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后的滑膛炮不再加装炮口制退器了?

一般使用滑膛的多为坦克炮,但二战时的坦克就没有用滑膛炮的类型,第一辆采用滑膛炮的坦克是苏联的T62,后来基于各种性能上的考虑,滑膛炮才成为现代坦克的标配。

主战坦克体积庞大,身躯沉重,动辄三五十吨,还具备双稳和计算机修正技术,要制退器其实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

而且现在的坦克有时候会在炮口搞点小配件,比如炮口校正器,它对高低温极端条件下的坦克炮起到监测作用,安了制退器,这玩意儿就得滚蛋。

再者,滑膛坦克炮需要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炮弹出膛后,会马上裂开壳体弹托,仅留一根杠精似的金属硬芯飞出去攻击目标。

如果安装了制退器,在燃气倒流的同时,会对脱壳弹的分裂造成影响,影响到发射性能或者直接引发炮口故障。基于这层考虑,人们也就干脆不装制退器了,省得影响坦克的效率。

二战时的坦克不一样,能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还没出生,且当时的坦克机件臃肿,壳体相对脆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不如现代发达,所以某些坦克在被逼着安装大炮时,还非得弄个制退器帮忙,以减少故障率。

总的来说,制退器与火炮的膛压、动能等息息相关,像德军的重坦火炮又大又长,后坐行程也长,安制退器确实能改善发射。

而苏联的坦克则大多懒得安装这些东西,一来穷、嫌麻烦,二来T34坦克也HOLD住76、85等小炮弹,没到安制退器那份儿上。后来的IS-2等换了大口径炮,制退器也就上来了。

所以说,不讲火炮,只谈制退器是耍流氓,膛压够低要制退器干嘛?你看BMP的脑袋会挑三拣四吗?反正低膛压只管喷就行了。

其实身板只要扛得住,座圈也设计的够硬,制退器确实也不那么重要,只要符合设计余裕,坦克的吨位压炮座足够了,制退器这事儿跟滑膛与否真关系不大。

那现代高膛压滑膛上有没有制退器呢,有。那些身板不如坦克的滑膛火炮,就需要制退器帮忙。

比如我国的两款武器,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它们都属于滑膛炮,且都安装有制退器,毕竟炮兵与坦克不一样。

为什么战后的滑膛炮不再加装炮口制退器了?

因为现代滑膛炮都要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而这货在炮管里的时候,外壳还能被约束。但一旦出膛,外壳就会分离,如图所示。

而炮口制退器这玩意本来是靠挡板的反射气流来对抗后坐力,但这股气流同样会影响脱 壳穿甲弹的弹套分离,从而影响穿甲弹的弹道,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弹套直接卡在膛口制退器上。

当然,这也不绝对,CV90装甲车上那门120mm滑膛炮就有制退器,而且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但制退器设计制造时得非常讲究气流的折转,对每个侧孔的流量偏转和角度都得精雕细琢。但即便如此,还是容易在发射数次之后出一些幺蛾子,所以各国普遍都选择不用制退器

话说回来...现代坦克一般都是五六十吨的,缺个制退器也没啥...

为什么战后的滑膛炮不再加装炮口制退器了?

M4坦克发射穿甲弹,二战期间实际上已经有了“次口径穿甲弹”但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普及,大部分型号的穿甲弹与炮管口径相同,弹头采用比坦克装甲硬的含钨高合金钢用以增加穿甲能力…这个期间坦克炮炮口是有制退器的,用于降低发射药的反作用力(后座力)以保护好炮塔的座圈和坦克炮其它机械装置。

而二战以后由于坦克装甲厚度和性能的提高,再采用同口径的穿甲弹击穿装甲显然是有些吃力,因为同口径的穿甲弹截面很大,降低了弹头的压强,这就好比一根扦子和一把锥子的对比,相同作用力的条件下锥子穿透的深度肯定要比扦子深了很多,所以要研发次口径穿甲弹,用于增加单位压强。但次口径穿甲弹不能由坦克炮直接发射,它需要有铝合金的弹托将它夹持和固定,当炮弹出炮口之后弹托与弹芯分离,如果再使用炮口制退器弹托不容易与弹芯分离,很可能造成了弹托卡在制退器上,所以现代坦克已经不在使用炮口制退器了。我军94式105毫米坦克炮,它是线膛炮,也是因为发射次口径穿甲弹容易出现弹托与弹芯分离困难的问题取消了炮口制退器。

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原先一些阻碍武器性能提高的装备附件或者零件必须要减少。

为什么战后的滑膛炮不再加装炮口制退器了?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火炮基本都是线膛炮,好像没有听说有什么滑膛炮。实际上,即使在战后滑膛炮也是从T-62坦克的2A20式115毫米坦克炮作为开端的,然后又出现了125毫米和120毫米口径两大系列的滑膛炮。当然,在苏联和中国还有另外一个10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

至于说滑膛炮为什么不再加装炮口制退器了?这个话题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一是滑膛坦克炮从来就没有使用过炮口制退器,我们可以从最早的T-62坦克开始,一直到现在的T-72/80/90、96/99式、“豹”2,M1“艾布拉姆斯”等诸多现代坦克上得到证实。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坦克炮上的抽烟装置和反后坐装置的广泛应用,炮口制退器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其造成的冲击波还会对坦克造成不利影响。

其二,虽然滑膛坦克炮不使用炮口制退器,但是牵引式滑膛炮却大多有这玩意。这点我们可以从苏联的T-12、MT-12、2A45M“章鱼”,以及中国的73式、86式反坦克炮上清楚地看到。究其原因,还是牵引式滑膛炮在射击时无法像坦克那样使用反后坐和后抽烟装置。至于说由此产生的冲击波,反倒是不需要特别考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