大的多,原因在于后座驾驶员挤占了机内空间,部分设备就要被迫移到脊背那里去,因为加高那里增加的阻力最小。

另外把西方这两个字去掉,这是欧洲台风战斗机,人家的脊背明显要比歼-10大多了

这是法国的阵风,大家纷纷表示单垂尾战斗机不设计点脊背完全是S13

最后我来告诉你为什么美国人不设计脊背,原因就在这里,美军是硬管加油技术,背部中间是硬管加油口,你在这里布置电缆和数据线,万一加油机加油探头戳歪了戳破了,那战斗机不是直接来个自由落体?

所以F-16相当别扭的一点,中间塌下去,尾撑又特别大用来容纳设备,这种设计还真不如直接脊背通下去

现在F-16的美军订单早已没有了,洛马也承接海外客户的私人定制要求,所以很多国家新订购的F-16也是直接脊背通下去,而且脊背做的相当过分和夸张,以满足越来越多电子设备的安装需求,这是波兰的F-16D。

这是以色列的F-16I

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我国的战机背部隆起不是每款战机都这样,只有歼10脊背的隆起脊椎比较小,感觉有点突兀,显得不够自然。

下图歼轰七的脊背隆起比较圆滑

下图法国阵风战机不是一样有吗?

下图美国FA-18“大黄蜂”不是一样隆起背部吗?

下图英国“台风”战机不是一样有隆起背部吗?

飞机背部脊椎是整体结构的主骨架部分,是整体机身最大承重的主轴。

歼10是单发战机,发动机进气口到尾喷口贯穿着整个机身,使它背部轴骨架不能做得太大,但是,要保证它的机背结构强度,背部轴线就必须加厚骨架来增加脊背强度。脊背加厚还可以利用这个位置来布设线管,一举两得。

三代机对气动外形的隐身要求并不高,关键在于整体性能。现在隐身战机都已经在不断量产中,将来的作战方式已经用不上三代机去突击,只是作为后备力量和辅助力量来使用。

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盖房子还讲究个大梁,主要起到支撑作用,战斗机背部这个隆起称之为脊背、背鳍,是早期战斗机用以增强机体结构强度之用。后期战斗机由于机体结构强度本身要求就很高,背鳍作为加强肋的作用意义不大,反而开始在这个位置放置电缆电线,甚至机体油箱等。而且这个位置相对来说风阻比较小,对于寸土寸金的机体来说很适用,放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挺好。

由于空军歼-7战斗机服役很多年,所在出境率相当高,作为高高立起的脊背大家看的更是很明显。因为这个脊背是作为油箱存在的,歼-7系列本来就是小巧机型,在气动布局上相当紧凑再加上机头进气挤占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机体空间,就在这个位置安装了操纵连杆以及机体油箱,气动方面基本不影响。

歼-7战斗机

歼-7战斗机脊背明显,早期放置的是平尾和垂尾操纵连杆,绕过座椅下方和背部,从机身脊背里穿过一直延伸到后机身。

歼-7战斗机

到了歼10之后脊背就不那么明显了,由于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没那么多机械结构,脊背里就安装一些电缆和数据线。特别是通过中轴线和机身各处连接,可以更方便进行检测和维护,不过歼-10中也有异类也就是双座型。由于双座型前机身多了一个位置,座舱变大之后对方向安定性有一定破坏,同时也挤占了电子设备的安装空间,为改善飞行品质和放置物品自然增大了脊背。

歼-10战斗机

歼-10双座

国产战机背部厚实并不是唯一,西方战机同样有这种造型,只不过和型号不同有厚有细而已。举两款机型,F-16I以及阵风战斗机,这两个家伙的脊背够实在了吧?

F-16I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

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总的来看,飞机脊背的作用,一个是结构和传动系统的需要,另一个是对方向安定性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机载设备,由于脊背相对来说非常窄,除了个别天线外,一般不会把机载设备安装在这个位置。

国产战斗机里,机身脊背最明显的是歼-7。歼-7战斗机的脊背里主要是容纳平尾和垂尾的操纵连杆,就是连接平尾、方向舵与操纵杆和脚蹬的机构,歼-6、歼-8的脊背也与之类似。类似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的后机身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洞,要容纳发动机,但是机身后方的方向舵、平尾又需要通过连杆与机身前部驾驶舱内的操纵杆连接,这一连串的连杆就是从操纵杆底部开始,绕过座椅下部和背部,从机身脊背里穿过,一直延伸到后机身。

但歼-7III的脊背明显加大,主要是除了容纳连杆外,在脊背上还增加了油箱。

实际上脊背里并没有纵向的大型承力件,因此对增加机身结构强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歼-7的小脊背

歼-7III的脊背显得特别大

歼-7操纵系统示意图

歼-10以后的第三代战斗机,由于采用了电传操纵系统,驾驶杆并不与舵面直接连接,因此脊背里容纳的是电传系统的电缆连线,相对歼-7来说要小得多。但双座型歼-10由于前机身增大了座舱,对方向安定性有一定的破坏,为了改善飞机的方向安定性,也相应增大了脊背。

一般来说机载设备在脊背里安装的很少,即使是天线,也只是天线及其底座,相应的处理设备并不在脊背里。

为什么中国的战斗机背部有一条隆起,西方的战斗机背部没有?

国产战斗机,比如“飞豹”、歼-7、歼-8、歼-10上可以看到一根很明显的,由座舱盖尾部延伸到垂直尾翼前端的隆起,专业术语叫背鳍,材料一般采用玻璃纤维。

背鳍的作用很大,可以有效改善座舱盖尾部的流线型用以减阻,增加机身后部侧向投影面积,后移侧力中心,还可以加强机体结构强度。

特别是战斗机在高空高速飞行时,航向静稳定性、空气动力阻尼力矩的均值会大幅度下降,易导致“惯性交感”出现,使战斗机在高滚转速率状态下完全失稳难以改出,最后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增大背鳍恰恰能增加阻尼力矩,增强航向稳定性。

苏联空军的米格-9战斗机早期版本的背鳍比较小,且尚未找到因此酿成事故的相关资料,但为了保险起见,米格-9后期的背鳍体积明显更大。

背鳍内部还能容纳各种电缆和数据线,负责整机电力和数据的传输,因背鳍处于战机正中线,方便线缆分布到机身其他部位,便于维护保养。更大一点的背鳍还能容纳多余的内油。

比如歼-10单座战斗机就有背鳍,但较歼-7/8明显要小,而双座版的歼-10背鳍就明显增大,因为增设的后座飞行员挤占了战机空间,部分设备和线缆不得不后挪到背鳍里。

西方战斗机也有背鳍,比如美国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欧洲的“台风” EF-2000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瑞典的SAAB JAS-39“鹰狮”战斗机的背鳍都比较明显。

因此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依靠背鳍来减阻、布线、增强航向稳定性和加强结构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