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不同口径的枪?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有不同类型的子弹,子弹设计千变万化,战斗火力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出现不同口径的枪是很自然的事情,毕竟枪这东西可从来都没有什么国际标准。

比如早期的燧发枪、火绳枪,它的弹丸很多都不是遵循的标准尺寸,而是仅确立标准熔铸重量,然后熔铸出巧克力状的铅板,部队或士兵再自己按照要求拿模具制作子弹,有时候打急了,锡、银、铜都能融成豆豆打出去,甚至紧急关头士兵还会干脆拿牙齿咬铅板,硬咬出小球状。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进步,后来枪械发展的越来越精密,子弹也就逐渐被标准化,枪也随之被标准化,工厂化的量产迅速的统一了各种松散的差异,同一家工厂出的同类枪械必然是遵循同一种口径的,而国家也基于后勤考虑,在采购子弹方面制定了更高的标准。

尤其是定装弹药出现后,枪弹就更加不可能开玩笑了,定装子弹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精密的产品,它们需要精确到毫米级,弹身壳体需要与枪膛严丝合缝,弹头需要比枪管口径略大,以在发射时压入枪管膛线的阴刻线中,并跟随缠距进行旋转,在保持最大气密性的情况下射出枪口。

这还不算完,为了保证子弹的弹道性能,弹头的材质、质量、造型等等都需要进行研究和设计,这就促生了专利技术的出现。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大批武器设计师设计了各种不同专利的武器,使用不同专利的子弹,而每个具备武器研产能力的国家,也有自己的一套弹药口径标准。

实际上今天的弹药口径都源于英法等两个当年最强的工业和军事大国,英国人首先推出了标准化的0.3英寸和0.5英寸子弹概念,这不仅是武器标准口径,还是英国当年推行的标准制度。

按照英国的武器标准,除了枪械外,还有更大口径的炮,它们遵循3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11英寸、14英寸、15英寸、16英寸、18英寸、20英寸口径,几乎所有自我发展起来的武器都是整数口径,包括鱼雷和火箭。

但法国人同样不服气,他们推出了公制来对抗英制,.30和.50按公制换算过来就是7.6mm和12.7mm(当时没精确到小数点后),并且这些口径标准后来也应用到了炮上,比如76mm炮、12.8cm炮等等。

再后来随着公差精度的提升,英国人的步枪弹按照0.303英寸的标准走了下去(也就是7.7mm),而公制武器则分化出了德系、法系、俄系等许多不同标准类型。像日本,就因为学英国学的入魔,使用了7.7mm口径。

法国人没有按照7.6mm走下去,他们搞了个0.31英寸的8mm弹药,这是勒贝尔步枪发明时所重新拟定的弹药口径。这种口径再加上无烟火药和后膛枪技术,引发了当时世界的军事变革,于是8mm大行其道,比如曼利夏步枪。

后来德国人的毛瑟7.92mm弹其实也是8mm的变种,它们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毛瑟8mm弹,直到今天有些7.92mm毛瑟弹商品仍然被称为8mm弹。德国在以前也遵循过一些英制整数口径,比如12.8cm炮,7.6mm炮等等,这大抵属于历史残留吧。

俄罗斯人的7.62mm则来源于莫辛纳甘的研发,俄罗斯当年招标新武器方案,陆军上尉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递交了一个由旧式“线”度量衡为标准的枪弹系统,它的尺寸是“3个线”(liniya),1个线=0.1英寸,0.3英寸=7.62mm。

莫辛的设计被与比利时纳甘兄弟的武器结合在一起,去掉了对方的3线半标准,这才有了俄罗斯的7.62mm,后来7.62mm*54R的凸缘弹在俄罗斯流行多年,称为步枪、机枪的标准弹药,直到二战后才被AK47的7.62*39部分取代。

我们在观察弹药口径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弹药的药瓶尺寸和其它细节,比如底缘设计、地火设计、发射药种类、药瓶长度等等,弹药哪怕口径相同,其样貌也是截然不同的。

不过,战场口径只能代表一方面,枪械并不等同于军火,民间弹药的口径其复杂程度是远超军队的,这既是不同武器厂家、枪械的研发使然,也是不同功能之使然。比如拿来打鸭子的枪,与猎杀犀牛、大象的枪能一样吗?

军火当然也有功能性的考虑,所以战场枪弹也分有不同的型号,以如今的北约为例,他们有7.62*51NATO的全威力标准弹,5.56mm的小口径步枪弹,12.7mm的大口径子弹,以及9mm帕拉贝鲁姆弹。这些枪弹分别供给狙击枪机枪、突击步枪、反器材步枪重机枪、手枪冲锋枪等武器使用,说它们是口径区别,倒不如说是武器种类区别。

当然,政策也对子弹的研发有决定性作用,比如我国的5.8mm口径,它是当年我国为研发军用小口径子弹时,通过研发竞标测试后,专门定型的子弹标准。又比如俄罗斯的5.45mm,它纯粹就是当年苏联当局不愿使用与北约同口径子弹而故意区分开的口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