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河南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全国八大古都四个在河南,即洛阳、安阳、开封与郑州,在历史上洛阳与开封多次作为王朝都城与河南地方的中枢存在。
从明清开始,河南的首府就长期定于开封,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直到1954年,因为铁路建设而急速兴起的郑州,凭借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彻底挤掉了开封与洛阳这两座名城,成为了新的河南省会。
洛阳衰落已久,优势早已不再说起古今地位相差最悬殊的城市,洛阳必然跻身其列,在一千年前,洛阳是与长安齐名并尊的超级城市,宋代之前的王朝,都城大多都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辗转。
数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松软肥沃,十分适合农耕,因此文化经济很繁荣。
洛阳位于河洛平原与关中平原的交界之地,这里三面环山,是中原通往关中之地的交通要冲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古代的王朝若定都长安,那么洛阳也不会受到忽视,通常都是将洛阳作为关中的屏障与粮食保障进行经营,或者直接作为陪都、东都,地位超然。
隋唐时代,关中人口剧增,土地水源不足,加上黄河水道的淤积,粮食供应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隋炀帝时期就想着迁都到洛阳之地。
大运河开凿之后,洛阳成为了水运枢纽,其地位日益提升,丝毫不逊于长安。
然而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的影响,洛阳一带原本的运河淤积,加上关中也逐渐丧失了王朝中心的地位,洛阳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晚唐五代时,新开凿的诸多运河使得洛阳东边的汴梁急速崛起,正式取代了洛阳在河南地区的地位,五代之后,再也没有大一统王朝定都洛阳,这座名城彻底没落。
古代优势明显的开封,近现代相较逊色开封,也就是曾经的汴梁,从先秦时代就是一座相当出名的城市,当年魏国的都城大梁便位于这里,而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开封迎来了最辉煌的高光岁月。
因为漕运的繁盛,开封从五代开始就成为河南之地的中心,北宋时期尤其繁荣。
只不过开封有个很大的劣势,那就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开封北部无险可守,最终导致靖康之变时,开封被女真人劫掠一空,夷为平地。
但元朝开始,开封这座漕运便捷的城市,还是成为了河南之地的首府所在,而后的明清两朝也继续沿袭传统,开封做了河南数百年的首城。
可以说,开封当年能够超越并彻底取代洛阳,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漕运,这里地处南北内河漕运的枢纽之地,是往来商业的必经要道。
现代交通没有兴起的古代,漕运是很重要很主流的交通运输方式。
但近代时,西方的铁路筑造随着洋人入侵的脚步进入我国,也逐渐改变了很多城市的命运,比如开封,1899年京汉铁路开始建设,重点就在于从何处穿越黄河。
三面环山的洛阳被首先排除,而开封之地因为千百年来黄河河道的淤泥,出现了地上悬河,因为危险且成本高,也被排除,最后被选中的,则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郑县。
因铁路而兴的郑州,河南的新首城虽然郑州也是座古都,可历史上定都于郑州的王朝实在年代久远,影响力远远不如开封与洛阳这两地,明清时期的郑州,其实已经十分藉藉无名。
晚清时的京汉铁路选址穿越黄河时,郑县因为地理环境十分适宜,成为了铁路跨河之地。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不久后清廷又修建了连接开封与洛阳的汴洛铁路,原本清朝是想让开封与洛阳这两座重镇与铁路相连,没想到反而让郑县意外成为了诸多铁路交汇之地。
铁路的运输能力极其强悍,很快就成为了一种主流交通方式,伴随着铁路机车的轰鸣声,郑县很快成为了中原非常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与贸易重镇,也带来了大量人口流动。
1931年,郑县正式改名为郑州,到抗战之前,郑州这个原本的小地方,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全面直追洛阳与开封,成为河南第三城。
建国后,诸多经过郑州的铁路都不断延展,也进一步提升了郑州的地位。
几乎就在很短的时间内,郑州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重镇,诸多的交通大动脉汇聚于此,而开封与洛阳两座老城,显得愈发疲软无力。
最终在五十年代初,郑州在经济上超越开封,而其交通优势与辐射能力更被视作强于后者,因此综合考虑之下,河南正式将首府搬到了郑州。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桩大事,正是1954年“河南换省会”——1954年,河南省会正式从开封搬到了郑州。郑州,这座1949年时市区才只有700米长水泥马路,民谣里“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城市,从此正式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当然,虽说是“第一次做省会”,但哪怕只看1840年以前的古代史,历史悠久的郑州都是中国古城里的“重量级城市”。比如商周年间时,郑州就是“东方重镇”,登封县阳城文化遗址出土的700米陶制管道,也生动还原了“两千年前郑州人喝自来水”的先进生活。汉代以荥阳为中心的郑州地区,不但出土了震惊世界的“荥阳大铁炉”,更有“富冠海内”的美誉。说郑州的历史,几千年里的一砖一瓦,都深藏说不尽的辉煌。
不过,如果和河南境内的两个“邻居”——洛阳开封比比,古代郑州的劣势也很明显。虽然也是兵家必争的要地,但看看地图就知道: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连接中原东西方向的水陆道路,往往是从扬州到开封,再从开封到郑州后进入潼关。而连接中原南北方向的道路,宋朝以前以“秦陇之咽喉”洛阳为枢纽,宋朝之后则以开封和郑州形成两个交通节点,但郑州所在的线路只是辅线,开封至北京的官道,才是中原大地的“黄金线路”。
所以,河南版图里,郑州在1840年以前是公认的重镇,却也一直成不了中心。虽然在雍正年间时曾短期升为直隶州,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开封府的属州。那既然长期做“陪衬”,为何1954年又华丽大变身?其实,郑州地位的“逆袭”,是从晚清年间开始。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近代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泥淖。但同时,新兴的近代产业,又迅猛冲击着近代中国的经济交通版图。特别是1887年起,随着中原大地黄河灾害的泛滥,传统“官道”受到严重威胁,铁路建设也成了清政府的大事。开封越演越烈的水患,叫相对“安全”的郑州,成了铁路建设的“首选”。1906年至1908年,“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先后通车,且正是在郑州形成交汇。昔日作为开封“陪衬”的郑州,这下地位飞升,成了20世纪中国东南西北铁路交通的枢纽。
如此变化,效果也立竿见影,成为交通中心后,19世纪末还“尚属一青葱无际之田园”的郑州,商贸往来迅速繁荣。1908年时,清政府就在郑州“开埠”,1922年郑州商埠的面积再度扩大,中国大地上南来北往的货物,几乎都要在郑州交汇。单是在民国“黄金十年”时期的1932年,郑州全年就转运输出了近万吨商货,包括六千多吨棉花和一千二百多吨大米面粉。那年头想在北方做点“物流”生意,就一定绕不开郑州。
巨大的商业客流人流,也助推了郑州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空前繁荣的郑州城,全城仅饭店就有七十多家,闹市区的每条马路,都至少有五六家浴池。以郑州火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区,集中了一千多家商店。郑州大同路上的“中国国货公司”,是民国时代中国北方的知名贸易公司。另外还有中国、交通、中国农工、中国实业等十几家知名银行,也在郑州设有分支机构。此时的郑州,就是民国北方商业版图里的“大都会”。
尤其给民国历史撑场面的,正是郑州强大的民族工业,首推就是棉纺业。自从升级为“黄金枢纽”后,郑州恰好处于“关中棉区”“洛阳棉区”“新乡棉区”“晋中棉区”之间的中心位置,发展棉纺业条件得天独厚。于是1920年5月,完全采用美国设备的豫丰纱厂,在郑州正式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拥有5000多工人和五万锭纱锭的大型企业。成为民国北方棉纺业“首树一帜”的强大品牌。
有了棉纺业的带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郑州本地的各项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比如为棉纺业提供机器打包服务的“豫中”“协和”“大中”三大机器打包厂,也成了河南棉纺业的知名品牌。还有“华兴厚”“大东”“广兴”等铁工厂,由美国人担任工程师的“中华蛋粉公司”,年产两千打蜡烛的“华兴造胰工厂”,这每一个遥远的名字,不但是郑州人的民国生活记忆,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珍贵的成长记忆。
可以说,在交织着战乱苦难的民国历史上,郑州的高速发展,堪称是无比耀眼的一笔。与“郑州开埠”有关的各种辉煌成就,今天依然令好些“民国粉”们碎碎念起“民国风情”。但必须说的是,民国经济版图和产业的变化,助推了郑州的高速发展。但拖了郑州发展后腿的,却也正是黑暗到糟心的民国政局。
民国时代的河南,地位十分特殊,特别是在1912年至1927年间,河南当地就城头变幻大王旗,张镇芳、张福来、吴佩孚等“民国精英”们,逮着机会就要狠刮一笔。单是在1926年,河南全省男女老幼要承担近一亿银元的赋税,摊到每个河南老百姓头上有三块银元,这还只是“和平年月”里的盘剥。外加郑州铁路业发达,所以运输便利的同时,“运兵打仗”也便利,多场军阀混战都在河南开打,惨烈的战争不但带来经济破坏,也给河南百姓带来额外负担。
比如1924年,路过河南北上的军阀靳云鹗,仅仅三天就在郑州当地刮走七十万银元的“开拔费”。而在1926年时,河南一省境内各路军阀的驻军,竟有三十万人之多。河南省账面上的军费,就占到北洋政府军费的六分之一。这还不包括每次军阀混战盘剥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在1927年起的“黄金十年”里,“国民政府”的盘剥也成了常态,仅1933年11月这一个月,河南本地的棉纺营业税就涨了一倍。1934年,作为河南民族产业“拳头”的豫丰纱厂,因不堪盘剥几乎歇业……
看过这繁华背后的惨景,就知民国时代郑州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是举步维艰,几乎汗珠子摔八瓣。多少至今圈粉的“民国政坛风云人物”,仅亏欠河南甚至亏欠郑州,就是太多太多。
而到了悲壮的全面抗战时代,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在战乱里停运,繁华的郑州也就被断血,还成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前线,发展自然一落千丈。1944年,面对日军的垂死一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军队仓皇逃窜,上演了震惊世界的“豫湘桂大溃败”,郑州也再次蒙受劫难,被凶残日军烧杀抢掠……
经过了这几场浩劫,民国“黄金十年”郑州的繁华,当时也成了昨日烟云。1949年时的郑州,何止只有“700米长的水泥路面”?全市只有五所工厂和一千多职工,市区人口不到16万,全市二十多辆黄包车,连路灯都仅剩了44盏。当时河南民谣里的郑州,也不止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更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这么一个烂摊子,怎么五年后就突然升级,变成河南的省会了?
其实,在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报告里,就说得非常清楚:“郑州市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重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这不止是对郑州经济地位的正确认识,更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决心!
而这个抉择,也成为了河南经济发展史,乃至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重要一步。在新中国早期,升级为省会的郑州,拥有了116个工业门类,形成了六大工业区。仅1958年“一五计划”结束时,郑州仅棉纺业的产值,就达到了14210万元,是1948年郑州市工业总产值的五十倍。从此高速发展的郑州,成了中原经济的火车头。
而到了2018年,郑州市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615亿美元。著名的郑州航空港每年完成邮货量52.2万吨,打造出了一条“空中丝绸之路”。2020年,郑州的生产总值也达到了12003亿元,正式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看过这一直没有停下脚步的高速发展,就知这六十多年前的“换省会”抉择,有着怎样的意义。
郑州的昨天与今天,特别是从“经济升级”到“城市升级”的全程,就是一面清楚的镜子。既照出了历史上多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个传说中“繁华”的民国时代。且在认清之后,好好珍惜当下,把握明天。
参考资料:《近代以来郑州崛起之动因分析》、《近代郑州城市的初步转型》、《探寻近代郑州功业的历史轨迹》、《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郑州古今》、《郑州市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城市探析》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根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谢晓鹏教授的分析,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
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后来历朝历代多在此设立州县。京汉、陇海铁路在郑州交会,使郑州由一个交通落后的中原小城一跃成为中国中部地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仅为郑州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成为河南省在选择省会新址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比之下,开封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地理上偏离河南省的中部。在历史上,开封虽为七朝古都,并长期作为河南省的省会,但是近代以来,随着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开封交通的相对劣势就更加凸显出来。加上开封地段黄河已成“悬河”,河床高出市区许多,黄河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摆脱。
经济及政治因素
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铝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蕴藏量大、分布广,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以后,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为河南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9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而开封境内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加上黄河水患的严重威胁,所以,“一五”计划时期开封并未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城市。此外,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来看郑州最适宜作为省会,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故此,河南省会自汴迁郑已势在必行。
迁郑的过程1954年8月8日,河南省委初步确定了省直各单位搬迁的时间表。9月23日,省委决定省直机关分4批迁移。至10月底,包括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等省直和部队机关的近7000名工作人员全部迁往郑州。
10月14日,开封市举行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市长姜鑫致欢送词。
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成为河南省的省会。11月3日晚,在郑州举行了省、市直属各机关及各界代表1400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郑州市市长宋致和首先致词,接着,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号召省直机关全体干部和郑州市的干群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建设新郑州、新河南,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至此,省会迁郑工作基本完成。
省会迁郑的影响对河南省的影响
省会迁郑是河南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河南省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时省会迁移郑州后,对于密切省领导机关和全省各地的联系,加强对全省工作的领导,以及对于及时接受中央指示和接受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都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郑州已逐渐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它又直接联系着洛阳、新乡和焦作等地的工业建设。
总之,省会迁郑后,河南省领导机关对全省的领导加强了,省会与全省各地及首都北京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了,河南省的整体发展和城市布局也更趋平衡与合理,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郑州市的影响
省会迁郑后,郑州成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别是成为全省的政治中枢。对于郑州城市地位的变化及省会迁郑带给郑州市的重要影响。省会迁郑给郑州带来了一个最为有利的条件,就是能更及时地取得省委、省府、军区及其他省级领导机关的领导,也给郑州带来了和其他兄弟城市、兄弟地区经常联系、相互学习的机会。如果说铁路交会给郑州带来了发展和崛起的第一次重大机遇,那么省会迁郑则给郑州带来了第二次重大机遇,且这次机遇对郑州市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开封市的影响
这次省会迁郑对开封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譬如城市人口的部分暂时减少、购买力有所降低,某些服务性行业营业暂时下降和某些劳动群众固定职业或临时收入受到某些影响等等。
为使开封市不因省会迁郑而受太大影响,在省会迁郑的同时,中共郑州地委及专区一级机关由荥阳县迁往开封市。195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专区改名开封专区,专员公署驻开封市。当时的开封专区下辖巩县、荥阳、新郑、密县、登封、中牟、开封、尉氏、通许、杞县、兰考等县,综合实力相当可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提出和“郑汴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开封迎来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提起河南的省会,现在咱们都知道是郑州,然而郑州这座城市开始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其实也不过才六十多年的时间罢了。
在这之前的千余年时光里,河南省省会的担当,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一直都是稳稳地落在开封,这座现今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古城身上。 早在1951年,当河南省级领导机关决定,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迁移省会之时,当时的郑州无论从工业、商业、农业哪个方面来看,基础设施薄弱的它,跟原省会开封都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连一旁的洛阳都比不上。
那么为何当时的决策者们,不惜耗费人力物力,非要坚持将省会由开封迁移到郑州去呢?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人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因素,地上悬河——黄河制约了开封未来的发展前景。开封地近汴水,相比关中、洛阳来讲,没有山河险要环绕,而五代、北宋的皇帝们当初之所以不顾四战之地的战略劣势,也要定都于此,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借助京杭大运河的便利,支撑超大城市对物资、粮食的巨额需求。 然而,人们享受这个位置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里同时还靠近黄河,而对于古代时期黄河的特点,大家也都知道,行动(河道)不稳定、脾气很暴躁(经常泛滥)。
北宋时期,这问题刚开始还没凸显出来,因为十二世纪之前,黄河主要泛滥的地方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河道迁徙的起点在开封以北,对开封城影响不大。 但自打金军南下侵宋,利用黄河南行,开了黄河夺淮的新局面之后,开封附近便成为了黄河迁徙的新起点,黄河水患便频频出现在开封地区。
而随着后来周边河床的不断淤积,黄河渐渐形成高于城市的悬河局面,也让附近的老百姓们,整日生活得提心吊胆。 每次黄河泛滥,百姓生灵涂炭的同时,当时的统治者们也一直在寻思,开封这地方,是不是该降低一下地位了。 早在道光二十一年之时,道光帝其实就动过迁徙省会的念头。 当年,开封北十五里的张湾黄河大堤决口,河南、安徽五府二十三县受灾,泛滥的大水,更是一直围困了开封城,长达八个月之久。 百万生灵,困于泽国,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道光帝给当时的河南巡抚牛鉴下旨,令其筹备迁徙省会事宜,然而,在当地士绅、官员的集体反对、呼吁之下,同时朝廷也顾忌迁徙耗费巨大,最终迁徙之事,不了了之。 然而,地势低洼的开封,自始至终并没有摆脱水患的威胁,这就使得新中国在考虑河南地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中原核心的不安定因素,充满了担忧。
从自然条件来看,黄河制约着开封的发展前景,开封未来不如郑州,也成为了当时决策者们的一个共识。
其次,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当时的情况其实并不咋地1938年日军侵华之时,花园口决堤事件之后,黄河之水从花园口倾泻而下,在苏、豫、皖形成了一个大的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
当时人们形容黄泛区里的情形: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来,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九年黄泛,给中原地区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重灾区开封。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开封,他健步走上了二十多米高的龙亭,手搭凉棚,极目眺望,看到了不远处的黄河大堤。
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
“来过开封的人都说这里风沙很大,这回我算是亲身领教了。远望黄河堤防是光秃秃的,铁塔周围也是光秃秃的,一出北城,沙丘比城墙还高,黄沙要把开封城吞没了。”
正是开封当年,被黄河决堤所连累,使得周边环境恶化,渐渐失去了省会城市应有的风采,因此,当年国家才会在考虑城市规划发展之时,更加青睐于新兴的郑州。
不过,让郑州最终取代开封的决定性因素,倒不仅仅是黄河的影响,毕竟经过水利治理,黄河水患这些年基本已经很少再听人提起了,环境恶化,通过足够的时间和人们的努力,也能够再次焕然一新。 真正让决策者们下决心迁徙省会的因素是——郑州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
铁路枢纽在清末时期,政府修筑京汉铁路之时,设计工程师们当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从哪儿跨越黄河天堑,按常理来讲,开封是河南省会,选择尉氏、朱仙镇到开封渡黄河到卫辉市,在合适不过。 但现场勘察发现,黄河自郑州花园口往下,河道迁徙不定,而且黄河比开封市区高出近十米,若是在开封建设跨河大桥,未来黄河泛滥,势必有冲毁桥面的风险。 因此,京汉铁路的路线,最终定在从许昌经长葛,新郑到郑州的路线。
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小小位置偏移,最终改变了河南的交通格局,也为未来河南省会的迁移埋下了伏笔。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的津浦线,是当时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线路,而京汉——粤汉铁路的地理位置,相比津浦线来讲,政治重要性要低很多。 因此,这个时候的郑州虽然地处京汉、陇海交通枢纽,地段还没有好到让决策者想要迁移到这里的念头。 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政府定都北京,这就使得京汉线,成为了贯通南北最重要的线路,作为这条铁路的黄金枢纽——郑州,除了经济上的便利之外,政治上也自然获益良多。 1954年,时任河南省副主席的赵文甫就曾在留汴迁郑单位联席会议上讲话:
“把省领导机关迁到郑州,其意义主要是为了领导便利,因为郑州地处本省交通中心,有京汉、陇海两铁路交叉点,除南阳外,均在铁路线上,这是较开封好的地方……这是迁郑的唯一目的。”
当时在选择省会的时候,中央和河南省从政治方面考虑,就是要选一个最有利于省领导机关有效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城市。从各方面条件综合考量来看,郑州相比开封,作为省会要更加适宜一些。
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可以使郑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广大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非常便利。
最后一个原因,时代的需要。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建设重点在工业方面,相比矿产较为匮乏、农副产品为主的开封,矿产资源丰富的郑州显然更占优势。
在当时工业优先的思路之下,建设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市自然要比一个饱受黄泛区侵害的老省会,要吸引人的多。
因此“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 9 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工业化的推动,最终也成为了河南省会向郑州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1954年10 月 30 日,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一级群众团体由汴迁郑,从此,郑州这个新兴工业城市便最终成为了河南省的新省会。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最主要原因就是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形成了十字交叉,造成这里,形成了交通上的,四通八达的发展条件,这对一个地区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洛阳,这方面的优势也己经初露显现了,也具备这方面优势,也成了十字交叉的铁路,高速公路,交叉的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区,前途不可估量的,现在把中国古今文化的总中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博览总园”在这里建成,会成为北京文化中心的副中心的,功效可超过北京故宫的功能,达到一园多用的功效,寸光眼们又以为是瞎吹了吧。洛阳,何止只是个省会城市,文化之都是一定的。
有开封和洛阳两大古都,河南省会为何在1954年迁往郑州?
在历史上,河南因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它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因此被称为中原、中州。这种地理上的辐射效应,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成为古代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比如十三朝古都洛阳和八朝古都开封,还有更为古老的七朝古都安阳等。
特别是洛阳和开封,和同属千年古都的西安、南京、杭州、成都一样天下闻名。但是,西安、南京、杭州、成都都是当地的省会,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却将省会从有着800多年省会历史的开封,迁往了默默无闻的郑州,这是为什么呢?
(古都洛阳)
一、两座古都的辉煌。如果从历史底蕴上看,洛阳无疑要比开封辉煌得多。在汉朝到唐代近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中原王朝的古都,一直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变换,这才有了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说法。到了唐朝中期,更是形成西京和东都并立的局面。那时的洛阳,成为政治经济地位仅次于长安的陪都。
唐朝灭亡后,诸侯割据的五代十国战乱四起,长安和洛阳频遭战火,不断衰败。公元前365年,魏惠王“自安邑迁于大梁”,开封才得以崛起。梁、晋、汉、周等政权,都曾定都这里。由于临近涌济渠和黄河,水运便利之下,开封的交通枢纽优势逐渐显现。等到北宋定都这里后,其政治经济地位更加突出,很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民众生活,就是当年开封繁荣景象最真实的写照。
可惜好景不长,靖康二年时,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徽、钦二帝沦为战俘,开封倍受蹂躏满目疮痍。天兴二年,蒙古军队再次占领开封,在城内大肆破坏,千年古都就此衰败。
除了战火摧残,黄河水患频发,也是开封衰落的重要原因。由于上游下来的泥沙不断沉积,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使得河床比地面高出11米。这里成为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区,曾先后决口达42次之多,可见水患之重。
(繁荣的郑州)
二、郑州的崛起。郑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四个政权建都于此,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355年,在八大古都中排名第六。但由于夹在世界两大古都洛阳和开封之间,所以它的这些历史底蕴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郑州的崛起始于1906年,和洛阳及开封依靠水运起势不同,郑州的发展得益于铁路的修建。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认识到铁路交通的重要意义,要远超水运,所以在天津关道盛宣司和两江总督张之洞策划下,决定修建从卢沟桥至武汉的京汉铁路。
由于开封黄河水患严重,为了防止后期铁路遭到洪水影响,在勘测线路时,工程组特意避开开封,将路线绕到郑县。光绪二十四年,京汉铁路从南北两端同时动工,八年后这条全长1214公里的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接着,清朝又在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建设从甘肃兰州到江苏连云港的陇海铁路。在河南段仍然通过郑州,与京汉铁路汇集。从此,郑州一跃成为清末民初最大的铁路枢纽,彻底改变了当地交通不畅的面貌。并凭借铁路带来的物流红利高速发展,很快把洛阳和省会开封甩在身后。
(民国时期的开封)
三、省会的变迁。抗战爆发后,日军不断向华中地区进逼,1938年6月开封沦陷,河南省政府迁往洛阳,将其变为战时省会。日军占领开封后,企图占领郑州,利用铁路线直接南下武汉。为了阻止日军的攻势,国民政府炸开了黄河大堤,虽然确实挡住了日军,但黄河水道也因此更改,开封因此彻底丧失了水路优势。
此后,中日双方在中原地区展开多次会战,战争对洛阳和开封的经济和城市造成了极大破坏。虽然建国初期河南的省会仍然是开封,但是变更省会已经刻不容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开始讨论河南省会问题。由于开封和洛阳的交通无法和郑州相比,在行政管理和经济辐射方面,自然也没有郑州优势大。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洛阳位于豫西,大多属于山区,没有可供发展的空间。而开封虽然地处平原,但黄河在这里形成泥沙堆积,河床比开封市区高十几米,防汛抗洪任务相当艰巨,所以这两座千年古都被否决。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有着800多年省会历史的开封,从此不再是河南的省会。
如今走在开封街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记起当年开封的繁华和辉煌,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记忆就和当地的省府西街等地名一样,已经成为过去。
(参考资料:《1954年河南省会由汴迁郑的历史考察》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