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谢邀,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是不能用,真要修的话又有什么不能修的呢?
人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这艘军舰还有没有修的价值,成本几何,有没有后续的麻烦,比如安全隐患等等。
虽然军舰遍体都是钢铁制造,但这不代表钢铁会耐火,军舰大火造成的温度极高,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结构的不可逆性损坏,这种破坏甚至远大于军舰泡水。
如果结构中还有其它金属的话,可能造成的问题会更大,比如美国早期曾有几艘铝合金主体结构的大型军舰,甚至还引起了一阵潮流,但在“贝尔纳普号”驱逐领舰大火后,人们又开始谨慎的面对这些问题了。
因为采用了大量铝合金结构,贝尔纳普号因为弹药误爆引发了大火,铝合金在高温下融化,然后还发生了剧烈的燃烧反应,最后该舰整个上层建筑被烧光。吓得美军在后来的“伯克级”上又使用了钢材。
英军马岛战争中被阿根廷击沉的谢菲尔德号,也就是因为铝合金结构与电缆蒙皮燃烧导致的最终毁坏。
现代军舰也只是主体部位使用钢材,其仍然有大量的铝合金结构,这是避免不了的,即便钢结构不出问题,诸如铝合金、铜、复合材料等部位也会完蛋。维修的话,还得清除这些东西,然后彻底检查结构,否则谁也不放心。
除此以外,还有线缆问题,一条现代化军舰拥有相当规模的线缆配置,而且多为明线布置,遇到大火以后,最先遭殃的往往就是线缆,这些东西替换相当复杂,而且价值不菲,消耗的安装时间、调试时间也长的要命,连泡水军舰都不敢要旧缆线了,过火军舰还能怎么办?
这还没完,穿上的器材在火焰中也基本是保不住的,什么计算机、电控仪器、专用设备,见火就完,外部的雷达、天线、导弹、炮等等也是遇火就炸。比如美国这次的烧船事件,外部几个武器站已经倒塌了。
这些昂贵的器械只能买新的,修是没法修的,但既然是买新的,干嘛要往破船上安?
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真要解决也不是不行,无非拖上干船坞,好好的拆开来清理并检查,烧坏的钢结构重新焊新的,里里外外重新换线,武器、电子器材统统更换,这根本划不来好不好?这等于是翻新一艘破船,然后再制造半艘新船,钱花了不少,可说不清的隐患呢?
就好比泡水车,4S店的老师傅修得头头是道,发动机也换了,电路板也换了,传动也换了,连四个轮子都换了,就差换个壳子,那你买新车不香吗?
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搜狗百科资料记载,LHD-6“好人里查德”号,舰长257.3米,宽42.7米,18节航速时,续航力9200海里,舰员1077名,满载排水量刚过4万吨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舰载武器配置有2座“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系统、1座“拉姆”近防导弹系统、3座MK-15型六管20mm“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1座SLQ-25“水精”鱼雷诱饵系统,以及干扰和欺骗电子战系统等。
此外,能搭载8架 AV—8B“鹞”式舰载机,40架左右包括CH-46E“海上骑士”、SH—60B“海鹰”等多种型号的直升机。
现在,LHD-6“好人里查德”号正在加州圣迭戈军港,进行改造提升工程,以容纳F-35B隐形舰载机上舰,却不料引发了熊熊火焰,由于舰上的损管灭火系统不能使用,消防人员只能抽取海水进行灭火,包括调来多架直升机从空中洒水灭火,但由于舰内温度高达上千度,消防人员都撤离了该舰,大火已经烧了三天,仍然没有完全熄灭。
持续的大火,让LHD-6“好人里查德”号发生倾斜,受伤的舰员升至59人,舰桥基本已经被烧空,导致桅杆坍塌,舰长的中央控制室也被烧毁,从图片上目测烧出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大洞。
此外,包括舰载武器系统中最主要的MK-16“密集阵”近防炮、“拉姆”近程防空导弹发射架、“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发生架,都在冲天火光中凶多吉少。
这艘耗资2.5亿美元进行改造升级中被外界誉为“准航母”的LHD-6“好人里查德”号两栖攻击舰,一旦改造工程结束,就能搭载美海军最新的F-35B隐形战机,成了一艘事实上满载排水量4万吨级的中型航母。
尽管美防长埃斯珀在表示,美国不会放弃这艘两栖攻击舰;但由于过火面积大,已经很难修复,甚至高昂的修复费用,将超过建一艘同吨位的新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火灾,该舰可能将无法服役,美海军大概率将忍痛报废处理。
对于一艘连续烧了三天的舰艇来说,电缆线等都已经烧掉,将该舰内部的设备设施破坏殆尽,再加上直接抽取大量的海水救火,将导致内部舱室全部锈蚀,总之,LHD-6“好人里查德”号命运堪忧。
以前不太相信国运的说法,现在,还真的是相信了,此说法真有一定道理,看看此国的疫情都烂大街了,朝野在疫情中的表现,国民经济负增长,战机接二连三接地连掉下来,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在事发之前居然将自动灭火系统给关闭了。
在火灾刚开始发生的时,并未出现任何的预警,直到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的态势,才被舰上的士兵发现,此时面对熊熊烈焰,士兵只能是望火兴叹,眼睁睁看着大火吞噬了LHD-6“好人里查德”号。
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首先,作为由钢材可能还有铝做成的物体,舰船事实上非常怕火,而且长时间、大面积的过火对于由钢铁组成的舰船结构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钢材在加热后,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让钢材降温,这种工艺叫做淬火,淬火可以增加工件的硬度,但是容易让工件变形而且容易有很大的内应力。
正经的淬火是像这样把整个工件是加热成一样的温度,然后再快速降温。
象美国的好人查理号这样,肯定不是淬火了,在过火的地方,钢结构肯定都是大量的变形,这样舰体的强度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坚持开出去,一个大浪拍过来,这条船就可能从中间断裂掉。
钢材在大面积过火的情况下,等于是在给钢材加热,而在救火的时候无论是喷水还是灭火剂其原理都是要让火的温度降低,学过金属工艺学的人都知道,把钢材加热后迅速冷却这种工艺叫做淬火,而淬火这种工艺容易产生非常大的应力,所以通常淬火完了以后还要再加一道正火,来消除由于淬火产生的内应力。
军舰长时间、大面积过火以后,由于高温加热,后来又喷水降温,这样就等于给军舰来了一次淬火,而且和正经的淬火工艺不同,正经的淬火是要把整个工件加热以后,然后一起放到淬火液里边,让工件能够整体的冷却,但是军舰着火可不是这样,军舰着火给钢材加热是这边热,那里冷,而且喷水也肯定不会是一块喷,这样在冷却以后,军舰的金属结构就产生了大量的内应力。
本身一个钢结构,如果是一边加热一边没有加热,在冷却下来以后特别是快速冷却以后,由于冷却的速度不同,这个结构特别容易变形,比如一根钢梁,如果两头的温度不同,在快速冷却以后这根钢梁有可能就变成了像方便面一样的形状,而军舰上的大量钢结构都有可能会成为这种“麻花”一样的形状。
军舰着火被扑灭以后,首先就是要检查火灾对于结构的破坏,有损坏的就要进行修理或者更换,如果要是损坏的太严重了,那么就没有修理的意义了,还不如重新造一艘。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据美国海军研究学会网站报道,美国海军在圣迭戈海军基地,为去年7月曾遭受严重火灾事故,导致舰体严重损坏的“好人理查德”号,举行了退役仪式。由于疫情原因,到场人数受到限制,因而曾在该舰服役过的水兵们,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观看了此次退役仪式。这艘两栖战舰的预期寿命为40年,而到目前仅仅服役了22年,可谓是“正值壮年”。
“好人理查德”号系美国海军“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中的6号舰,于1995年4月开工建造,1998年8月正式服役,建造费用耗资7.5亿美元,加上运营费用,美国海军在这艘军舰上至少花了10亿美元。
该舰满载排水量41000吨,额定舰员1200人,可最多搭载12架F-35B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22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以及一支1200人的海军陆战队远征两栖单元。不仅可以执行支援登陆作战,还拥有制海能力,战时可以充当起航母的角色,因而有“准航母”之称。
从之前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到近几年的活跃东亚方向,游弋于南海,东海一带,执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好人理查德”号频频露面,从不缺席。
去年7月12日,正在圣迭戈海军基地靠岸停泊的“好人理查德”号,正在接受维护保养和改装升级时。突然从舰体内部燃起熊熊大火,火势发展迅猛,燃烧整整持续了5个昼夜才被扑灭。事后据美国海军介绍,该舰14层甲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舰岛几乎被烧毁,飞行甲板部分区域扭曲变形。
事故发生之后,美海军派出了4个小组进行全面调查,同时又提出了三个善后方案。一是通过维修“好人理查德”号,使其重新服役,耗资约25-32亿美元之间,预计5到7年内完成。二是进行改装,使其变成补给舰或者医院船,耗资超过10亿美元。三是将其提前退役,并进行拆解,回收有用零部件,耗资3000万美元,用时9到12个月。
美军在权衡利弊下,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案,决定将其提前退役,并送往德克萨斯州进行拆解。有趣的是,今年3月1日,国会20名议员联名致信,给代理美国海军部长托马斯.哈克发出建议。认为报废的“好人理查德”号是人工鱼礁的理想选择,建议沉没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域一带。而将其改造成人工鱼礁的花费更低,此举不仅为美国海军省下3000万美金,也为纳税人节省了一大笔钱,而美国海军部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尽管一切看似尘埃落定,但有几个关键问题,美国海军至此都没有得到答案。首先是火灾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火势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发展如此迅速。自从二战结束后,美海军就有30多艘舰艇因各种事故造成“非战斗减员”,火灾事故更是胜不胜数,如2012年的“迈阿密”号攻击核潜艇火灾事故,2019的“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火灾事故。尽管该类事故频频发生,但美军海军好像并没有以此为戒,反而是愈演愈烈,以至于酿成了去年“好人理查德”号的惨剧。
更离奇的是,调查小组从去年7月到至今,都无法解释火灾事故是如何发生的,仅仅只是对火势发展迅猛给出了初步结论。据悉,当时火灾发生在舰体内部,如若想要快速灭火,必须依靠舰体内部的消防系统。但当时“好人理查德”号处于维修保养状态,不仅关闭了启动电源,消防系统又发生了故障。而码头上又堆积了大量维修设备和各种物资,杂乱无章,即使大批消防车赶到后,又因为软管长度有限,只能是有心无力。
更吊诡的是,当时处于在舰上值班的160名水兵,几乎大都不在现场,处于玩忽职守的状态。而停泊在“好人理查德”号旁边的两艘军舰,不仅没有协助救火,居然紧急转移了泊位,上演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人一幕。
其次是“好人理查德”号的报废,直接影响到美国海军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战备计划。按照美国海军原先的计划,“好人理查德”号接受完维修改装后,将会在该舰部署F-35B隐形战机,现如今“好人理查德”号魂归大火,这些F-35B隐形战机的部署也成了大问题。
尽管美国海军现在还剩下9艘两栖攻击舰,又有一艘“布干维尔”号正在船坞中建造,将会填补“好人理查德”号的空缺。但距离交付入役还差3年时间,以及何时形成战斗力等等,目前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美国海军不得不接受,当前有关两栖战舰战备计划受阻,以及可用性降低的现实。
现如今“好人理查德”号已经退役,虽然看似“光荣”退休,实则是奇耻大辱。这场惨剧的背后,无疑是向美国海军所谓强大无比的“损害管制”能力,狠狠得抽了一巴掌。尽管美国海军多年来,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但在人员素质和内部管理方面上,却暴露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纠错并得到有效改善,那么类似于“好人理查德”号的悲剧,将会再次上演,所以,美国海军,还是长点心吧!
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成本和工作量太大,自然没有修复价值,美国的那艘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有点特殊,已经没救了
想必题主问的是,7月13日美国两栖攻击舰队好人理查德号(LHD-6)发生火灾的事情吧,虽然昨天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在昨天表示,美国不会放弃这艘两栖攻击舰。但大火到现在仍没有停息,美国网络媒体和军事专家都认为,已经没救了,维修成本铁定要比全新建造一艘都还高。
虽然世界海军史上,有不少战舰遭受过严重损伤,发生过严重的火灾,比如太平洋战争时的“不死鸟”企业号航母。也有不少军舰在建造和大修过程中发生火灾,比如美国海军史上星座号航母建造过程中就发生过更加严重的火灾,比如1960年星座号航空母舰的火灾,单烧死就有50多个人。但是他们的情况与好人理查德号不一样,军舰平时作战或执行任务发生火灾时,船上损管系统也在正常工作,这些自动灭火和喷淋系统,可以减少火灾对于舰船重要部位的损伤。在建造维修过程中,船上引火物少,燃油和液压油等都被抽放光,主要引火物大多是建造和维修设备上,火灾持续性不会太强。
而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当时的状态是准备进行维修,船上易燃物、引火物一点都不少,仅燃油就有100万加仑之多。而且船上损管和自动灭火装置又是关闭着的,甚至所有防火门都是敞开状态,因为要对管线进行维修,而事发时正是周末船上只有十几名士兵在值班,导致火灾一点遏制手段都没有。而大火持续燃烧的话,受热量累积,金属构件会产生软化变形,承重能力会下降,而一些关键结构部件在没有保护情况下受损的话,那么后果就会很严重。而最新的情况我看了下,5个小时前大火还在燃烧,已经有60人送至医院。
另一方面,要看下火灾受损部位,船上有两个部位过火的话就相当麻烦。一是动力舱,包括发动机、变速装置以及传动轴等。这些部件受损就要更换,而这些部件又往往很大,需要对船只进行开膛破肚。二是作战指挥中心,精密电子设备聚集地,管线布置非常密集。现在来看,两个部位全都烧了,大火起于底部船坞舱,昨天就已经烧到舰岛。所以这条船基本上是没救了,修复的花费恐怕要比全新造一艘更高。
为什么长时间大面积过火的军舰不能用了,继续服役会有什么隐患?
长话短说。
题主说的应该是最近美国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的火灾事件吧。其实军舰发生火灾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也发生过好几件类似的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制造的星座号航母,那次火灾只烧了12个小时,后续经过检测,大火对舰体的金属硬度等属性影响不大,经过维修后可以继续使用。所以,并不是所有大面积过火的军舰都不能用的,要看过火后对舰体造成的影响程度。
(星座号的火灾照片)
但这次的好人理查德号的火灾与星座号的不同就是面积虽然没有星座号的大,但燃烧的时间远远长于星座号,已经烧了3天了,还没有扑灭,据说只能等水面部分都燃烧殆尽后才能自然熄灭。经过舰内没有弹药等易爆物品会对舰体造成实际性的破坏,但长达将近100小时的高温燃烧,肯定已经对舰体的金属结构强度,硬度,抗性等属性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了。强行维修继续服役,不说能否抵挡得住战时的炮火,就是海上的风浪也未必能抵御得了,而且服役寿命也会大大缩减。就算哪怕能否更换舰体修复,估计所需费用也与重新造一艘差不了多少了,我判断很大概率好人理查德号已经凉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