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丁,有道理吗?
这是旧社会,旧时代的一种说法,属于落后的封建世界观,放在现代来看简直是荒谬绝伦。
众所周知,旧时代当兵是极为残酷的,比如那首乐府汉诗所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过来是一段极为残酷的故事,少年15岁离开家门从军出征,到80岁才终于回到家乡,他问路上碰到的乡人:“我家中还有谁在吗?”
对方回答:“唉,你家现在已经没啦,那里现在已经是松柏都长得老高的坟冢。”
回到家里的废墟一看,承载着温馨记忆的家园已经物是人非,成了一片废墟,野兔、野狗们从破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残漏的房梁上飞,中庭都长着乱蓬蓬的野谷子,井边都是野生的葵菜。
于是采下这些野谷子当饭,摘下野葵做羹汤,可饭菜都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
走出破败的家门,望着东方昏黄的落日,不禁老泪纵横,将褪色的军装都打湿了。
古代当兵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对于但凡有出路有本事的人来说,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这条道路。古时普通人从军与卖身无异,等于把自己这条命送给封建统治者了,是生,是死,会到哪里去,会死在哪里,全都是不可掌控的事情。
甚至有的时代当兵干脆被视作贱业,是最下贱的行当之一,他们严格被军法管束,像羊群一样关在营中,什么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都没有,只是一群被存放的战争资源,与兵器没什么区别。再加上各种喝兵血、克扣军粮、折磨士兵现象的普遍存在,谁昏了头才去当兵,进了这军营,这辈子可就身不由己了。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当然,也有不少时代存在荣誉从军现象,兵员的质量要求还很高,主动投军的比比皆是,但这仍然无法掩盖古代当兵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的事实。也就明太祖朱元璋比较在意这些打天下的哥们,给他们安了个军户制度,让军人在被管束起来的同时,能一边繁衍下去,一边作为部队建制存在,只可惜随着卫所制度的糜烂,军户们也成为被剥削的最惨的一群人。
所以,古代总是存在一种概念:但凡有本事的人,为什么要当兵呢?有力气去种田呀?有手艺去做工呀?学个算账去给人当账房呀?有文化去考秀才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读书多好,读不进去靠半桶水文化还能混个差事,考不上童生学医抄书算命都可以嘛,中了秀才这辈子就算高人一等了,一不小心中个举人那还不疯?
当兵?碰上天平盛世还好说,顶多猪狗不如的被盘剥下,要是碰上那兵荒马乱,你哪儿讲理去?比如那歌词怎么唱的?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实际情况呢?今天跟刘表那当差呢,突然刘表就垮了,又跟着刘皇叔,没多久刘备也垮了,又从了曹丞相,曹丞相说荆州兵善水战,得站前排,然后你就瞧着黄盖来投降了……
太冤了对不对?几辈子造孽才混这么个职业呢?乱世人如狗,乱世的兵狗都不如。
但古代的东西放现在就不行了,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从近代开始,军人的地位就是跑步上升的,人们开始用思想、信念、国家观念、荣誉来武装军队,这让军队进化成了与古代截然不同的群体。
尤其是现代文化,军人在社会中属于最被尊敬的职业,一个正常的国家会对本国的常备军提供极为优渥的待遇的保障,因为军人代表着国力,代表着国防,代表着国家形象。现代也绝不会出现那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大把的军人巴不得一辈子留在自己所割舍不去的部队里呢。
所以,现代是一个好男踊跃参军的年代,现代部队是一个能改变一生的熔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