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地战中,重机枪的作用是什么?

早期部队有个无奈的地方——步兵火力非常孱弱,他们都是些单发步枪,每次射击的间隔相对较长,士兵们为了保持火力密度,需要扎堆射击。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都保留着“打排枪”的战术。而冲锋时,更是需要“步兵集群战术”进行突击。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火力密度不够,为了压制对方,便只能提升开枪的人员密集度。

实际上,火铳这个东西出现没多久,人们就意识到火力的密度问题,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连发枪,中国清朝的戴梓也发明过28发连珠铳。后来还出现了、“蒙蒂尼机枪”、“莱普理机枪”等先驱者。

但早期的人们根本不明白如何去应用机关枪,1961年加特林机枪被发明,人们很奇异的没有被这挺武器过度震惊,很多军政人士和贵族大员看完加特林的表演后多半是咂咂舌:“喔!这得浪费多少弹药?”

此后加特林机枪经过了多次的改造,包括4管改6管和修改供弹机构等。军队也开始慢慢接受机关枪,却仍然不清楚该怎样应用这东西。作为炮它射程太短了,作为枪它太重了,还不如拖门炮。所以军队将加特林机关枪定义为一种“省力工具”,认为它可以放在一些人手不够的地方,用来空出更多的作战人员。

但士兵们总会发掘出一款武器真正的作用,到1879年的祖鲁战争,南非英军依靠加特林机枪组成的防线,居然奇迹般的打退了祖鲁人的千人进攻。美洲也是一样,西进运动中,加特林机关枪被美军用马匹拖着前进,它们可以有效的将印第安人疯狂的冲击给按回山林里,指挥官们发现在紧急关头指挥一挺加特林射击比指挥乱糟糟的军队要迅速的多,也有威力的多。

1898年,美军成系统的对机关枪的运用做出了理论研究,确立了机关枪可以作为火力阵地,在步兵的攻击阵线中充当火力支援武器的结论。当时的军队还没有后世那样严密的工事阵地体系,往往人们摆出的步兵阵型就是阵地,机枪像炮一样被推到前方,跟随阵线移动。

南北战争时期的熟练士兵,使用前装枪一分钟可以最多发射7次,加特林机关枪的每分钟射速为250发,一挺机关枪顶上35个人了,够一个排的兵力,只需要1个摇弹的1个供弹的。

但千万不要高看了人类的悟性,尽管加特林机枪表现的很出色,人们仍然没有将之视为主宰战争的东西。这只是一个战争的早产儿罢了。直到全自动的马克沁机枪来了几场惊世骇俗的大屠杀,人们才真正明白何谓“弹雨”。也就是这个时候,“机枪阵地”才进入人们的视角。

马克沁的第一次大屠杀是在1893年的非洲的尚加尼河战役。英国南非公司派出60人的步兵部队和224人的警察部队、250个布尔人,以及1000博茨瓦纳土著人,携带了4挺马克沁和2门6磅炮,准备去消灭非洲人的马塔贝莱兰王国(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

马塔贝莱兰王国的黑人勇士在英军的前进路途上发动了几次阻击战和反冲击,但先后悲壮的在尚加尼河与本贝奇河化为枪下亡魂。4挺马克沁在英国人的苦战中发挥了相当强的作用,5000土著战士数次冲过孱弱的炮火以及博茨瓦纳人阵地,却一次又一次的让排枪与马克沁的射击收割倒地。马塔贝莱兰的战士越勇敢,机枪就越能夺走更多的生命。

马塔贝莱兰人21次进攻皆被打退,现场倒毙了2600多具尸体。最后他们不得已烧毁了首都,远遁他乡。

第二次有名的屠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会战,英法联军对着德军阵地三道纵深防线打了整整7天的炮,完全毁灭了第一阵地,第二阵地半毁。志得意满的英军发动了密集的步兵集群冲锋,企图一口气夺下德军阵地。

结果德军的MG08水冷式机枪大发神威,配合着火炮的凶猛轰击,将英军的攻势化为屁滚尿流的作鸟兽散。英法联军的突破行动宣告失败,双方只得老老实实的挖坑打起了泥浆中的堑壕战,结果在机枪和大炮的轮番威胁下死了几百万人。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水冷式机枪逞凶的时段,“步兵阵地”的概念在此时得到了疯狂的进化与发展,之前的要塞理论、土木作业理论乃至矿坑爆破理论都被应用了出来,人们只有最简单的目的——躲炮、躲机枪。

当时的马克沁机枪(英国维克斯、德国MG08、俄国M1905/1910等都是)由于子弹散射比较大,且发射时会产生暴露目标的白气,散兵线也很难让马克沁有效率的攻击,因此当时的机枪阵地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搞阵前扫射,阵前的机枪多作为压制火力使用。

作为水冷式重机枪,马克沁拥有水干之前近乎无穷的射击能力,因此阵地上只要弹药充足,马克沁就会成为最强硬的火力中坚。面对重机枪的这种射击,除非有对等或者超过的火力进行反压制,否则士兵们很难开的出枪,要发动冲击更是难上加难。

布置在两侧的马克沁交叉火力才是收割的专业户,这样能形成对敌方兵线最有效率的射击密度和角度。冲锋的士兵为了应付阵地前的阻击不得不排成散兵线,但散兵线无法对付侧翼的机枪火力,除非加大前后间距,可这样对阵地的冲击又会变小,根本无解。

所以为了压制敌方的火力,一些重机枪也被安上了轮子和加强防盾,随进攻部队发动突击,例如俄国的索科洛夫枪架就是如此。这些机枪可以抵御一定距离的敌方射击,一点点的被推着前进,然后用火力将对方火力压制下去。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重机枪还是很重要的对空武器,是地面用来对付那些战机、飞艇最主要的反制力量。很多阵地都会设置隐蔽又密集的对空阵地,以便将对方的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和飞艇留下。

二战中,马克沁重机枪已经有点落后,但几个主要的国家仍然在使用它,例如英国、中国、德国、苏联。大体的阵地运用与一战没什么区别,毕竟就运用来讲一战已经是阵地战的最大试验场。

除了MG08重机枪外,德军主要使用新型的MG34和MG42通用机枪,通过重型枪架将之变为重机枪使用,但MG42因为射速太快,所以丧失了马克沁那样长时间的射击能力,射击方式也从扫射变成了扇面长点射,但由于MG42的火力异常密集,所以反倒形成了一道血腥的风景线。

德军往往将通用机枪作为战术核心,但多半只在一些永备/半永备工事和车辆载具上才将它们作为重机枪使用。如大西洋壁垒,许多通用机枪作为重机枪充当着滩头的压制和杀伤火力。

美军则装备了更轻量化的M1919A4,他们在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上就已经贯彻过携行的理念,让1个士兵就能搬起整枪转移。

比如太平洋战争中海军陆战队第一师7团1营C连的约翰巴斯隆,这位荣誉勋章的获得者在瓜岛战役中,与3个队友一起依靠两挺破烂的M1917A1水冷重机枪力敌了3000偷袭的日军。巴斯隆通过枪带背着机枪不断转移阵地,手被烫成重伤。

轻量化后的M1917A1变成了气冷式的M1919A4,这种机枪两个士兵就能提走打仗,就像《拯救大兵瑞恩》里那样,一个扛枪一个背弹,顶多再临时扯个弹药补给员。

这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时代的变化,二次大战的机动作战让一战式的阵地战成为过去,士兵们不再是战壕中打枪的机器,每个人都需要拥有类似一战时“风暴突击队”那样的意识。战争在开放环境中变得更诡谲莫测,更需要人们的智慧和阵前指挥,重机枪也需要更拼命的移动与部署。没人敢忽略重机枪的压制能力,但前提是你得有效让它发挥。

当时的重机枪可以分为“中口径机枪”与“大口径机枪”,像马克沁、哈奇开斯、MG42这类都属于中口径,它们与步兵的子弹是一样的,偶尔有轻重弹之分,又往往在后勤供应上一塌糊涂。

而超过12.7mm的这类则属于大口径机枪的范畴。比如美军的老货M2HB,苏军DShK等等。德军因为被条约制裁,直接用了20mm炮替代。

这些武器在二战中充当着更高一级的火力支援作用,它们能有效的穿透墙壁和掩体杀伤后面的敌人,寻常工事根本无法抵挡。甚至坦克装甲车辆在面对大口径机枪时也得当心一些,当时许多坦克的侧面甚至正面,在有效距离内都可以被大口径机枪打穿,就连今天的一些装甲车辆也不保这个险。

往往大口径机枪是战场上最能镇邪的东西,这些药瓶媲美六神花露水的东西打到人身上就是四分五裂的场面,它们的能力在“压制”之外还被赋予了“打断”、“阻止”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射速的问题,就连6管M134加特林式机枪在大口径机枪面前也硬不起来。

不过今天的战争让轻武器的作用日渐萎缩,故而只能在某些混乱的低技术战场上看到大口径机枪发威。今天的高射机枪其实也是大口径机枪的一种,除了低空目标外,它还用于阵地封锁和对付载具、打击空降伞兵,压制对方火力也是其工作。

在阵地战中,重机枪的作用是什么?

实事求是说,在清末马克沁机枪引入我国以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军队的核心战斗力构成。

花机关,驳壳枪,刺刀,大刀,毛瑟枪看起来,非常帅气,但是真正的核心战斗力是看起来,朴实无华的重机枪。从抗战历次战役来看,虽然重机枪数量最少,但是弹药消耗量,却第一居高不下,甚至在很多战役都超过了数量多得多的步枪和轻机枪。

重机枪手在军队当中,都有一定的特权,比如不用亲自修工事,不用铺床搭帐篷,甚至还有人给打洗脚水。比较1个重机枪班12个人,就那么1个金贵的重机枪手。重机枪手都是多少发宝贵的子弹喂出来,有着战斗经验,难以替换的金疙瘩。

重机枪主要有间接设计区和纵深散布射击区两个射击区域。可以打击1000米距离内的目标。通过仰角,方位角射击,进行扇形射击。是步兵的骨干火力单位。数挺重机枪可以通过打击区,形成一共火力交集区域,减小火力死角。

重机枪不仅是火力骨干,还有心理激励作用。猛烈的枪声,持续的杀伤力。可以带动起来本方步兵的战斗情绪,加快射击速度,增加战场火力密度。

如果一个步兵营的6挺重机枪全部损失,这个步兵营也就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孟良崮战役,整编第74师,就是因为没有水源,重机枪无法开火。极大削弱了其战斗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