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自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的权力从司马懿传到司马师手里,再到司马昭手里,已经延续了快十年。在这个漫长的交接中,随着岁月渐长,司马昭有些等不急了,在政权更替上有些操之过急,导致曹髦率领数百奴仆诛杀司马昭,虽然曹髦失败了,但是影响极坏,打乱了司马昭的部署。为了稳定朝政,司马昭选曹奂作为魏国的继任皇帝,那么司马昭为何选曹奂呢?

第一,曹奂属于小宗不属于大宗。

曹奂原来的名字叫曹璜,为了让他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司马昭就让他改名字为曹奂,顾名思义,就是让他时刻准备顺应时代潮流,把皇位换给司马家。曹奂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但是他属于曹丕的侄子辈,从皇室血统来说,曹奂应该属于小宗。

曹髦是曹丕的孙子,虽然不属于嫡长孙,但是至少也是庶长孙,按照皇室血统来说,曹髦属于大宗,有皇位继承权,但是曹奂从法理上来说,他是没有继承权,除非大宗血脉断绝了,否则怎么也轮不到小宗的人来继承。这点就和宋朝有些类似,北宋灭亡后,赵构没有后代,但是赵广义这宗没有血脉可以传承,最后只能选赵匡胤小宗的人来继承大位,而现在曹奂就是属于小宗的人。

曹奂能够继承大位纯属于机缘巧合,虽然知道这是司马昭强加给他的,了解司马昭的心思,曹奂也很愿意配合,而且完全没有负罪感,毕竟这个皇位本来就不属于他,即使丢掉了也不会感到可惜,从后来曹奂的表现来看,他和司马家的配合来看,确实相得益彰,非常到位,司马昭没有选错人。

第二,曹奂性格比较懦弱。

曹奂虽然即位有大约十五岁,比曹髦还有大两岁,但是他的性格比较懦弱,长期在邺城居住,养成了胆小怕事,懂得察言观色的性格,导致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任何反抗的心理,对于司马昭的步步紧逼也是亦步亦趋的迎合,这也是司马昭看中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髦本人即位的时候虽然不到十二岁,但是本人性格比较刚烈,好读书,喜欢和人谈论天下事,关心民间疾苦,有极强的忧患意识,留存于血液里面的皇家贵胄使命感让他一直试图反抗司马昭的夺权,也企图恢复曹家往日的荣耀,这点和曹奂性格是截然不同。

基于曹髦之死的教训,司马昭在选择继任人的时候,尤其注意到继承人的性格,这也是司马昭选择曹奂的缘故吧。

总而言之,司马昭综合了曹奂的血缘关系和性格两个方面的因素,才最后决定选择曹奂作为皇位继承人,为司马家的晋国接班站好最后一班岗,顺利做好交接任务。

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魏帝曹髦看司马昭气焰嚣张一日胜过一日,感觉早晚会被代替,心里愤愤不平。为了不束手待毙,他找来了侍中王沈,和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量。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如带兵拼死一战。

结果三个人都担心司马昭的势力,不敢同意。曹髦大怒说“卧决心以下,虽死不惧,何况现在未必能败”。

曹髦的举动被王业,王沈两人报告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令中军护军贾充预以防备。魏帝曹髦带近三百官兵,仆人一起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

贾充带领魏军挡住了曹髦的人厮杀起来。有一部将名叫成济,耿直骁勇,见了天子曹髦,不知如何应对,有些胆怯。就问贾充,“皇帝亲战,该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军千日,用兵一时,此正是你立功的时候,还问什么?”成济又问“对皇帝怎么办?”贾充喊道“杀”。

成济果然杀了曹髦,本想着司马昭会赏赐他,给他加官进爵,便去邀功。司马昭当着大臣的面,很吃惊得问“谁这么大胆,敢杀皇帝?”司马昭见满朝文武皆有不满之色,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成济身上。命人捉拿成济,成济看事不好,干脆直接上房顶了,并大喊“是司马昭让我杀死皇帝的”。

司马昭命人射死了成济,可是成济这一出大闹,使得满朝文武都议论纷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来大家心里都清楚的事,没有人说出来,这成济把话喊出来了,搞得司马昭像脱光衣服过街一样,无地自容了。

当时的人接受的教育,是比较正统的儒家的忠君思想。曹魏几代,还是有相当的人认为曹家是正统,司马昭在舆论之下,不敢贸然称帝了。不得不在曹家的子弟里挑选一位立位皇帝。

司马昭为了更好的把控曹魏政权,感觉还是选一位年龄小的好控制,于是选出了曹璜,是燕王曹宇之子,只有十五岁,生性懦弱。

公元260年6月,曹髦被杀一个多月后,司马昭报请皇太后同意,立曹璜为帝,改名曹奂,年号建元。曹奂便是魏主元帝。

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当然是因为曹奂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司马昭先后将曹睿的养子曹芳赶下台,然后将曹丕的庶长孙曹髦废黜,因为这两人作为曹丕曹睿的直系后代,身后还是有一批曹氏宗族在支持他们的。

曹睿去世前为了让自己的养子曹芳顺利掌权,为他精心挑选了两位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但是曹爽志大才疏,在经过伐蜀失利后便沉溺于声色犬马中,因为朝中大权几乎被曹爽独揽。终归是同宗,曹爽掌权后却没有废立新帝的想法,不过这一切在高凌平事件后完全改变。

公元249年,假病修养的司马懿撕去伪装的面具,乘少帝曹芳与曹爽兄弟带兵白页魏明帝曹睿之墓时发动政变,罢去曹爽兄弟所有权力,曹芳沦为傀儡皇帝,从此魏国基本上是司马氏说了算。

五年后,司马昭以曹芳年长不亲政、沉迷女色、废弃讲学、弃辱儒士、与优人、保林等淫乱作乐等理由废曹芳帝位,并改立曹丕庶长孙曹髦为帝。但是曹髦并不是一个甘于做傀儡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兄弟权倾朝野的势力及其不满,于是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率领宫中护卫想要截杀司马昭,但是出宫后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到就被中护军贾充带人在宫阙将其诛杀。

而后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掌控魏国朝政,司马昭决定将曹奂立为皇帝,为何?曹奂是魏武帝曹操之孙,从辈分上来讲是曹睿的堂兄弟,辈份比废黜的曹芳和曹髦还要高。但是曹氏宗族在经过曹丕和曹睿两代人的排挤后,几乎远离权力中心,仅有的曹爽也被司马昭夷灭三族,因此曹奂手中基本没有权力,更没有支持者。这也是司马昭为何要扶立曹奂的根本原因。

最后的结果已然注定,三分天下的魏国再其手中被终结,不过作为亡国之君期待遇还是十分优越的,毕竟大势不可逆,虽然没了皇帝位置,但是也保留了一个陈留王位,并且退位后在王位上又呆了30余年时间才去世,其后代子孙更是继承陈留王位两百余年,在两晋乱世当中也算活的比较好的了。

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司马昭为了稳定人心不得不暂时从曹操后人中找出曹璜做大魏皇帝,因为曹璜在大臣及军中没有任何势力,曹璜仅仅是名义上手中没有任何权利的皇帝,既傀儡皇帝。

立新皇帝的起因是前任大魏皇帝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260年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宫。去讨伐司马昭,由于王沈告密,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19岁。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司马昭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等借口杀死了曹髦的心腹王经。

侍中王沈,因为告密立功封安平侯。司马昭又因群情激愤,诛杀了成济及其三族,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乱箭射杀。

司马昭为了稳定人心暂时只好找一个曹操的后人,因此与公卿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立曹璜为皇帝。260年六月初一日,皇太后郭氏下诏让曹璜改名为曹奂,第二天曹奂来到都城洛阳,拜见完皇太后郭氏之后,于当天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年号为景元。

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在废曹芳杀曹髦之后,司马昭为了再给自己找一个傀儡,就选择了曹奂。

曹奂本来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当时曹睿死的时候想让曹宇辅政,但是后来因为担心曹宇独揽大权,改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握了朝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当政,司马师废了魏主曹芳,改立曹髦做了皇帝。等到司马昭继承司马师的位子的时候,曹髦因为不满司马家族专权,于是起兵攻打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杀害。这时候司马昭又把曹奂找来做了皇帝。

曹奂

曹奂的帝王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前面两位帝王或者被废或者被杀,自己每天也是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生怕哪天屠刀会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这一期间的曹奂整天战战兢兢,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大权却在司马家族手中,自己完全是一个傀儡。终于有一天曹奂的苦日子熬到头了,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司马炎篡位之后对曹奂的待遇远远超过了之前曹丕对汉献帝的待遇。

司马炎

历史上大多数亡国之君能够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曹奂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曹奂还被封为陈留王,安排在邺城居住,司马炎还封万户的食邑来供养曹奂,曹奂还被允许使用天子的旌旗,天子的车驾。在曹奂的封地还可以继续使用魏国的纪年方法,并且可以按照天子的礼节祭祀。不仅如此,曹奂还被准许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殊待遇。这些待遇简直不像是给一个亡国之君的,倒像是给一个权臣的待遇,曹奂也成为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比起做皇帝期间的担惊受怕,这时候的曹奂反而真正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一下生活了。曹奂在魏国灭亡37年后去世,曹奂的陈留王的位置一直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南朝陈国的时候还有曹奂的后人继承陈留王的位置。

司马昭为什么选曹奂做皇帝?

曹奂,是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出生于公元246年,于公元260年即位,于公元265年被废,卒于公元302年。

杀了魏帝曹髦的凶手成济乃是一个勇夫,也是个直性子,奉司马昭之命杀了魏帝,本想司马昭一定会给他记上一大功,赐个一官半职干干,没想到司马昭翻睑不认人,且要杀人灭口,便一下子把司马昭的阴谋全兜了出来,使其十分难堪。

司马昭本想杀了魏贵乡公之后自己称帝,经过成济这么一闹,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也就不再贸然称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司马昭不得不仍立曹氏另一子孙为帝。但立谁合适呢?

为了牢固控制曹氏政权,他感到还须立一个小皇帝。他选来选去,便选中了曹璜。曹璜,乃燕王曹宇之子,年方15岁,无能无智,性格懦弱,完全不像曹髦那样性情暴躁,好胜心强,不甘人下。

公元260年6月,也就是曹髦被杀不到一个月,司马昭便报太后同意,迎曹璜到洛阳,改名曹奂,登殿嗣位,改年号建元,这就是魏主元帝曹奂。

曹奂登基以后,完全服从司马昭的意思,进司马昭为相国,并封其为晋王,加九锡礼。司马昭当时还推辞了一番。

曹奂在别人的介绍下才知道,司马昭之所以决定杀曹髦,《潜龙诗》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昭逼曹髦封其为晋王,曹髦坚决不干。元帝即位一年以后,主动要封司马昭为晋王,但司马昭假装推辞,元帝以为司马昭真的推辞,也就算了。司马昭见元帝不了解自己的意思,心中很不是味。

公元264年3月,司马昭灭蜀之后,为称晋王,便指使一批大臣进奏元帝,劝其禅位。元帝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司马昭见景,急忙上殿,假意怒斥诸臣不得对陛下无礼,并表明他要像魏武帝曹操一样,对汉室永远称臣。

元帝这个时候才知道了司马昭的心意,就像汉献帝晋曹操为魏王一样,硬是封司马昭为晋王,封其子司马炎为副相国。

但是元帝还有一层没有弄清司马昭自比曹操的用意,那就是他已年老体弱,不久人世,称帝的任务,要靠他的儿子去完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